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木巾帼(记清华杰出女校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玲霞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徽因、杨绛、赵萝蕤、何泽慧、黄绍湘、李孝芳、韦君宜、郝诒纯、宗璞、文洁若……《水木巾帼(记清华杰出女校友)》介绍了十二位清华历史上的杰出女性,书中解读她们的求学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生活道路,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早年清华教育的成就。

《水木巾帼(记清华杰出女校友)》由励志//生活哲理//个人修养//人生感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伦理学//成功心理学编写。

内容推荐

《水木巾帼(记清华杰出女校友)》作者张玲霞介绍了十二位清华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包括林徽因、杨绛、赵萝蕤、何泽慧、黄绍湘、李孝芳、韦君宜、郝诒纯、宗璞、文洁若、资中筠、张锦秋,她们求学年代不同,专业各异,但都以自己的突出成就,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水木巾帼(记清华杰出女校友)》解读她们的求学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生活道路,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早年清华教育的成就。

目录

林徽因

 林家有女初长成

 古建筑的点睛人

 一身诗意千瀑寻

 清华园的四月天

杨绛

 漫漫求学路

 孤岛创作

 重新北上

 古稀再出发

赵萝蕤

 名门之后

 名校学生

 名著翻译家

 名诗人之妻

 多舛之命运

何泽慧

 清华立下物理志

 海外求学思报国

 “中国的居里夫妇”

 “我的事业在中国”

黄绍湘

 清华园的“小钢炮”

 求学海外,心系祖国

 美国史研究的拓荒者

 严谨的学术品格

李孝芳

 中国自然地理专业的奠基人

 终身野外工作,建设示范点

 关注国际土壤学新动向

 编辑期刊,普及通俗读物

 科技扶贫,支持妇女权益

韦君宜

 从清华走向延安

 革命的漫漫征途

 作为作家的韦君宜

 说不尽的《思痛录》

郝诒纯

 孜孜求学,立志为国

 中国微体古生物学的奠基人

 教书育人,扶掖后继

 无私奉献于社会

宗璞

 清华,生于斯,学于斯

 早期创作

 创作的成熟季节

文洁若

 动荡的求学岁月

 翻译与创作

 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梦牵魂绕的清华园”

资中筠

 “冷眼向洋”,观国际风云

 谈古论今,“斗室”窥“天下”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张锦秋

 建筑生涯

 建筑成就

 建筑理念和建筑风格

后记

试读章节

尽管生长在这样衣食无忧的家庭,林徽因幼小的心灵却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那就是父亲和母亲冷淡的关系。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二个妻子,她为林家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儿子和一个女儿相继夭折,只剩下林徽因一个。因为长子没有长孙,于是林长民又娶了第三位妻子,她接连生下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林长民很喜欢这位年轻貌美的妻子,毫不掩饰对她的偏爱,一直同她及其子女生活在北平家里宽敞明亮的前院,而把林徽因和她母亲安置在后边一个比较小的院子里。前院的欢声笑语时常刺激着何雪媛脆弱的神经,免不了发生争吵,过后又只能自己偷偷以泪洗面。作为女儿的林徽因虽然同情母亲的遭遇,但是她也爱着自己的父亲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感情的天平在亲人之间不停地摇摆,这让她感到困惑和痛苦。童年的家庭战争对林徽因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也深刻影响了她后来的感情选择与生活态度。

但林徽因并没有因母亲在林家不受重视的地位受到冷落。她的聪慧灵秀以及酷似祖母的长相得到了全家人的厚爱。祖父经常给她讲这样那样的故事,四岁时就让她跟着表姐妹们,由大姑母林泽民启蒙读书。大姑母从不吝啬对林徽因的夸赞,说她昕讲时看似漫不经心,可背书时无不成诵。1916年全家迁往北京后,林徽因与表姐妹们人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这时的林徽因已出落得亭亭玉立,而且显露了过人的理解能力。父亲也因此把她视作掌上明珠,离家在外时经常给她写信,把她当作大人一样对待,也希望带她在身边陪伴。在一次赴日考察中,林长民曾写信给林徽因说:“每到游览胜地,悔未携汝来观,每到宴会,又幸汝未来同受困也。”懂事的林徽因很珍惜这种疼爱,时常帮助家里料理家务,还替父亲编家藏字画目录。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派往欧洲访问考察,这一次林长民决定带女儿前往。行前,还特地致函林徽因表达了他的期望:“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行程,林徽因随父亲抵达英国,第一次踏上了西方的土地。7月,又辗转欧洲大陆,先后访问了巴黎、日内瓦、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城市。9月回到伦敦,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 College学习。不知道这期间林徽因有没有把父亲的三点期望时时牢记于心,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次异国游历不仅让林徽因见识了崭新的世界,而且成为她人生阶段中重要的一站。因为在这里,林徽因开始接触建筑学并得到西方文学的启蒙,使她的才华和造诣在日后得到了最恰当、最充分的发挥。

初到时的新鲜感褪去,因为父亲经常要外出应酬,一个人在家的林徽因只能埋首于阅读来排遣异乡的寂寞。于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宁的诗或者萧伯纳的剧本填补了那些孤独的夜晚。尽管在国内时她早已读过一些作品的中译本,但英文原著的阅读更深切地把林徽因带入文字表达的情境,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使她对文学艺术有了更细腻敏感的体会。天气好的时候,林徽因总爱跟着她在伦敦公寓的女房东一起外出写生。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在交谈中,林徽因渐渐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也懂得了建筑与艺术的密不可分。她们常去剑桥一带写生、作画,天性细腻的林徽因很快就学会了用另一种眼光去欣赏皇家学院等建筑与周围优美景致的和谐之美,也慢慢萌生了她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也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林徽因遇见了当时从美国转学来伦敦的徐志摩。徐志摩本是父亲林长民的朋友,常常上林家拜访,于是和林徽因也渐渐熟悉。他们有时在屋里聊天,有时到剑桥河畔漫步。共同喜爱的拜伦、雪莱、华兹华斯和济慈的世界常使两人有说不完的话题,有时只要徐志摩提到某个诗人的作品,林徽因就会立即用英语背诵起来。林徽因的活泼、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文学的爱好,很快使徐志摩为之倾倒,坠人了爱河。徐志摩的热烈追求,让当时只有16岁的林徽因手足无措。她固然喜欢徐志摩广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奔放的性情、率真的为人,但在内心又把他当作兄长看待。更何况当时徐志摩早已结婚,经历过家庭战争痛苦的林徽因又怎么愿意让自己成为别人家庭悲剧的根源?后来,她的儿子梁从诫的回忆也说明了这一点:“母亲当然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但是——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母亲后来说过,那时,像她这么一个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虽然没有回应这份感情,但是和徐志摩的相识却是她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诗人打开了她的眼界,唤起她新的向往。就像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说的:“在多年以后听她谈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记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济慈、拜伦、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沃尔夫以及其他人。在我看来,在他的挚爱中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人英国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P3-5

后记

这本《水木巾帼》,选取了12位从清华园走出去的杰出女性,记述她们的求学、成长、事业、成就,以此作为清华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向清华大学一百周年校庆致敬。

这本书是在庄丽君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完成的;韩景阳老师对书稿进行了仔细阅读并提出了精当的修改建议。在此,衷心感谢!

本书中的部分章节由几位研究生撰写初稿,刘佳慧同学负责何泽慧、黄绍湘二章,申银凤同学负责李孝芳、郝诒纯二章,王勤同学负责杨绛、宗璞二章;本人对全稿进行了修改、统稿与校注。

张玲霞

2011年元月6日于荷清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