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源自《中国青年报》的历史“钩沉”。
那些曾经的梦,那些事,过去的那些人。过去的政客,过去的报人。过去的艺人,过去的文人。过去的教授,过去的校长……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地“钩沉”再现,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杜涌涛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源自《中国青年报》的历史“钩沉”。 那些曾经的梦,那些事,过去的那些人。过去的政客,过去的报人。过去的艺人,过去的文人。过去的教授,过去的校长……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地“钩沉”再现,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钩沉”栏目之精选结集团。 “钩沉”围绕着民国“过去的那些人”展开,张季鸾、成舍我、杨度、叶公超、苏曼殊、梁遇春、任鸿隽、翁文灏……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地“钩沉”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于此间一一复活,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 目录 序言 一、过去的报人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王芸生:彻头彻尾的新闻人 陈铭德:报社老板最谦恭 成舍我:我要说话 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 浦熙修:“天窗”记者 彭子冈:不合时宜的天真 雷震:倔强的笋心 殷海光:孤独的自由 二、过去的政客 杨度:货与帝王终书生 陈布雷:一入侯门不自由 吴稚晖:一个理性的疯子 王世杰:那位曾经的部长 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 梅汝墩:壮士孤寂 三、过去的文人 苏曼殊:行云流水一孤僧 许地山:寂寞落花生 梁遇春:半梦半醉半人生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张恨水:鸳鸯蝴蝶不害人 卢前:诗酒人生 王文显: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李健吾:“花团锦簇”的多面手 罗念生:我不要那个,那个是虚的 谢德风:翻译家的两种历史 穆旦:被遮蔽的星辰 朱东润:“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 张天翼:童话之静美 邵洵美:被遗忘的“非典型” 那志良: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 四、过去的艺人 黎锦晖:流行的悲剧 费穆:左右不逢源 万籁呜: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 陈叙一:“陈叙一走了,译制片死了” 五、过去的校长 胡元伎:叩头校长昂首拒官 任鸿隽:真正的科学是独立的 杨振声:被遗忘的思考 熊庆来:像数学一样一丝不苟 熊十力:世上从此无“真人” 竺可桢:“浙大保姆” 周诒春:被遗忘的老校长 陆志韦:妥协之道 罗家伦:“专制”校长的民主姿态 梅贻琦:一位君子 六、过去的教授 翁文灏:科学家在路上 钱宝琮:求真求关 黄文弼:历史的嘲弄 钱端升:半生空白 方显廷:资料里的经济学 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 吴梅:一段旧时曲 黄自:芳华留不住 邓之诚:“旧学”风范 马一浮:粹然儒者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胡小石:师道亦风流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刘敦桢:学问才是安身处 刘致平:学者尊严 童寯:不近人情的建筑师 马宗融:湮灭的热诚 束星北:科学的品质 费巩:民国年代的一盏油灯 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 吴宓:“我是吴宓教授” 张奚若:民国“炮手” 乔大壮:刀石其人 台静农:谜一样的沉默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梁宗岱:在谨严中创造自然 陈梦家: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试读章节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她答道。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人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崔勇这样评价朱启钤。 崔勇的博士毕业论文,题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写于2000年。但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除十多篇后人回忆外,再无与朱启钤相关的研究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朱启钤被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何为历史原因?崔勇并没有详谈。但翻开史册,却能惊奇地发现,在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政局动荡中,朱启钤留下这些痕迹:北京巡警厅厅丞,北洋政府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后曾因此被通缉),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 宦海沉浮,毁誉交织,朱启钤的身影,就在这一次次的身份更换中变得日益模糊。但依旧清晰的,是他所创下的“累累实业”。 朱启钤督办修筑的津浦铁路,至今仍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大动脉之一。他任董事长的中兴煤矿公司,是其时仅次于抚顺、开滦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他在上海创建的中兴轮船公司,是我国首家以民族资本兴办的远洋轮船公司,解放后成为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基础力量……《华盛顿邮报》曾热情洋溢地赞道,朱启钤“成绩斐然,在远东罕有其匹!” 而在崔勇看来,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更是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朱启钤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 朱启钤还以其深厚的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梁思成晚年也曾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治安很差,每次野外勘测古建筑时,朱启钤均事先通过社员中的党政头面人物,向当地政府打招呼。每到一处,各县县长均亲自接待“一帮文弱书生”,并派员向导,必要时还派保安人员护送。 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崔勇感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林天宏 P226-228 序言 有关新闻,不同教科书上有不同的诠释,其中之一认为,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这种观点,到了网络年代,似乎更加大行其道。事实也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快,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当然,越来越多的新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轻,浮皮潦草,如过眼烟云。 新闻有没有更长久一点的意义?意义何在?不同的认识会导致新闻从业者以不同的姿态和方法制作新闻。相对于网络年代日益“工业化”和“流水线”式的新闻制作,《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愈来愈像一个置身于喧嚣浮躁之外的新闻手工作坊,独特与精致是这家作坊从未停止过的追求。 《冰点周刊》并不认为,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它孜孜以求的是,即使新闻已经变成旧闻,但其认识价值和文本价值历久依旧弥新。 《冰点周刊》强调新闻的思想性,但这种思想性是理性的、温和的、建设性的。相对于许多媒体而言,《冰点周刊》更加看重新闻的表现性和可读性。它不喜欢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钟情于那种“有表情的思想”。 《冰点周刊》一直在苦苦寻找一个时代的经典意象。换句话说,它一直在张大眼睛注视着这个时代的“那一滴水”。它摒弃宏大叙事,喜欢在细枝末节的表现中,让读者看到这个时代模糊的背影。它的编辑的口头禅是:故事、故事、故事,细节、细节、细节。 《冰点周刊》并不冰。它只是不那么热衷热点和热闹罢了。冷眼热肠是它的记者进入新闻现场时的状态。在它看来,记者可以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但记者的笔不能泪流满面。一颗悲悯的心,须有一支冷静的笔伴随始终。 《冰点周刊》排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新闻风格。它提倡的风格是平实的、朴素的、含蓄的、隽永的。不猎奇,不靠制作刺激的新闻标题吸引读者的眼球。 《冰点周刊》一以贯之坚持制作严肃新闻,但严肃不等于僵化、呆板,更不画地为牢。严肃仅与态度有关。严肃无须板着面孔,恰恰相反,愈是严肃,愈须有趣,好读。 《冰点周刊》十分看重“稀缺”。物质资源因稀缺而愈加贵重,精神资源因稀缺而尤显珍贵。它的报道,很费力地挖掘着我们民族丢失的某些传统,也很用心地传递着我们国家一向缺失的某些价值。 《冰点周刊》不是专业报刊,也不是专给某一部分小众阅读的读物。这里既没有专家,更没有“权威”。它只是根据普通人的常识来判断新闻。在它看来,好的报道直指人心:要么触动心灵,要么震撼头脑。 《冰点周刊》并不偏重厚爱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体。它只是根据新闻的本分做事:坚守中立立场,维护客观原则。如果一定要提升其某种价值取向,那就是:它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有力者汇聚起向善的力量,让无力者获得向上的支撑。 一直以来,便有一些铁杆读者,一期不落地收藏《冰点周刊》,而更多的信息反馈是,几乎每天都有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冰点周刊》的报道何时结集出版。恰好福建教育出版社乐意成全读者的这一愿望。 一份已经翻过的报纸早已变成旧闻,但在相当一部分读者心目中,这些旧闻依然活着。今天,它将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人们的书架和记忆,进入历史。这让我们这些办报纸的人,今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对新闻这份职业产生半点倦意,失去半点敬意。 杜涌涛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冰点周刊》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