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精辟论断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养生学的繁荣发展流派很多,可谓诸方竞秀,各擅其长,主要分静养神、动养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养等。这对延缓衰老,提高人类寿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书深入介绍了中医养生探源、历代中医成就与养生流派之精华、中医养生原则的理论基础、中医对人生长各阶段的认识与养生、中医饮食养生等内容。本书适合崇尚生活品质、追求生活质量的各行业人士阅读参考。
编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临证经验,立足推介中医养生事业的发展,深入介绍了中医养生探源、历代中医成就与养生流派之精华、中医养生原则的理论基础、中医对人生长各阶段的认识与养生、中医饮食养生、神医趣闻逸事、古代名人养生擅其长、近代名人养生诸方竞秀、中医文化杂谈、古代巧医巧养案例等。本书内容新颖,通俗易懂,适合崇尚生活品质、追求生活质量的各行业人士阅读参考。
齐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原名纯芝,字谓清,后改为璜,字萍生,号白石。兰亭,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寄园、寄萍、寄萍堂主人、老萍、阿芝、木居士、三百石卯富翁、杏子坞老民、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等,是中国和世界著名的画家。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老人长寿秘诀是“八戒”。
第一,戒酒。不论在家,还是外出赴宴,从不喝酒,除食寒性大的食物饮一小杯,以解寒凉,别人相劝,也是说:“不会用酒”。他还劝别人不要过量用酒,为此,他别出心裁的用《盗瓮图》来表达心意。
原故事是:东晋吏部侍郎毕卓酷爱饮酒,常因此而耽误公事。一次邻家酒熟,毕卓偷饮后醉倒于瓮旁,这件事曾被传为笑谈。毕卓被解职后,仍然“今朝有酒今朝醉”,还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了足一生”,他最后被酒毁了一生,是一位典型的颓废派人物。齐白石曾以此典故为毕卓作画,对其形象赋予了新意,认为他是不肯贪赃枉法,以致无钱买酒,是一位清官廉吏。齐白石在《毕卓盗酒》画上落款道:“侍郎归田,囊中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
第二,戒空度。齐白石老人一生坚持作画,“不教一日闲过”,他说:“中医观点,勤奋使人寿。”每天从不间断,直到病逝。早年生活的艰辛,磨炼了齐白石的意志,恶劣的生活环境,养成了他自强不息,执着追求的奋斗精神。还因为他心胸宽阔,积极乐观地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激励着他勇往直前,把挫折当成前进的动力,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他在竭力挣钱养家的同时,也不忘陶冶自身的性情,追求美好的生活。齐白石从1902年开始他的第一次远游后,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了华山、嵩山、庐山等名山大川的风光美景,爬山写生,涉险作画,追求山水意境,陶醉于自然美景。白石老人年高以后平时还坚持散步。
白石老人每天天不亮先去菜园,为葡萄、西瓜、花生等施肥、浇水,直累得汗流浃背才肯回去。早饭后,他开始作画,一直忙到中午,午睡一个小时后,又继续作画。他一幅画一般用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画完之后,他站在一旁静心慎视。这样可以长内气,内气和融了,血脉就通畅、旺盛;血脉通畅了、旺盛了,元气就充盈了;元气充盈了,元气的调节功能就健全。睡眠不超过八小时,午睡靠在躺椅上小憩。这样有规律的生活陪伴了他一生。
第三,戒烟。齐白石年轻的时候,跟师傅学雕花木时就学会了吸水烟,烟瘾很大,不论雕花做工,写诗绘画,动手前总要咕噜咕噜一阵小烟。后来戒烟,直到去世,没有再吸过烟,家中待客也不备烟。
白石老人在青年出师后,历经苦练,集诗、画之绝于一身,众多慕名者前来结交,其中最知名者有黎德恂、罗醒吾、王仲言等。这些年轻人为学业进步成立了“罗山诗社”,公推齐白石为社长。齐白石说:“既然是诗社,就要立几条社章。”大家便提出不要赌博,不要谈女人,不嗜烟酒。在一片赞同声中,唯齐白石闷闷不乐。罗醒吾问道:“齐兄一向是我们的表率,为何不说话?”齐白石只是笑而不答。他不仅仅吸烟成瘾,还有一极考究的烟筒,每天都随身带一只用水牛角制作的烟盒,并在盒上刻上精致的“太白醉酒”图,视为随身之宝。大家看出缘由,就不勉强了。
有一次,去罗网山旅游,大家面水而坐,王仲言开口道:“请问各位社友,孔老圣人最爱好什么?”
罗醒吾笑道:“那自然是爱听音乐……”
黎德恂忙接着说:“不,不,我看恐怕还是吸烟了。” 众哗然大笑,黎德恂又继续说:“请不要笑,去年我去王秀才府上拜年,他那大字馆的孔夫子牌位边贴了一副对联,叫‘烟茶待客人,笔墨不当善’。据说请他代写书信的人实在太多,一用心就要吸烟,所以这‘烟茶待客人’之句,就有要人家送礼之意。王秀才称孔夫子门徒,如此嗜烟,想必孔夫子也是吸烟的。”
黎德恂话未完,齐白石的脸刷地红了,他不好意思地说:“德恂老弟,实话说了,我写诗也喜欢吸几斗水烟,你们这样诚心相劝,那我决定戒掉它。说完便从口袋里取出那只精致的烟盒,远远地向溪流抛去,还随口吟出两句:‘烟从水上去,诗向腹中来’。”从此,齐白石再也不吸烟了。
第四,戒空想,一生不作幻想。齐白石老人工作以外的时间,从不空想,构想画境,聚精会神,边想边画,不空动脑筋,不贪坐冥思。上床后就再不用脑子想问题,万念皆除,安然入睡。
第五,戒悲愤。他一生豁达开朗,除日本强盗侵占北京时伤心外,从不因个人得失或他人干扰而气恼。
白石老人最喜欢拉二胡,每当傍晚,时常一个人在房前自拉自唱。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可使手指灵活自如,同时还锻炼了腰部,也改善了肺活量。《乐书·第二》曰:“音乐者,动荡血脉,流通精气,而正如合心也。”也就是说,好的音乐可以通达人之血脉,振奋精神。当他二胡拉累了,又拿起身边的哑铃。也许,齐白石一生不患高血压、心脏病与此有关。
1920年,齐白石带三子良琨和长孙秉灵来北京读书,一家人搬到宣武门内石镫庵居住。石镫庵内,老和尚养的鸡每日叫声不绝,齐白石无法静心作画,又搬迁到坊桥观音寺内,没想到寺内香火旺盛,佛号钟声此起彼伏,最后全家又搬到西四牌楼迤南二道栅栏六号。说来也怪,齐白石几次搬迁,都逃脱不了庙宇。老和尚念佛静坐,对齐白石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影响。齐白石感到疲劳之后,也时常采用静坐的姿势,将身体放松,让大脑在清醒的状态下求得安静,通过意念将自己融合到山川的美景之中,从而达到悠悠荡荡如飘水上的境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达到全身舒适,精神气爽,保健长生的目的。齐白石的这种静坐习惯一直保持到老。
第六,戒懒惰。齐白石老人一生总是喜欢生活自理,缝衣服、洗碗碟、扫地、倒水等,凡是能自己办的,决不依赖别人。
P251-254
中医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祖典《黄帝内经》业已行世,其中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精辟论断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养生学的繁荣发展流派很多,可谓诸方竞秀,各擅其长,主要分静养神、动养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养等。这对延缓衰老,提高人类寿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人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为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切实遵循养生之道,乃为有效途径。《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半百而衰者,乃不遵循养生之道使然也。
《中医养生逸事》,以讲述历代鲜为人知而多不见于经传的奇人真事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中医养生的秘诀,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融养生方法于生活之中,真可谓道法自然,寄生命于林泉山水之乐也。所介绍的养生方法实用性强,操作性好,经济实惠,易仿易学,是一本与《百草养生逸闻》交相辉映相互彰显的好书,故我以序之为乐。
序的作者是海南省中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世界中医药科技学院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海南医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医学专家、海南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医学专家、海南省政协委员、“华夏医魂”全国百名优秀医院院长、联合国医疗产业专业委员会主管专家,其肖像被印在国庆56周年国家邮政局出版的第二套“世界杰出人士纪念邮票”上。是《中华全科医学》常务主编,《老年医学新进展》主编,并有《中医肝病与病毒性肝炎》《兴奋剂、毒药与药性》等多部著作传世。
林天东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