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枭雄难为袁世凯!著史当如唐德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袁氏当国(唐德刚作品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唐德刚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枭雄难为袁世凯!著史当如唐德刚! 内容推荐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氏当国》记载了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病死的几年中,中国从一个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纷乱无比的景象。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这段时间除了孙中山先生的所作所为外,其他的是最混乱、最黑暗的,而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更是咬牙切齿,但《袁氏当国》就力图改变这个形象,为读者重新烹调了一份具有独特口味的历史文化大餐。 目录 第一章 孙文创制,宣统退位,袁氏当国——民国开国史简论 采用美国制度为蓝本 以都督代表会暂代参议院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汉口诞生 从一军三旗到黄、黎易位 虚位原以待袁,中山变成黑马 以孙文为首的政府架构 总统直辖的十部总长 第一任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 总长取名,次长取实 总统制乎?内阁制乎? 《民元约法》之诞生 袁世凯的养敌、逼宫和摊牌 老办法的养敌自重 袁氏养敌抓权取位始末时间表 是法统问题,也是面子问题 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未可厚非 太后念念不忘优待费 孙总统只有银元10枚 高干子弟不知轻重 军人干政,刺客横行 第二章 项城不做虚君,逐初志在首相——记民初共和政体的实践与流产 迎袁专使与京津兵变 袁总统就职与大赦令 袁政府与唐内阁的架构 唐绍仪是怎样一个人? 外交总长是首席总长 黄兴留守南京收拾烂摊子 恩饷与外债 孙逸仙医师的社会丹方 民生主义抽象和具体内容 革命尚未成功,留守终被裁撤 唐内阁垮台的学理解剖 美国模式的中国国会 议员并无选民,政党随意整合 同盟会扩大为国民党 “孙大炮”与20万里铁路计划 国会选举,国民党大获全胜 第三章 世纪末回顾“宋案”与二次革命 宋教仁非可怕之人 不重用之就杀之 是谁杀了宋教仁? 袁世凯的“水门案”和“江南案” 女儿城的故事 宋至死未尝疑袁 民初的黑金政治 民国史上第一个特务机关 国民党对“宋案”议论不定 善后大借款,不能善其后 二次革命,第一次内战 国民党被扫地出门 第四章 孙中山改造国民党,袁世凯做终身总统 对共和国体的认知 民国史的发展自有其客观实在 只谈抽象存在,不谈具体形态 历史史实与历史哲学 共和政体,不合国情 非继承式独裁无法接班 帝制向后转,独裁向前看和权力递减 袁世凯摇身三变 孙中山改造国民党 中华革命党的架构 孙中山的感情生活 袁大总统的乘机削藩 后制宪先选举的第一任大总统 袁世凯毁弃《天坛宪法》 解散国民党,瘫痪国会 熊搞体制改革,袁造御用国会 终身大总统也可传子 第五章 帝制酝酿期的内忧外患 共和向帝制回潮的过渡体制 袁氏逆流推行中央集权 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白朗起义 外患比内忧更严重 英国对西藏的割裂企图 西姆拉、麦克马洪和内藏、外藏 达赖、班禅和土司的统治权限 俄国对蒙古的觊觎 俄、日三次密约,瓜分内蒙古 沙俄割裂外蒙古的闹剧 蒙古分裂主义者的矛盾情绪 日军攻占胶州湾,进窥山东 “二十一条要求”的思想背景 “二十一条要求”交涉始末 “二十一条要求”交涉误国辱国 知耻而无耻的袁世凯 第六章 记一失足的帝王之梦——兼评古德诺教授 古德诺的一阵东风 不学美国,改学法国 古德诺其人其事 总统制的辩护士 “帝制乎?共和乎?”的英文原著 继承式的寡头制,优于非继承式的寡头制 英国由共和复辟帝制 筹安会是个什么东西? 古德诺哑巴吃黄连 帝制运动的暴风雨 “六君子”还是六小人? 民国为何不如大清? “六君子”解剖 又想,又怕;又默认,又否认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国民代表大会的推戴闹剧 梁启超、蔡锷与袁世凯 列强干扰和军费无着 上车、煞车与翻车 第七章 帝制终于覆灭,护国也有难题 志在传子 莫到琼楼最上层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梁启超与文学转型的序幕 北洋系是诸系之祖 “袁家班”班底溯往 北洋系的窝里反 曹丕不好伺候“ 头角峥嵘的蔡锷 蔡、唐之间的微妙关系 蔡锷进京,唐继尧返滇 由唐领衔发动的云南起义 云南的三路护国军 三军无主的护国战争 泡沫战争的顺利收场 从非袁不可到非段不可 护国战争大事表 试读章节 太后念念不忘优待费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袁世凯是怎样说动太后也来赞成共和的。在上列大事表中,我们知道,袁刚出山,便把太后的私房钱,所谓内帑,逼掉了一百万两。跟清室亲王级的其他大贵族相比,可怜的隆裕只是个穷寡妇。她15岁嫁入深宫,丈夫不爱,婆婆高压,里外非人也。磨到30出头,两宫晏驾,做了寡妇,但这个小寡妇究竟承继了多少遗产呢?在那个大酱缸里,她无由得知,也无术支配。但是她毕竟是个太后,绣帘之前的6岁小皇帝既然无法亲政,军国大事,表面上还要以她的懿旨为断。 君不见,光绪末年的袁世凯,原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两宫突然晏驾,小皇帝即位之后,摄政王载沣一纸文书,便把他开缺,他不就乖乖地回籍养病去了吗?如今革命党造反,朝廷应付不了,军机一纸文书,袁世凯也就奉令东山再起了。(且看朝鲜战争后期的美国,卖领带起家的杜鲁门一纸文书,不也就把权倾一时、跋扈透顶的麦克阿瑟开缺了?) 所以在东山再起之后的袁世凯这个宰相,虽然万般专横,但是他发号施令,还得去说服那个颁发懿旨的可怜的寡妇。寡妇无知,把袁氏的话信以为真,袁氏才可挟寡妇令诸侯,狐假虎威,横行天下。长话短说,袁世凯当年对隆裕太后的策略,第一步便是以军费无着为借口,把这对可怜的寡妇母子的私房钱,一举花光。其实她母子的私房钱是花不光的。但是这对可怜的寡妇孤儿哪里知道呢?等到自以为内帑花光了,寡妇自觉前途茫茫,衣食堪虞,乞怜于宰相之时,袁氏又可以告诉她,兵凶战危,胜败难卜,太后如赞成共和,将来的民国政府会优待皇室,优待费可多至一年400万两,足可安度晚年。这一来,太后就彻底动摇了,一切也就以袁世凯的意志为意志了。 朋友,君子尚可以欺以其方,何况一个幽居深宫、糊涂无知的小寡妇。说穿了,袁世凯也是在欺君罔上,但是欺君以方,比弑君砍头,究竟还要文明得多。后来小皇帝溥仪长大了,回忆起这时的情况,他记得太后在哭,跪在她面前的一个老头子,也泪流满面(见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第二章,第一节)。这时太后的确在哭;老头子泪流满面,就是在演戏了。 据说老头子这时就告诉太后,革命军无孔不入,是如何的厉害;孙文三头六臂,是如何的有钱。这次他带回海外华侨的捐款数千百万。官军粮饷皆缺,如何能和孙文打仗?寡妇太后一听,怎能不哭?太后一哭,老宰相事君无力,怎能不一掬同情之泪? 孙总统只有银元10枚 这里另外还有一些真实情况,写历史的人,倒不妨秉笔书之:在孙文大总统宣誓就职之后,一次安徽前线军情告急,粮饷皆缺,急电中央索饷。临时大总统朱笔一批:拨20万元济急。当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持此总统手批,前去财政部拨款时,发现国库之内,只有银元10枚(见《胡汉民自传》)。 其实当时孙公一文不名,举国皆知,只有隆裕太后不知罢了。袁氏军饷缺乏,全国或有不知,而隆裕太后则知之极深也。斯时首都之内王公满城,腰缠千万者,所在多有,袁总理乃说动太后,要求王公大臣,毁家纾难。太后极以为然,懿旨、圣旨也就照发如拟。殊不知此一发旨,北京城内的王公大臣,就夜不能眠了。盖纾难虽人人之所欲,毁家就人人之所不欲了。老实说,那时北京城内的名王巨府,是鳞次栉比的。真要毁他几家,真的就足够清军打他三五个月甚至一年的内战。遍地黄金的深宫大内,那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隆裕太后不知其所以然罢了,可是老狐狸袁世凯却了如指掌。 经袁总理大臣毁家纾难这一倡导,满族王公大臣,便再也不敢轻言对革命党作战了。寡妇孤儿相依为命的太后,这时连身家性命都自觉难保,因而频频乞怜于宰相。她现在是顾不得什么皇位了,只要今后生活无虞,袁大臣能替她母子向将来的革命政府争到点优待,她就很心满意足了。三百年来的孽,不是她母子作的,但是三百年来的怨,却要她母子独当之。亡国之君寡妇孤儿,只得终日以泪洗面。幸好总理大臣尚能念本朝厚恩,一再提出保证,唐代表已在和议上向民军争得皇室优待费每年400万元,虽略少于袁大臣所提的400万两,然也相差有限。将来的民国政府虽待先朝皇帝如异国之君,但是仍有皇宫可住,皇号可保,紫禁城内,关起门来,仍是一朝天子。三千年来的亡国之君,有这样的光荣收场,古史所未有也。因此,太后在哭跪于地的老头子宰相的劝慰之下,已彻底解除了武装。在决定大政方针的所谓御前会议中,太后和庆王奕勖(皇叔祖)反而成了主和派的中坚。太后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袁世凯所公保的优待费,像前朝崇祯皇帝一样,战败后到煤山上去上吊,妇道人家不敢想像也。庆王则只是为他自己的千万家当着想,将来五族共和,老友做了总统,他仍是北京城内的庆王,面团团富家翁也。古语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愿坐在厅堂的屋檐之下,怕檐上的瓦片掉下打破头也),何必去冒与民军作战的危险呢?太后和庆王既然都一致赞成共和,则宣统之退位,就在于弹指之间了。 P26-2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