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杜涌涛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源自《中国青年报》的历史“钩沉”。

那些曾经的梦,那些事,过去的那些人。过去的政客,过去的报人。过去的艺人,过去的文人。过去的教授,过去的校长……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地“钩沉”再现,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钩沉”栏目之精选结集团。

“钩沉”围绕着民国“过去的那些人”展开,张季鸾、成舍我、杨度、叶公超、苏曼殊、梁遇春、任鸿隽、翁文灏……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地“钩沉”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于此间一一复活,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

目录

序言

一、过去的报人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王芸生:彻头彻尾的新闻人

 陈铭德:报社老板最谦恭

 成舍我:我要说话

 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

 浦熙修:“天窗”记者

 彭子冈:不合时宜的天真

 雷震:倔强的笋心

 殷海光:孤独的自由

二、过去的政客

 杨度:货与帝王终书生

 陈布雷:一入侯门不自由

 吴稚晖:一个理性的疯子

 王世杰:那位曾经的部长

 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

 梅汝墩:壮士孤寂

三、过去的文人

 苏曼殊:行云流水一孤僧

 许地山:寂寞落花生

 梁遇春:半梦半醉半人生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张恨水:鸳鸯蝴蝶不害人

 卢前:诗酒人生

 王文显: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李健吾:“花团锦簇”的多面手

 罗念生:我不要那个,那个是虚的

 谢德风:翻译家的两种历史

 穆旦:被遮蔽的星辰

 朱东润:“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

 张天翼:童话之静美

 邵洵美:被遗忘的“非典型”

 那志良: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

四、过去的艺人

 黎锦晖:流行的悲剧

 费穆:左右不逢源

 万籁呜: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

 陈叙一:“陈叙一走了,译制片死了”

五、过去的校长

 胡元伎:叩头校长昂首拒官

 任鸿隽:真正的科学是独立的

 杨振声:被遗忘的思考

 熊庆来:像数学一样一丝不苟

 熊十力:世上从此无“真人”

 竺可桢:“浙大保姆”

 周诒春:被遗忘的老校长

 陆志韦:妥协之道

 罗家伦:“专制”校长的民主姿态

 梅贻琦:一位君子

六、过去的教授

 翁文灏:科学家在路上

 钱宝琮:求真求关

 黄文弼:历史的嘲弄

 钱端升:半生空白

 方显廷:资料里的经济学

 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

 吴梅:一段旧时曲

 黄自:芳华留不住

 邓之诚:“旧学”风范

 马一浮:粹然儒者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胡小石:师道亦风流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刘敦桢:学问才是安身处

 刘致平:学者尊严

 童寯:不近人情的建筑师

 马宗融:湮灭的热诚

 束星北:科学的品质

 费巩:民国年代的一盏油灯

 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

 吴宓:“我是吴宓教授”

 张奚若:民国“炮手”

 乔大壮:刀石其人

 台静农:谜一样的沉默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梁宗岱:在谨严中创造自然

 陈梦家: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试读章节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她答道。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人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崔勇这样评价朱启钤。

崔勇的博士毕业论文,题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写于2000年。但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除十多篇后人回忆外,再无与朱启钤相关的研究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朱启钤被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何为历史原因?崔勇并没有详谈。但翻开史册,却能惊奇地发现,在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政局动荡中,朱启钤留下这些痕迹:北京巡警厅厅丞,北洋政府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后曾因此被通缉),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

宦海沉浮,毁誉交织,朱启钤的身影,就在这一次次的身份更换中变得日益模糊。但依旧清晰的,是他所创下的“累累实业”。

朱启钤督办修筑的津浦铁路,至今仍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大动脉之一。他任董事长的中兴煤矿公司,是其时仅次于抚顺、开滦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他在上海创建的中兴轮船公司,是我国首家以民族资本兴办的远洋轮船公司,解放后成为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基础力量……《华盛顿邮报》曾热情洋溢地赞道,朱启钤“成绩斐然,在远东罕有其匹!”

而在崔勇看来,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更是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朱启钤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

朱启钤还以其深厚的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梁思成晚年也曾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治安很差,每次野外勘测古建筑时,朱启钤均事先通过社员中的党政头面人物,向当地政府打招呼。每到一处,各县县长均亲自接待“一帮文弱书生”,并派员向导,必要时还派保安人员护送。

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崔勇感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林天宏

P226-228

序言

有关新闻,不同教科书上有不同的诠释,其中之一认为,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这种观点,到了网络年代,似乎更加大行其道。事实也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快,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当然,越来越多的新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轻,浮皮潦草,如过眼烟云。

新闻有没有更长久一点的意义?意义何在?不同的认识会导致新闻从业者以不同的姿态和方法制作新闻。相对于网络年代日益“工业化”和“流水线”式的新闻制作,《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愈来愈像一个置身于喧嚣浮躁之外的新闻手工作坊,独特与精致是这家作坊从未停止过的追求。

《冰点周刊》并不认为,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它孜孜以求的是,即使新闻已经变成旧闻,但其认识价值和文本价值历久依旧弥新。

《冰点周刊》强调新闻的思想性,但这种思想性是理性的、温和的、建设性的。相对于许多媒体而言,《冰点周刊》更加看重新闻的表现性和可读性。它不喜欢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钟情于那种“有表情的思想”。

《冰点周刊》一直在苦苦寻找一个时代的经典意象。换句话说,它一直在张大眼睛注视着这个时代的“那一滴水”。它摒弃宏大叙事,喜欢在细枝末节的表现中,让读者看到这个时代模糊的背影。它的编辑的口头禅是:故事、故事、故事,细节、细节、细节。

《冰点周刊》并不冰。它只是不那么热衷热点和热闹罢了。冷眼热肠是它的记者进入新闻现场时的状态。在它看来,记者可以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但记者的笔不能泪流满面。一颗悲悯的心,须有一支冷静的笔伴随始终。

《冰点周刊》排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新闻风格。它提倡的风格是平实的、朴素的、含蓄的、隽永的。不猎奇,不靠制作刺激的新闻标题吸引读者的眼球。

《冰点周刊》一以贯之坚持制作严肃新闻,但严肃不等于僵化、呆板,更不画地为牢。严肃仅与态度有关。严肃无须板着面孔,恰恰相反,愈是严肃,愈须有趣,好读。

《冰点周刊》十分看重“稀缺”。物质资源因稀缺而愈加贵重,精神资源因稀缺而尤显珍贵。它的报道,很费力地挖掘着我们民族丢失的某些传统,也很用心地传递着我们国家一向缺失的某些价值。

《冰点周刊》不是专业报刊,也不是专给某一部分小众阅读的读物。这里既没有专家,更没有“权威”。它只是根据普通人的常识来判断新闻。在它看来,好的报道直指人心:要么触动心灵,要么震撼头脑。

《冰点周刊》并不偏重厚爱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体。它只是根据新闻的本分做事:坚守中立立场,维护客观原则。如果一定要提升其某种价值取向,那就是:它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有力者汇聚起向善的力量,让无力者获得向上的支撑。

一直以来,便有一些铁杆读者,一期不落地收藏《冰点周刊》,而更多的信息反馈是,几乎每天都有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冰点周刊》的报道何时结集出版。恰好福建教育出版社乐意成全读者的这一愿望。

一份已经翻过的报纸早已变成旧闻,但在相当一部分读者心目中,这些旧闻依然活着。今天,它将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人们的书架和记忆,进入历史。这让我们这些办报纸的人,今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对新闻这份职业产生半点倦意,失去半点敬意。

杜涌涛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冰点周刊》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