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课堂什么样?怎样的课堂才有效?学生懵懵懂懂,启而不发怎么办?
一线教师的教学成果,课程研究的智慧萃取;“有效教学框架”,将课堂细化为每一分钟;三重境界,将课堂带向理想目标!
一本深受中小学教师喜爱的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
分类 | |
作者 | 干国祥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理想的课堂什么样?怎样的课堂才有效?学生懵懵懂懂,启而不发怎么办? 一线教师的教学成果,课程研究的智慧萃取;“有效教学框架”,将课堂细化为每一分钟;三重境界,将课堂带向理想目标! 一本深受中小学教师喜爱的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二是据此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快乐。三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本书是新教育实验三大项目之一“构筑理想课堂”的项目用书,适合广大教师、教育和科研工作者阅读。让我们一起走进有效课堂,攀登理想境界。 目录 前言·向世界开一朵自己的花 引言·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第一章 有效教学框架 什么是有效教学框架 怎样解读教材 《春日偶成》——文本解读VS教材解读 《自然之道》——文本与教材的平衡解读 文本:“自然之道”在讲什么 教材:《自然之道》要教什么 有效教学的三类目标 新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 新教育的三类目标 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教学板块分栏:左手教,右手学 设计实例 “思维五步”+“过程三段”——远离机械破碎的课堂 课后反思,检查效果 三大模糊 课例:《燕子》——语文味与阅读教学的整体感 训练有素 学习标准 课例:五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学习标准 两套大纲 课例一:明日落红应满径(第二套大纲) 课例二:花落知多少(第一套大纲) 从“诵”开始 怎么“诵” 诗的感情Vs诗人的感情 与《如梦令》比较 哪种“境” 课例三:自在飞花轻似梦(第二套大纲) 开启黎明 漠漠轻寒上小楼 淡烟流水画屏幽 第二章 理想课堂三重境界 理想课堂有哪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理想的课堂什么样 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 第二重境界的主体是全体学生 课例一:《景阳冈》 课前:准备好了吗 开始:检查预习 引导:《水浒传》中谁最英雄 渐入:哨棒的作用 拓展:哨棒与红门 课例二:《月光启蒙》香港版——KwL模式 第一部分:介绍KWL学习模式 第二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鱼骨图梳理结构,彰显作用 第四部分:创作童谣献给妈妈 第五部分:回应KWL中的“学会” 附:鱼骨图具体内容 课例三:《月光启蒙》新教育版——月光·母亲·故乡 背景 预习作业 期待:这会是堂什么样的课 朗读的感情从哪来 理解课文:让词语复活 复活文本 “母亲”的形象 从“母亲”到“故乡” 分角色朗读 附记 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 理想课堂的三重对话 三重境界的关系 课例一:《少年王冕》 背景 预习检测:少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核心教学目标:言下之意与言外之旨,详略结合的写法 逐段分析:王冕的真话与假话 围绕王冕母亲的讨论 王冕的人生轨迹 王冕人生的转变:画荷 回归教学目标:王冕孝敬母亲,自强不息 认知拓展:莲花·君子·儒家精神 课例二:《渔歌子》——两个“渔父” 课例三:《长相思》——生命中有一缕属于纳兰性德 课例四:《归园田居·其三》——以己证诗 第三章 有效教研范式 有效教研范式 教学评估表 课例:一堂英语课 教学目标 修改后的目标 目标预计达成度与实际达成度 第二板块:学习第一面教材的图文 第三、第四板块 拓展性板块 白璧与微瑕 有效教研案例 案例一:公开课的挑战VS挑战公开课 课例一:《莫高窟》 课前准备:美文细读 读厚VS读透李吉银老师的教学设计VS争鸣 提醒:是“莫高窟”还是“《莫高窟》” 焦点:教学方法,或者教学内容 尾声:另一种可能 课例二:《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内容VS文本内容 引号VS书名号 案例二:深度研讨+长度研讨 课例:《游园不值》 诗之为诗,字字芬芳——重读《游园不值》 听祁华忠上《游园不值》 古诗解码:我的《游园不值》有效教学框架 预习资料 预习提示补充材料 复习:《寻隐者不遇》 检查预习:读背本诗 从字面上解析诗意 翻译全诗 文眼寻找:“关”在此诗中之妙用 知宋诗理,悟本诗主旨 红杏出墙的现代符码 课后对话 感谢与说明 试读章节 怎样解读教材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师生实际的教学实践(讲过的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只是展开课程的一个凭据。 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在中国当前的教学现状中,教材是法定课程标准所凭借的指定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法规性质,是相关部门认为实现课程标准的最重要工具。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不能轻易地置教材于不顾,或者肆意地篡改教材。 同时,当前大多数教材的编纂是仓促的,尤其是语文教材,一来历史上没有足够成熟的语文课程前例,二来因为抢占市场以及跟风等原因,语文教材的编纂往往较为粗疏与草率。如果完全依赖于没有经过实践充分验证,也没有经过学理反复推敲的教材,那么我们可能既达不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水平,更无法期望我们的学生成为高涵养、高素质的人。 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中,教材与教学内容_的一致性比较高,有时甚至能够达到教材即是理想的教学内容。而在人文类学科中,譬如语文学科,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非常低。教材往往只是文章选辑,而没有清晰地指明师生需要如何利用教材,更没指明利用这些教材,师生应该完成哪些教学内容,达到何种教学目的。举例而言,一首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我们可以借它来学音律,也可以借它来练朗读,还可以借它来改写作文,借它来学习古诗中的意象,甚至借它来学习晚唐诗歌的特点,或者体味禅思的空幽寂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把贾岛的这首诗放在教材中,附上一些理解这首诗的最基本的字面意思所需要的习题,那么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就只是一篇文章,而不是真正的语文教材。 在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语文教材进行再度创造,自觉地把它转化为一个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而不仅仅是文选集)。这个二度创造的起点是文本解读,终点是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 以语文教学为例,我们在有效教学框架中做如下阐释: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进一步明确文本与文本解读,教材与教材解读的深刻的不同之处。 《春日偶成》——文本解读VS教材解读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有一首小诗: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乍看之下,这只是一首浅之又浅的小诗,没有什么需要深度挖掘的,甚至有人会说,这样的诗根本没有什么好讲的。四句话,明白简易如今天的大白话:第一句“云淡风轻近午天”讲的是诗人出游的时间与天气,当然这天气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第二句“傍花随柳过前川”讲诗人的活动或行踪,当然,走过的花、柳、川也成为诗中的景物;第三、四旬“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要合起来理解,诗人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是像少年人一般在春光里偷闲,而是心里有着常人所不理解的快乐。 作为一首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我想编者挑选的时候,可能正是着眼于这浅易与诗句中的明朗阳光。和绝大多数或寒冷孤峭或情意缠绵的古诗词不同的是,这几乎只是一首纯粹的踏青诗。而且似乎还带有一点童趣与生活的气息。 那么是不是说,这首诗的教学,真的只需理解字词,熟读背诵,想象画面,或者再添加一些时人、少年与“我”的对话,就足以真正理解这首诗,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写诗的情感与意蕴了呢? “余心乐”——程颢到底“乐”什么? 事实上,这是一首相当难以理解的诗,纵然只作字面上的理解,这首诗也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同样是在春光明媚中游玩,同样是傍花随柳,凭什么说诗人的快乐不同于少年的快乐?凭什么说少年的快乐是偷闲。而诗人的心乐,却是高于偷闲的合乎道德的快乐? 这一问——如果能够这样一问——就问到中国文化的要害处,问到了儒家思想的关节处,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这个关节点被叫做“孔颜乐处”,即孔子和颜回觉得“乐”的地方,或者说他们觉得什么才是值得快乐的。 P5-7 序言 向世界开一朵自己的花——迈向真正的课堂 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习惯于讨论“怎么教”,回溯到先讨论“教什么”。 从“教什么”追问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其价值侧重在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还是形式所蕴含的表达价值,或者可提供做某种操练的材料价值?这三者,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别侧重于精神思想、表达智慧、阅读程序。 从“文本核心价值”的辨析开始,区分不同的文体,以及两类经典——文化经典与教材典型。前者如《枫桥夜泊》,后者如《中国石拱桥》。 不仅“知其然”(形式),而且“知其所以然”(本质)。 不仅读懂这个文本(内容+形式),而且在读懂的过程中努力走向“学会学习”(程序、方法)。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哪些“道理”(语文知识)? 课文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还是一个语文全息图,它包容了几乎全部层面的语文问题。 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 课程,就是我们行走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 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他就是我们的思考。 理论是灰色的,一朵绽放的花里有一千个未说出的真理。 敬畏并服从于事实,理论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事实的工具。 我们的艰苦练习只为向世界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有着所有经历并深切感受过的词语与理论,但永远不会有一个词语,能够解释它的全部。它既是一个全息的文本,又是一首关于存在意义的诗篇。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追求理想课堂的干老师,日理万机却能亲自执教,我很是佩服!敢于挑战这样关乎生死的课题,更是让我肃然起敬。无论在一节课上孩子们学到多少东西,留下多少疑问,都会带给学生终生的思考,从这一点来说,这节课就是成功的!课堂上高悬的永远应该是问号,课即将结束时,干老师说“我也没有答案”,这句话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没有答案,学生就得继续思考。这句话比任何慷慨激昂的话都有分量,走出课堂的很长时间里,学生都会去思考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抉择。这节课留给学生的影响将是一生的,我感谢干老师。 ——网友:baichuanyangzi 立足过往,着眼未来。希冀这个共同体能把我们带向更远方;希冀我们内心的那个远大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最终离我们越来越近。 ——网友:落花啼林乌自羞 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要让学生走出教室仍然面对问号,怀抱新奇。好的课堂就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获得幸福。理想课堂的高效应该建筑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上,应该建筑在科学的课堂结构上,应该建筑在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上,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主体的素质高低。一定要认识到课堂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增进能力,同时也是情感、精神发生和孕育的过程,学习着知识也就是学习着人生,创造着知识也就是创造着自己。 ——网友:china11strong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