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植物还是先有动物》(黄元森主编)没有采用一问一答的惯用写法,而是把各种问题融会在精彩生动的知识网络里,“故事里有科学,科学里有故事”,许多科学问题的“谜底”或藏在这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或散落在一个个精心选择的链接或互动环节中,令人感到亲切自然,读起来妙趣横生。读者可以采用“何时?何地?何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种提问方式对科学进行追索,把着眼点放在激发读者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上。书中不仅普及了已有结论的知识,也把那些未知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以此开拓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思路和想象力。这或许也是本套书独具匠心之处。
浩瀚精深的科技之谜,带给我们无限的好奇与想象——什么时间(when)在什么地方(where)发生了什么事情(what),为何会这样(why),又是如何进行的(how),是谁(who)发现了它们……在“爱问”中学科学,在“爱问”中探索世界,《先有植物还是先有动物》(黄元森主编)让科学在您面前焕发出另样的光彩!丰富的史料图片、多元的信息链接,6个W将带给您一套全方位、多学科交叉、发散扩展性精彩科普读物。
三千年胡杨的传说
每一个到过新疆塔里木河地区的人,都对生长在那里的胡杨产生深深的惊叹与敬意。导游会告诉你,这是一种神奇的树木,它可以“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腐”。
真实的胡杨,寿命并没有那么长,胡杨的生长期多在50年到上百年之间,寿命也就是一二百年。
真实的胡杨
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90%以上的胡杨又生长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胡杨林保护区则在轮台县境内。20世纪前期,我国新疆的南部、柴达木盆地的西部,以及河西走廊等地曾分布着大片的胡杨林。茂密的胡杨,干奇百怪,神态万般,令人叹为观止。
胡杨属落叶乔木,是一种可与银杏齐名的古老树种,因此有“活化石”之称。
胡杨身材高大而挺拔,高15—30米。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带,胡杨可将根扎进地下10多米,顽强地支撑可以为来往的商旅提供休憩之地。
胡杨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旱,它们生长在最恶劣、最残酷的气候环境之中,用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了沙暴对绿洲的侵袭,因此,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人称为“英雄树”,有着“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
P8
问是叩开科学之门的钥匙——《爱问科学》丛书序
人们从襁褓来到世间,就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眼前展现出神奇,心中充满着浮想,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科学的奥秘无穷无尽,问号一直伴随着你成长。从浩瀚的宇宙到微细的粒子,从庞然大物到细胞基因……人类在破解科学奥秘中生存发展,社会在科学创新中前进,科学承载着人类的梦想通向美好的未来。问是通往科学世界的第一步,问是叩开科学之门的钥匙。由国内诸多知名科普作家与出版专家联袂打造的《爱问科学》丛书,紧紧把握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围绕着“奇”与“趣”组织材料,以大量翔实的科学题材和人文史料,编织了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涵盖了能源、环保、航空、航天、生物、通信、天文、人文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信息量,揭示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奥秘。
这套书没有采用一问一答的惯用写法,而是把各种问题融会在精彩生动的知识网络里,“故事里有科学,科学里有故事”,许多科学问题的“谜底”或藏在这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或散落在一个个精心选择的链接或互动环节中,令人感到亲切自然,读起来妙趣横生。读者可以采用“何时?何地?何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种提问方式对科学进行追索,把着眼点放在激发读者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上。书中不仅普及了已有结论的知识,也把那些未知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以此开拓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思路和想象力。这或许也是本套书独具匠心之处。
这是一套图文并茂的书。它以许多精彩的图片定格科学世界的精彩瞬间,形成图文相济、相得益彰的效果,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也是科普书所要追求的效果。《爱问科学》的出版,为科普创意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也为科普传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希望它在走进读者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完善自己,不断以创新思维和与时俱进的形式,满足读者对科普读物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刘嘉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