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回缘缘堂丰子恺(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丰一吟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著名漫画家、作家、翻译家丰子恺(1898-1975)之女撰写。全书按艺术人生、良师益友、著作等身、追思纪念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记述了丰子恺在绘画、著译、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他与李叔同、马一浮、叶圣陶等师长、友人相知相交的深厚情意;他的丰硕创作成果;以及他身后亲友的追思和海内外读者、研究者纪念缅怀他的各种活动。

内容推荐

这套“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第一辑选择了上海地区若干已故文化名人作为追忆对象,他们是丰子恺、孔另境、赵家璧、章靳以、王辛笛(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序)等,由其女儿撰写父亲和父辈的故事,配以大量的珍贵照片,通过女儿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真实地书写过去,捕捉其父亲闪烁光芒的瞬间,使读者对曾为20世纪上海文化做出贡献的一代老人的历史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这也可为提升上海文化的形象、保留真实的过去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

目录

百岁女作家罗洪题签:“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女儿是爸爸贴心的小棉袄(代序)/黄宗英

策划人语

艺术人生

 缘缘堂主人

画家丰子恺

文学家丰子恺

人格家丰子恺

 听丰公公讲写生趣事

 父亲的画看看以后还可以想想

 父亲的儿童漫画

 “身心不调和”的老儿童

 父亲的作品含有人间情味

 父亲的音乐教育思想

 追求“耳目一新”的父亲

 父女京剧缘

 还我缘缘堂

收到了一张明信片

石门镇顿成死市

焦土抗战的先锋

旧债永不忘却

 与父亲同游台湾的日子

 “开明人”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家祭无忘告乃翁

风波骤起

失去自由

 “文革”中的父亲

 卖花人去路还香

六年华屋

与缘缘堂永诀

凭吊缘缘堂

重建缘缘堂

卖花人去路还香

 “当兵的个个是好男!”

良师益友

 父亲的恩师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师)

“聪颖认真”四字,涵盖大师一生

遁入空门探因,精神境界升华

遵循恩师指点,一生献给艺术

合作《护生画集》,终生履行诺言

 父亲的良师夏丐尊先生

“妈妈式”的教育

提倡写现实

 父亲与马一浮先生

三访“陋巷”

桐庐负喧

旅途重逢

西湖春秋

 叶圣陶先生与父亲友谊的结晶——《开明国语课本》

 父亲的嘉兴学生鲍慧和

著作等身

 他留下了一条芬芳的道路——《丰子恺文集》艺术卷编后感

 《丰子皑漫画全集》编后记

 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丰子恺书法》编后记

 父亲的随笔

 关于《缘缘堂随笔集》

 关于《缘缘堂续笔》的创作年代

 《护生书画集》序

 《丰子恺古诗新画》序

 《大乘起信论新释》中译年代

 父亲与新加坡有缘

 白头今又译“红楼”——记父亲丰子恺译《源氏物语》

 劫后余生的“精品画”

 父亲的最后一部书

追思纪念

 父亲有一颗仁爱的心

 “归原”、“善后”及其他——记父亲对我的教育

 告父亲在天之灵——给爸爸的一封信

 “天下何人不识君”

 热心的“导游”陈星

 伟大的艺术感染力

 志同道合的朋友

 特殊的纪念品

 《我和爸爸丰子恺》序

 关爱儿童的父亲

 “缘缘堂”落成典礼纪实

 “日月楼中日月长”

 我也住过皇亲巷

 思母校,忆父亲

 “石小”哺育了我家两代人

 白马湖畔沐春晖

 知来者之可追

 求己胜求人

 珍贵的墓碑

附录 丰子恺主要作品集一览

后记

试读章节

缘缘堂主人

读者诸君:你们到过缘缘堂吗?如果没有到过,请让我做向导,到我父亲——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家乡的故居去吧。如果从上海出发,在人民广场坐四小时左右的长途汽车,可以到达浙江省桐乡县。然后,在那里转车,或者搭乘个体户的小三卡,大约20分钟就可到达石门镇。从杭州去,只要坐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了镇上,无论问谁,都会告诉你缘缘堂在哪里。(如今从上海南站出发,只要一个半小时长途汽车,到桐乡后,原站换河山方向的车经石门下即可——笔者补注于2009年。)

石门镇地处古运河畔。运河流经那里时,由西南方向折为正南方向,形成一个湾,因此又称石门湾。传说,这里正是春秋时期吴越分疆之地。

运河的西边有一条“后河”。后河西岸当时有一家百年老店“丰同裕染坊”,是父亲丰子恺的祖上开的。染坊后面有三开间的老屋,两旁为丰氏族人所住,父亲的父亲丰鐄住在中间。丰鐄是前清末科举人。中举后遭母丧,三年居丧期间不得出仕,只得在家开设私塾,藉此菲薄的收入,抚养妻子钟云芳和七女三子(多天折)。我的父亲生于公元1898年11月9日,排行第七,是长子,小名“慈玉”。至今乡亲回忆起他时还有人称他为“慈伯”、“慈哥”。

当年,这老屋曾庇荫了丰鐄一家。1906年父亲9岁时,丰镄因患肺病,与世长辞,留下寡妻孤儿,苦度光阴,这老屋又庇荫了父亲20多年。直到1933年春,才在老屋后面建成了这所新屋缘缘堂。

当你们跨进缘缘堂时,抬眼就会发现一对烧焦的大门。这是怎么一回事?看了大门上的说明,你就会明白:原来这缘缘堂是重建的,早先的缘缘堂已在1937年日军炮火中与老屋一同化为灰烬,而只有这对烧焦的大门被人抢出,保存到了今天。堂内陈列着一块石柱基,也是当年的原物。此外,整个房子都是重建的。1983年由桐乡县政府发起重建之事,新加坡高僧广洽法师是我父亲的挚友,立刻捐款资助,缘缘堂才得以按原貌于1985年建成,在堂主人逝世10周年的9月15日举行了隆重热闹的落成典礼。

画家丰子恺

无论是怎样的伟人,都是从无知的幼儿起步的,父亲也不例外。他幼时在祖父的私塾中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祖父去世后,他又转到另一塾师门下读《论语》、《孟子》等。但天才的萌芽在父亲六七岁时就开始抽发了,他对图画尤感兴趣。他曾偷偷地在《千家诗》的木版画上用染坊的颜料着色,因颜料渗透了好几层纸而受到祖父的呵责。又曾“偷”祖父的芥子园人物画谱来印描人像。10岁时,应塾师的要求,父亲画了一幅放大的孔子像,从此石门镇上传开了“小画家”的名声。

参观缘缘堂的诸君不一定会注意到,那里的陈列品及照片中有不少是与李叔同(弘一法师)有关的。说起这位前辈,实在叫人崇敬。李先生是中国第一个男扮女装在日本演话剧《茶花女遗事》中茶花女角色的,又是第一个主编出版了《音乐小杂志》(均1906年)。此外,他把油画艺术、钢琴音乐介绍到中国来,可以称得上是新文艺的先驱者。李先生不仅擅长音乐、戏剧、绘画,还精通书法、文学、诗词,又善日文,在艺坛可谓全才。正是这位全才,成了父亲走上艺术道路的启蒙老师。1914年,父亲在石门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高等小学后,以第三名成绩考进了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李叔同便是该校的图画音乐老师。父亲入学校不久,便偏爱这两科,其他各科成绩显著下降。李叔同是最早在中国推行模特儿写生的。父亲一向只从事临摹,到这时候才“觉今是而昨非”。他在第一师范打下了扎实的写生基础。1919年毕业后,到上海与同学吴梦非、刘质平一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自己任教美术课。此时,正值欧洲文化东渐。父亲求学的一个特点,不是“不求甚解”,而是“寻根究底”。他觉得凭他现有的这点可怜的知识“闭门造车”,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他读了几册日本美术杂志后,决心东渡日本,凭借李叔同先生教给自己的一点基础日语,到日本去了解西洋绘画概况。由于经济困难,他在日本只待了10个月就不得不回来继续以执教为生。但在这10个月里,他闻到了国外美术界的新鲜气息。他买回许多日文书、英文书,从此开始了编译介绍西洋音乐美术知识的工作。

P3-5

序言

女儿们对父亲、父辈的感情之浓烈,似乎超过家庭的其他成员,如果从人体基因方面去探究,想来会有说明父女情深的深层原因。有一次,本人与一位出版社老总谈话,内容关于出版父亲的文集。他忽然奇怪地发问,怎么都是女儿来关心父亲的事?他举出不少例子,使我顿悟:有那么一批名人的女儿,她们有着执著的奉献精神,愿意宣传光大其父的精神品格,挖掘父辈的前尘往事,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她们的父亲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幸与不幸的经历。

我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如果要追寻上海这座文化城市的名人过住、生活趣事、创作背景、掌故史实等,人们会想起这些女儿们留下的印记。她们记录的不仅是“这一个”父亲的经历,而且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际和命运;她们用真情实感追忆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吏。而且,我相信,只有这一代女儿才会有这样的情感和体验,也只有她们能握笔为文,捕捉刚刚远逝的过去,铺陈心中的印痕。因为,父女之间有着曾经共同的一切,他们曾经同呼吸、同命运、同抗争、同沉浮……他们的感情一致,他们的思绪相通。世上,血缘的牵连是道不明的。再过若干年,这些女儿也将进入垂暮之年,用笔来叙述往事,会成为过去——虽然,她们对亲人的思念会越发强烈。

这套“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第一辑选择了上海地区若干已故文化名人作为追忆对象,他们是丰子恺、孔另境、赵家璧、章靳以、王辛笛(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序)等,由其女儿撰写父亲和父辈的故事,配以大量的珍贵照片,通过女儿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真实地书写过去,捕捉其父亲闪烁光芒的瞬间,使读者对曾为20世纪上海文化做出贡献的一代老人的历史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这也可为提升上海文化的形象、保留真实的过去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

著名女作家、表演艺术家黄宗英应我们这些女儿的邀请,在病榻上为这套书作序,几易其稿,其情其景令人感动。百岁女作家罗洪,熟悉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对丛书中所涉及的已故文化老人都有接触和交往,对我们这些女儿们也有着长期的关心和顾念。她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拿起好久没提的毛笔,为丛书题签。我们喜欢“为难”这两位上海的女性前辈,让她们为这套丛书留下印记,增光添彩。在此,我也代表这套书的作者们向两位老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她们健康、安享晚年!

这是一套耐读的书、可以长期保存的书。期望更多的女儿们加入到这个写作的队伍,也期望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

“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

策划人 孔海珠

2009年5月23日

后记

我出版了《我和爸爸丰子恺》一书以后,又出了我自己的文集《天于我相当厚》(书中大部分文章是写我父亲的)。

接着,东方出版中心又要我为“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供稿。这可得全部写我父亲啊。检点自己以前发表的有关父亲的文章,还真不少!所以此次所选,与《天于我相当厚》中的文章并无重复的。

自父亲1975年离我们而去已有34年。这34年内,他的遭遇从他离世时的默默无闻开始,情况一年比一年好转,读者量一年比一年增加。到如今,父亲的作品犹如山花烂漫,读者已遍及海内外。

父亲以前有一幅画,题目是《卖花人去路还香》,在“文革”中大受批判,说这个“花”字其实是“画”的意思,说他以此自喻。那原本是无稽之谈,但现在倒恰恰是应验了这种说法。父亲留下的这条道路确实芬芳馥郁!

我经常遇到一些读者,说自己是丰子恺崇拜者,是“丰迷”,是他的“粉丝”。现在,我就把这本书献给他们吧!

只是有一个要求:看了书后,务请给我提出批评意见。信寄上海中山西路520号(玉屏南路口)天山茶城三楼“丰子恺艺林”(邮编200051)转我,或发至电子邮箱tk@fengzikai.com.cn。

在把书稿交给出版社后,承蒙本书责编刘丽星女士给我提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指出了不少错误,甚至荒唐的错误!在这里向她表示感谢之余,我感到自己确实老了,已81岁,超出“古稀”太多了。造物主之所以还让我健健康康留在世上,肯定是我父亲在保佑我,因为我还没有完成手头那么多丰子恺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啊!

丰一吟

2009年7月30日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