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票证?票证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为分配或配给人民群众的某些物品(商品),而专门发放的用于购买或领取这些物品的票、券或证册。票证不同于货币,货币是属于法定的、长期性的、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而票证是在一定时间、发给一定对象、仅限于一定范围内流通的无价证券。小小票证,包含了许多丰富而广泛的社会内容。本书主要以上海地区的票证为例,分“票证纵横”、“票证安民”、“票证泛滥”、“票证消退”四章,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与票证有关的社会故事,真切而深刻地反映了上海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票证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又是一定时代的见证,小小方寸之间,包含了许多丰富而广泛的社会内容。本书主要以上海地区的票证为例,分“票证纵横”、“票证安民”、“票证泛滥”、“票证消退”四章,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与票证有关的社会故事,真切而深刻地反映了上海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书中配有品种丰富的上海老票证图样,图文并茂,足资欣赏。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老赵的儿子纪文,照例又同他的妻子领着孩子前来看望他的爹、娘。一进门,就打开手中马甲袋,拿出了五盒刚从熟食店买的小菜,有熏鱼、肴肉、红肠、素鸡、干丝豆芽,放到餐桌上。老赵的老伴迅速备置碗、筷、杯、盘,拉开餐桌,摆好坐椅。这时候老赵从酒橱中取出了一瓶“青岛”啤酒和一大瓶鲜橘水,祖孙三代,五个人依次入座,老赵父子喝啤酒,其余三人都喝橘子水,一家人说说笑笑,高高兴兴地享用着这周末的晚餐。因为是独生子,看得出四个人都把孩子视作“宝贝”,由着他性子吃喝,还不等大家的饮料喝完,孩子早已一杯下肚,嚷着要吃饭了。奶奶连忙从蒸锅内端出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馒头,放在他的面前。馒头有肉馅的和菜馅的两种,小家伙拿起两只肉馒头,一只往口里塞,一只拿在手上,狼吞虎咽地很快就把两只馒头吃下,又从盆里拿起第三只馒头,咬了一口,拿起筷子,挑出肉馅口中一送,把剩下的馒头同桌上吃下来的鱼骨、菜渣等放到一起,说声“我吃饱了”就想离座。他爸爸见了,连忙拉住他:“把这馒头吃了。”
“我吃不下了,硬叫我吃?”
“不行,吃不下也要吃。你们现在是太有吃了,这可是精白面粉鲜肉馒头!想当初,你老爸下乡劳动,什么时候看见过有这样的白馒头?‘手中光有钞票,粒米难买;袋里没有粮票,寸步难行。’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要凭票凭证,而且数量少得可怜,一个月难得买一回肉,一张票子能买到的就像猫叼来那样大的一块(2.5两)。这就是‘票证时期’,你想想,生活多艰苦。”他指着孩子丢弃的馒头说:“像这样的白馒头连看也看不见,你倒好,把肉馅吃掉就把馒头丢了……”
“老爸,现在啥时候了,人家都去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吃汉堡包、匹萨饼,你还老是白馒头、菜包子,票票证证说个不停,你不感到你的话有多不合时宜吗!”
“孩子,这话可不能这么说。你年纪小,改革开放以后出世,对从前的情况不了解,你爸刚才对发行票证、凭票凭证供应很有意见,他的话也不对。”爷爷插上来说话了:“什么‘手中光有钞票,粒米难买;袋里没有粮票,寸步难行’。依我看,当年毛主席决定,发粮票、定口粮、凭票买粮的办法,是完全对上老百姓的心意。你一个月要吃多少饭,把数量给你定下来,发给你粮票,随时可买,任凭日长时久,价格始终不涨,我扳扳指头,16.4元一袋(100市斤)大米,这个价格起码卖了25年没有动过。老百姓用不着担心,一日三餐,天天吃饱。自古以来,有哪一个朝代能够做到这样?”
“可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朝代买东西样样都要凭票?”儿子不服地反问老人。
“爷爷,每家商店这许多东西,样样都要凭票买,这是真的吗?烦不烦呀!”孩子听了觉得奇怪,也向爷爷提出了问题。
“唉!你们年纪轻,什么都不懂。”老人叹了一口气,勾起了对旧事的回忆,一阵激动,两眼噙着泪花。
“好了,不要讲了,你爷爷又要‘忆苦思甜’了。”
“忆苦思甜?爸,你不是常说,下乡劳动时,还吃‘忆苦饭,,忆苦饭是什么?”孩子问。
“那是糠团,你要吃吗?现在细糠也没地方买。”
“孩子,你问‘忆苦饭’是什么?你爸给你说了,那东西不好吃,现在你给我吃,我也吃不下,不去讲它。爷爷给你讲个故事,你爸也听着。”
“好,好,听爷爷讲故事”,孩子仰头望着爷爷,聚精会神地听老赵说了这段故事:
老赵和他的妻子,两人都是工人出身,妻子是纺纱工,老赵是拉黄包车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原法币300元兑换1元金圆券,全市实行限价,各种商品价格冻结在8月15日(发行金圆券前)的水平上。这_来,立即引起市场抢购,一些商店老板纷纷把商品藏匿囤积起来,黄牛操纵,黑市猖獗。两个月下来,老赵早已是“家无隔宿之粮”,偏逢上妻子生孩子,坐月子在床,一家三口的生活就靠老赵一人拉黄包车挣来的几个小钱过日子。这已是第三天没有买到米下炊,小甏里米粒早已掏尽,每天只好到大饼摊买三只大饼,两只留给妻子,自己揣上一只就拉着车子出门兜客。这天早晨,老赵拉起车子,刚一出门,迎面碰到一位顾客,不打招呼就登上了他的车子:“快,到外滩仁记路(今滇池路),快!快!”老赵拼命飞跑,一会儿到了,顾客二话没说,塞过来一张金圆券,就飞也似的跑进了一家银行后门。老赵抖开钞票一看,“啊!是一张100元的金圆券”。1元金圆券就是原来的300元法币,100元不就是3万元法币吗?老赵盘算着按照昨天黑市米价算算至少也有20斤米好买。他高兴地拉着空车找寻米店,好不容易见到一爿米店,但见门前早已是一条长龙,顾客已是挤嚷一片。原来这天,政府宣布限价撤销,米店推出的釉米价格比昨天的黑市价还高了两倍多,老赵手中的100元金圆券只能买7斤米。“买”,老赵想到妻子坐月子,已有三天没有喝上一碗米粥,队排得再长也要买。排着排着,排到前面大约还有四五人,米店突然走出一职工,把价目牌换了一块。“又涨价啦?”真的,相隔不到一分钟,价格上去一大截,老赵手里刚才还能买7斤米的钱,一下子变成只能买4斤。轮到他时,他连忙脱下了身上的破布衫当米袋,买下这4斤米,拎着放到车上,急匆匆拉着车子回家了。当他一进门时,就听到婴儿哇哇啼哭。这是因为妻子几天粒米未进,靠两只大饼,怎能填饱肚子?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孩子没有奶吃,当然就饿得直哭了。说到此,老赵心里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都过去这么长时间,陈年旧事,还讲它作啥?”老伴制止老赵的话,回头转向她的孙子:“你这小囡是不好,糟蹋粮食,我听你读书,不是有一句叫什么‘锄头石当路’,……”
“奶奶,错了,不是‘锄头石当路’,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了,你既然懂得这个道理,为啥把大半只馒头丢了?”坐在孩子旁边的妈妈发话了。
“谁把馒头丢了,丢掉的馒头呢?”孩子回答。
大家的眼睛都移向孩子面前的桌上搜寻,果然这馒头已不见了。“我吃掉了。”原来,孩子这半只馒头不吃,并不是真正饱了吃不下去,而是“作嗲”。后来,见他爸爸指责,别人又不帮他说话,自知理亏,就趁着爷爷讲故事大家都不注意时,悄悄地把这半只“空心馒头”塞进嘴里吃了。
妈妈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就举起了手,在孩子头上拍了一下:“小鬼!”
满屋子的人都笑了。
P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