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洪锦编译的《全本黄帝内经》内容介绍: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历史上保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素问》主要以阐释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天文历法、病机诊治、治法准则为主;《灵枢》主要以解释经络针灸、人体解剖、疾病症状及祛病之法为主。整部书以对话体为主,通过黄帝与岐伯等臣子的对话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但是,由于《黄帝内经》成书较早,文字古奥难懂、晦涩多义,所以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团团迷雾。
由徐洪锦编译的《全本黄帝内经》内容介绍:《黄帝内经》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的奇书,如果有更多的读者能看到、看懂那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为此,编者结合各代研究成果,参考现代各种权威集注,采用译注结合的方式,将《全本黄帝内经》全方位呈现《黄帝内经》的全貌,以便读者可以无障碍阅读,掌握《黄帝内经》中观天知地、卜吉测凶、祛病养生的理论精髓。
从前有一位轩辕黄帝,生下来就很聪明伶俐,年龄很小时就善于言辞,幼年时对事物的理解力很强,长大后又忠诚又睿智,等到成年后就登上了天子之位。有一天,黄帝向岐伯问:听说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年过百岁而还没有衰老的现象;但现在的人,年龄到了五十岁,举手投足间就显出衰老。这是因为时代环境不同呢,还是人们失去了养生之法的缘故呢?
岐伯回答: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的道理,效法阴阳,遵循时令的变化规律,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形体与精神能够两相称合,活到应该终了的寿命,度过百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做水饮,好逸恶劳,酒醉了,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因而竭尽了精气,散失了真元。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沛,不明了节省精神的重要,只顾一时快心,违背着养生的真正乐趣,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到五十岁便衰老了。上古时代,深明修养道理的人教诲人们说: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要能够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保持清静,无欲无求,真气居藏于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病从哪里来呢?所以他们精神都很安闲,欲望很少;心境安定,没有恐惧;形体虽劳,并不过分疲倦;真气平和而调顺;每人顺着自己的心思,都能达到满意;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舒服,习惯随遇而安,互相之间不羡慕地位的高下,人们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诱惑他的心绪;不论愚者智者贤者不肖者对于酒色等事,都不急于寻求,这就合于养生之道。总之,他们之所以都能够过百岁而动作还不衰颓,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啊。
黄帝问:人的年岁老了,就不能再生育子女,是精力不足呢,还是天癸之数使他这样呢?
岐伯回答:从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开始充盛,牙齿更换,毛发也开始生长。到了十四岁时,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中脉旺盛,月经按时出现,所以能够生育。到了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生长,身量也长到极限。到了二十八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非常强壮。到了三十五岁,阳明经脉衰微,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不能再生育了。
男子八岁时,肾气开始充盛,头发生长,牙齿更换。到了十六岁时,天癸发育成熟,精气充满,男女交合,所以有子。到了二十四岁,肾气平和,筋骨坚强,智齿生长,身量也长得够高了。到了三十二岁,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到了四十岁,肾气衰退下来,头发初脱,牙齿干枯。到了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了,面色憔悴,发鬓变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筋脉迟滞,因而导致手足运动不灵活了。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藏衰,齿发脱落,身体形态都感到病苦。人体的肾脏主水,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华以后贮存在里面。所以脏府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岁大了,五脏皆衰,筋骨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白,身体沉重,行步不正,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黄帝问:有人年纪已老,还能再生子女,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先天禀赋超过了一般的人,气血经脉经常畅通。这种人虽然能够生育,但一般情况是男子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超过四十九岁,男女的精气都竭尽了。
黄帝问:善于养生的人,年纪活到百岁,能不能生子呢?
岐伯答:经常注意养生的人,能够老得慢些,没有掉牙、面焦、发白、身重、行步不正等衰象,所以虽然达到高龄,仍然能够生子。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一种叫做真人的,他能抓住自然的规律,掌握阴阳的化机,吐故纳新以养精气,他的身体,好像和精神已经结合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的时候,这就是“与道俱生”的说法。P1-4
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历史上保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共一百六十二篇。《素问》主要以阐释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天文历法、病机诊治、治法准则为主;《灵枢》主要以解释经络针灸、人体解剖、疾病症状及祛病之法为主。整部书以对话体为主,通过黄帝与岐伯等臣子的对话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但是,由于《黄帝内经》成书较早,文字古奥难懂、晦涩多义,所以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团团迷雾。
有人说,《黄帝内经》与《易经》一样,得授于史前文明或外星来客,原因是书中多次提到了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上古真人”。这与印加文明、古埃及文明等历史文明进程中的记载有着惊人的相似。仔细想来,确实有点道理:要不是有了这些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的指导,古代的愚昧之人怎么能“仰观宇宙之邈远,俯瞰九州之变迁”,洞悉天文地理气象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呢?是耶,非耶?这答案当然要自己看了书之后才能找到。
从《黄帝内经》的内容来看,此书“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不愧为一代奇书。天文、地理、气象、社会、历法、阴阳五行、运气之说皆有论述,用包罗万象概括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其中最精妙的阴阳五行之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五千年,甚至有些观点连现代科学也不得不佩服其中的前瞻性;还有其中的经络、针灸、气功的疗治理论,更是有着连现代前沿医学都无法解释的神奇疗效;更别说现在流行正火的“内经养生之道”,比西方“有病才治的实用医疗主义”高出了不止一个境界。从这些方面来看,《黄帝内经》的作者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大智大圣。
对于这样一本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的奇书,如果有更多的读者能看到、看懂那当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为此,编者结合各代研究成果,参考现代各种权威集注,采用译注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呈现《黄帝内经》的全貌,以便读者可以无障碍阅读,掌握《黄帝内经》中观天知地、卜吉测凶、祛病养生的理论精髓。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由于《黄帝内经》文化底蕴丰厚、医理博大精深,我们的工作难免会有疏漏、误解误读之处,这些不足还请大家多多谅解、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