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意后现代多元互动关系前提下,本书侧重发挥罗蒂和舒斯特曼的两个特点:一是他们都强调并操作着后现代语境下哲学作为文化批评的意义,那就是在哲学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中学科性的松动,以美学为主干,但不受学科性限制;二是他们把包括自己在内的哲学家的人生,传记式地融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之中,注意个人独特的出身、童年、家庭及社会经历对其文化政治身份和哲学思想的作用。如杜威早年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以及对托洛茨基案的调查,罗蒂在美国早期左派堆里成长的童年与他父母与托洛茨基的直接交往关系,还有舒斯特曼的犹太身份与他在多元文化中的“桥梁作用”,等等。这样一些关注显然有助于理解他们的政治文化身份和在发展变化中的哲学思想复杂性。
本书第一编“总论”侧重于哲学概述,从实用主义的两度崛起,围绕着两个转向的有关问题展开。第二、三、四编以美学思想为重心,分别论述三位代表人物。最后一编,再把三人放在一起,突出某些贯通的重点和前瞻性问题,如伦理的审美生活、真理等问题,加以综合比较。
为什么实用主义这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哲学“丑小鸭”经过约百年发展至今非但没有一蹶不振,而且不断有新人新著涌现,并越来越引起世人注意。这种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说明了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实用主义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生命力?
所谓“新实用主义”之“新”,一是实用主义最早崛起本身对于传统形而上学带有一种哲学革新的姿态;再就是实用主义越过了20世纪40~50年代的“萧条”期于60年代复兴之后的“重新”崛起,也就是实用主义从现代的“古典”与后现代对接之“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后现代实用主义之“新”:它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性的关系,它与语言分析哲学的关系,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种种文化转向中,这种“新”可概括为“后现代转向”与“马克思转向”。
前言
第一编 总论:实用主义的再度崛起
一 实用主义的哲学改造
二 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
三 实用主义与传统形而上学及现代性
四 实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五 实用主义美学概况
六 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七 列宁关于实用主义的一条脚注
八 实用主义与中国
第二编 杜威
一 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二 自然主义与杜威的美学
三 审美经验的客观根源
四 经验的限定与超越
五 社会的和历史的艺术
第三编 罗蒂
一 童年与左翼自由主义信念
二 语言的偶然创制的美学乌托邦
三 在本质论上罗蒂与杜威相悖
四 “文化左派”与“政治左派”
五 “回到马克思”,“回到认识论”——未完成的一个乐章
第四编 舒斯特曼
一 哲学家的个人生活与哲学实践
二 在分析与解构之间架桥
三 对艺术诸多定义的论析
四 艺术作品之“内部的”与“外部的”
五 艺术自律与他律
六 艺术与批评的社会功能
七 实用主义美学的平民主义倾向
八 审美经验与性经验——实用主义“性美学”
第五编 综合与比较
一 实用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
二 实用主义与解释学问题
三 伦理的审美生活的不同构想
四 身体美学与人的解放
五 真理——实用主义致命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