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勾栏胭脂(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郝晓辉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湮灭在历史中的传说,讲述亲身经历的过往,纠缠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本书讲述八大胡同历史、现状,充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作者曾采访两年,绝大部分内容为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非土生土长北京人对八大胡同一般了解不多,而前门外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曾商业鼎盛,妓馆林立。直至近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行政拆迁,此地面貌大改。随着胡同游的火热,人们对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和八大胡同的兴趣与日俱增,本书不仅可以满足对历史的八卦需求,还提供详尽图片,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内容推荐

八大胡同究竟在哪里,到底是哪几条胡同,在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赛金花、小凤仙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胡同游”也涉及了八大胡同,并由此引发媒体的争论,争论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难以启齿的东西?

八大胡同作为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风月场所,与秦淮河一样被世人所关注。但如今的八大胡同已经面目全非,经过数十年的人事变迁、拆迁改建,早就残破不堪,甚至多有安全隐患。为了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八大胡同的过去,也为了对现在还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解,作者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走访了前门一带所有的胡同,拍片子,查资料,与老人们聊天,亲手绘制前门一带所有胡同的地图,力图将真实的八大胡同展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前言 出版缘由

第一章 湮没在历史硝烟中的传说

1.赛金花拯救了北京城

2.我也怀念一下赛金花

3.给妓女喝“断根汤”

 4.同治皇帝与八大胡同

 5.这一带住过的名人比较多

 6.这里曾经鱼龙混杂

 7.小凤仙的确是个奇人

 8.这里曾经非常热闹

第二章 讲述亲身经历的往事

 1.我家隔壁就是妓院

 2.我亲眼看到他们横行霸道

 3.从妓院里抓走的“有为”青年

 4.听到日本人喊“花妞妞”

 5.胡同里买卖家比较多

 6.解放后到院子里看影壁美人

第三章 纠缠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1.当年的胡同埋葬了很多的冤魂

 2.这一带就是妓院多啊

 3.人们就是想看看过去的“红灯区”

 4.我家的院子藏过革命党

第四章 居住在八大胡同

 1.当年八大胡同的“黑话”

 2.打麻将要到八大胡同去

 3.繁荣八大胡同的不仅仅是妓院

 4.妓女就是摇钱树,不打不摇不落钱

第五章 毛主席说:要把房子打扫干净

 1.这里曾经挨门挨户都是妓院

 2.把房子打扫干净

 3.给嫖客打上“嫖客查讫”的戳儿

 4.这里被拆迁真舍不得

 5.需要打扫的不仅仅是房子

第六章 看待过去最重要的是心态

 1.这里早已不再是寻欢作乐的地方

 2.我对这一带还是有感情的

 3.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这里

附录

 当年妓女情况统计

 当年八大胡同的妓院名号

试读章节

赛金花拯救了北京城

◎鲁大爷东北园北巷2号

我今年七十八岁,就出生在这条胡同。有一天我看电视介绍我们这条胡同的情况,很详细,并说赛金花曾经住过我们家这个院,但我认为这只是传说。我活这么大岁数了,从来没见过赛金花,也没听家里人说过赛金花住过我们院。我也是研究历史的,也没见过什么历史证据说明赛金花住过这里。我知道当时这条胡同曾经住过李万春,并不像人们说的住在棕树斜街。

其实只要是老北京人,几乎都知道赛金花的事情,比如说德国统帅宠爱赛金花,谁也没见过,所以我认为这些都是传说。不过确实有历史材料证明赛金花会德文,她的确和一般的妓女不一样。我们不能把她跟八大胡同的普通妓女等同看待。当然,八大胡同也有一些高级妓女,但是跟赛金花并不一样,因为赛金花的一句话就挽救了北京城,所以大家都比较尊重赛金花。等到赛金花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她葬在陶然亭公园的南墙边。

如果非要问赛金花是不是在这院住过,那估计只有我父亲才知道。我是1927年出生的,没赶上。而闹八国联军是1900年的事情,早多了。我记事的时候,赛金花还活着。

八大胡同的传说可多了,赛金花就是一个例子。可以说中国晚清时代最为风光的妓女,应该就是赛金花。

为什么一直说赛金花呢?因为她对北京有功。当时八国联军在中国烧杀掠夺。有一个德国兵,喝了酒就到处敲门,结果就敲了赛金花的门。赛金花的佣人出来一看,是一个外国人,就赶紧叫主人去了。赛金花觉得事情很严重。因为赛金花曾经是公使夫人,她的孩子就是在德国出生的,所以她并不害怕,非常平静地用德语和这个人说话,问他是哪国人。那士兵回答说是德国人。赛金花问他:“知道瓦德西司令吗?我和他是朋友,我是傅彩云。”那时候赛金花就叫傅彩云。德国兵一听吓了一跳,回去赶紧跟瓦德西汇报。第二天,瓦德西就派车来接赛金花。接去之后,老朋友相见,瓦德西求赛金花给他办粮草的事情。因为当时德国来了那么多人,没什么可吃的,打仗没有粮草可不行。可是赛金花提出两个条件:一,不能伤害无辜,不能随便杀人放火;二,保护北京的名胜古迹。瓦德西一听,不答应不行啊,于是就答应了。就这样,北京城免遭了一场浩劫,不然的话,什么故宫、天安门,早就全部被毁了。

当然,这些都是我听说的,因为我记事的时候,这些事情也早就结束了,并没有亲身经历。据说当时德国的大使被中国人给杀死了,那是德国在中国的最大的官了,所以要求西太后给偿命,最后因为赛金花的原因都给免了。

有些资料记载说赛金花姓曹,小名彩云,是安徽人,后来改名叫傅彩云。在十五岁的时候,她遇到了前科状元洪钧,被纳为妾,当年就以“公使夫人”的身份跟随洪钧出使俄、德、奥、荷四国,还在柏林住了好几年。后来洪钧死了,赛金花被迫重操旧业。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赛金花正好在八大胡同居住。

我看过很多关于赛金花的故事,也看过一些小说。过去的小说都骂赛金花,就因为她当过妓女,实际上没有赛金花也就没有当年的北京城。当年赛金花随洪钧出使德国,从上海提篮桥码头出发,乘坐萨克森号轮船去柏林,路上走了三个月,这三个月赛金花就把德语学会了,到了柏林她就给洪钧当翻译。也正是由于赛金花有出众的才华,她才有了接近瓦德西的机会。据说有一次威廉二世夫妇请洪钧夫妇喝下午茶,当时就是赛金花当翻译。当时作为客人,洪钧和赛金花与威廉二世夫妇对面坐着,威廉皇帝背后站着一个军人,就是瓦德西将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瓦德西认识了赛金花,而且非常钦佩赛金花。

还有一个说法是,这次见面时赛金花和瓦德西就一见钟情。后来在北京的时候,赛金花和瓦德西约会,正好有人冲击德国大使馆,瓦德西一见事情不好,抱起赛金花就从楼上跳了下来。但是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没有办法考证。

我还听说后来赛金花从良以后,就住在天桥那边。她隐居在那里以后,被当时北京的一个叫做《小时报》的报馆的总编管义贤给发现了,就约了很多记者采访她,像《大公报》什么的都来了。这么一宣传一鼓动,弄得非常热闹。当时有人准备给她拍电影、拍戏,有赞助她的,有请她出来讲演的,因为赛金花是名人啊。据说赛金花跟当时北大的教授刘半农是好朋友。刘半农死的时候,她还去参加了追悼会,送了挽联。赛金花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啊,她属于高级妓女,讲究情调,非常有才学。这种妓女不是单纯卖身的,与一般妓女不一样,所以她认识的人有很多非常有名。

序言

曾经的“八大胡同”被拆了。我专程去看了一下,已经不是一年前的模样。很多记忆中的场景早就不见了,心里略微有些酸楚。因为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和同伴为了采访到第一手的资料,游走在这些胡同之间。

采访这里的理由很简单:其实很早以前就听过关于八大胡同的故事,不说别的,一部《孽海花》就足够让人想去关注“它”了。但是它究竟在哪里,到底是哪几条胡同,我一直都不是很清楚。

八大胡同作为曾经的著名风月场所,和秦淮河一样被人关注。但论起八大胡同与秦淮河现今的地位,那可真的是不能相提并论。如今的秦淮河游人如织,人们沉醉于那里的美景,而八大胡同则完全不一样,破烂不堪、狭窄而不安全。

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前门附近的胡同里发生了火灾,但是消防车根本进不去,消防用的水管接出了上千米,仍然不能灭火。一方面是因为胡同狭窄,车辆行进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因为水管接得太长,水车的压力根本达不到要求,所以这一次火灾的损失非常大。从这些来看,关心一下附近居民的生存状态,也不失为一种善举。今天的八大胡同是一个什么样子,与过去的八大胡同相比,人们应该提出哪些警示,对于未来,也许会有某些意想不到的价值。

很多人都知道“八大胡同”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这是一个解放前藏污纳垢的地方,把它说成“糟粕”也许不为过,但是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还生活在那些胡同里的老人们,就不会同意这种说法。对他们来说,那些回忆似乎至今还在眼前。

为了让人们了解八大胡同的过去,也为了对现在还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作一记录,我和同伴用将近两年的时间走访了前门一带所有的胡同,拍片子,查资料,与老人们聊天,亲手绘制胡同的地图。后来发现,对这些胡同了解得越多,就越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必须倾诉的感觉。那些过去的残片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各种情绪交杂:同情、怜悯、愤怒,有时候也有一些欣喜。

通过走访,我们知道八大胡同是泛指,不仅仅是八条胡同的意思,大体方位就在如今北京市宣武区的最东边,隔条前门大街,东边就是崇文区的地盘儿。虽然是泛指,但人们还是把其中的八条最著名的胡同罗列了出来:韩家胡同、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朱茅胡同。因为当时的王皮胡同、蔡家胡同和留守卫胡同的娼妓档次稍微低一些,因此并未被列入,但在当年,这几条胡同也是非常兴旺的。

听老人们说,八大胡同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雏形。当时最著名的人物恐怕就是妓女玉堂春了,有人说如今的石头胡同居委会就是当年玉堂春挂牌的地方。但这只是传说,无从考证。

到了清朝,政府禁止官员嫖娼。甚至在康熙年间曾颁布过这样的法令:带头嫖娼的官员,斩立决,即便是被别人拉去嫖娼的官员,也要被发配充军,流放到最远的边疆去。直到光绪时,嫖娼的官员也要被罚以杖责。但这条法令并没有约束住官员,他们开始找“相公”,那时八大胡同最热闹的场所是“相公堂子”,也就是男妓从业的地方。直到后来徽班进京的时候,妓女才开始在八大胡同抬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八大胡同逐渐成了娼妓的代名词。

当年北京的内城住的都是满族贵族,平民是不允许在内城过夜的,所以,很多到京城办事的人只好住在城外,一般就是在距离内城最近的大栅栏一带,这里有很多旅馆和饭店,人渐渐多起来以后,娼妓业也发展了起来,这就是形成八大胡同的主要原因吧。

如今走在狭窄的胡同里,经常听到人们的抱怨,有的人听说我是记者,甚至直接对我说:“能不能通过媒体反映一下我们的生存状态啊?如果这里不拆迁,可能很多房子都快倒塌了。这些危房直接威胁着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这里再发生火灾的话,年轻人也许还好一些,岁数大一点的人想跑都跑不出去。”

去过前门一带的人可能比较清楚,这些说法一点也不危言耸听。而如今,这里终于拆迁了,有的老人却告诉我:“其实我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地方,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了,非常有感情。虽然胡同里的房子破旧,但是这里装载着过去啊。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到现在已经祖孙六代在这里住了,忽然离开的话肯定会舍不得。”这些老人的话不禁让我心头一动。

确实,在走访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那里的一切:人们的热情、无奈以及希望。闲下来的时候,与周围的朋友谈起,他们都劝我把这些记录下来。否则,以后的人们就会忘了曾经还有这样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事情,毕竟这里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想法,把这里的一切写下来,让老人们诉说他们压抑在心里多年的情感,也让那些对这里持有偏见的人看到这里的情况。一百多年了,这里虽然改变了很多,但是过去也像影子一样“压”在人们的心头。门楼上的匾额、狭窄的房间都似乎在向未来的人们说着什么。

拆迁的消息传来,我再去时,那些非常熟悉的街道已经失去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也在拆迁的灰尘里“飘摇”。断瓦残垣、狭窄的小巷、机器的轰鸣,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却已经物是人非,忽然间,我心里有一种被抽空了的感觉,怅然若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