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是当今中国经济最发的地区之一,本书关注了两个焦点,一是土改前后苏南地权的变化,二是在新政权建设过程中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本书以大量的实地调查调查材料入手,分析了近代苏南乡村的土地制度,发达的租佃关系,其业佃对地权的分割反映了土地的资本化趋势。探讨了解放初期苏南的减租运动以及其后的新解放区土改政策的制定,以及土改斗争中地主、农民、共产党之间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博奕。土改带来的乡村社会变动造成了苏南基层政权建设、乡村阶层结构的变化与阶级的划分和国家对农民心理的重构等。重新厘定了国家与乡村的关系,从而奠定了此后近三十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
重新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史,目的是更全面更完整地了解中国农村、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渊源。在苏南土地改革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焦点:一是土改前后地权形态的变化,土改前苏南土地的配置方式和流转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土改后确立的农民地权注入了国家权力意志;二是在政权建设中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从土改起国家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对乡村社会进行了重构。本书依据丰富的档案资料,通过对近代苏南乡村地权、苏南减租运动、苏南土改的表达与实践、乡村社会的重构、地权变动与农家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显示,新中国土地改革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农民不完整的地权,影响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国家通过公粮和农业税征收扩张了权力,同时农民自主权缩小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又成为集体化的动因之一,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监督难度和治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