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十四节气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作者 高倩艺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是农业时代的实用知识,但它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代表了周而复始的物转星移,不断地激发人们的灵感,丰富他们的情感,给他们带来遐想、启迪和抚慰,使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在民间留下了非常多的民间传说,甚至在影视技术发明后的近现代还进入了影视作品之中。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先对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主要在第一章;然后重点介绍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在第二、三、四、五章,分别为二十四节气习俗活动、二十四节气食俗、二十四节气诗词漫谈及二十四节气故事传说。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感受到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深刻的内涵。

内容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骒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二十四节气概述/1

 二十四节气溯源/2

 节气的基本知识/10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及主要农事活动/19

第二章 二十四节气习俗活动/45

 春季的习俗活动/46

 夏季的习俗活动/62

 秋季的习俗活动/71

 冬季的习俗活动/78

第三章 二十四节气食俗/87

 春季食俗/88

 夏季食俗/98

 秋季食俗/107

 冬季食俗/115

第四章 二十四节气诗词漫谈/121

 春季的诗词/122

 夏季的诗词/139

 秋季的诗词/147

 冬季的诗词/156

第五章 二十四节气故事传说/164

 春季故事传说/164

 夏季故事传说/172

 秋季故事传说/181

 冬季故事传说/191

参考文献/196

后记/197

试读章节

十九、立冬

季节类节气。《吕氏春秋》:“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结冰,土地表层开始冻结。另,古籍说:“冬,终也,物终而皆收藏也。”不仅各种作物应该收获,而且应该晒好、贮藏好。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三秋已近尾声,很多作物到了立冬再种植就无用了。如农谚说:“种麦到立冬,来年收把种。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十月不种麦。十月种麦不嫌羞,明年和他同时收,人家用镰割,自己用手揪。”“种麦到立冬,费力白搭工。”“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所以农事主要是犁地,如:“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和别的节气一样,预测天气的谚语是相当多的,如:“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未雨绸缪,也有防灾方面的谚语:“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二十、小雪

降水类节气。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谚语说,“节到小雪天下雪”。“小雪节到下大雪,大雪节到没了雪。”小雪期间不降雨,所以见不到彩虹了;因为气温低,家家户户闭门不出。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节气期间田里的农活已不多,人们就修补农具,做好牲畜的御寒保暖工作,为来年开春做准备。不过,地不冻,犁不停。早晚上了冻,中午还能耕。如果天气还暖和,农民不会停止犁地,“趁地未冻结,浇麦不能歇。”有的则继续给小麦浇冻水,做好小麦越冬工作。人们也多盼望此时能下场雪,因为有雪覆盖麦田,就省去浇冻水的麻烦,小麦得到保护,第二年就能丰收。如谚语说:“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蒸馍睡。”“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秆,以防果树受冻。如谚语说:“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大地未冻结,栽树不能歇。”“小雪虽冷窝能开,家有树苗尽管栽。到了小雪节,果树快剪截。”另外,“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白菜深沟土埋储藏时,收获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浇水,做好防冻工作,以利贮藏,尽量择晴天收获。南方农田兴修水利,清沟排水,疏通水道,为来年水稻生长做准备;同时翻地,靠降温消灭藏在地里的越冬害虫。

小雪农事,有歌谣总结得很好。摘录如下:“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大白菜要抓紧砍,菠菜小葱风障遮,大小冬棚精细管,现蕾开花把果结。冬季积肥要开展,地壮粮丰囤加茓。植树造林继续搞,果树抓紧来剪截。牛驴骡马喂养好,冬季不能把膘跌。农家副业要大搞,就地取材用不竭,油房粉房豆腐房,赚钱养猪庄稼邪(长);苇蒲绵槐搞条编,技术简单容易学。鱼塘藕塘看管好,江河打鱼分季节,春打黄昏冬五更,浑水白天清水夜,冷打深潭热流水,风天风脚鱼集结。”

二十一、大雪

降水类节气。大雪,是相对于小雪节气而言,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地面上可能会有积雪出现,气温比小雪更低,但并非降雪量一定大。“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据传,大雪期间老虎有求偶的行动。

大雪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寒冷的冬季,东北、西北、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冬小麦已经停止生长,田间管理很少,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墙等,助禽畜安全过冬。南方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这些作物的田间管理不能松懈,划锄松土,增温保墒,清沟排水、追施腊肥,做好作物的防冻御寒工作。果农修剪果树,加强果树越冬管理。就南方地区而言,人们也开始注意牲畜的越冬保暖事务。

节气农谚,最多的是表述冬雪对收成的益处。如:“大雪三白,有益菜麦。”“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积雪如积粮。”“冬雪一层面,春雨满囤粮。”“今年麦子雪里睡,明年枕着馒头睡。”“麦盖三层被,头枕馍馍睡。”“今冬大雪飘,来年收成好。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积雪如积粮。”“今冬雪不断,明年吃白面。今冬麦盖一尺被,明年馒头如山堆。”“雪在田,麦在仓。”“雪多下,麦不差。”“雪盖山头一半,麦子多打一石。”“雪有三分肥。”“白雪堆禾塘,明年谷满仓。”“冬无雪,麦不结。”“麦浇小,谷浇老,雪盖麦苗收成好。”

二十二、冬至

天文类节气。这天,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所以叫“冬至”。冬至也叫“夜长至”、“昼短至”。天气寒冷,人们躲在屋里教孩子唱数九歌,用九九消寒图记载阴晴,以占卜来年丰歉。

冬至后入九。各地口传从冬至起算的数九歌。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的数九歌,把冬日该做的农事作了形象的归纳:“一九二九,背起粪篓;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沿路走;五九六九,挑泥挖沟;七九六十三,家家把种捡;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可见,冬至期间的活动主要是为开春后的农事活动做准备。

谚语,有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预示未来天气的。例如:“冬至阴天,来年春旱。”“晴冬至,年必雨。冬至晴,春节阴。冬至晴,明年阴雨多。”“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有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例如:“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冬至打霜来年旱。冬至有霜,腊雪有望。”“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一年雨水看冬至。”“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冬至有雪,九九有雪。”“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P38-42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近百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二十四节气民俗》这本书的写作,已告一段落,但是在我的心中,更多的门打开了。由于篇幅的关系,节气民间传说的介绍还很不充分。另外,有不少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是多姿多彩,但只能割爱了。我感到还要至少再写两三本书,才能把这个题材讲得更清楚、更有趣,挖掘得更深入。

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改变了我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渐渐习惯于方便、舒适,而把过去淡忘。但是我们不能淡忘我们的根、我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我们敬什么、爱什么,先人是怎样地辛勤过、怎样努力过。这些都存在于民俗中,我们应该去了解。因为了解这些也就是了解我们自己,使我们在多种价值体系中不至于手足无措,在多岔的路口不至于迷失。

2l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都在崛起,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我们开始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愿本书能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

本书的编撰得到了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柯玲博士的指导和院长刘春红博士的支持。另外,著名民俗学家陈勤建先生的著作也对我启示甚多。

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的李春园老师,在本书写作和出版的过程中,李老师做了很多的工作,给了我有益的建议。

笔者研究民俗文化的资历尚浅,书中一定有很多错误和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9.10.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