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叶兆言长篇小说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兆言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部扬善惩恶的小说,也不是一部表达因果报应的小说。这是一部解读人的心灵秘史的小说,是写人的风流史和忏悔录的小说,是写人的原始欲望被压抑和无限膨胀过程的小说,当然也是一部欲望和爱意相互纠缠彼此消长的小说。叶兆言以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生命内在的支配力量,在张显自然人本主义,在暴力、性的背后,隐含了他对世道人心、人情冷暖变化的细微体察。他在书写日常生活的微妙、以及放纵、宽容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的情感、精神“形而上”领域的某种深刻思考和诗意眷恋。

内容推荐

这也可以称做是一部书写知青这一代人历史的小说。不同的是,知青这一代人的生活在想像中获得了真实性的重构。此前的知青小说,大多与“宏大叙事”相关。似乎知青这一代生来就是造就和承担历史的。当然这一历史幻觉和知青一代生活的具体情境有关。然而,在叶兆言这里,他改写了有关知青的历史叙事。小说的主角蔡学民——也就是老四或后来的四爷,和他的情人后来的妻子——薛丽妍或者阿妍,从一开始的相互吸引,就和人的情欲有关,他们的生活历程中的欢乐痛苦,也无不与人的情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情欲似乎和不断书写的至死不逾的爱情和忠诚无关,有关的是人对欲望的无限要求和肆意的放纵。即便在知青时代,放纵的条件极端有限的情况下,情欲之花仍然在悄然开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后记

试读章节

谢静文是个心直口快的姑娘。她是女知青中最早公开谈男朋友的。说老实话,我最后能追上阿妍,这中间有她很大的一份功劳。从一开始,她就帮着我追阿妍,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她不断地鼓励我,不断地在阿妍面前为我说好话。我当时很绝望,一旦真被阿妍无情地拒绝了以后,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她了,甚至比过去还更爱她。我深深地陷入爱情之中不能自拔,突然觉得自己这一生,如果不能娶阿妍做老婆,如果没有了阿妍,就再也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因为失恋,我第一次开始感到真正的不快乐,心里沉甸甸的,好像掺了一堆石子在里头似的。我一门儿心思地爱上了阿妍,却被毫不领情地拒绝,这滋味可真不好受。好在我也不是那种容易放弃的男人。老四这人不至于死皮赖脸,可是在追阿妍这一点上,脸皮确实也够厚的。我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顽强,尽管阿妍已经明确地表示不喜欢我,不愿意跟我处朋友,我呢,还像过去一样傻乎乎地在她眼前转,就跟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既然阿妍不愿意搭理我,我只能与她身边的谢静文搭腔。谢静文很快与第一个男朋友吹了,又和邻村的一个上海知青好得如胶似漆,那上海知青是打乒乓球的,不久就被省队看中借去打比赛,谢静文成天思念着他,动不动就把他挂在嘴上。那时候,不管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赶快给她们送过去。有一回,有个知青朋友送了一大包山东脆枣给我,我只尝了一颗,朋友前脚走,我立刻马不停蹄地送了去。到她们那里,正好是吃饭时间,谢静文举着筷子问我有没有吃过饭,我扯谎说自己已经吃了。于是她们继续吃饭,吃完了,就过来品尝脆枣。

谢静文把脆枣咬得咔吧直响,一边吃,一边笑着说:“老四,你真会拍马屁,可惜你不是针对我来的,我就是吃了,也不记情,吃了也是白吃。”

阿妍不说话,只是淡淡地傻笑。我每次送东西去,她都是这种态度,既不拒绝,也不表示感谢。大家都知道我是冲阿妍而去,都看笑话。那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已经有些不即不离。阿妍明知道我是在追她,故意不太搭理我,始终是一副不接受我的姿态。我问她枣子好吃不好吃,她笑了笑,不说好吃,也不说不好吃。那时候,我已经能感觉到,那就是阿妍其实喜欢我这样追她,她觉得我这样傻乎乎地追求她,讨她的好,既好玩儿,又能让她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能让她在女友面前觉得有面子。对于我来说,能这样也好,只要她不板起脸来撵我走就行了。

谢静文叹气说:“我是真巴不得你追不上阿妍,这样的话,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好歹还都有我一份。”

谢静文又说:“我就喜欢这样的男人,凶的时候像头狼,乖的时候像头羊,王哲军要有你的一半就好了,男人啊,要是都像你这么痴就好了。”

王哲军便是那位上海知青,人长得很帅气,白白净净,平时喜欢在脖子上挂条围巾,一举手,一投足,都像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巧就巧在谢静文长得也像那个时代的人物,而且特别像电影《青春之歌》中演林道静的那个女演员,只不过是人要小一号罢了。知青中开始谈恋爱的渐渐多起来,但是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这么张扬。谢静文和王哲军在一起,那种亲热劲儿足以让别人看了目瞪口呆。那时候的人决不敢在公共场合搂搂抱抱,谢静文竟然敢让王哲军抱着她在乡间的小道上走。在那时候,这绝对是很出格的事情,谢静文搂着王哲军的脖子,一路走,一路格格地笑。

到过年前,知青纷纷回城探亲,我跑到她们村,想和她们一起走。她们集体户一共是三个人,有一个叫李惠娟的已经先走了,谢静文本来想和王哲军一起去上海,王哲军突然临时改了主意,说要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再到南京去接她。很显然,王哲军的父母不太能接受谢静文。我去的时候,谢静文正为这事不高兴,问她话,她爱理不理的。于是我又问阿妍,问她们什么时候走,阿妍仍然是不想理睬我的样子,白了我一眼,我见她不肯回答,又涎着脸问了一句。阿妍见没有办法不回答,便反过来不动声色地问我什么时候走,我说想过几天再走,她听我这么说,便告诉我说她们明天就走。我连忙改口,说我明天与你们一起走,我帮你们拿东西怎么样。

阿妍立刻做出不在乎的样子,说干吗要一起走,各走各的多好。她说她们的东西也不多,用不着我帮忙。我感到很失望,谢静文在一旁火上浇油,酸溜溜地说:

“听见没有,人家这是不愿意与你一起走!”

我傻傻地旺在那儿,觉得有些难堪。

“老四,你真没用,”谢静文看我沮丧的样子,又看看阿妍,突然气鼓鼓地说,“没出息的东西,你脸皮怎么这么厚,为什么总是死不了这条心呢?”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谢静文又说:“老四,你怎么一点骨气也没有,何苦死皮赖脸呢?”

阿妍觉得谢静文与王哲军闹别扭,犯不着拿我老四撒气,被她这么一激,倒有些同情我起来,说:“人家又没惹你,你糟践他干什么?”

“我高兴糟践谁就糟践谁,难道你心疼了,你还心疼他?”

阿妍于是就说:

“好吧,一起走就一起走,一起走又怎么样?”

谢静文说:“谁说怎么样了,是你不肯与人家一起走的。”

阿妍说:“那好,就一起走。”

P18-21

后记

这部小说是个意外,年底,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问起新一年打算,我的回答是“大事不宜”。理由是女儿参加高考,明知道这事,做父亲帮不了忙,只能瞎操心。我隐隐觉得,在这样的特殊年头,大约很难集中精力。结果却出乎意外,一月八日那天,开始写小说提纲。通常我没有什么提纲,这一次并没有真准备写,糊里糊涂开始,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提纲不断扩大,从四千字很快扩展到五万字。一月二十日,陪女儿去参加复旦的提前考试,在火车上,我的脑袋停不下来,一路都在胡思乱想。紧接着“新概念作文大赛”当评委,紧接着过年,写了一篇谈奈保尔的五千字文章,又写了三篇千字文,从二月八日开始继续写,一路飞奔,到四月十二日,拿下初稿。

这部小说让郁闷已久的兄长情结得到了充分宣泄。小时候受别人欺负,我一直幻想自己有个英勇无比的兄长。童年的玩伴大都有哥哥姐姐,因为这一点,听别人说起,我难免心存嫉妒,暗自神伤。这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是心头的隐痛,从小,我就羡慕那些岁数比我大的青年一代,看他们五湖四海串联,看他们上山下乡,看他们恋爱结婚,他们永远是我心目中见多识广的青春偶像,我喜欢他们的故事,我愿意沉浸在他们的故事中。

毫无疑问,这部小说应该献给他们。我很少用自叙的方法写小说,通常的第一人称,“我”只是个观察者,说的还是别人的故事。这次一反常态,通篇都是自叙,自说自话,仿佛不知天高地厚的演员,居然淋漓酣畅过了一回戏瘾。

这是我写得最快的一部长篇小说,关于写作速度,我早就有这样的观点,快,不一定好,也不一定不好。

2003年7月20日 河西

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女儿正准备考大学,现在她已经在读博士,时间就是这么快,就是这么无情。初版时,出版社要在封底写上推荐词,我觉得太恐怖,没办法对朋友开这个口,结果责任编辑自己出面,大包大揽,硬是把这件事给搞定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此再版之际,我要真诚地感谢莫言,感谢余华,感谢苏童,感谢孟繁华,谢谢朋友们的厚爱,谢谢他们为这本书说过的那些话。

2009年12月 河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