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本草纲目/线装经典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明)李时珍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也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对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都有突出贡献。

由于《本草纲目》原书卷帙浩繁,现代人阅读和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地为读者量身定做了本书。全书选取了近400种药材,几乎囊括了古书《本草纲目》中所有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药方,翔实严谨地为读者展现了古书的精华,力图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从而生活得更加精彩。

内容推荐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的作者是明代最优秀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本草纲目》共52卷,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加的)、11096个药方(其中8100多个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1100多幅图。它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不仅吸收了历代医学典籍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里面的错误、完善了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目录

序例

七方

十剂

五味宜忌

五味偏胜

升降浮沉

标本阴阳

四时用药例

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五脏五味补泻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相反诸药

服药食忌

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

百病主治药

诸风

癫痫

湿

脾胃

脚气

咳嗽

狐臭

肺痿肺痈

疬疡癜风

虚损

不眠

阴痿

消渴

眼目

口舌

须发

咽喉

跌仆折伤

小儿初生诸病

草部

甘草

黄耆

黄连

茈胡

当归

淫羊藿

薄荷

曼陀罗花

牡丹

牵牛子

芍药

三七

紫花地丁

车前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苦参

射干

黄精

萎蕤

肉苁蓉

知母

赤箭、天麻

胡黄连

远志

地榆

黄芩

防风

独活

升麻

秦艽

山慈姑

青黛

细辛

白茅

贝母

狗脊

徐长卿

郁金

白微

白前

蛇床

芎蒡

半边莲

藁本

白芷

木香

豆蔻

高良姜

益智子

预知子

威灵仙

白及

补骨脂

莎草、香附子

姜黄

薰草、零陵香

羊蹄

泽兰

石韦

夏枯草

香薷

假苏

连翘

茵陈蒿

忍冬

海金沙

茺蔚

刘寄奴草

鸡冠

大蓟、小蓟

恶实

藁耳

灯心草

天名精

稀莶

木贼

麻黄

地黄

牛膝

麦门冬

紫菀

商陆

苎麻

萱草

鸭跖草

败酱

决明

款冬花

地肤

瞿麦

虎杖

蒺藜

谷精草

蓖麻

菟丝子

甘遂

半夏

旋覆花

蔷薇

乌蔹莓

栝楼

天门冬

百部

何首乌

土茯苓

防己

泽泻

菖蒲

桔梗

水萍

马兜铃

海藻

仙茅

菜部

生姜

干姜-

白菜

莱菔

胡萝卜

秫香

白芥

马齿苋

莴苣

冬瓜

丝瓜

苦瓜

黄瓜

竹笋

芜菁

莳萝

山药

壶卢

苜蓿

百合

蒲公英

果部

山楂

荔枝

龙眼

木瓜

毕澄茄

杨梅

枇杷

榧实

胡桃

西瓜

橄榄

猕猴桃

槟榔

莲藕

秦椒

阳桃

吴茱萸

芡实

谷部

大豆

绿豆

赤小豆

小麦

大麻

胡麻

薏苡

木部

樟脑

棕榈

女贞

安息香

辛夷

丁香

郁李

熏陆香

龙脑香

石南

杜仲

卢会

没药

合欢

皂荚

阿魏

大风子

红豆

栀子

酸枣

雷丸

金樱子

枸杞、地骨皮

卫矛

巴豆

紫荆

木槿

木芙蓉

茯苓

猪苓

禽部

寒号虫

虫部

蜂蜜

蜜蜂

露蜂房

蜈蚣

螳螂、桑螵蛸

蚱蝉

鳞部

鲮鲤

蛤蚧

乌蛇

白花蛇

鲤鱼

鲫鱼

鳜鱼

鳝鱼

泥鳅

介部

水龟

碡瑁

牡蛎

田螺

石决明

贝子

蜗螺

海蛤

兽部

阿胶

牛黄

鹿

水部

雨水

露水

冬霜

腊雪

热汤

金石部

雄黄

雌黄

食盐

丹砂

石膏

蓬砂

朴消

消石

硫黄

麦饭石

试读章节

七方

『岐伯曰』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偶奇,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王冰曰』脏位有高下,腑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单方为奇,复方为偶。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肠膻胞胆,亦有远近。识见高远,权以合宜。方奇而分两偶,方偶而分两奇。近而偶制,多数服之;远而奇制,少数服之。则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为常制也。方与其重也宁轻;与其毒也宁善;与其大也宁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不去,则反佐以同病之气而取之。夫微小之热,折之以寒;微小之冷,消之以热。甚大寒热,则必能与异气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气,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也。

『时珍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此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妙也。温凉仿此。

『完素曰』流变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制方之体,本于气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随脏腑之证,而施药之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故奇、偶、复者,三方也。大、小、缓、急者,四制之法也。故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

大方

『岐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又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完素曰』身表为远,里为近。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汤、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里而用之也。桂枝、麻黄,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龙,偶之大方也,所谓因其发表而用之也。故曰:汗不以奇,下不以偶。

『张从正曰』大方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一,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肝肾及下部之病道远者宜之。王太仆以心肺为近,肾肝为远,脾胃为中。刘河间以身表为远,身里为近。以予观之,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

小方

『从正曰』小方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无兼证,邪气专一,可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少而频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细呷是也。

『完素曰』肝肾位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迅急下走也。心肺位近,数少则其气急下走,不能升发于上;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易散而上行也。王氏所谓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乃五脏生成之数也。

缓方

『岐伯曰』补上冶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王冰曰』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服药宜急过之,不以气味饲心,肾药凌心,心复益衰矣。余上下远近例同。

『完素曰』圣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上下俱无犯。故曰:诛伐无过,命曰大惑。

『好古曰』治上必妨下,治表必连里。用黄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苁蓉以治肾必妨心;服干姜以治中必僭上;服附子以补火必涸水。

『从正曰』缓方有五:有甘以缓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属是也,病在胸膈,取其留恋也。有丸以缓之之方,比之汤散,其行迟慢也。有品件众多之缓方,药众则递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纯功缓也。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矣。

P14-15

序言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的作者是明代最优秀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老人,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瓦硝坝(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李家世代行医,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均是当地名医。李时珍天资聪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4岁时即考中秀才。当时,蕲州官府辖下的“药局”不为穷人看病,贫苦百姓生了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出于对父亲的敬仰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李时珍渐渐有了放弃科举考试、专心学医的打算,他向父亲表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言闻深受触动,开始精心教授儿子医术。

李时珍白天随父亲坐诊,晚上在油灯下苦读《黄帝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古典医学著作。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觇”,终成一代名医。通过多年行医,李时珍逐渐发现古代医书存在不少问题,书中记录的药材“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分类时“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有的医书却说是一种;“兰花”只具观赏价值,不能入药,一些医书却将其误当做可以入药的“兰草”。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有毒性的药材竟被加以“久服延年”的注释。李时珍深知,作为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果将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混淆,极有可能闹出人命。因此,他认为很有必要在前人医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于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医书。

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参考书,“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家中藏书读完了,他就“穷搜博采”,向乡中的豪门大户借。后来,他相继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就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在此期间,他不但阅读了大量医学典籍,还仔细观察了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各种贵重药材,并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形态、特性和产地。

虽然已经“读万卷书”,但李时珍并没有忘记“行万里路”的重要性。在读书的同时,他也进行实地考察,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在30余年的时间里,他行程不下万里、三次修改书稿,终于在花甲之年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在古代即指中药,因中药中草药最多而得名。

《本草纲目》共52卷,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加的)、11096个药方(其中8100多个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1100多幅图。它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不仅吸收了历代医学典籍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里面的错误、完善了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面对浩瀚的药材宝库,李时珍创造性地阐释了自己对药物分类的新见解,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成书以来的近2000年间,医学界使用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0类。每部药材标正名为纲,纲下列目,纲目清晰。全书对所收录药材自勺形态、功能、可调配的方剂均有详细介绍,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诸项。其中“发明”一项,主要介绍了李时珍在长年行医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新经验、新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知识。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也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对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都有突出贡献。比如它在化学方面,较早地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操作方法;在天文学方面,指出月球与地球一样,都是遍布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李时珍之子李建元曾在《进本草纲目疏》中说:“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由于《本草纲目》原书卷帙浩繁,现代人阅读和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我们特地为读者量身定做了这本《本草纲目》。全书选取了近400种药材,几乎囊括了古书《本草纲目》中所有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药方,翔实严谨地为读者展现了古书的精华,力图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从而生活得更加精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