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哲学是以科学和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科,是从哲学的层面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和批判,试图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角度,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的性质、理论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自由地探求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
本书帮助开阔读者学术胸襟,引领大众人文倾向,10所高校澎湃联动,50场大师级高端讲座20000名大学生倾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逆流而思(科技哲学史话)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韩连庆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科技哲学是以科学和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科,是从哲学的层面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和批判,试图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角度,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的性质、理论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自由地探求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 本书帮助开阔读者学术胸襟,引领大众人文倾向,10所高校澎湃联动,50场大师级高端讲座20000名大学生倾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取广义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立足哲学本身,以上下两篇的篇幅,讲述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问题。本书的内容设计,不完全按照教科书的标准,而是按照我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有所取舍,尽量运用现象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来理解科学和技术问题,强调科技哲学的理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突出“知行合一”的古训。书中不仅讲了一些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理论,而且涉及一些电影和小说,本书可视为一段时期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目录 上篇 科学哲学史话 一 无知之知 二 洞喻 三 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 四 保守的革命 五 上帝和自然联手创造了伽利略的智慧 六 无与伦比的牛顿先生 七 蚂蚁、蜘蛛和蜜蜂 八 牛顿花园里的下层劳动者 九 对牛顿力学的批判 十 人为自然立法 十一 人和历史的起源将被光明照亮 十二 改变物理学面貌的论文 十三 大厦即将竣工之时,基础却崩溃了 十四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十五 命题的意义在于证实它的方法 十六 插在水里的筷子为什么看起来是弯曲的 十七 如何从感觉材料上升到理论 十八 科学是人类精神的崇高的冒险活动 十九 打开潘多拉盒子 二十 打开黑箱 下篇 技术哲学史话 二十一 人类登场 二十二 问鼎天下 二十三 技艺之道 二十四 技术革命 二十五 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化学 二十六 人在技术中发现了自己 二十七 凡人在尘世中最伟大的体验 二十八 技术是人生方案的函数 二十九 极权的技术和民主的技术 三十 世纪之赌 三十一 技术设计中含有政治因素 三十二 技术与人的异化 三十三 技术和科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三十四 设计技术就是设计我们的存在方式 三十五 胡塞尔的刷子 三十六 技术的危险何在 三十七 海德格尔的遗产 三十八 哲学与技术的伦理学辩论 三十九 信息时代的炼金术士 四十 技术是一种探究方式 参考文献 本书涉及的电影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相比于政治家和诗人,苏格拉底对工匠的评价还是蛮高的,认为在这三种人中,工匠是唯一还具有一些智慧的人。但是,这三种人都犯了“强不知以为知”的错误,或者说在一个方面具有某些知识,就认为在其他方面也有发言权。我们现在对这种做法有个统一的名称,叫做“专家政治论”、“技术专家治国论”或“技治主义”(technocracy)。技治主义主张,从生产到国家行政,全部都应该由专家进行管理。 苏格拉底经过这番考察后认识到,自己虽然不智慧,但起码也不像政治家、诗人和工匠们那样愚蠢。苏格拉底看中的并不是什么专门的知识,而是像德尔斐神庙门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那样,重视的是对灵魂的考究。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没有对灵魂的考察,那么专门的知识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他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他具有“无知之知”的智慧。 “无知之知”的智慧认为,真正美好的生活就是爱智与求知的生活,这种生活归根结底是一种哲学的生活。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者”。哲学不仅是对真理的追求,而且是个人的有德行为,对灵魂的关心是做人的首要条件和责任。这就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德性就是知识”。这种观点很类似中国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9)推崇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相信,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人首先要省察自己的灵魂,然后才能省察别人。 哲学还是“求知”,但哲学的求知并不是学习像数学、物理学这样的知识。哲学不是追求专门的知识,而是在与各种伪知识和“强不知以为知”的斗争中,获得真正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天生不一定是一个物理学家或化学家,但天生是一个哲学家。只要追求真理和关心德性,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这种对自己和对别人的省察当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嫉恨,尤其遭到了被他数落的政治家、诗人和工匠们的嫉恨,正是他们怂恿一些人把苏格拉底告上了法庭。 由于苏格拉底坚持有德性的哲学生活,坚持在法庭上说真话,利用在法庭申辩的机会陈述自己的主张,像牛虻一样唤醒雅典人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因此触犯了追求实际利益的政治信条,激怒了一些虚伪的公民。根据当时雅典的法律,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用石子进行投票,结果以280比220的投票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有罪。 苏格拉底被判有罪后,原告提出对苏格拉底实行死刑。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对被告的处罚可以讨价还价,进行量刑,最后由陪审团投票决定。苏格拉底本来可以用金钱赎身或者改判流放。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人已经准备好金钱,在法庭外等候,准备保释苏格拉底。但是苏格拉底不愿意苟且偷生,乞求别人的怜悯,放弃自己的原则。他关心的是灵魂的诚实而不是身体的生灭,认为生前不知死后事,对不知道的事情感到恐惧,这本身就是不智慧的表现。他毅然拒绝量刑。陪审团经过第二轮投票,以300比200的投票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在对雅典公民的临终告白中说,“逃离死亡并不难,可逃离邪恶却难得多。”他认为对人的真正伤害并不是身体的生灭,而是使灵魂变得邪恶。他虽然遭受了死刑,但保存了德性,所以并没有受到真正的伤害。那些判他死刑的人,却因为对一个正直人的错误判决而变得邪恶,受到了真正的伤害。苏格拉底以“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结束了他的申辩。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他的死和耶稣之死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渊源。对苏格拉底之死可以做出各种解读,例如解释成哲学和政治的冲突。哲学讲的是真话,而政治追求的是实际利益,两者的冲突不可避免,苏格拉底就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 我们在这里做的是一种知识论的解读,也就是说,哲学不同于专门的学科知识,它是一种对专业知识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理、知识和德性。这是哲学和哲学家的天命。P005-006 序言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专业是“化工机械与设备”。这个专业有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叫“化学原理”,实际上是对整个化学学科的全面介绍,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内容。这门课程我学习了两个学期。期末考完试的那个晚上,我躺在宿舍的床上,突然想到,自己学了两个学期的“化学原理”,就学会了套公式算题,计算“焓”和“熵”的多少,然后看一下化学反应到底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为了加速化学反应,是应该增加压强,还是应该增加温度。那么,到底什么是“焓”和“熵”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又重新反思学到的这些概念。 从字形上来看,我到现在也觉得这两个词很“怪异”,因为在我们日常语言中根本用不到这样的词,一看就知道是自然科学生造出来的。 “焓”和“熵”跟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有关。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和交换定律,由此可知,“热”和“功”在量上是相当的,可以相互转换。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何来“能源危机”呢?为什么不能把海水作为燃料?这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之所以不能把海水直接作为燃料,是因为“热”和“功”有本质性的差异。“功”可以无条件地转变成“热”,“热”要变成“功”却是有条件的,必须有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在“热”转变成“功”的同时,高温热源要传给低温热源,一定量的“热”要丧失到环境中。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标准说法是,“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者“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两种说法是等价的。制冷机可以把热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但是会有其他影响,必须借助电能、氟利昂等其他外在条件。 “焓”是热力学第一定律派生出来的一个状态函数。热和功都是能量交换的形式,它们与过程有关。没有过程,就无法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也就没有热和功。所以,热和功都是过程量,不是状态函数。但是,恒压状态下,系统只做体积功,热量这一过程变量,却与状态函数的增量是相等的。“焓韩连庆(enthalpy)就是由此引入的一个状态函数。一个恒压的封闭系统只做体积功时,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过程中“焓”的增量。由于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恒压是一种常见的操作条件,“焓”就使热量的计算变得非常方便。“焓韩连庆很难用日常思维来理解,它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 “熵”(entropy)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派生出来的一个状态函数。当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ph Clausius,1822-1888)用两个希腊字发明了这个概念,意思是“转变的量”或者“发生变化的能力”。“熵”就是能量不可用程度的度量。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熵”值总是增加。当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熵”值达到最大。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熵增原理”。它表明在孤立系统中,能量虽然是守恒的,但是有效能量却越来越少。用日常语言来说,衣服越穿越旧,这就是衣服的“熵”值在变大。 如今,“熵”这个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中,表示系统的不确定性或混乱的程度。这就使“熵”从一个热力学的状态函数,上升到一种世界观。如果把宇宙作为一个孤立和封闭的系统,总有一天,宇宙的能量失去做功的能力时,就是“世界末日99,这被称为宇宙“热寂说”。由于宇宙引力、黑洞、宇宙膨胀等因素的存在,宇宙会偏离“热寂”。1969年,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1917-)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一个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开放系统中,当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会从混沌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演化。那么,宇宙到底是一个封闭系统,还是一个开放系统?我们还不得而知。 上大学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个课程设计是压力容器,说白了就是个煤气罐。设计时要计算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压力容器的壁厚。我计算完壁厚,把结果跟其他同学的相比较时,却发现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甚至差几倍。我以前觉得科学技术应该“钉是钉、铆是铆”,是非常确定的东西。这是第一次切身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原因何在? 经过反思之后发现,由于压力容器是圆的,需要把钢板焊接起来。焊接处承载压力的能力就降低,这是用焊接系数表示的。焊接系数一般小于1,根据不同的材质和接头,给出一定的范围,例如O.4~O.8。“胆子大”的同学取的焊接系数就大,计算出来的壁厚就小。“胆子小”的同学取的焊接系数就小,计算出来的壁厚就大。技术设计中有很大的主观性。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这些亲身的经历导致了我后来学习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蒂迈欧篇》中曾说,假如世界是用黄金铸造成的,黄金就成了我们唯一无法认识的东西。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是由科学和技术造就的,科学和技术反而成了我们唯一无法认识的东西。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从小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每天都在使用和接触的技术。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既是哲学专业的一个分支,也是从反思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和技术,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狭义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仅指“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广义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还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史、技术史、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学等分支学科。 本书取广义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立足哲学本身,以上下两篇的篇幅,讲述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问题。本书的内容设计,不完全按照教科书的标准,而是按照我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有所取舍,尽量运用现象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来理解科学和技术问题,强调科技哲学的理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突出“知行合一”的古训。 后记 我从2001年起正式学习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简称科技哲学)专业。从2004年起,开始在高校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逻辑学》、《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授课,自认为对这个专业有些心得,一直希望有个机会能把这几年的讲稿和心得整理一下,为以后的研究探索一个新的方向。 2008年底,友人牟焕森联系我,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要搞一套“学科史话丛书”,问我有没有兴趣写一本“科技哲学史话”。我起初有些犹豫,怕又给自己下了个“套”。后来想起此前的那个想法,就初步答应了,大体写了个提纲。 不久,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社长黄一九先生、编辑程立伟先生等人来北京,我和这套丛书的一些作者与他们一起开了会,双方就具体的操作方针进行了研讨。最后确定的写作原则是,内容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以20万字的篇幅,配有少量插图,讲述每个学科的发展情况。文字要通俗易懂,不要太学究化。阅读对象定位在高中和大学文化水平、想了解本学科基本情况的读者群。 按照这个方针,我写了一部分初稿,交给出版社。编辑程立伟先生看后,给予了肯定。于是就把这件事情敲定了。 我觉得这几年一直在讲授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方面的课程,内容都比较熟悉,写起来应该不会有很大困难。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读书是一回事,讲课是另一回事,写成文字又是另一码事。写作过程督促我读了一些新书,重读了一些旧书,对一些自以为理解了的问题又重新进行了思考。书写是个痛苦的过程,又是个非常充实的过程,如佛家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内容庞杂,可写的东西很多。我能力有限,只能写我感兴趣和熟悉的东西。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更强调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哲学性”,把它们放在整个哲学史的背景下来理解。有人也许会觉得这有些太抽象、太理论化,脱离实际。杜威说,理论和实践根本就是不可分的,越具有理论性的东西,越具有实践性。海德格尔说,哲学就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只有观念改变之后,才能促进实践。 书中不仅讲了一些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理论,而且涉及一些电影和小说。这倒不完全是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使本书的“界面”友好一些。电影和文学是我在哲学之外最感兴趣的两个领域。我认为哲学并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跟文化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有些导演和作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甚至比一些职业的哲学家更深刻,只不过表现方式不一样。由于篇幅所限,我对这些电影和小说的分析不免有些浮光掠影的感觉。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从电影和小说的角度,把科学、技术和哲学的问题系统梳理一遍。 本书可视为一段时期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写作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参考、引用了大量国内已有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在此对这些翻译者和研究者的工作表示感谢。同时,再次感谢黄一九社长、程立伟先生和牟焕森博士的信任和鼓励。 韩连庆 2009年12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