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化的叙述语言,生动活泼的漫画插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批判性的思维方法,以时间、人物为轴的编排方式,传递科学创新精神,让科学“玩”起来。
天天拉着我们上班的公交车、地铁或者自家的小Q7,离不开科学;让我们几个小时就能回家过年的高铁和飞机也离不开科学;让火箭飞上天,把机遇号送上火星更离不开科学……咱们的生活中几乎啥都离不开科学。
看起来那么“金字塔”、那么玄乎的科学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本书将会带着大家去找寻科学的源流:从公元前7世纪点燃科学之火的泰勒斯开始,到告诉我们不要过分依赖权威的罗吉尔·培根,到因为被砸而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一直到20世纪发现光也会拐弯的爱因斯坦……
当你看完这些后,你会发现科学一点都不“金字塔”,也不玄乎,科学其实都是被这些玩家们“玩”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玩”,就是富于科学精神,也就是创新精神的玩,是我们人类的至宝。科学之火自从被泰勒斯点燃以后,就一直被玩家们高举着、传递着,无论是昨天、今天、明天……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回望人类几千年来的科学历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智慧的启示,还有生命的力量。
本书以生动独特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批判反思的视角讲述了科学从无到有进而彻底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过程,并以时间为线、人物为索,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还原了几千年来科学大师们探求真理过程中的奇闻异事。此外,作者还亲手绘制了数十幅精彩插图,直触心底地传达了科学的乐趣、玩的乐趣。
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益于培养科学思维、开拓教育方法、挖掘内在潜能,非常适合对科学和未来充满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第六章 贪玩的东方人
股票基金赔了还是赚了,商店里牛仔裤、iPod上的价签儿,这些都是由数字来表示的。这几个被我们称为阿拉伯数字的,长得和小蝌蚪差不多的东东,其实是印度人玩出来的,但却是阿拉伯人把这些小蝌蚪传向了全世界。中世纪的东方到处都是玩家,不过后来的科学革命却没有发生在东方。罗马人喜欢玩,但那绝对是贵族的事情。虽然都是奴隶社会,但罗马和希腊的风格却完全不一样:希腊人对待奴隶,就像如今家里的保姆,大家和睦相处,还经常一起玩几何,一起在街边上辩论,奴隶小包袱里包着的银子也许不比贵族少;可罗马的贵族不一样,他们不但对奴隶非常残暴,而且他们只想自己玩,不让别人玩,所以那时候罗马的奴隶们很惨,被折磨得完全喘不过气来,奴隶起义此起彼伏。
奴隶起义肯定要被残酷地镇压,镇压以后奴隶们的生活更加悲惨。罗马残酷的暴政让奴隶们对前途几乎失去了希望,不得不祈求上苍的保佑。恰恰在这时候,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伟大的耶稣。
传说耶稣在公元元年前后,诞生在以色列伯利恒旷野的一个马厩里。关于耶稣降生,《圣经》的《马太福音》里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圣经》里说玛利亚许配给约瑟,还没有成婚,圣灵就使玛利亚怀孕了。约瑟知道了虽然很郁闷,但他是个讲义气的人,不想公开指责妻子。后来上帝派天使在约瑟梦中告诉他,你妻子怀的是圣灵。这个圣灵就是耶稣,耶稣是上帝派来拯救人类的。
有的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耶稣:“耶稣长大后具有神力,能起死回生,驱魔逐妖。他招收13个门徒,到处云游传道,影响日大……”耶稣是个善良的人,他对罗马的暴政感到失望,如何才能拯救那些可怜的生灵呢?他认为人之所以要经历苦难,那都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像是戴罪的羔羊,所以他建议人们要彼此相爱,要禁欲,并且不断地忏悔,还有一件事至关重要,那就是颂扬伟大的上帝耶和华。
那时候的以色列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统治下的城邦,犹太教已经在以色列盛行,耶稣的行为让这些犹太教徒感到不自在,他们想害耶稣。于是公元30年左右,在阴谋家的唆使下,达·芬奇著名油画《最后的晚餐》里的故事上演了,13门徒中的一个把耶稣出卖了,耶稣被判死刑,最后惨死在十字架上。
“斗转星移,到了罗马建国753年。此时,裘利斯、凯撒、屋大维、奥古斯都正住在帕拉坦山的宫殿里,忙于处理国事。
在一个遥远的叙利亚(是现在的以色列,房龙在写书的时候,以色列国还没有建立——作者注)小村庄里,木匠约瑟夫的妻子玛利亚正在悉心照料她的小男孩,一个诞生在伯利恒马厩里的孩子。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最终,王宫和马厩将要相遇,发生公开的斗争。
而马厩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房龙描绘的那段历史。
尽管犹太教对耶稣恨之入骨,可耶稣的话感染了许多穷困潦倒的老百姓,他们不希望耶稣就这样走了,于是就在耶稣死后第三天,故事发生了。有人说耶稣复活了,而且有人在外面真的看见了他。不久又有一个人出现了,他说,在十字架上受难而死的伟大的耶稣就是上帝派来的真正的救世主,他的死是替我们人类赎罪。说这话的人叫保罗。基督教就这样渐渐进入了人类社会。
基督教告诉大家,现世的痛苦不要紧,因为我们都是戴罪的羔羊。只要彼此相爱、禁欲、忏悔并且歌颂上帝就能赎罪,赎罪以后就会上天堂,在天堂里你将会得到永恒的快乐。
耶稣的话是如此的美好,对于那些几乎失去未来的奴隶,这就像甘露滋润了干枯的小禾苗。他们多么希望真的可以进入那美好的天堂。他们觉得耶稣说的肯定是真的,起码愿意相信那些。
基督教的出现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说是件好事,至少让那些饱经磨难的人们心里有了一点点寄托,不管天堂是不是真的存在。俗话说得好,信则灵。基督教是给奴隶带来了希望。两三百年以后,基督教之火已经在罗马帝国的大地上熊熊燃烧起来,最后连罗马皇帝都不得不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康士坦丁亲自主持了基督教的第一次全体主教大会。公元337年,65岁的康士坦丁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又过了几十年,公元380年,罗马皇帝干脆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罗马帝国,走进了欧洲。基督教可以给穷人带来希望,就连皇帝和贵族也慢慢相信上帝是主宰世界唯一的神圣。
基督教开始是为穷人的,可自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基督教就不再仅仅为穷人了。
《圣经》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上帝耶和华在某段时间里创造出来的。所以只要不断地颂扬上帝,上帝就会显灵,任何事情上帝都可以做到。以往希腊人研究的那些问题,比如到底是地球转还是太阳转,那都是胡扯,这些都是上帝的事情,人没必要去关心。于是玩遭到禁止,大家都必须虔诚地向上帝忏悔、赎罪,任何违反上帝旨意的事情都不要去想,更不要说去做。爱玩的人甚至遭到迫害,亚历山大缪塞昂的图书馆已经烧掉,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在公元476年也被封闭。一个不让玩的时代来到了当时的西方,这个时代被西方人称之为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这事儿倒是不能全怪基督教,更不能怪耶稣,就像中国人不能怪孔夫子一样,那都是当时的统治者太没文化,太不讲理。
黑暗年代是不是全世界都一片黑暗,全世界再也没有人玩了呢?不是的,那时的东方不但不黑暗,而且是一片光明。东方在哪里?东方就是现在的阿拉伯、印度还有我们伟大的中国。
阿拉伯人也许是古希腊科学精神最好的继承者,而且我们应该好好地感谢他们,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古希腊人玩的所有事情,可能到现在都不会有人知道,今天会不会有火箭、互联网也很难说。
阿拉伯半岛就是亚洲西南部、波斯湾、印度洋和红海包围着的一块大陆,那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半岛。这个半岛有个特点,就是浩瀚无边的沙漠。在连绵的沙漠之间镶嵌着明珠般的绿洲,阿拉伯人就生活在一个个童话般的绿洲之中。当古埃及、古希腊正热热闹闹地玩这玩那的时候,阿拉伯那边还是个十分荒蛮的地方,带着头巾穿着长袍的阿拉伯游牧部落还在那里辛苦地放着羊。像《一千零一夜》里那些不靠谱的故事所描述的,穷苦的牧羊人受尽贵族老爷的欺压,可英俊的穷小子又深深地爱上了贵族老爷家美丽善良的公主。
公元570年,在如今的阿拉伯圣城麦加,一个伟大的人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穆斯林世界伟大的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穆罕默德是阿拉伯贵族老爷的后代,但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于是家道败落,是个穷人了。有贵族的血统爱玩是肯定的,可那时候阿拉伯没人玩啥科学,希腊的经典也还没看到过。不过受到当时已经很流行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子,穆罕默德成年以后玩起了默想。
啥叫默想呢?穆罕默德每年都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跑到距离麦加三里路远的一个洞穴里祈祷,并且默默地思考,这就是默想。
就这样伊斯兰教在穆罕默德的默想中产生了。开始穆罕默德也受到排挤,他不得不带着自己的信徒离开麦加,来到麦地那,建立了军队,这一年是公元622年,即伊斯兰教纪元的元年。8年后(公元630年)穆罕默德返回麦加,并且很快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虽然穆罕默德在公元632年去世,但他的门徒继续开展圣战,扩大战果,到了公元8世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已经成为东方的霸主。
在罗马帝国,基督教不让玩,希腊的玩家们只好纷纷逃到当时被称作拜占庭和波斯的地方,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几乎所有希腊大学者的著作都带到了那里。
拜占庭也叫东罗马帝国,是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一帮骑兵。他们不再运用罗马守旧的步兵战术,改为骑马,结果两拨人打了起来,最后分成东、西两个罗马帝国。由于他们的地盘在现在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方,并且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古希腊时属于拜占庭,所以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比正宗的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多少好点。
而那时的波斯人就喜欢打仗,所以无论拜占庭或者波斯都对这些玩家不闻不问,这样玩家们就在拜占庭和波斯待了下来。阿拉伯人在642年灭了波斯并占领了拜占庭大片土地以后,逃到波斯和拜占庭的希腊玩家们转眼间便成了阿拉伯帝国的臣民。
阿拉伯的君主们和笃信基督的罗马皇帝不一样。先知穆罕默德爱玩,那他们也必定爱玩。阿拉伯的君主们除了鼓励商人与周围国家(包括中国)做生意以外,他们还大力支持科学,也就是支持玩家。那些从西方逃难过来的玩家们终于找到了另一个乐园,正可谓:“西方不亮东方亮”。
公元830年,当时的阿拉伯君主哈里发哈伦,在如今的大马士革建了一座和亚历山大缪塞昂差不多的“智慧馆”,他们聘请了一批专职的翻译,把希腊著作统统翻译过来,供阿拉伯的玩家研究和学习。在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毁、柏拉图学园被关闭以后,又一个体现希腊科学精神的嘉年华出现在了东方阿拉伯帝国的土地上。而那些古希腊的伟大经典在几百年后又被杀进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作为战利品带回了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科学革命带去了精神的种子。
阿拉伯这块地方正好处在西方的欧洲与东方的亚洲(这里有着另外两个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中间,阿拉伯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经典,他们同时还起到了促进中国、印度与西方交流的作用。
印度是个十分神秘的国度,在大山和密林深处到处矗立着梦幻般的巨大神庙。印度的历史也如同梦境,笼罩在云里雾里。印度也有很多爱玩的人,他们除了能玩出那些神秘的庙宇以外,在天文和数学上也玩得很出色。古代的印度人把宇宙想象成一个大锅盖,大地中央的须弥山支撑着天空,日月星辰都围绕着须弥山转动。大地由四只大象驮着,四只大象则站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这只乌龟浮在水上。多么美妙的想象!不是玩家哪能想出这么奇妙的景象。
P55-60
《贪玩的人类》像是一本科学史,但不是科学史,只是科学史上的一些故事,是玩家的历史。
这里所谓贪玩,家长们不必担心,并不是在说玩物丧志那种玩,跟遛鸟、赌博或者在网吧玩魔兽玩到晕倒不是一回事。这里所说的玩更像是猜谜、拼字、拼图,或者是驴友们的徒步旅行,白天行走在广阔的原野之上,晚上站在晴朗的夜空下看星星……这种玩是由人类不同于地球上其他动物的好奇心所导致的,是对自然万物、深邃宇宙的探索和追问。
老多其实不是科学家,只是科学家的儿子,可老多为什么会想起来写这样一本书呢?
如今大家生活已经比前些年好多了,兜里的银子也还算够花,比较关心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时事政治,比如伊拉克和基地组织,索马里和海盗;还有经济,金融风暴和恒生指数;最受大家欢迎的莫过于大众娱乐,像美国大片、春晚小品,还有《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当然还有更让人流口水的,那就是金钱和漂亮美眉。在街头巷尾、午休或者饭局上小酌,大家都会很自然地谈起这些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前些天听到关于尊敬的钱学森先生和贝时璋先生仙逝的消息,恐怕很少有谁去谈论和空气动力学或者胚胎生物学相关的事情,除非就是在科学院或者其他啥院工作的那些人儿。
可能有人会问,大家为啥都这么不关心科学呢?恰恰相反,原因不在大家,而是因为科学家们把科学给搞得太玄妙、太金字塔、太玄乎、太可怕了。谁没事儿老去琢磨和谈论那些又玄乎又可怕的事情呢?不是自讨没趣儿么!
科学真的是那么不好玩,那么可怕,那么玄乎吗?要让有些科学家,尤其是有些物理学家来说,还就是的,是很不好玩,很可怕,很玄乎。起码他们写的书都不那么好玩,除了和他们专业有关的人士,没人能看得进去。
可老多觉得不是,老多在和科学有关的地方待了50多年,从小就跟着一个当科学家的爸爸,长大了又在科学院里给人家干活,然后自己又跑出来玩科普。老多从来也没觉得科学有那么不好玩,即使是那些让物理学家用最吓人的武器——数学演绎法来描述的物理定理,其实也是可以用我们大伙儿都能听懂的普通话或者哪怕是广东话说明白的。所以老多倒是觉得科学很好玩,而且应该算是全世界最好玩的事情。
这就是老多想写这本书的原因,想让大家知道:科学很好玩,而且玩就是科学的动力和源泉。
不过有人可能又会问,你老多又不是啥科学家,有啥资格来写这本和科学关系如此重大的书呢?薛定谔是一个很有名的物理学家,是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曾经写过一本书《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他在这本书里说:“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了对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知识的强烈渴望……可是近100多年来,知识的各种分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使我们陷入了一种奇异的两难境地……除非我们中有些人敢于去着手总结那些事实和理论,即使其中有的是属于第二手的和不完备的知识,而且还敢于去冒把自己看成蠢人的风险,除此以外,我看不到再有摆脱这种两难境地的其他办法了。”
老多想把自己看成这个蠢人,因为老多希望大家还能继续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那些宝贵的财富,这些知识财富比股票、金钱、小品、美眉更有趣,更有价值。
《贪玩的人类》不是什么论文,更不是一篇宣言,只是老多的一家之言。老多是纯粹的草根一个,所以书里肯定有很多写得不对或不恰当的地方,为此老多深表歉意,大伙儿完全可以用板砖伺候,毕业论文里更是千万不要引用。
感谢我的父亲,是他让老多一直到现在还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感谢我的母亲,感谢她养育了老多,让老多活到现在,并可以写这本书。老多的Dear wife也是必须要感谢的,没有她,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老多写不出这本书。还要感谢一位朋友,是她在老多写这本书的初期,给予老多绝妙的建议,让这件本不该很好玩的事情,变得好玩起来。
最后还要深深感谢我的朋友姜韬先生,在老多的写作过程中,姜先生每每极好的意见和建议,让老多茅塞顿开,深得教诲,也让这本书更加充满乐趣。
老多
2010年3月3日
科学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回顾几千年的科学史对于今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惜很多科学史的书籍常让人有一种艰深、枯燥乏味的感觉。但老多的这本《贪玩的人类》则另辟蹊径,虽然讲的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却用着天马行空的调侃之笔,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改变人类历程的科学发现之路,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陈运泰
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之母。本书以此为主题,把历史上的科学人物写得极其生动有趣。
——著名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吴国盛
玩给人类带来快乐,也是生命本源的力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力量。老多用独特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梳理了这种快乐,并用中国人的智慧讲述着科学的魅力,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著名电视人、中央电视台资深科普编导 黄海波
这是一部很有文采、很有趣味的科普著作。作者老多用故事的形式,将科学的源流讲述给我们听。在这个讲述里,老多像孩子王,他带领孩子们(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些大人),边“玩”,边探寻。读过他的书后才知道,科学是可以好玩的、有趣的。
——资深书评人 高晓春
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结果“被教育”了10多年也没梦想成真。看了《贪玩的人类》才明白,科学的进步不可能源于应试教育,而是源于人类好奇的天性和自由的探索。
——搜狐网友 湖边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