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财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和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小说描写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反抗官军、杀富济贫的故事。故事以宋江受招安前后分成两个部分,受招安前是梁山英雄发展壮大、对抗朝廷的过程,受招安后是起义军为国尽忠、损失殆尽的悲剧。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是一部描写英雄传奇的典范。
唐末五代的时候,天下大乱,在北方,先后建立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在南方,一批有实力的军阀纷纷割据称雄,号称“十国”。然而国家分裂的局面是不能长久的,在熊熊战火燃烧五十多年后,终于涌现出能够统一天下的杰出英才,他就是与秦皇、汉武、唐宗并称的一代雄主宋太祖赵匡胤。据说赵匡胤是上界霹雳大仙降世,英勇威猛,很有智慧,从小学了一身好武艺,一条齐眉杆棒打得天下四百座军州都姓了“赵”。赵匡胤平定了天下,定国号大宋,建都汴梁城,成就了宋朝四百年基业。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整整十七年,其弟宋太宗继承帝位,后来宋太宗传位宋真宗,真宗死后,他的儿子宋仁宗继位。
宋仁宗共在位四十二年,在他统治期间,宋王朝达到了繁盛的顶峰,他注意培养和发掘人才,像北宋著名的大臣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都是在他提拔任用下成就了一番事业!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谁知乐极生悲,嘉佑三年(1058)的春天,天下瘟疫横行,很多人都染上了疾病。各州各道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宋仁宗的龙案上。
嘉祜三年(1058)三月三日,仁宗皇帝在紫宸殿上早朝,文武百官跪拜行礼后,分别站立在两边。当时有殿头官高声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话音刚落,从文官的行列里走出来两个人,宋仁宗一看,原来是宰相赵哲、副相范仲淹,二人上奏说:“如今京师瘟疫泛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希望陛下减免赋税,消除天灾,这样才能拯救子民。”于是宋仁宗下令翰林院草拟诏书,一面赦免罪犯,减免赋税;一面命令在京城的寺庙,举行法事用来禳除灾难。本希望这样做了,能使瘟疫减轻,却没想到反而雪上加霜,瘟疫更加严重了。宋仁宗无可奈何,只好派遣殿前太尉洪信为使臣,赶奔江西信州龙虎山请张天师来京除灾。
洪信领了圣旨不敢迟延,辞别宋仁宗以后,日夜兼程,直奔信州而来。这一天,洪信一班人到了信州,受到了州中官员的热情款待,洪信也不敢怠慢,马上派人到龙虎山上清宫送信,让道士们准备接诏。过了一天,洪太尉带人来到龙虎山下,道士们听说京师大臣来临,于是鸣钟击鼓,撒沙铺路表示欢迎之意。洪太尉递过诏书,道士们恭恭敬敬地接下,供奉在大殿中央。洪太尉问监宫真人道:“天师现在在哪里?”真人说:“天师不爱迎来送往的事情,现在住在山上。”太尉又问:“天师既然在山顶,为什么不请下山来,也好宣读皇上诏书?”真人说:“此事万万使不得,本代天师道行非常,虽然住在山顶,但是踪迹不定,有时候乘朝云闲走三山五岳,有时候驾夕霞游遍四海五湖。神龙见首不见尾,小人也没有办法叫他下来啊!”洪太尉焦急地说:“眼下京城瘟疫泛滥,军民死伤无数,要是找不到天师,老百姓可怎么办呢!”真人说:“除非太尉焚香斋戒,自背诏书上山面见天师。”
第二天,洪太尉五更起床,洗了一个澡,吃完素斋,穿着布衣草鞋,带着圣旨,手提银炉,点燃御香,直奔山上而来。山路很难走,也不知走了多久,眼见快到半山的时候,感觉山顶就像顶到天上一样,洪太尉惊叹道:“好一座大山!”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