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碰撞(倾听思考的回声)/典藏书系/咬文嚼字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杨林成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里的文章,选之于《咬文嚼字》。它是社会语文生活的真实记录,甚至,它是语言资源、语言现象、语言手段的历史档案。它不回避难题,相反却是知难而上,作者表现出来的,除了勇气,还有才情。在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则、规律方面,更是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了一些灵光四射的东西。它们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提供了—种思考的角度。读这样的文字,仿佛置身于研讨会现场,无论是碰撞还是共振,都是一种启迪。

内容推荐

做人要见贤思齐,做学问要见贤思不齐。碰撞,是做学问的一种境界。哪一部真正的学问史,听不到碰撞的声音?不同眼光的短兵相接,不同思路的坦诚亮剑,碰撞出的是智慧的火花,是思想的雷声。人们正是在碰掩中走向真理的。某些碰撞的过程,也许已经成为历史,但重温碰撞的过程,依然会给我们启迪。来吧,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碰撞的回声。

目录

序/1

词语碰撞

 “猫腻”应当作“猫匿”/3

 “猫腻”也可写/3

 “差强人意”并不“差”/5

 “差”字辨正/6

 “散步”源于古人食药风气/8

 此“散”非彼“散”/8

 “皮草”是草席/10

 “皮草”指毛皮/10

 《天方夜谭》为何不用“谈”/12

 《天方夜谭》为何用“谭”/12

 “左券”本应作“右券”/17

 也说“左券”和“右券”/19

 不宜自谦“敝人”/23

 可以自谦“敝人”/25

 “谷树皮”应是“毂树皮”/29

 “谷树皮”未必是“毂树皮”/30

 请别“驿动”/33

 “驿动”也无妨/34

 “籁”在古代不指声音/37

 “籁”在古代可以指声音/38

 “大排档”不作“大牌档”/41

 “大牌档”是正式写法/43

 “大牌档”并非“大排档”/44

 “排档”源于宫廷宴会/45

 “排档”可能是古代腐败的遗迹/47

 望文生义的“上下其手”/48

 给“上下其手”留些空间/49

 “按揭”的“揭”字是音译/51

 “按揭”的“揭”字不是音译/53

 “揭”字补说/54

 “剑及屦及”不可写作“剑及履及”/57

 “剑及履及”不能用吗/58

 “掼榔头”应作“掼浪头”/62

 “掼浪头”是病态词/64

 “遗孀”一词不宜再用/66

 “遗孀”并无封建意识/67

 “淘浆糊”是首选/69

 我投“捣浆糊”一票/71

 “大闸蟹”的“闸”是烹饪方法/74

 “大闸蟹”的“闸”指水闸/75

 “大闸蟹”得名补议/77

 “噬脐莫及”与麝有关/78

 与“麝”何干/79

 “霎时”不能说成“一霎时”/81

 “霎时”不能说成“一霎时”吗/82

 希拉里不能戴“绿帽子”/84

 希拉里也可戴“绿帽子”/86

 “扬名立万”或是“扬名立望”/88

 “扬名立万”应是“扬名立身”/89

 “扬名立万”是江湖隐语/90

 “金镶玉”或是“荆山玉”之讹变/92

 “金镶玉”正是“荆山玉”/92

 “略地”勿作“掠地”/94

 “略地”也可作“掠地”/95

 “伐”并非只用于攻敌/96

 “咸鱼翻生”是“咸鱼翻身”之误/98

 “成鱼翻生”并没错/99

 “活色生香”是吴方言词/100

 “活色生香”是老资格的成语/101

 应是“功亏一篑”/103

 “功亏一匮”是源头/104

 毛泽东改“九疑山”为“九嶷山”/106

 毛泽东只是选择了“九嶷山”/107

 “老板”本指最老的版本/110

 “老板”原来是大钱/111

 “老板”源于“拍板”/114

表达碰撞

 谢冕先生误说“沙扬娜拉”/119

 为“沙扬娜拉”送行/120

 叶利钦“淡出江湖”?/123

 “淡出江湖”形象贴切/124

 累赘的“你”/126

 “你”是多余的吗/127

 “莫须有”就是“也许有”/129

 “莫须有”应为“应当有”/130

 “关怀”怎用“罄竹难书”/133

 “罄竹难书”间或作褒义/133

 “哀家”限于太后自称/136

 皇后、公主亦可称“哀家”/136

 时间基点的错位/140

 不是“错位”,是“转移”/143

 “嫌犯”不能“判死刑”/146

 “嫌犯”也能“判死刑”/147

 “救火”和“救人”/149

 “救生”与“救死”/151

 “楚楚可怜”不可怜/153

 “楚楚可怜”也可怜/154

 30多岁去世不称“享年”/155

 “享年”不必七老八十者/156

 不宜自称“老师”/158

 “老师”可以用作自称/159

百科碰撞

 “七寸棺”是“七尺棺”之误/165

 “七寸棺”并没错/165

 赵忠祥生造“鸽乳”/167

 “鸽乳”有来头/168

 倪萍的“一把水银”/170

 选择“水银”是倪萍的权利/171

 “殷红”的鲜血?/173

 鲜血可以是“殷红”的/174

 “法人”不是人/176

 “法人”补说/177

 道路的名称变异/179

 “马路”乃中国造/180

 马年说“马路”/181

 “马踏飞燕”损韵味/184

 传神的“踏燕”/185

 “大公鸡”和“老母鸡”/186

 “老公鸡”补正/188

 “法国梧桐”不是法国的梧桐/190

 “法国梧桐”补说/191

 “筛酒”是滤酒/193

 “筛酒”是斟酒/194

 说“土”道“洋”/197

 此“土”非彼“土”/199

 大写数字源于武则天/201

 大写数字的起源早于武则天/202

 山南水北说阴阳/204

 “汉阳”并非讹传/205

 又闻“奉天承运”/207

 “奉天承运”最早出现于唐代/208

 “奉天承运”始于明太祖/209

 “星期”是中西合璧/213

 “星期”源自古巴比伦/214

 口馋时,双颊不会“津津然”/216

 口馋时,双颊可以“津津然”/216

 徐孺子最早“下榻”/218

 “下榻”更有先行者/219

 “大漠孤烟”是旋风/221

 “大漠孤烟”是炊烟/223

 并非都是“孤烟”/224

 “孤烟”当指烽烟/224

读音碰撞

 鲁迅乳母长妈妈的“长”读zhang/229

 “长妈妈”的“长”/230

 “阿长”的求证/23l

 “阿长”的“长”真的读zhang吗/232

 “朝鲜”正读是Zhaoxian/235

 “朝鲜”应读Chaoxian/236

 大牌歌星:请别“混淆”/238

 为港台歌星一辩/239

试读章节

“猫腻”也可写

◎元丁

孙焕英先生认为一些京味文学作品中的“猫腻”一词,应该写作“猫匿”,是值得重视的。但这不过是就其含义(阴谋、内幕、攻守同盟等)而言,而不是就其来历(捉迷藏的游戏)而言。

从目前可见到的资料来看,这个词在《北平风俗类征》(1937年)一书中写作“吗儿逆”,原文为“浑身上有这些个吗儿逆(按指名牌衣着),才算是阔胡子”,在齐如山《北京土话》(1945年)一书中写作“猫儿尿”,注音为“尿音腻”,释义为“暗藏情节”;在陈刚《北京方言词典》(1985年)一书中写作“猫儿匿”,释义为“内情,多指私弊”和“搞鬼,使假招子”,特别指出此词来源于波斯语ma’ni(含义);在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一文中写作“码儿妮”,释义为“隐情、阴谋”,也指出此词来源于波斯语ma’nee(意义、意思);在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1990年)一书中写作“猫儿腻”,释义为“琐细的事故”,附注“据说是阿拉伯语一回语‘玛儿腻’或译音‘马儿密’的变音,原义是‘意义、内容、事故’,也可写作‘猫儿溺’”。所有这些,跟《现代汉语词典》的条目“猫儿腻”是同一个词。

从记写形式多达八种的情况来看,这个词具备了外来词(借词)的特点;从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较早使用的情况来看,这个词确实可能来自阿拉伯语——波斯语。上述的各种记写形式(包括“猫儿匿”在内)都是纯粹的音译,这些汉字所起的都是表音的作用,跟字面的意思不相干。所谓“匿”字的“隐藏”义,以及由“猫”字牵引出“藏猫猫”之类,全都是附会,不必过分强调。至于建议以“猫儿匿”作为主要记写形式,则是因势利导,使之成为音译意译词,倒是可以采纳的,但不能因此硬说这是唯一正确的写法。(1999-02)

“差强人意”并不“差”

◎倪林生

《文汇报》1996年6月4日《崇高品德与高超技能》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服务技能的差强人意,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对此不少群众早已啧有烦言。”

这里的“差强人意”显然是误用。成语“差强人意”源于(、《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吴)汉意气自若,方整历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日:‘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谓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这里的“差”念cha,释为尚、略;“强”念qiang,释为振奋。但“差强人意”后来演变成尚能使人满意的意思。如:刚才放的那几首歌都不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而上面引文的作者却把“差强人意”理解为水平、能力差,不能使人满意。类似的误用也时有所见,如:这些村办企业虽几经努力,终因成绩差强人意,而受到有关领导的批评。

“差强人意”还有一种误用,是把它曲解为强人所难的意思。如1993年全国语文高考题中一道辨析成语使用的题目: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1996-08)

“差”字辨正

◎肖旭

倪林生先生《“差强人意”并不“差”》一文,订正一些今人误用成语“差强人意”的用例,所辨固是。但倪先生对“差”字的解释却不确。  倪先生的解释是有依据的。常州市教育局编《成语词典》(江苏人民版1981年)云“差,尚,略”。《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缩印本)释为“比较使人满意”。这些工具书也解错了。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为省篇幅,兹不复录)。按文意,光武帝是赞叹吴汉治军有方,如把“差”释为“尚”“略”,哪还有赞叹语气?(顺便说一句,“差”有“略”“较”义,见杨树达先生《词诠》;无“尚”义,且“尚”与“略”两义不同,不能并列。)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王幼学解云“谓(吴)汉甚起发人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79年)在援引王幼学说后,加按语说:“然则差强人意云者,乃甚强人意之谓,非稍强人意之谓也,玩隐若敌国语意可知。,’王、张的解释是对的,我找到了以下的旁证:朱熹《与李诚父书》“甚强人意”,《朱子语类))卷114《训门人二》“二公独径还,乡试殊强人意”。朱公用“甚”“殊”改写“差”,可知“差”不是“略”“稍”之义。“差”的“甚”义,张先生举了很多诗词方面的例子,可参看。我补充几个散文用例。《世说新语·方正篇》“东宫顷似更进”刘孝标注引干宝《晋纪》作“太子近人朝,吾谓差进”。差进:很有进步,与正文“更进’’同义。葛洪《西京杂记》画工“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差稀:很稀少。《历代名画记》卷一:“画人最难,次山水狗马,其台阁、一定器具,差易为也。”差易:很容易画,与上“最难”对举。

有人不解“差”的“甚”义而习于“略”义,因此往往误作“略强人意”。也有用对了的,方岳《水调歌头》词:“眼中犹有公在,吾意亦差强。胸中甲兵百万,笔底天人三策,堪补舜衣裳。”张相先生解云“差强,甚强也,玩‘胸中’‘笔底’二语可知”。(1998-08)

“散步”源于古人食药风气

◎李秉鉴

“散步”这个词的产生源自古人的食药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因盲目追求延年益寿,服食五石散成为风气。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硫黄五种矿物质,再搭配栝蒌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之类的药材。其中某些成分有较大的毒陛,会损害人体健康。服食后,必须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才能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当时人称药性的显现为“散发”,散发说明药已得力,否则,药性不显,便有生命危险。为了使药性能顺利地散发,食药后,人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的发作。这种行走叫做“行散”。

迨至唐代,人们服五石散的风气渐寝,而行散这种漫步的爱好未减,行散遂衍变为散步。如韦应物的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散步”已与服药行散脱离了关系。(1996-10)

此“散”非彼“散”

◎少华

李秉鉴先生认为散步是由行散衍变而来,我以为有些牵强附会。

“行散”之“散”,即李文所说“散发”之“散”(《正字通·支部》:“药石屑日散。”),特指李文所论“五石散”,读作san。五石散药性生酷烈,服食后要用冷水浇身、吃冷食,因而又称寒食散。服散后药性发作,称为“散发”,例如《医心方》卷二十:“散发,热气冲目,漠漠无所见。”五石散又名寒食药,或直称为“药”,例如《晋书·姚兴载记》:“(姚)兴药动,姚弼称疾不朝。”五石散有毒,服食不当则往往患病甚至致死,所以有不少禁忌。余嘉锡先生《寒食散考》一文指出:“服散之后,忌安坐不动,当强起行以调其关节,不能行者扶起行之,谓之行散,又谓之行药。”(《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例如((世说新语·文学》:“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北史·邢峦传》:“孝文因行药至司空府南。”“散发”即是“药动”,“行散”无异“行药”,可见此二“散”为名词(五石散)是必定无疑的。顺便说一句,《汉语大词典》释“行散”为“……服后须行走以散发药性”,将“散”标作san,李文也说“为了使药性能顺利地散发”,似乎都无意区别“散san发”与“散san发”,这是不恰当的。

至于“散步”,与服散并无关系。在服食五石散成风的时代,南朝梁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诗》云:“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石累元卿径,枝挂许由瓢。伊臣本寂寞,由来畏市朝。为贪止山水,所竞惟逍遥。”就诗意来看,“散步”与行散不同。元伊世珍《娜娘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故后人以散步为逍摇。”这就更谈不上五石散了。其实,“散步”与信步、漫步可谓同义,《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何休注:“散,放也。”“散”即放,即随意,读作san。就结构而言,“散san发”是主谓式,“散步”是动宾式,“行散”是动宾式,词性、词义和读音判然有别,又怎么能说同出一源呢?(1997-03)

……

P3-9

序言

这套书里的文章,选之于《咬文嚼字》。根据读者的提议,名之为“典藏书系”。

不过,说句实话,《咬文嚼字》不是用来藏的。它自创刊以来,便一路冲冲杀杀,一会儿向名家“开炮”,一会儿为城市“洗脸”,一会儿叫板“春晚”,一会儿检查商标,“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哪里有差错就“咬”到哪里。翻开《咬文嚼字》合订本,出现在你面前的,大都是短兵相接的镜头。说得好听一点,这是干预生活,有的放矢;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成了东一榔头,西—棒子,没有一点系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就是这样一本拉拉杂杂的小刊物,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创刊十几年来,读者热f青不减,宠爱有加,好评“涛声依旧”。它不但出版单行本,还出版合订本,产品线在逐渐延伸。当今图书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咬文嚼字》合订本却成了“热点”“亮点”,成了书市的常青树,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为了阅读的便利,读者又提出了分类出版精选本的要求,于是,我们有了“典藏”的编选计划。

是的,是读者发现《咬文嚼字》不仅能“立竿见影”,解决眼前的问题,还有重新阅读的价值。记得德国历史学家维特克说过,时间犹如筛子,它能筛尽一切渣滓。《咬文嚼字》是经得起筛的。在读者的提示下,编辑《咬文嚼字》的人,也在重新审视《咬文嚼字》。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知识的。我不敢说它的含量有多么丰富,但它的品质却值得称道。它往往不是现有工具书的转述,而是作者千淘万漉的结果,言人之所未言,因此弥足珍贵。有些文字或许还显得粗糙,但读者能感觉得到这是璞,不是普通石头。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材料的。它是社会语文生活的真实记录,甚至,它是语言资源、语言现象、语言手段的历史档案。鸟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语言流逝,在《咬文嚼字》里却能听到回声。即使某些词语只是昙花一现,但了解它们曾经的辉煌,可以让我们对语言的认识更为真切。保留这些材料,无疑是在维护文化研究的权利。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智慧的。它不回避难题,相反却是知难而上,作者表现出来的,除了勇气,还有才情。在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则、规律方面,更是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了一些灵光四射的东西。它们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提供了—种思考的角度。读这样的文字,仿佛置身于研讨会现场,无论是碰撞还是共振,都是一种启迪。

应该承认,这本刊物还是有一点趣味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个人说话,本来是最富有个性的,但是,恰恰是语言研究,常常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咬文嚼字》在竭力抗拒这种宿命。它宁可被人视之为“俗”而不居高临下,宁可被人视之为“浅”而不故作艰深。它追求的是一种单纯、通透而又不失情趣的境界。这也许是《咬文嚼字》亲和力的重要来源。

“典藏”一词,恐怕历史不长,我们借用一下,决不是以“典”自炫,说得彻底一点,敝帚自珍而已。

是为序。

2009年3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