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国6·内心的版图》由全国著名青年散文家杨献平主编,该书收入了赵立春、李智红、杨慧俐、天疆、佛刘、喻红、石红这七位散文作家的作品。
本书坚持所选散文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散文中国(6内心的版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献平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中国6·内心的版图》由全国著名青年散文家杨献平主编,该书收入了赵立春、李智红、杨慧俐、天疆、佛刘、喻红、石红这七位散文作家的作品。 本书坚持所选散文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内容推荐 《散文中国》选出近年度散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这本《散文中国6·内心的版图》当中,赵立春散文非常大气,有燕赵古风,读起来给人一种鲜明的“纵横感”。他关照的是文化的当下和当下的人群、地域及其文化传习。赵立春散文的这种纵横感来自于他对地域的熟稔和透彻理解,来自于对文化及其本相的深刻把握。石红许的散文柔软中有骨头,篇幅虽短,但内涵却是丰富的。他笔下的物事都与自己的内心贴得很近,是一种相互融入。这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刚柔并济的气质。喻红的散文整体上是洒脱和热切的,有一种暖阳照心的自由性。当然,她还关注了一些自然物象和底层生活,富有感染力。 目录 序:散文是个人的一种姿态杨献平 赵立春散文 北方瓷都的吧息 撩开尘封已久的面纱 荡尽铅华皆如梦 雕刻的时光 皇朝遗梦 李智红散文 云南这边(系列散文) 石红许散文 黄沙道中永远的身影 阳台上那一抹红 一座村庄的消失 寻找突围 穿越历史的枪声 多变的“虎” 远古传来的歌声 不远 风雨五堡洲 千古悠悠黄河口 在心空低翔的隐痛 百灵草给了我一个安宁的夜 杨慧俐散文 被春光击中 雨伞 一朵牵挂上柳梢 守着窗儿 时光碎片 睡莲 作绣 水车吱呀 出门向北 长驱千里去 穿云度涧采茶去 凤凰小记 武陵源记游 长了小嘴儿的夜 寻君向梦里 碗里的流沙 倦 岛声岛影 忙里偷闲 天疆散文 结构物我的宇宙 那棵树站成了一道风景 三峡祖居 坚硬的士地 老去的仡楼 映山红遍 湖水的记忆 东湖有约 月湖之夜 雪线边的花朵 芨芨草领舞的魂幡 血脉 又是一年清明时 马头琴的倾诉 佛刘散文 晚年的寂寞 一茬一茬的月光 处处老宅 一棵一棵的树 阳台的对面 秋风吹落 回家的路碑 祖父的新房 旧时光 单身宿舍 跟在我身后的狗 田园牧歌 处处野菜 喻红散文 山水清音 挥帚而蹈 捡来的风景 兴化映象 试读章节 城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财富的聚集和人口的增长。八特地处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之上,早在曹魏之时,曹操便将这条道路称为“上党粮道”,而八特所居之地正是滏口陉上党粮道的咽喉所在。八特位居高台之上,旧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封闭严密,在安全上无忧。城北有沼河,城中也有小河流过。加之八特镇民风淳朴,村民待人宽厚。在这样的环境下,牲畜和行人均可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放松。因此,不管是东来的商贾还是西来的晋商,车马行走到八特都是最好的打尖歇憩之所,八特在这种条件下,想不成为一个商贸重镇都很难。 八特村拐道街是当时八特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店号林立,商贾云集。张宪云和申海顺曾经对八特镇拐道街的商号进行过统计和调查。在拐道街有阳邑人张袭渭开的“德一恭”店铺,八特人王连生开的“义盛永”馍铺。拐道街路东有八特韩泰山开的“广泰昌”号药铺,紧挨“广泰昌”药铺的是韩玉和的“明盛源”杂货铺。拐道街路西是韩泰山和韩玉和开的“泰盛广”杂货铺和“利民药房”。在这条街上还有“恒源”油坊、“同心”油坊、“恒兴”油坊、“兴一”药房、“三和永”油坊等。在拐道街不远的龙家堂街和王家街还有“志和祥”杂货铺、“三和永”杂货铺、“鸿兴厚”山货行、“誉丰厚”绸缎庄、“晋远堂”药店、“兴盛龙”商号、“永兴成”钱庄等。张宪云说:“过去这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遇上单月赶大集的日子更是门庭若市,叫买的、叫卖的、走亲串户的,熙来攘往,肩摩踵接。” 八特商人与隔河而望的喜欢外出经商的武安商人不同,武安商人有“关东帮”和“河南帮”,主要到外地经商,而八特商人除韩洪元开的“晋远堂”药店在山西介休、河北石家庄开有分号外,其他字号均不出八特镇。这种现象可能取决于八特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商人云集八特,使八特成为了磁武涉三界的物流中心。人的流通也是货物的流通,更是货币的流通,生性恬淡的八特商人不用出门便可以赚足银两,何乐而不为呢? 八特商人知道“人气就是商气,人缘就是商机”的道理。因此,八特人对外来的客人格外善待。现在的八特村还保留有很多公益性的建筑,位于南八特村中的关帝庙卷棚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三面通透的歇山顶建筑,伫立在一个丁字形路口,正壁墙龛里供奉有关帝的神像。据村中的老人讲,这个卷棚就是专门供过路的行人遮风避雨、歇脚休息的,卷棚每天有专人负责提供免费茶水。八特村的南大门还有一座茶棚,茶水也是全部免费供应。后因外来客人的增多,八特的商户又专门集资在茶棚旁盖起了一座宏伟的白衣大士庙,供外来人食宿。在参观茶棚和卷棚之前,遍布八特古镇的古宅大院和众多的店铺商号建筑使我惊讶,我被八特商人创造的奇迹所吸引,也被他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在茶栅,我真正感受到八特商人豁达开放的侠义秉性,“在商言商,无商不奸”的俗语在八特根本看不到,八特商人所做的只是“在商言义,商德为天”的“江湖道义”。这是八特商人的大智慧,体现出八特商人的精明。在关帝庙卷棚,我才真正领略到,原来八特商人的精明之处并不在于卷棚的遮风避雨,也不在于免费提供的温馨茶水——尽管这一点已经比现在一些大公司倡导的“顾客就是上帝”早了几百年,但并没有完全显露出八特商人的聪明加精明。八特商人把聪明藏在了卷棚西壁的墙龛里,藏在了关帝爷的身后,而且,不显山不露水;在坐西朝东三面通透的卷棚里,八特商人在西壁正中供奉起了关帝爷的神像。关帝是山西运城解州人,在明清时期,晋商把关公作为他们最尊奉的神明,以关公的“诚信仁义”来规范他们“以德治商”的行为和经商活动,很多商号在号规中大都规定了“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族恨”等等“职业德行”。关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晋商诚信忠义的化身,晋商所到之处必有关帝庙。清朝末期,仅山西归化城就有七座关帝庙,可见晋商对关帝的崇拜程度。八特作为晋商来往于山东和山西的必经之地,很多的商机都有赖于晋商的往来停留。细心的八特人不仅为这些走遍天下的晋商提供了遮雨避风的港湾,更为他们构建了临时的精神家园。卷棚墙龛内的关帝庙虽然不大,但对于这些旅途劳累的山西商人来讲,_已经体贴到了极点。他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休憩劳顿的身体,同时还可以打理一下他们精神支柱,祈求财神关公的护佑。八特人的无微不至感动了晋商,晋商也毫不吝啬地回报了八特,八特古镇的四百年繁荣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晋商。民国晚期晋商衰败,八特的商贸也随之步入低谷。 晋商做着天下人的生意,八特人做着晋商的生意;晋商将天下人的钱装进腰包,而八特人则将晋商的钱装进了口袋。这就是八特人。你说精明不精明? 精明善商的八特人在经历了财富的积累之后,近代又开始开挖煤窑。八特开采煤炭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至今在八特还保留着一口元代的方口煤井。明清两代八特采煤的历史资料欠缺,无法考证,但在近代,八特已经拥有“同心坡”、“长新坡”、“公益坡”、“碧心坡”、“存心坡”、“成盛坡”、“龟盖”、“石井沟”等八座煤窑。这些煤窑的经营方式采用股份制,既有合资经营又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同心坡煤窑由磁县索井村赵志宽、武安崔炉村齐才良和八特镇李本志合资开办。长新坡煤窑由峰峰西佐村杜长清和八特镇张存昌合资开设。八特公益坡煤窑则面向社会发放股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爷爷留下来的那张“八特公益坡煤窑股票”就是最好的见证。 八特商人在生意的经营管理上,借鉴了晋商较先进的管理办法。镇内一般店铺多是由东家自己经营打点,店内掌柜和店员除年俸外,还可以顶身股。稍具规模的字号就要另请掌柜来经营:碧心坡煤窑的东家是八特的韩锦余妻张氏,大掌柜则是西苑城村的孔繁怀;龟盖煤窑的东家是当时的武安县伪县长李聘三,大掌柜则是八特人韩三成。 近代煤炭业的繁荣,是八特这个四百年古镇最后的灿烂,煤炭业兴起拉动了八特镇的纺织业、运输业、车马住宿、饮食等行业。八特的煤炭主要销往西部的涉县和北部的武安等地。精明的八特商人将煤炭卖掉后,再从涉县武安等地换回粮食,然后再将换回的粮食拉到不远的瓷都彭城换回陶瓷,将陶瓷再销往北部山区。这一来一往,庞大的八特运输队伍几乎没有空车返回的可能。八特在商贸经营上已经很是成熟。P14-16 序言 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托·蒙特罗索有一则名叫《无法入睡的镜子》的寓言:有一面镜子,当无人去照的时候,它会觉得十分难受,仿佛自己不存在似的。别的镜子全都在嘲笑这面镜子,因为它们每到夜里被人放进梳妆台的抽屉后,都能宽心地倒头大睡,绝对没有那类神经质的忧虑。这一寓言的意味是繁复的,有着多维的指向和令人思考的启发力。 我之所以引用,是觉得,这则寓言暗合了我对散文乃至其他艺术创作的一种认知。即任何人的创作都是独立的,尽管有诸多的不同,如境界、气质、寓言、思想、觉悟等等。但在艺术门前,所有的从业者都是值得并且必须给予尊敬和颂扬的。因为,在这个年代,仍旧以艺术为人生梦想的人已经不多了,以艺术陶冶和确立自己的人又何其少也?艺术总是能够间接或者直接地验证一个人的内心品质和生命质地。 正如蒙特罗索寓言所示:那些嘲笑那面镜子的所有镜子,只有被放进黑暗当中(初始或自我),才能够宽心地倒头大睡。这时候,镜子才是真正的镜子,它回到了作为物和灵的本分之处,才能解除被类比、观摩和设置等强加的功能。引申到写作上,我觉得,当一个写作者扔掉了周遭的比照和压力,他们才是自由的,也才是创造的。以我个人经验论,这一种心境才是创作的,它万物皆空,楷模和范本全无,剩下的就是自己了。在这一时刻,也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对艺术的核心做出各种各样的试探和进击。这是“静谧的、深邃的,灵魂与灵魂对话,灵魂与众生环视晤谈的美妙时刻”。 由此而言,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展现的就是每个人在尘世当中各异的姿态及其内心的某些图景。这种姿态可以是与世态大局无关的,可以是一个人的生活片段,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内心叹息,甚或一丝灵魂的掠动及生命的风吹。这一切,才构成了艺术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我总是对那些对某一些散文大声叫好的言论及喊声心怀警惕。似乎除了他们赞美的那些,就再也没有好的作品了。其实,这是最大的常识性谬误,更是对诸多写作者的集体遮蔽和不尊重。 所幸的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一些人仍旧没有放弃,没有被冷落和遮蔽推到悄无声息的角落。他们始终在走,在自己孤独的艺术创作之路上,举目四望,天地熙攘,低头尘埃,蚁虫奔忙。但一旦抬起头来,顺直目光,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向前。夜悬孤灯,心在天际;捉梦为衣,拈草深思。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背影,一群蠕动的雕像。他们的坚持有时候徒劳无功,文字沉箱,灰尘蛛网;当然也会不期然暴得大名,水随风传,行遍天下。而真正的写作者,从一开始就是舍却俗世功利的,他们的作为,是对梦想的忠实践约,是对世道、人心、人性乃至生命形态不懈解读与思考,发现和确认。相对于以文字获得名利,甚至以此倨傲同道的成功者,这些人其实最值得称颂和赞扬。 几乎每一个“独立”的写作者和艺术者都能够深刻地体验到个人在“独立”之道路上的那种“寂寞无声”,甚或某种弥漫于整个时代的不容置疑的偏颇及甚嚣尘上的功利主义。因此,在很多时候,艺术判断和评价及其社会推广也是不公正的,尤其在当下这个时代,当文学成为一种从业者最直接的利益工具,那么,这种勾连甚至蒙蔽就是无可避免的。“不公正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有些人行不公正行为,其二是有些人虽然可能,但也不使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免遭不公正行为。”(西塞罗《正义的义务》)2006年,从第一部《散文中国》问世之后,作为组织者和编选者,我就把这套丛书的目的定为:为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实力,且没有得到大范围认可的散文写作者搭建桥梁,为那些在写作路上开始显现自己的清晰足迹的潜力者再加一阵好风。 在这本《散文中国6·内心的版图》当中,赵立春散文非常大气,有燕赵古风,读起来给人一种鲜明的“纵横感”。他关照的是文化的当下和当下的人群、地域及其文化传习。赵立春散文的这种纵横感来自于他对地域的熟稔和透彻理解,来自于对文化及其本相的深刻把握。《北方瓷都的叹息》无疑是近年来上乘的文化散文之一。赵立春没有沉在故纸堆里,凭着一些发黄的文字去触摸文化的体温,而是将过往与现在拢在一起,穿插进行,既有历史的厚度与光亮,又有现实的关照与发现。李智红散文写自已熟悉的云南,文笔朴实老到,有一种天然的浑厚感。他没有故弄玄虚地把文字写成咒语,也没有把大地之美搓捏成各式各样的泥人,供人把玩之后,继续水冲若无。他的长篇系列作品《云南这边》应当是对云南风物的本真描摹,是对大地的文字塑像和心灵融合。 石红许的散文柔软中有骨头,篇幅虽短,但内涵却是丰富的。他笔下的物事都与自己的内心贴得很近,是一种相互融入。这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刚柔并济的气质。他在行走中思接千载,心神万里。在一处景色中发现内在的自己,乃至事物的本质、世事的沧桑,显得率真自然,有色有味,有一种阅读的美感和快感。天疆的散文写得沉实,有一种坚韧气质。可能是个人经历丰富使然,他的作品多状写大地雄伟之物,且能够在书写当中,赋予其一种理想化的品质和境界。他写在新疆的生活及物事,写个人在江城的生活及自己的观察体验,都非常地果决,其中有欲飞九霄的苍茫感,也有试图览尽天下的雄心。并且努力以较为新鲜的角度,去践行自己对散文乃至艺术创作的认知和理解。 喻红的散文整体上是洒脱和热切的,有一种暖阳照心的自由性。当然,她还关注了一些自然物象和底层生活,富有感染力。她的《春》(二题)尤其见功夫,《兴化映象》彰显了一些独立的思想意识,还有一种源于内心的生长力。杨慧俐的散文总体给人一种唯美的玲珑的阅读感觉。文章篇幅不大,颇具古典气息,且有着潮湿与忧郁的南方气息。有对亲情的写照,也有对自我某种状态的描绘。尤其是《长驱千里去》《凤凰小记》两文,对陌生之地的观察和体验,发现和认同,思考和触摸,都非常地自然真切。佛刘的散文善于从小处走,抓细节,抓具象,说人叙事,道物穷理,文字很少,说的都是人间事,写的都是生命形态和人生体悟。其中,有一些对自然的状写,对所在小城及个人工作生活的记叙和截取,出于生活且能出脱其外,具备了一定的弹跳力。 我一再强调或者确认的是:艺术应当抛弃“阶级”。这种阶级主要表现在人总是以人的优越性去凌驾万物,似乎只有自己才是至高无上的,以至于对笔下事物进行随意的、非人性和非人道的“肢解”,使得其作品面目可憎。艺术也应当出脱于“个人的现实”,不应当就我而我,必须由我而他,而你,而群人,而众生。在写作理念上,按部就班是最要不得的。与传统决裂,实际上就是要挣脱那些制约自由发挥的陈俗思维和形式,而更加注重艺术自身所具备的拓展性和创新性。散文文体小,但作者的心怀不能小,散文容量小,可作者的境界不能低,散文是小制作,但不能没有大格局。 收录在本卷当中的七位散文作家的作品,我以为是各具特色的,书写和呈现的是个人在大地上一种生命形态和内心品质,是个人对生命本身的体察、发现和觉悟。其中一些显然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或者说境界。在这七位作家身上,最可敬的一点就是:不管他们在号召和喝彩什么,这些人一直在坚持自己的方向。我觉得,真正的写作者就应当如此,绝不随波逐流,看到打工的(散文)吃香就想办法打工,乡村的走红就赶紧挽起裤脚,身体的流行就脱衣自照。 文学不是追星,关键是有没有可以让自己独立起来的基点和深邃的洞察力及自由的思想。当然,还有不羁的创造欲望及必要的天赋,还有对人心人性的发现和究问能力。 博尔赫斯说:“让写在虎皮上的神秘和我一起消亡吧。见过宇宙、见过宇宙鲜明意图的人,不会考虑到一个人和他微不足道的幸福和灾难,尽管那个人就是他自己。”(《神的文字》)其实,写作永无穷期,一个写作者所能梦想的,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光亮。所谓的不朽是梦想。但是,这一梦想绝不无迹可寻。它就在每位创造者的骨头、血液和灵魂当中,就在这纷繁世事和苍茫人间之中,就在梦想与梦想的边缘,还有人心和人性的纹理与通道之间。 还需要说的是:这本书之后,我们将连续推出几位散文家的个人作品集,并且会一如既往地把《散文中国》进行下去。编选者信箱:xiongnu@yeah.net.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