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学派创始人,与朱熹并为南宋理学双杰。他为人特立独行,为学标新立异。从小奇思好问,对宇宙、对经书都有独到的思考和理解。他学无所师,但却以日用庸常为师。他批评科举考试。指其扼杀、摧残人才。他为官清廉、勤勉、高效,赢得世人赞颂。他理性对待佛教,反对简单地判佛教为异端。他教学布道。培养了一代儒学才俊,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他既明辨与朱熹的差异,又欣赏朱熹的为人与才华。他独创心学,探讨了“心”本体与发明本心之修养方法的关系,为儒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书为其传记。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汉族,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本书为其传记。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江西金溪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心学学派创始人。本书即试图展示这位桀骜不驯又极具创造力的哲学家的社会活动、学术活动、学术成就、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以晓之于众,以为传播、弘扬我国传统思想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公元1127年,根据中国历史编年的划分进入南宋朝。南宋是相对北宋而言。南宋自1127年至1279年,历时152年。北宋末年内忧外患,统治不力,经常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当年五月,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后又迁都临安(今杭州),是为南宋。
这个时期的江南西道抚州金溪县境内有一个山村,这个山村的名字叫青田里。青田里三面环山,谷溪淙淙,西面有一条金溪通往贵溪的驿道,把这个山村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就在这群山环抱、风光绮丽的青田里,繁衍、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这个家族便是陆氏家族。
据历史记载,这个家族由中原南迁而来。其祖先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敬仲)有罪于陈国,逃亡到齐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从此改为田氏。再后来田氏篡夺了齐国的最高领导权,田齐的齐宣王封田通于平原般县陆乡,开始改姓陆。陆通的曾孙陆烈,汉代初年做过吴国县令,陆烈的第三十九世孙陆希声做过唐昭宗的宰相。陆希声的孙子陆德迁为了躲避战乱,举家搬迁到江南金溪青田里。陆德迁搬到青田里后置田产、做生意、兴家业,为金溪陆氏之祖。直到陆九渊的父亲陆贺,从未有入仕做官的,可谓家道中落。
不过,陆氏家族却罕见地保持着“义居家族”的风尚。所谓“义居家族”以其独特的风尚有别于普通人家。其特点是:所有族人同灶吃饭,共有土地财产,生产组织有序,生活遵礼守规,即所谓“聚族义居,钟鸣鼎食,义不分财,诗礼传家”。陆氏家族一百余人同灶吃饭,生产及其他工作由一人领导组织,各人分工不同,教育、田地、药店、出纳、做饭,乃至接待宾客,都由不同人分管。有严格的家规,以对不敬、不孝、不礼、懒惰、嫖赌、盗窃者进行惩罚,维持家族秩序,养育美好德性。陆氏家族在财富上虽不显赫,但却远近闻名。有两段记载,可一睹陆氏家族风采。
南宋的罗大经说:“陆九渊家于抚州金溪,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全听命焉。逐年选差子弟分任家事。或主甲畴,或主租税,或主出纳,或主厨爨,或主宾客。公堂之田,仅足给一岁之食。家人计口打饭,自办蔬肉,不合食n私房蜱仆,各自供给,许以米附炊。每清晓,附炊之米交至掌厨爨者,置历交收。饭熟,按历给散。宾至,则掌宾者先见之,然后白:家长出见。款以五酌,但随堂便饭;夜则卮酒杯羹,虽久留不厌。每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致恭于祖祢祠堂,聚揖于厅,妇女道万福于堂。暮,安置亦如之。”
又《宋元学案》介绍其兄九韶时云:“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岁迁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畴、租税、出纳、庖爨、宾客之事,各有主者。先生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
无疑,这样的“义居家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继承、光大传统美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陆氏家族自然会受到朝廷的表彰:“皇帝制日: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爨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惟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宣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钦哉。”
虽然是独具特色的“义族”,但与外面的世界少有往来的陆氏家族与那个时期的其他家族一样,自耕自足地劳作,波澜不惊地生活,无声无息地繁衍。
不过,那个时期的社会却是动荡不安、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在北方金国的攻打下,赵构逃到南方,在钱塘(今杭州)建立南宋后,便一方面与金国展开战争,另一方面妥协求和。赵构向金称臣。南宋每年向金国进贡白银25万两,丝绢25万匹。南宋国民的生活状况极为艰苦恶劣。
在这个穷困危难、民不聊生的非常时期,金溪陆家于高宗绍兴九年(1139)喜添一子,这就是陆九渊。可是,面对国家的危难、家族的负担,九渊父亲陆贺根本高兴不起来,以至于邻村人来到陆家道喜的时候,老陆贺只是无可奈何地叹气:“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所谓“宁馨儿”,是宋代人习惯的口头禅,即“不幸的家伙”之意。
更让陆贺发愁的是,九渊母亲多病,九渊一降生即无奶水。所谓吉人自有天相。此时,九渊的大哥陆九思正好育一婴儿,其妻奶水充足,而九思颇能体察父亲的难处,便与妻子商量,可否做六弟的奶娘。这样,刚来到人间的九渊,便由嫂嫂哺养。
九渊后来的成长,与他的五个兄长有密切的关联。这里将五个兄长的基本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大哥九思,字子强,曾乡试中举,因父母年迈,需治理家业,一直没能做官。九思具有丰富的治家经验,有《家问》传世,朱熹曾为此书作序。
二哥九叙,字子仪,擅长理财,开一药店以补贴家用。
三哥九皋,字子昭,长于为人师,文才品质兼备,从教于私塾以补贴家用。
四哥九韶,字子美,学识渊博,精通易理,稔于音律,还是一位下棋高手。因不满当时朝政,不参加科举考试,不做官。长期隐居青田里东面的梭山,世人称梭山先生。
五哥九龄,字子寿,能文能武,是难得的全才,乾道己丑进士,曾任兴国军,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为人彰显个性。信奉孟子“践形”之学。世人称复斋先生。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