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化腾的腾讯帝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军//张宇宙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应该知道那个胖胖的企鹅形象的QQ,作为全球用户最多的互联网软件产品之一,它的活跃用户超过3亿,QQ成为大多数中国网民上网应用的第一选择。你或许还知道拥有QQ这款产品的腾讯公司,作为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它的最高市值曾达1200亿港元,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市值最高、收入最多、利润最大的公司。但作为这家公司的统领者的马化腾却一向低调,不为人所知。

这是一本讲述真实的马化腾其人其事的书,也是一本关于马化腾为什么能创建出腾讯这家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案例式读物,同时也是一本讲述互联网公司内部如何运作的实战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通过对包括马化腾在内的多名腾讯前员工,马化腾的成长伙伴、前友人、前同事、多位师长辈,腾讯合作伙伴、投资人等上百人的采访及对腾讯发展历史的全面梳理,客观、实际、权威地为我们解读了马化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他是如何将QQ催生、养大以及做大、做强到今天的风靡一时,称霸一方的?他在腾讯公司的创办过程中到底做过哪些重大决策,这些决策是怎样物化成产品,这些产品又是怎样形成和出台的?有哪些事情是马化腾不愿意去面对和描述,但却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马化腾其人

 深圳青年马化腾

 深圳互联网曾经领先全国

 润讯工程师马化腾

 沉静型领导马化腾

 马化腾通过QQ找到另一半

 马化腾的父母

 低调马化腾溯源

第二章 马化腾的伙伴和朋友

 CFIDO上的PonySoft

 求伯君和丁磊

 深大校友&技术天才张志东

 市场奇才曾李青

 专才许晨晔和陈一丹

 腾讯的其他创始股东们

 最早投奔腾讯而来的创始员工们

 五人决策小组

第三章 马化腾的那些对手们

 庞东升 从我的女人到51

 腾讯把51员工告上法庭

 外挂战争和珊瑚虫

 腾讯与千橡之间的那些事情

 二马相争 拍拍偷袭招财进宝

 蚂蚁搬家阻击招财进宝

 马云和马化腾

第四章 那些帮助过马化腾的投资人

 拷贝网易模式失败

 天使刘晓松和林建煌

 IDG和盈科各占了20%股份

 MIH接盘成为腾讯新股东

 香港上市 代号700.HK

 高盛进入

 刘炽平空降

第五章 产品经理马化腾

 首席体验官马化腾

 三问和把握腾讯的度

 与产品经理面对面

 种子用户和交互设计

 多米诺骨牌

 腾讯员工的薪酬

 腾讯学院

第六章 从OICQ到QQ

 OICQ 因丢单而立项的产品

 ICQ汉化改进版

 OICQ引爆流行

 个别人物法则

 附着力因素法则

 环境威力法则

 成为Q字头

 11万美金买回QQ.com

第七章 短信让腾讯成为最早盈利的互联网公司

 网络广告和会员收费

 虚拟电信运营商的最终幻想

 移动梦网拯救中国互联网

 移动QQ

 为做短信 腾讯大肆从华为挖人

 中移动何以对SP行业使出如此重典?

 飞信QQVS手机QQ

第八章 用户近亿的虚拟消费帝国

 东利行打造胖企鹅

 QQ秀 差点被否决掉的产品

 用升级让你上瘾

 过度泛滥的Q币

 盗号问题

 网上诈骗和黑客攻击

第九章 赢得对微软之战

 超级强敌微软

 挖角微软熊明华 并购博大张小龙

 罗川挂帅 MSN中国强势推出

 小步快跑的快速滚动

 社区式的东方智慧

第十章 进入门户和搜索

 互联网第二波的殊途同归

 门户新闻的兴起

 QQ .COM

 腾讯智慧

 进入互联网中心

第十一章 腾讯决战游戏市场

 张志东反对上马网游

 王远成为腾讯游戏的敲门人

 孙宇扬两次单骑救主

 数字宠物的进化

 挖华义收网域夯实网游基石

 中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路

 边自主研发 边代理

第十二章 腾讯式创新

 模仿者或创新者

 超越模仿秀

 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

 商业模式驱动创新

 为未来储备

 专利战略

后记:后悔没买腾讯股票 庆幸写了这本书

试读章节

若用金钱作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总有人比你更富有,除非你是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31岁就成了亿万富翁,据说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1992年,37岁的比尔-盖茨成了全美头号富翁;直到2007年,他依旧稳坐在全球头号富翁的宝座上,只有在互联网泡沫最盛的那两天曾被日本的孙正义超过。2007年,比尔·盖茨的财富被一名墨西哥人超过,但这个时候比尔·盖茨开始忙着退休。他退休的举动也成为世界财富历史上很绚丽的一幕——他和他的妻子把自己的全部资产捐给了慈善基金会。他不做首富,而做了首善。

在比尔·盖茨2008年年中退休的时候,本书作者之一林军曾在老兵群网站写过一篇博客文章——《那些曾经被称为中国比尔·盖茨的牛人们》。在这篇博文里,林军写道:马化腾最像是中国的比尔·盖茨——无所不能,堪称“全民公敌”的腾讯与微软像极了,它们的产品虽然技术不是最好的,但有黏性,扩张性强。

马化腾本人也比较接近比尔·盖茨的气质:害羞、温和、聪明,内心激情澎湃,有着必胜的雄心壮志。两个人都在未成功时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取得成功后则开始让自己显示出无所畏惧的一面。

今天的马化腾虽然在腾讯任董事会主席和cEO,但更多的是扮演另外两个角色:一个是首席架构师,一个是精神领袖,在这一点上也和退休前的盖茨很像。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张宇宙认为,腾讯早期的创业元老之一曾李青很像比尔·盖茨早年的合作伙伴保罗·艾伦。的确,现在喜欢打高尔夫、开游艇出海、做起风险投资生意的曾李青很有一些保罗·艾伦的影子,虽然曾李青本人不喜欢张宇宙的这个提法,但他也认为,马化腾就是中国的比尔·盖茨。

在多玩CEO李学凌看来,马化腾是最像比尔·盖茨的。李学凌是中国高科技领域最优秀的观察者和写作者之一,他和中国软件公司的标杆金山公司有许多交往,多玩的天使投资人正是金山副董事长雷军。雷军和金山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求伯君因为长时间与微软正面竞合,都被称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在创办多玩之前,李学凌曾经追随网易的丁磊,是丁磊重返门户大战的首辅之臣,因为程序员的背景和曾经中国首富的帽子,丁磊也曾经被称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谁是最像中国的比尔·盖茨的人,李学凌的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P3-4

序言

我想知道当时马化腾是怎么想的。

我想知道腾讯的那些重要决策是怎样形成的。

我想知道那些马化腾永远不会讲的事情。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和本书的合作伙伴张宇宙在我们参与的互联网老兵群(www.laobingqun.com)里做过上百人的一对一调查,征询他们对马化腾及其所领导的腾讯公司的看法,而上述三句话就是我们所得到的最多的问题。

我是在写作《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的同时写作这本书的。我最初的设想是,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来作为《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的主人公,让读者跟着这些主人公一起切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许这会使《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生动好看一些。但我发现这很困难,因为除了本书的主人公马化腾外,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李彦宏、田溯宁、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雷军、周鸿韦……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贯穿中国互联网史、成为主人公的可能,而且每一个人都会相当的精彩。

是我的合作伙伴张宇宙对马化腾和腾讯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让我坚定了单列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专题写作的想法,并选择了“马化腾的腾讯帝国”这个题目来作为写作继《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之后的又一本科技财经历史书籍。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创造历史的人——马化腾的故事。说他创造了历史,也许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他还在创造历史,难道不是吗?

这个叫马化腾的人,其头衔是腾讯的董事会主席和CEO(首席执行官),其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中国整个工商业界都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你一定知道QQ,这应该是全球用户最多的一个软件产品,这个产品拥有超过8亿的用户,其中活跃用户超过3亿,而到2008年底,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给出的报告中关于中国网民的总数也不过3亿。QQ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上网应用的第一选择,一个好的QQ号码就像一个手机靓号,总能得到其他人的一片“哇”声。“你Q我吧”,成为包括白领在内的时尚交流方式。

你或许还知道腾讯公司,这家在香港股票交易市场代号为700的内地上市公司最高市值曾达到1200亿港元,并在2008年7月与中国铝业一同进入香港恒生指数。腾讯公司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市值最高、收入最高、利润最多的公司,其最新的年报披露,它的年利润超过30亿港元。即便扩大到整个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范畴,腾讯也应该是市值最高、赚钱最多的公司之一。QQ正是腾讯公司的当家产品。

你可能还了解和认识马化腾,腾讯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CEO。如果把QQ的用户比作一个国家的话(这将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那么这个虚拟王国的“国王”就是马化腾。

是什么让马化腾成为一个统领8亿用户的QQ帝国的“国王”?是什么让马化腾成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不过,马化腾为人低调,很少在公众前亮相,因此外界对马化腾了解甚少。对于他是如何将QQ催生、养大以及做大、做强,到今天风靡一时、称霸一方的,更是无人知晓。

需要声明的是,这不是一本关于马化腾的传记,不到40岁的马化腾的人生还远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而马化腾本人也没有做好将自己内心完全袒露的心理准备。

这是一本探讨马化腾为什么能够创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收入最高、利润最多的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案例式读物。一家市值超过1000亿港元的公司,足以让马化腾和他的创业伙伴经历过的那些事情成为商业教科书的案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要做的只是将这些故事用文字的形式沉淀下来。

这同时也是一本讲述互联网公司内部实际运作的读物,我的合作伙伴张宇宙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本书中关于腾讯各个产品的立项、开发、做大的诸多章节都出自他的手笔。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参考了我和杨雪岐联合发起的互联网老兵群的诸多次专题实战讨论,这使本书增加了不少实战的成色。

我们更想回答的问题是:马化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马化腾在腾讯公司的创办过程中到底有哪些重大的决策,这些决策是怎样物化成产品,这些产品又是怎样形成和出台的?有哪些事情是马化腾不愿意去面对和描述的,但却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马化腾的性格中,有一点的确与众不同,那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先做后说,甚至做了也不说。这更增加了本书的写作难度,也让之前关于马化腾和腾讯的若干读物不得不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解读。

为此,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张宇宙采访了我们能采访到的所有人,包括马化腾在内的多名腾讯老员工、马化腾的发小、友人、前同事以及多位师长辈的人物,如果把与腾讯现在在职员工的接触和探访都算上的话,这个名单将以百计。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无他,只是想更客观、更实际、更权威地回答我们在文首提出的那三个问题。至于答案,如果在这里一一道出,反而会削弱这些问题背后的诸多韵味,它们就隐藏在本书中。

这本书的正文缺少对未来的足够描述,关于腾讯未来将如何,中国互联网未来将如何,这些话题足够让人遐想,甚至让人兴奋,但我们还是把它留给未来。

这本书着眼于历史。

林军

后记

2004年11月,刚毕业不久在报社工作的我和女友(现在的妻子)一起在单位附近的小巷子里与同事一起吃麻辣烫,那个月刚开始还房贷的我和跑房产广告的同事聊起了投资话题。我说:“如果有投资渠道,我很想卖了房子去买腾讯的股票(那时腾讯的股价是每股不到5港元)。”当时看好腾讯的理由,主要是互联网增值业务、网络广告和3G后的即时通信。

到2005年,想在百度纳斯达克上市时投资的我再次投资未成,8月24日,我写下一篇博客:

Google将买下腾讯

其实腾讯才是我最早投资互联网的计划,此百度早了10个月。

腾讯在上市前已经不是一个缺钱的公司,它的收入已经完全可以支撑它的开发和运营,因此当我对熟悉这个行业的人说出想买入并长期持有腾讯股票的时候,他们都表示支持,但他们的理由都太少了:腾讯很容易成为或者已经成为中国的赛我网(据资料显示,2004年韩国赛我网仅在个人主页方面,就取得了5000万美元的销售额,每天的最高收入达到了30万美元),而我的理由是即时通信在未来将成为操作系统。

可以想象一下两件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一个是手持设备,硬件内部集成基本的系统,然后你只需要装一个即时通信软件,就能提供通信、编辑、娱乐等一系列功能;一个是家用终端,也是硬件内部集成了基本的系统,通过即时通信你购买你需要的各种软件游戏,还有运算能力,这个时候带宽是免费的,仿佛空气一般。

如此可怕的市场前景,让“专注”的Google公司也动了心,本周一它们发布了桌面搜索的第二版Beta(目前只有英文版),从造型上看就是一个即时通信工具。

据说,8月24日Google将推出即时通信服务,而之前该公司已经有了一个名字不错的可通信的图片分享软件——Google Hello。

近日Google宣布第一次增发股票,把发股规模定为14 159 265股。选择这样一个数字并非一时心血来潮,14159265是圆周率(3.14159265)的后8位数字。现在外界都在猜测此次所募资金的用途,而在Google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相关的文件中,Google表示,它准备把股票发行的净收益用于营运资本以及可能收购具有互补性的业务、技术及其他资产。但Google表示,目前尚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并购协议或承诺。

我的猜测是Google将买下腾讯。

这时腾讯的股价是每股7港元。

2007年A股“5·30”后我入市了,但到那时我都不知其实内地一直有渠道可以购买港股,当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是2008年了,那时我加入了互联网老兵群,认识了一些看好腾讯并持有腾讯股票的朋友。

2008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结婚,其次就是加入互联网老兵群,我因为一直对互联网历史感兴趣而成为林军先生创立的互联网老兵群的第一个“新朋友”,之前加入互联网老兵群的都是与林军先生相识的“老朋友”。

互联网老兵群是林军先生为创作中国互联网史书系而建立的,目前从事互联网行业并打算长期从事下去,同时对互联网历史一直非常感兴趣的我,被这个群再次调动起非常高的兴致,记得刚加入那会儿还去淘宝网买了不少较老的互联网历史书籍,例如影响过王志东和“老榕”的《硅谷热》。

很快我成为这个群体里最健谈的人之一,而我谈得最多的公司就是腾讯,一方面是因为腾讯的QQ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我也一直把腾讯这个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我认为,那种将腾讯的产品简单看做因为QQ的先发优势然后靠模仿依赖QQ庞大用户群就能获得领域前列的想法是幼稚的,这使很多人放弃平静地去学习腾讯的良好心态。  当腾讯还是一家小公司的时候,它们可以只跑到网吧或通过论坛来研究用户,但当它们是一家拥有亿级用户的公司时,它们就需要更好的方法。腾讯Web运营总监吴亚洲就曾在老兵群里向大家描绘过腾讯用机器模拟人眼去监测用户波动曲线的情景。

在林军先生创作中国互联网史书系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寻找更多的有志者来和他一起创作,以使中国互联网史书系能更早、更全面、更翔实地来到读者面前,而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想写关于腾讯的书的有志者。

不过,当林军先生邀请我与他合写《马化腾的腾讯帝国》一书时,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以及腾讯这个选题的重大,并不敢轻易表态,林军先生说:“你可以先写起来。”在林军先生的鼓励下,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第一次写书。

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我发现这个过程更像是一次系统的学习。我搜集了大部分财经报纸对腾讯的报道(包括海外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看完了腾讯上市以来所有的财报和部分互联网研究者研究腾讯的PPT,使用了很多以前没有使用过的腾讯产品(其中一些如QQ影音成为我现在推荐给朋友的产品),上了几十个腾讯产品的QQ空间。腾讯这家中国互联网市值最高的公司也是中国涉及互联网领域最多的公司,因此我也对中国互联网主要领域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学习和思考,我想这些都是我写这本书获得的最大收获,也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类似的收获。

林军先生和互联网老兵群的联合发起人杨雪岐先生在本书创作上给予了我非常多的指导,从资料收集到文笔写法,杨雪岐先生还教我怎样把腾讯的繁体财报转化成简体文字,使我最终能完成这个半年前我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妻子,他们一直支持着我。还有我所在的公司House365.com,这份工作使我接触到许多靠QQ做生意的朋友们,这也是我下定决心要写完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最后想说的是,因为是第一次写书以及自身对行业的理解有限,很多地方还比较粗糙,大家对本书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到腾讯笔记和我交流,我希望和林军先生能不断修订此书,同时我也将在腾讯笔记中和大家继续分享我对腾讯以及互联网的思考。

张宇宙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的互联网领域,腾讯是一个标杆,用户数量最多、销售收入最大、盈利情况最好、市值最强等诸多行业第一都由腾讯保持。

作为一家全业务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是唯一一家能不断攻城拔寨、继往开来的公司,这与其能在修炼内功和持续扩张中寻求到平衡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与其一直坚持以用户为导向的战略思想有关。坚持以用户为导向,坚持更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腾讯贡献自己的心力、创造收入,是腾讯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腾讯是一家不受金融危机影响,能持续创出新高的互联网公司。腾讯的成功,是用户决定公司价值的普世商业价值理念的成功,也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以东方智慧引领产业未来的荣耀。

——“中嘲百家标杆企业”学术委员会

从一款单一的即时通信软件企业,到2001年的无线增值业务,再有游戏、门户、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到今天几乎布局最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马化腾用了10年。不经意间,腾讯完成了互联网产业几乎全业务的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中国互联网,有一个人跟陈天桥、马云、丁磊、张朝阳、李彦宏5个人同时过招。他(马化腾)长相斯文,行止儒雅,却被叫做“全民公敌”,他掌管着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过去5年中,王雷雷、丁磊、周鸿神、马化腾、还有杨元庆都尝试过同一件事情。不过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成功了。

——《中国企业家》

他(马化腾)在模仿间不经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QQ帝国”,为中国人创造了全新的沟通方式。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腾讯QQ的用户群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腾讯QQ在即时通信领域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同时腾讯公司也从广告、移动QQ、QQ会员费等多种领域实现了赢利,创造了中国网络领域一个经典的神话。

——人民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9: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