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旧面孔老长衫鸡零狗碎里话民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赋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广为人知的民国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逸事趣闻。胡适、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蔡元培、鲁迅、张学良、沈从文……在他们的辉煌背后藏着什么样的辛酸故事,在他们的才华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浪漫爱情往事。

由陈赋编著的《往事》共四辑,主要内容为第一辑,魏晋风骨何曾见——精选了12位民国学人的轶事趣闻,展现那一代人的精神魅力;第二辑,旧事传奇犹可闻——编选了9位民国传奇人物的八卦故事,披露那些哪吒风云的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第三辑,半生惘然半生谜——收入了民国人物的一些公案,告诉人们一些迄今难解的身份或者命运之谜;第四辑,此情可待成追忆——摘录了民国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的故事,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注重史料的新鲜性,闻读者所未闻。

内容推荐

《往事》:侠骨柔情背后有多少不忍揭开的伤疤;风花雪月背后有多少望穿秋水的双眸。

鲁迅、胡适、徐志摩、张学良、郁达夫、沈从文、丁玲、辜鸿铭、张作霖、顾维钧、梁实秋……

也许你知道他们的成就,知道他们的头衔,但生活中的他们究竟是什么样?他们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经历过沧桑岁月,经历过历史的风霜,多少豪杰被淡忘。

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故事,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那些催人泪下的回忆……

看民国学者的奇闻异事,看民国传奇人物的八卦故事,看民国佳人的风花雪月,看当年满城风雨的民国奇案……

在这里,揭开你所不知道的民国。

《往事》由陈赋编著。

目录

第一辑 魏晋风骨何曾见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

胡适的戒赌、戒烟、戒酒、戒嫖

“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逸事

刘文典先生遗闻逸事数则

熊十力:一个很牛很暴力的大师

闻一多逸事

黄侃的狂狷

在徐志摩和郁达夫之间的梁实秋

章太炎怒斥白话文运动 用唐朝话骂刘半农

陈独秀与苏曼殊:道不同亦相为谋

讲演票价比梅兰芳戏票还高的民国奇才

第二辑 旧事传奇犹可闻

顾维钧的“桃花运”与“官运”

郭泰祺一吻吻掉乌纱帽

胡宗南哭考黄埔

“狗肉将军”张宗昌的“三多”

文采盖世的民国枭雄徐树铮

刘喜奎:迷倒民国五位总统的美女艺人

拥有40位妻妾的民国风流将军

多次救过孙中山的“绝代双骄”

白崇禧在南宁的一段风流史

第三辑 半生惘然半生谜

鲁迅与周作人决裂之谜

胡蝶的九一八之冤

柳亚子主盟南社之路

陈明守护丁玲的尴尬

寻找陈蝶仙

自相矛盾的顾颉刚

面对拆迁户,冯玉祥与蒋介石的较量

侠女施剑翘刺杀孙传芳 戴笠训练特工拿她做榜样

孙传芳血溅佛堂

张作霖与打龙袍

沈从文不接受姻亲熊希龄“恩惠”之谜

“一·二八”“王赓密会陆小曼失地图”之谜

汪静之披露王映霞为戴笠秘密堕胎

第四辑 此情可待成追忆

俞珊与新月才子的情感纠葛

丁玲、胡也频与沈从文的一段三角恋爱

章太炎先生的婚姻

蒋梦麟的最后一次婚姻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上海交际名媛唐瑛的情与爱

梨花海棠相伴老——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逸事

三次婚姻为那般?——张恨水的非凡情事

天高情已远——袁昌英与徐志摩的一段情

江冬秀:顺流逆流

性情教授吴宓与毛彦文的恋情

“旧道德楷模”胡适的六段婚外情

试读章节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

魏邦良

在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不附势、不妥协、不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我认为,梁先生是完全当得起这样的评价的。

1941年,梁漱溟在香港创办《光明日报》。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梁漱溟等人经介绍结识海上豪杰“吴发仔”,由他安排,乘船过海到大陆。当时,吴发仔手下有几千义民,担任抗日工作,将大陆急需的物资如汽油等运送到大陆。

那天晚上,月黑风高,吴发仔运棉纱的船共有16只,分三批出发。梁漱溟原先是和陆君乘一船,后友人发现梁漱溟和陆君都不会粤语,怕万一出事不好应付,于是让梁氏换船,与擅长粤语的陈君一道走。随后,小船在夜幕的掩护下扬帆而去。那天晚上,风大但风向顺,一开始,小船像箭一样向目的地驶去,后半夜风向突变,小船开始颠簸,又苦又咸的海水不停地溅人口中,小船随时有被海浪掀翻的危险。熬了一天一夜,梁漱溟乘坐的这只船总算靠岸。吴发仔一清点,有13只船被海匪劫去,到达的3只船,一船的货物被劫光,一船被海匪劫了两次,只有梁漱溟乘坐的这只船安然无恙,毫发未损。原先与梁氏乘一船的陆君下落不明。如此经历让梁漱溟感慨不已,也让他感到十分幸运。

他后来对儿子说:“第一个感想,自然是:我太幸运!在香港炮火中,敌军和盗匪遍地行劫中,我安然无事。冒险偷渡出港、出澳,一路上安然无事,始终没碰到一个敌兵、伪军或土匪。不但没有危险,即使辛苦亦只往香港仔下船时不足20华里的平路,哪算得辛苦呢?损失亦没有什么损失。人家或被劫若干次。我不但没有遇劫,而且自己弃于香港的一箱春夏衣服,还意想不到有朋友给我送到桂林。所以和人家谈起来,任何人亦没有我这般幸运!”

梁漱溟的幸运当然是一种偶然,但这样的偶然在梁漱溟的生活中一再出现。

1939年,梁漱溟视察敌后游击区,数次遭遇日寇、伪军,但他总能化险为夷。6月10日《日记》:“黎明行抵连谷峪,人民家小睡,遽闻枪炮声,知前方已发生战事。出门遥见敌骑在西面山岭上,空中并有飞机,即向东向南趋奔。”6月24日《日记》:“行抵对经峪一小村……方解衣烘烤觅求饮食之间,闻石人坡方面枪声大作,知是接触开火。不敢怠慢,出村向东北一高山攀登……至山脚人岩洞掩蔽。洞内已人满,见我等异乡人物,指点隐于最后。此时前后各山头敌我两军渐集,不久开火,各种枪声、炮声、炸弹声、飞机声震耳。”6月25日《日记》:“此时洞内空无他人,可以走动向外嘹望,对面山头敌人旗帜、军官皆在目中。约十时后战场转至西北方,枪声稀少,敌旗撤走,三两敌人下山搜索,两次经洞口外走过,却不入内探视,我等乃得以安然无事。”

在香港,梁漱溟的经历也是险象环生,而最终却是安然无恙,仿佛他就是台风中心,其他地方已被肆虐得一片狼藉,满目疮痍,而他衣冠整洁,毫发未损。如他在信中所云:“就以此番香港战事而言,我离开黄泥甬道不久,敌军便占了黄泥甬道;我离开轩鲤诗道黄家,并将衣服取走之一天,黄家便被匪劫。”

屡次化险为夷、死里逃生的传奇经历给了梁漱溟这样的信心:“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我在某处,某处便无凶险事……这样的暗示给我一种自信!我总是平安的。”“一旦出事,总有不相识的人出来搭救。”

我认为,梁漱溟之所以能有惊无险地逃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应归功于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良好心态。梁先生非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是神色自若,若无其事。1939年,梁漱溟出入敌后长达八个月,和他同行的人无不说他胆子大,不管遇到什么险情,他总是神色自若,如同无事。冒险出香港时,路上有位范君,也对梁先生大加赞叹,说:“梁先生真奇怪,若无其事!梁先生了不起,若无其事!”

所谓“若无其事”,兼指梁漱溟先生的身体如常,能应付任何困难,修养超常,能吃得任何辛苦,不叫苦,不抱怨,乐观自信,谈笑自如。其实,梁漱溟的身体并不比别人强健,但由于心态好,饮食起居,一如往常,所以,疾病也就侵袭不了他。梁先生曾对自己的家人说:“其实我原是心强而身不强的人,不过由于心理上安然,生理上自然如常耳。你若是忧愁,或是恼怒,或是害怕,或有什么困难辛苦在心,则由心理马上影响生理(如呼吸、循环、消化等各系统机能)而起变化,而形见于体貌,乃至一切疾病亦最易招来。所以心中坦然安定,是第一要事。”

遇险若无其事,镇定自若,也就能从容不迫,化解磨难,走出困境;相反,如是胆小怕事之辈,遇事慌乱,手足无措,反而难逃不测。

梁漱溟在险境中为何能做到若无其事呢?关键在于梁漱溟先生有不同一般的人生观。他说:“我心中何以能这样坦定呢?虽然这其间亦有一种天分,但主要还由于我有一种自喻和自信。自喻,就是自己晓得。我晓得我的安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太大的一件事。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不用担心。”

“假如我的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又若我做事只顾一家人的生活安享,那么,我的安危亦不过关系一家而已。但不谋衣食,不谋家室,人所共见……我栖栖惶惶究为何事,朋友国人,或深或浅,多有知之者。”

一个人,不追求个人享乐,“不谋衣食,不谋家室”,何惧之有!对一个终生为百姓利益、为国家利益奔波劳碌的人来说,死亡,毋宁是一种休息!莎士比亚就曾说过,死是——竟日奔忙后的睡眠。

梁漱溟说,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不用担心。与其说,梁漱溟不担心他的安危,不如说,他根本无暇顾及个人的安危,每天一睁眼就开始忙碌、思考、奔波,他哪有时间考虑个人安危?

梁漱溟自14岁后,就一直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或中国问题)。抗战爆发时,梁先生已年近50,而他思考的两个问题也已渐渐成熟:“一是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对孔孟之学和中国文化有所领会,并自信能为之说明;一是基于中国社会的认识,而对于解决当前大局问题,以至复兴民族的途径,确有所见,信其为事实之所不易。”

对于前者,梁漱溟计划写三本书来阐述,这三本书是:《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和《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认为,写完三本书,自己这方面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关于后者,梁漱溟已出版了三本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和《我努力的是什么》,但是要实现书中所写到的各种设想,梁漱溟还需要不断奔走努力。换句话说,梁漱溟认为,历史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还没完成,所以自己不会死。

他说:“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有人说,梁漱溟这番话有些狂妄,其实,“狂妄”是其表面,其内核则是“坚定”。梁漱溟以这番故意略显“狂妄”的话来显示自己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只有到那时,自己才会坦然赴死,含笑九泉。在“狂妄”话语的背后,梁漱溟显示了他对磨难、险境、敌人的藐视,言下之意是,任何人、任何险境也阻挡不了他“潜心行学”“探索人生”的脚步。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理解了他下面的这句话:“虽泰山崩于前,亦可泰然不动;区区日寇,不足以扰我也。”对梁漱溟来说,这句话绝非冠冕堂皇的大话,而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一个人,如果像梁漱溟这样有高尚的人格,有远大的目标,自然不会为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为眼前的险境而恐慌。只有丧失了自信、丧失了理想的人,才会恐惧哀伤、张皇失措,乃至消沉颓唐、一蹶不振。

1940年,梁漱溟在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当时,日寇丧心病狂轮番对重庆进行轰炸,但梁漱溟无所畏惧,一反常规地不去躲警报,照常看书思考,埋首工作。

1940年5月初旬的一天,重庆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三位青年,躲警报回来,发现学校操场上放着一张藤圈椅,一问,才知道是他们的客人在警报时间内从房内搬来看书的。他们的客人戴一副无边框眼镜,身穿长袍马褂,他就是梁漱溟。

警报响起,众人匆忙钻人防空洞,而梁漱溟先生却从房间内搬出椅子,若无其事坐在操场上,安安静静地读书。在敌机轰鸣中,在爆炸的声浪中,梁漱溟先生端坐读书的身影,是那么稳重那么坚定,如磐石,如支撑他一生的信念。P3-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