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朋友的心中都充满了无数的谜团: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高兴时,人为什么会又蹦又跳?森林里的空气为什么特别新鲜?地球上为什么会有高山峻岭?为什么会出现月食?飞机为什么会在天空飞翔?……“每个孩子都想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分六个分册,采用问答方式,通俗、生动、科学地一一解答了小朋友心中的各种疑问,把小朋友带进了神圣的科学殿堂。《宇宙奇观》是丛书中的一本。它以问答方式,全面、准确地介绍了每个小朋友都想知道的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包括宇宙、太阳系、恒星、行星、彗星,以及探索宇宙、走向太空等。本书由张同、建华等编写。
《宇宙奇观》是“每个孩子都想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的一本。它以问答方式,全面、准确地介绍了每个小朋友都想知道的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包括宇宙、太阳系、恒星、行星、彗星,以及探索宇宙、走向太空等。涉及的问题广泛,贴近生活,文图并茂,便于小朋友理解和记忆,使小朋友能够掌握诸如“为什么会发生日食”、“月亮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等这些人类已经破解的“为什么”,为小朋友今后探索科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宇宙奇观》在“不知道的为什么”栏目中,及早地向小读者介绍了相关知识的未解之谜或天文领域的前沿问题,以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引领孩子攻克科学难题,攀登科学高峰。本书由张同、建华等编写。
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它一刻不停地绕太阳转动,这叫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年。在500年前,人们一直认为太阳在绕地球转动。公元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论证了不是太阳绕地球转动,而是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转动,他测算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6小时9分10秒。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平均线速度约为每秒钟30千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轨道长9.4亿千米。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地点,也就是近日点,这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7月4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地点,也就是远日点,这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地球是倾斜着身体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的。
地球怎样自转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像陀螺似的在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转动,这叫地球的自转。这个看不见的自转轴也叫地轴,它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它的北极一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圈约为23小时56分,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在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每秒钟465米,向两极越来越小。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趋势,并呈现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每经过100年,地球自转速度大约减慢1~2毫秒,这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但美国研究表明,地球自转速度自1999年开始加快了。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此外,地球自转还有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
你知道的为什么
地球公转和自转速度在逐年变慢。比如,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为376天,而现在只需要365.25天。而且地球公转不是匀速的,它离太阳近时公转速度增快,离太阳远时公转速度减慢。地球的自转也存在着长期减慢趋势和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等。地球的转动是许多复杂运动的组合,对地球有重要影响。有关地球转动变慢的原因,科学家还没找到满意的答案。 为什么说地球在转动
每天在同一时刻观测夜空,你会发现星星的位置在一天天从东向西移动,这说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东升西落,这些现象说明地球在自转。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例如,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地面上物体的水平运动会发生相对偏转,出现在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的现象:在赤道面向北极发射远程炮弹,由于地球自转,改变了地面方向,炮弹会向右偏。P27-29
每个小朋友的心中都充满了无数的谜团: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高兴时,人为什么会又蹦又跳?森林里的空气为什么特别新鲜?地球上为什么会有高山峻岭?为什么会出现月食?飞机为什么会在天空飞翔?……丛书分《宇宙奇观》《地球纵横》《动物世界》《植物天地》《人体奥秘》《科技博览》六个分册,采用问答方式,通俗、生动、科学地一一解答了小朋友心中的各种疑问,把小朋友带进了神圣的科学殿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古至今,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发明与发现,不断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人们还发现人类掌握的知识愈多,未知的领域愈宽广和深奥,需要人类继续探索与发现,永不停止地去攀登。许多研究表明,世界科学大师多集中在欧美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青年一代能较早地接触到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前沿问题。鉴于此,丛书设有“不知道的为什么”栏目,意在让小读者尽早地了解困扰人类的科学难题,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今天的小读者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助力。
小朋友,攀登贵在少年时。愿丛书能引导你掌握已知的“为什么”,走上科学之路;愿丛书能引领你探索未知的“为什么”,攀登科学高峰。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