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知录一百句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许苏民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日知录》是三百多年前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1613-1682)的一本重要著作。它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先生那严谨的学风以及介绍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治学方法。而本书是《日知录》的若干可靠历史结论的展示,此外,也向读者展示了治学的基本方法。

本书为许苏民解雇、许广注释的《日知录一百句》,主要对《日知录》作了注释的今译。

内容推荐

《日知录》是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的重要著作。

如今,许苏民解读、许广注释的《日知录一百句》独辟蹊径,从《日知录》这部经典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最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等于给繁忙而有味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华的选本,同时也为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百句,当然不一定就是整整一百句,每本书的体例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句一议,有的是精选数句说明一个话题,还有的选句则“藏”在正文的解读之中。

目录

不再被人忽悠

天下之理无穷

世上没有至善

六经皆史

《周易》是史书

《诗经》本是编年史

人人皆知天文

学者之患

慎男女之节

博学于文

儒者自文空疏

世日新,人弥险

圣人以人占天

天地之化

孔门传授心法

孔子论《易》

性与天道

清谈之流祸

不通古今之见

郢书燕说

平王东迁真相

汉文帝节俭吗?

三国是“魏蜀吴”吗?

文人为何谀墓

正统

俳谐之文不当与之庄论

神来之笔

胸有天下大势

圣人不凭藉武力吗?

据事直书

不以人废言

夸毗之性

正人心急于抑洪水

势利

纳女后宫为耻

人情有三反

南北学者之病

甘其食,美其服

人之有私

不独子其子

财足而化行

苟不求利,亦何慕名?

国耻

不动心

似是而非

戎狄之道

自小与自大

巧言

钝贼

东汉风俗之美

救民以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武王用蛮夷攻中国

无官不贪

官员挨打史

要奴才,还是人才?

庸医

皇帝为什么信任太监?

皇帝为什么重用流氓?

十族诛而臣节变

《大全》出而经说亡

八股之害

叶公不好真龙

好人如何变坏人

清议亡而干戈至

只有帝王才能称君吗?

“陛下”非尊称

人人可称万岁

天子非绝世之贵

谦卑

封驳

众治

天下之人皆可举而荐之

庶人之议

法制

大臣财产申报制度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法败则法从人

治乱之关在人心

自为

还前代所夺之地价

废除奴婢制度

非河犯人

无见小利

鬼神之情人之情

始皇备匈奴

国风之义

诗人之趣

女子的容貌与德行

乐亡而诗亦亡

识别假话的艺术

诗主性情

文章之病全在摹仿

诗体代降

文章无定格

立言不为一时

立言贵在独创

器识

文须有益于天下

诗人之义

索引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理解顾炎武这一论述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的含义。从表面上看,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是两回事,其实不然,他还有一句十分重要的话,即:“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这句话在他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论述中具有关键意义,因为它深刻阐明了“保天下”与“保国”的关系:保国其实并非与平常人无关,而平常人只有意识到“保天下”的重要性,才能更为自觉地投身保国的民族保卫战争中去。谋划如何保国固然主要是“肉食者”的责任,但知道了保天下的重要性,然后自觉投身保国的民族保卫战争,则是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顾炎武说:“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其中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清军的灭绝人性的暴行。清军对汉民族的征服,是通过大规模的血腥屠杀来实现的。“扬州十日”,被屠杀的汉族人民多达八十万人;“嘉定三屠”,以及江阴、昆山、广州、南昌、大同等地的屠城,被屠杀的汉族人民少说也有几百万。康熙皇帝镇压南方人民的反抗,长江以南各省的男子被大批屠杀,南方的美女又再次被大量掳掠去北方,还有大批妇女被清军当作猪和羊一样地贩卖,扬州和南京的街市竟成了清军把南方各省的妇女当作“羊豕”一般贩卖的人肉市场(张远《无闷堂集》卷七《徐烈妇小传》)。这正是顾炎武所说的“率兽食人”。

二是指大批士大夫丧尽天良,投靠清廷,帮助清军屠杀人民。清人的八旗军队,不过区区十万人,且语言不通,地理不熟,如何能够征服明朝?这就全靠充当汉奸的明朝士大夫为之出谋划策,充当汉奸的乡土流氓、棍痞、恶僧、妖道之流为之带路,投降清廷的汉族军队协助八旗军队到处攻城略地。汉奸的数量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帮助清八旗兵丁屠杀自己的父老乡亲,掳掠大批的同胞姐妹送去给清廷贵族、八旗兵丁淫虐,其灭绝人性的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更是空前绝后。这些充当汉奸的民族败类,正是顾炎武所说的“入于禽兽者”、“率兽食人”者。世道人心坏到了如此的程度,岂非“亡天下”?

“国”与“天下”是互相依存的。国尚不存,天下安在?顾炎武之所以要把爱国与忠君联系起来,是因为明王朝毕竟是当时中国唯一具有传统的和历史的合法性的中央政府,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忠于本民族的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是忠君,这无疑是爱国的表现,具有历史的和道德的合理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汉民族的败类才“无父无君”,投靠清廷,为虎作。明朝虽然灭亡了,但顾炎武坚信,只要“天下”不亡,即爱国之心不亡,民族气节不亡,民族的复兴就有希望。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寄希望于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原文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卷十三《正始》)  注释

肉食者:指国君及其臣僚,语出《战国策·曹刿论战》:“肉食者鄙。”

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

今译

保卫国家,是君和臣这些吃肉的人谋划的事情;保卫天下,即使是处于低贱地位的一介匹夫也是有责任的。

周武王用蛮夷攻中国

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

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亦肇因于对明王朝覆灭之教训的总结。清军事贵族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明朝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来镇压农民起义,由此便造成了“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的历史悲剧。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顾炎武的深思。纵观三千年中国政治史,他发现,这种“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反动政治哲学是由来已久的,几乎成了三千年中国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史的一大通病。

顾炎武认为,借蛮夷的军队来争夺天下的传统是从儒家推崇的圣王周武王开始的。周武王姬发为了夺取商朝的天下,就借助了大量的外族军队,其牧野之师有庸、蜀、羌、矛、微、卢、彭、濮,这些民族,当时被称为蛮夷之邦,并不属于华夏。周武王是正统儒家推崇的三代圣王之一,是不容批评的大圣人,顾炎武敢于揭露他“用蛮夷攻中国”,这样的胆识除了直斥周文王立制“恃一人之耳目以弱天下”的王夫之、大声疾呼“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黄宗羲以外,在当时几乎是无人能够比拟的。

他进而指出,自从周武王开了恶劣的先例以后,后世踵相效法。先是周平王宜臼勾结犬戎杀了自己的父亲周幽王和兄弟太子伯盘,接着又有晋襄公、赵武灵王借助夷狄的力量以攻秦,后来又有刘邦和项羽分别借助于夷狄的力量来争夺天下;三千年来夷狄之祸之所以“不绝于中国”,多次造成中夏亡国之祸,根源就在于历代那些想当帝王的人,为了实现其“惟辟作威,惟辟作福,惟辟玉食”的一己之私欲,不惜丧心病狂地借助外族的军队来屠杀华夏民族的人民。

顾炎武还独具只眼地看出,自宋朝以来,夷狄的入侵之所以如入无人之境,就在于专制统治者出于家天下的自私考虑,把防止民众的反抗看得比防止夷狄入侵更为重要。宋太祖赵匡胤为了使反抗的民众不能凭借坚固的城池来与官军作战,遂尽撤各地的城防,使各城市不再有“城郭沟池以为固”的防守优势。这样,当民众起来造反时,即使占据了某座城池也不可能守住。于是,造反的民众就只能退居山中以自保了。这一策略对于防备境内民众的反抗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却为境外夷狄的入侵而大开方便之门。由于各地城防的废弃,遂导致“风尘乍起,而天下无完邑”的悲惨结局。北宋和南宋的情形是如此,明朝末年的情形也是如此。

顾炎武对于这一反动政治哲学的批判,不仅明清之际的其他哲人没有讲过,就是后人也很少有认识到这一点的,真可谓是独步今古。中国近代的专制统治者,从曾国藩借助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来镇压太平天国,到慈禧太后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依然奉行的是“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反动政治哲学。

读顾炎武的以上论述,确能使人“开拓万古之心胸”。他使我们认识到,专制统治者把家天下的一己之私利置于民族利益之上,是造成外敌入侵、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原文

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卷二十九《楼烦》)

注释

蛮夷:指历史上华夏族统治区域之外的民族。

今译

自古以来,借助于蛮夷的军队来进攻中国、夺取天下的,开始干周武王。

P129-134

序言

人情之常,贵远而贱近,贵古而贱今。这句老古话也适合用来描述当今人们的心态。就拿如今的“国学热”来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热得起来,但离今天比较近的明清之际的那些大思想家却热不起来。殊不知这些人的思想远。比孔孟老庄更高明。

人情之常,凡是权势者喜欢、推崇的东西,多数读书人也喜欢;凡是权势者不喜欢、冷落的东西,读书人中也很少有人喜欢。就拿人们的研究兴趣来说,近千年来,皇帝和达官显贵都喜欢程朱理学,以它来教化民众,就像如今大学里开的政治课一样,所以程朱理学到现在也还是热门货;可是皇帝不喜欢的那些思想异端、不喜欢的明清之际那些试图为中国开出一条新路的大思想家,却是很少有人问滓的,至今也还是如此。

名流们辩护说,程朱理学是与皇帝对着干的,所以才表彰它。这是把近一千年来的皇帝全都当成二百五、十三点,因为这些皇帝要用一个专门与自己对着干的学说来做统治思想,来教育民众与自己对着干。这不是傻瓜吗?

可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者们却与世俗人的想法不同,他们把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也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要我来写《日知录》一百句的解读,以通俗明快的语言把顾炎武的思想呈现给读者。我觉得,这实在是很有眼光、很有远见、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中国思想、学术、文化是多元的,不仅多源发生,而且是在多极并立、多维互动中发展的。着眼于“殊途百虑之学”,就应该把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倾向、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治国理念、不同人生态度的人们的智慧创造都看作是传统思想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基因,尊重一偏之见,容忍相反之论,以培养当代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的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

顾炎武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他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十七岁加入复社,参加了江南读书人的党社运动;清军下江南后,他奋勇投入了江南人民的民族保卫战争,起义兵守吴江、守昆山。因敬仰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改名为顾炎武,又作炎午,字宁人,又字石户。江南的抗清斗争失败后,曾一度化名圭年(即顾宁人之谐音),号涂中,以经商为掩护,在大江南北广泛联络反清复明人士,从事反清的秘密活动。曾使用过蒋山佣、顾佣、王伯齐等化名,号称“鹰扬弟子”。江湖上把他看作是一位大侠,相传民间的会党、金融业的票号都是他创立的。

为了民族的复兴,他“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出入险阻,广交豪杰,两入牢狱,坚贞不渝;与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傅山、屈大均等著名爱国学者心神相通,寂感相应。身处“沧海横流,风雨如晦”的时代,面对清朝政府“禁网日益密”的专制暴政,他始终沉着坚定地思考着时代提出的民族复兴的思想文化主题,上下求索,殚精竭虑,著书立说,以待未来,成为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伟大的爱国学者和大思想家。他有三部奇书,《日知录》是其中之一,另两部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他是一个在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方面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人。在经济思想方面,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的,只有让老百姓“自为”,而不是让那些号称“为天子为百姓”的官员们教他们如何作为,才能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这与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不再相信官员们只要加强道德修养就可以只干好事,不干坏事,所以不再从性善论出发讲修齐治平的传统政治哲学,而是从皇帝和官员们的“私”和“欲”的现实存在出发,来探讨有效防止政治腐败的理性化制度建设之路,包括分权制衡、法制建设、舆论监督等方面。他主张“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严复认为这一政治哲学的命题体现了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

他是一个具有独特思想个性的人。他固然尊重孔子孟子,但他却不以孔孟之是非为是非,批评孔子的乐天安命、等差之爱和教学生干禄,批评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他也尊重程子和朱子,但批评他们不该强迫妇女守寡,不该讲存天理灭人欲,不该以政治需要歪曲历史等等。他也喜欢读老子、庄子,但却反对他们随波逐流、和光同尘的乡愿哲学。他在思想上与正统儒家最大的不同,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而真理没有穷尽,所以人不应该以绝对真理的化身自居,不应该总想着如何去教化别人、支配别人的思想和生活;他认为人不可能在现世建立一个道德理想主义的世界,一切都得从实际出发、从经验事实出发,没有至真、至善、至美,只有更真、更善、更美。他把掩盖在瞒和骗的华美外衣下的社会现实撕开了给人看,他再也不想像以往的学者那样骗人了,再也不想忽悠老百姓了。

他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我们现在的人,从历史学教科书上学到的很多知识,经过他的考证都发现是错误的。他所作出的许多论断,如平王中兴是华夏民族的耻辱史、废封建立郡县并不始于秦始皇,汉文帝并不是一个节俭的皇帝,三国是魏汉吴而不是魏蜀吴,等等,都使我们感到吃惊,原来如今的历史教科书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是错误百出,从而恍然于所谓历史定论和名流的话都不可尽信。胡适之教人以不受人惑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拿证据来,顾炎武也是一样。《日知录》简直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只要不怕其文字的繁难和行文的枯燥,而真正读进去,就会赞叹不已。

只有用功读书,才能不被人忽悠。就像只有读二程、朱熹的原著,才会明白如今的教授和博导们说“程朱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不是针对妇女的”是忽悠人的一样,只有读顾炎武的书,才会澄清对他的一些误解。例如有人说,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用了清朝的年号,说明他认同了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读了《日知录》中的“年号当从实书”一条,就知道这一说法站不住脚了;有人热衷于讲顾炎武与贰臣的交往,以贬低其人格,但只要读一读文集中他给贰臣的信,就会明白他是何等地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与历史上其他大思想家一样,他的话也不是句句是真理。例如他说漂亮的女人心眼儿好,越漂亮就越好,就要打个问号。他反对“女子无貌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是对的,但漂亮女人是否一定心眼儿就好,不漂亮是否就一定心眼儿坏,恐怕是因人而异的。

好了,说得够多的了,就此打住,还是让读者们自己看书吧。我的解读说得对不对,还请读者们批评指正。

许苏民

2010年8月31日

后记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对于经典,经学家的解读往往化简为繁,让人难以接近,更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套丛书则独辟蹊径,从每一部经典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最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等于给繁忙而有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华的选本,同时也为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百句,当然不一定就是整整一百旬,每本书的体例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句一议,有的是精选数句说明一个话题,还有的选句则“藏”在正文的解读之中。

丛书虽小,却云集了一批学术名家。他们对经典有精深的研究,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由他们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与先贤对话,交流,碰撞,想必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历险。这套丛书之所以叫“悦读经典”,就是希望读者捧读这些小书时能享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

愿读者诸君阅读愉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