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狄德罗、斯宾塞、赫尔巴特……他们都是中外教育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在教育领域也多有自己的教育成就和教育领悟。本书汇集了他们二十七份经典教育感言,每份感言后面都附有典型案例,并提供了深刻启示。可供广大教师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经典感言)/中外教育家经典研究经典感言系列/中国教师书坊 |
分类 | |
作者 | 魏书生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狄德罗、斯宾塞、赫尔巴特……他们都是中外教育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在教育领域也多有自己的教育成就和教育领悟。本书汇集了他们二十七份经典教育感言,每份感言后面都附有典型案例,并提供了深刻启示。可供广大教师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内容推荐 修炼教师之贤主要在于修炼师之贤能、贤明和贤品,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教师之名,更在于教育,在于国家和社会。我们为做最好的教师喝彩。那么,我们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如何进行点滴之修炼?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 本书在教师如何修炼师之贤方面给出了有益的建议,值得学习和借鉴,建议广大教师不妨一读。 目录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一 陶行知:做好学之师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 魏书生:教师要用心去“懒”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三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应是精神丰富的榜样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四 巴班斯基:教师要会“减负”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五 赞科夫:做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六 马卡连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七 乌申斯基:教师需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八 巴格莱: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九 布卢姆:教师要为“掌握而教”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 布鲁纳:师者,人之楷模也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一 帕克:教师的自我认同感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二 杜威:教师应是思维能力的领导者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三 罗杰斯:教师即促进者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四 苏格拉底:做个有“问题”的教师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五 柏拉图:教师应是理性思考者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六 亚里士多德:做一个严谨治学的教师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七 昆体良: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八 夸美纽斯:教师应是“泛智:之师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十九 卢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十 狄德罗: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十一 裴斯泰洛齐:教师更是心理专家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十二 斯宾塞: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十三 洛克:好教师也要注重礼仪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十四 蒙台梭利:教师是教学中角色的“变脸者”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十五 小原国芳:教师应具有哲学精神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十六 第斯多惠:教师要有出色的教学艺术 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之二十七 赫尔巴特:教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乐教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教育家简介 魏书生,1950年生。18岁上山下乡,19岁当民办教师,2l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至今。 由于成绩卓著,他先后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1981年)、省劳动模范(1982年)、特等劳动模范(1984年、1987年)、特级教师(1984年)、全国优秀班主任(1984年)、全国劳动模范(1988年)、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9年)、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84年便指出,魏书生“是个教育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 感言品悟 只要学生能干的,教师就不去做。这是魏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做个“懒”教师。 魏书生的“懒教师”观念,表现在其教学上,就是指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尽可能不讲;讲5分钟能会的,就不讲6分钟。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做,不是当老师的偷懒,而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他说:“一个老师剥夺了学生做事的权利,剥夺了他努力能够做到的机遇,就等于和不让他吃饭一样可怕。人家能够吃得了,干得了,你不让他吃,不让他干,当然学生的体质就会下降。所以,看起来让学生做事,是为了减轻老师的负担,这不对,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增长能力的机会,他只有更多地做事,参与管理,参与制定计划,他才能增长能力,增长主人翁的责任感。”正是有了这样的观念,魏书生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懒教师才能教出勤学生”。 可见,魏书生的“懒”字背后有哲学: “懒”字背后有学生。魏书生认为学生应始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即使是讲解课文如行云流水者也不能够抛开学生,不管不顾。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魏书生始终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致力于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魏书生认为:“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反之,如果把双边活动变成老师一厢情愿的艰苦劳动,那么即使借用别人一两个方法上的窍门,用在自己那里也是行不通的。”那么,学生的主人地位如何得到体现,发扬教学民主是关键,是根本。魏书生在教学过程中凡事都跟学生“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认识上的统一。所以,魏书生的“懒”换来了学生的“勤”,引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教育者对教育主体的尊重。 “懒”字背后有目标。魏书生的“懒”字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智慧,所有环节,包括课前的铺垫,都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步步自然行进,草蛇灰线,形散神聚,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其实,成熟的教学,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但其中一定有“象”一定有“声”,有象外之象声外之声,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样的意境。 “懒”字背后是勤奋。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需要教师的高度智慧来调控,而这样的智慧需要教师课前长期的勤奋努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烂熟于心、潜心把握外,还需要教师对课堂可能涉及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时政、天文、地理乃至于社会世相、甘苦人生等等,都要有所涉猎。总之,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以一生的勤奋积累来准备。勤奋学习,勤奋思考,勤奋研究,勤奋总结。作为教师的魏书生身上,有他几十年来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有他训练表达苦练成语连句的虔诚和追求,有他借鉴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功力用于课堂而活色生香的喜悦和成功…… 由此看来,魏书生的“懒”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其实,“懒”教师时时在思考,在构思,“懒”教师是要用心来做。而魏书生教学中的“懒”更是一种智者的教学策略,是勤奋之后对教学驾轻就熟的自信,是对学生和整个教学的尊重。 典型案例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评魏书生《元曲二首》一课的课堂教学 魏书生说,他到台湾去讲学,曾上过《元曲二首》。 师生见面后,魏书生就问:“同学们,你们翻到国文书的目录,知道老师今天讲哪一课吗?” “不知道。”学生都大声说。 魏书生又说:“目录里19篇课文,如果要猜一猜,并且每次都猜错的话,最多几次就可以猜对呀?”有学生说:“18次!”魏书生说:“对呀!大家太聪明啦!但今天我们不猜了,我看了一下,这19篇课文,只有《元曲二首》跟我们大陆的课文一样,我们来学这一课,好不好?”“好!”学生齐声回答。 我们不要小看了开头的这个课前铺垫。师生彼此陌生,魏书生实际上是巧妙而自然地完成了师生的情感对接,使得陌生的学生对老师、对学习内容有了认同感。 接着,魏书生问道:“按照你们一般上课的方法,我们学这篇课文,怎么学啊?”学生说:“先介绍作家,再解释诗词含义,再背诵。”魏书生说:“好啊!哪个同学能把这几个步骤写在黑板上吗?”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用粉笔写上了上述三个环节。 这个安排,实际上是师生一起确定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以便有的放矢。 然后,魏书生说:“谁来介绍作家啊?”有学生说:“老师不用介绍,书下注解有!”“哦!那你来读一读。”学生读后,魏书生又讲道:“谁来解释诗词含义啊?”学生当然认为是老师来!而魏书生却语出惊人:“同学们,你们不知道,老师教书有一个习惯,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谁知道啊?”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就是‘懒’!”“对,就是‘懒’!那我懒了,你们怎么办啊?”“我们要‘勤’!” 于是,解决生字词、译成白话文、解决课后问题,按顺序让学生一一解决,包括背课文都让学生比赛,看谁背得快。结果,一节课这个“懒先生”让学生们忙忙碌碌、快快乐乐,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不但学生兴奋不已,孩子们也从未像这堂课那样学得那么投入,学得那么有效。连听课的家长、专家都赞不绝口。 就魏书生所述来看,先抛开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陌生学生对老师的新鲜感不谈,单就他的“懒”字来说,就大有深意: 1.把任务分解安排给学生,责任到人,让课堂上人人都有事情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把事情做完做好。 2.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课上开展短时快速记忆比赛、找平时最不喜欢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给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平台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堂时时穿插对学生好的表现、好的习惯的表扬,及时肯定,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合适的时机加以点燃,促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这些好习惯慢慢沉淀,使学生终身受益。 4.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帮助学生找到通往成功的起点。 …… P10-14 序言 为最好的教师喝彩 纵观世界历史之足迹,国家兴起必起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师是教育之灵魂、教育之关键。伟大的教师,培育旷世之才,造就伟大的时代。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之职业,也是最值得永远尊敬之职业。因为,教师,人之师也,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一切指责教师之言,皆为陋见;一切鄙夷教师之行,皆源偏颇之心;少有自轻、自毁、不合格之师者,只是玉中瑕疵、太阳之黑子,他们无法隐没、也不可能隐没教师之名。教师之名乃普天之下广大优秀教师之名,教师之名乃卓越名师之名;教师之名源于教师之贤,贤者贤能,贤者贤明,贤者贤品,贤者受人尊敬也。 教师之贤者,不论历史更迭,不论战乱纷起,不论世事变迁,皆无法改变世人对其景仰之心、景仰之情。孔子,身处战国之乱,却博学而好“仁”、“礼”,有弟子三千,有《论语》传世,始创“儒学”影响世界,被誉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苏格拉底,“希腊三贤”之首,作为师者,集智慧、美德、勇气于一身,为真理不惜一死,其师道被后人乐道并广为效仿。苏霍姆林斯基,17岁投身教育,虽穷其一生于偏僻的农村学校,但其言行在世界享有盛誉,被尊称为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陶行知,作为师者,虽先逝于新中国建立之前,但其“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格以及“知行合一”的中国式乡村教育的创举闪耀古今,赢得永远的景仰与尊敬,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由此可见,维护教师之名、赢得世人尊敬,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自己。“君子治其内,不治其外。”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 那么,教师之贤该如何修炼?其实,修炼教师之贤主要在于修炼师之贤能、贤明和贤品。 师之贤能,在于教师之才能。是指教师从事其职业应具备的卓越才能,它包含教师教育、教师教学、教师科研能力以及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它是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学生的关键,是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的核心。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又要善于发掘教育教学中的智慧源泉;既要善于自我反馈、自我批评、自我完善,更要创造性地修养自己,全面提高整体综合能力,做成功的教育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师之贤明,在于教师之智慧。教师的智慧应为教师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洞察和把握,亦即对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前景的预见与操守,它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境界。教师有智慧,教育必成功。那么,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遍览中外富有智慧的教师,我们发现,教师的智慧来自敬业,来自高效,来自底蕴,来自好学,来自实践,来自研究,来自体验,来自明辨,来自胆识和创新。 师之贤品,在于教师之品格。教师的品格即教师的品质和人格,一个优秀的教师,其品格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美国著名教育家威廉·亚瑟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说教;好的老师,解说;更好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在于他品格的力量。”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教师,会以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铸造人格,把热情乐观的进取精神、好学多思的良好作风、正直与诚实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注重品质修炼,激发创造潜力,培养审美情趣,建构起自身优秀之品格。 总之,修炼教师之贤主要在于修炼师之贤能、贤明和贤品,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教师之名,更在于教育,在于国家和社会。我们为做最好的教师喝彩。那么,我们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如何进行点滴之修炼?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一书在教师如何修炼师之贤方面给出了有益的建议,值得学习和借鉴,我建议广大教师不妨一读。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一书能成为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 赵国忠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09年8月14日 书评(媒体评论)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才能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 ——(苏联)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学生。 ——(法国)著名教育家 卢梭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 斯宾塞 好的教师要具有哲学精神:忠实于真理的精神;研究的、批判的、彻底的精神;进步的、创造的、革新的精神;自由、独立、自觉、合理的精神;统一的、系统的精神;理想的、超越的、无我的精神。 ——(日本)著名教育家 小原国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国)著名教育家 第斯多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