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是贾英华的代表作之一,真实地反映了溥仪由皇帝到公民的历史性转变。此书由溥仪胞弟溥杰亲笔题写书名并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的执笔人李文达分别作序,因成功地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而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此书重新出版前,作者对书中记述溥仪夫妻生活的一些内容据实作了客观修订,而且将这部书曾引发的轰动一时的著作权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作为附录,以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此书的写作曲折和艰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帝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贾英华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是贾英华的代表作之一,真实地反映了溥仪由皇帝到公民的历史性转变。此书由溥仪胞弟溥杰亲笔题写书名并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的执笔人李文达分别作序,因成功地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而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此书重新出版前,作者对书中记述溥仪夫妻生活的一些内容据实作了客观修订,而且将这部书曾引发的轰动一时的著作权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作为附录,以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此书的写作曲折和艰辛。 内容推荐 皇帝—傀儡—囚徒—战犯—公民,如此传奇的人生除了末代皇帝溥仪世上再无二例。时代风云与个体命运交织,历史沧桑与人性变迁缠绕。本书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用高潮迭起的故事,成功续补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新生 一 告别抚顺 二 骨肉团聚 三 史妹沧桑 四 正式公民 第二章 起点 一 铭心教诲 二 崇内旅馆 三 一段被掩盖的历史 四 参观首都 五 斥诫 第三章 北京植物园 一 温暖 二 新环境 三 面对死角 四 园艺劳动 五 同事之间 六 尊严 第四章 今是昨非 一 重逢“旧雨” 二 与供奉“圣龛”者 三 今昔“戏子”观 四 拥抱仇人 五 真正获得人格 第五章 风波 一 “王母娘娘” 二 阋墙化鹊桥 三 浩归来前后 四 弟媳母女 五 转变 第六章 走上工作岗位 一 初到政协 二 文史专员 三 竞赛伙伴 四 与毛泽东共餐 五 全国政协委员 六 回答世界 第七章 重建家庭 一 旧日姻缘 二 岂能长此孤家寡人 三 恋爱 四 新婚 五 婚后家庭 六 邻里 七 夫妻之间 第八章 撰写奇书 一 缘起 二 香山三月 三 重识故我 四 皇苑重游觅旧踪 五 复原历史原貌 六 定稿前后 七 反响 第九章 普通公民的生活 一 江南春早 二 西北之行 三 朋友 四 重结佛缘 五 公民的骄傲 六 历史性握手 七 情暖身心 八 与普通农民的友谊 第十章 浩劫中 一 狂澜乍起 二 劫难 三 家族厄运 四 迷惘 五 长春“檄文” 六 遗憾的冲突 七 最后的日子里 八 逝世 最后一章 后记 附录: 关于贾英华著《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著作权 纠纷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新生 一 告别抚顺 汽笛长鸣,震吼在万籁俱寂的雪野,车灯像两道闪电,疾速劈开淡淡的夜幕。风驰电掣的京沈第十二次特快列车,奔驶在一望无垠的东北平原上。 窗外,寒星悬挂天边,不时眨着眼,似乎好奇地凝视着车厢内几位尚未安眠的特殊旅客。车后,留下的仿佛是条被甩掉的而且愈来愈渺远的黑影。笔直的铁轨飞速地向前延伸,皎洁的月光照在上面,反射出与雪色不同的耀眼白光。列车,正在奔向黎明的北京。 或许,洞悉内情之人会说,这是一辆时代的列车,正飞越历史的跨度,追赶那逝去的光阴。自然,这只是指众多旅客当中的几位。他们显得与众不同,既不像年轻人那么活跃,也不似老年人惯有的那种安宁的神态。这些人穿着令人扎眼的清一色服装,里面三新的蓝棉衣和棉裤,充服呢面的新棉鞋,连棉帽也一个样式。虽然,他们身下是卧席,却很少躺下休息,总爱趴往窗口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浏览车外疾掠而过的景物。渐渐,夜深了。也许,他们在白雪皑皑的夜色中看不太清什么,却时常回眸注视着远处斑斑点点摇曳的灯光。尽管他们大多已年逾半百,脸上仍透出近乎青年人才有的兴奋而喜悦的神情。看得出,那是一种对新的生活的渴望! 其中,一个戴着黄框眼镜、身材颀长的人,尤为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忽而两手托腮,静静地思考着,忽而又掏出钢笔刷刷地在纸上写着什么。这位年过五旬的特殊旅客,就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这些久久难以入睡之人,除了陪同他们的抚顺战犯管理所干部李福生以外,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和最高人民法院通知,首批特赦的国民党和伪满洲国人员。他们乘坐着这列“特快”,将从抚顺返回各自阔别已久的家乡。 “近乡情更怯”。一路上,溥仪有说有笑,眉飞色舞。然而,离北京愈近,他却愈发变得心情凝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忽然,他抬起双眼,巡视着即将分别的四名伙伴,像要在他们饱经沧桑而又欢快的脸上寻觅出自己的未来。距他相坐不远的叫郭文林,是原伪满第十军区中将司令。那位嘴里爱哼哼两口京剧的山东人叫赵金鹏,是原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上校参谋,他年岁不甚老,牙齿倒过早地脱落了,那满口泛光的金牙,就是在管理所内镶的。贺敏,原国民党一个铁路局的处长,与坐在溥仪身边的老孟同是国民党战犯北京组的组长。他靠在被上,与旅伴悄声交谈着,他打算先到天津看望儿子,然后赴湘与久别的妻子团聚。说到这儿,他冲溥仪和老孟努嘴一笑。 那个与溥仪邻铺的老孟,叫孟昭楹,是一位性格直爽的山东大汉,原系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议。在管理所,老孟被树为国民党战犯中改造较好的“样板”;溥仪几乎与他并驾齐驱,被树为伪满战犯组的典型。大会上,都曾听过彼此介绍自觉改造的体会,表示要向对方学习。特赦归途,他俩又相约并肩坐在一起。 眺望着夜色笼罩的原野,此刻,溥仪的心潮伴随着隆隆作响的车轮声起伏…… 难以忘怀啊,那个初秋的清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建议,在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特赦一批确实已改恶从善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犯……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考虑上述建议,并且作出相应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那洪亮的声音,像一声惊雷,震撼着溥仪的心扉。他和同伴凝神屏气地站立在管理所甬道的扩音喇叭下,倾听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家主席刘少奇签署的特赦令: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讨论了毛泽东主席所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特赦确实已经改恶从善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的建议。会议一致同意这个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第十五项的规定,决定:在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对于经过一定期间的劳动改造,确实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实行特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 他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紧张得几乎快要蹦了出来。他明知不会宣布具体名单,但仍企盼从中听出端倪。 根据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决定,对于确实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实行特赦……这个命令,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七日。 溥仪似乎惊呆了!不仅仅他一个,几乎所有人在播音员的声音消失的一刹那,无不陷入了无言的沉寂中。思索、诧异,彼此交换惊喜交加的目光……尔后,高大的灰墙内不约而同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沸腾的景象,在那段日子里,他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 说来也怪,只要他单独一人呆着,便惟恐特赦后的管理所会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他失眠了。正当处于剧烈的思想矛盾之时,代理所长金源约他到办公室,在夜晚的灯光下,第一次与他谈起特赦。脸上涌起的红晕,说明这个话题仍使他感到尴尬。 “谁有希望被特赦?”溥仪举出了心目中认为最有可能的几人,只是难以启齿说出内心深处的忧虑。“好好努力吧!”谈话结束,金源的勉励燃起了他的希望之火。十二月二日晚,金源在医护所又一次与他面对面谈心,“你考虑自己改造得怎么样?……”瞧他一副认真思索的表情,金源面带微笑地说:“特赦的条件叫改恶从善,你可以自我衡量一下。” 他沉思半晌,抬起头,激动的声音微微发颤,“伪满战犯中,我是改造得比较差的一个,像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就比不上别人。论罪恶,我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伪满洲国皇帝,罪恶最大。所以我根本没想到自己有特赦的可能。” P3-6 序言 岁次己巳长夏,得读英华同志近著。《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搜罗博泛,笔墨清新,允叹观止。爰咏二绝联志观感: 概得一生辉董笔, 借题惩毖鉴前车。 抚衷回首沧桑易, 伏枥黄粱梦觉时。 口碑市巷争先睹, 不胫欣传贵洛阳。 革面洗心何等事, 古今中外莫寻常。 爱新觉罗·溥杰 后记 自从《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出版以来,迄今已有十五六个年头了。忆及往事,百感交集这个词已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感慨。这部书出版前后的真实故事,若写成书,或许要比“后半生”这部书厚许多。其间的经历,以“一波三折”来形容似乎已远远不够了。 早在一九八九年,在这部书初版的后记中,我写的第一句话是“十年磨一剑”。这不是形容词,而是一句实话。这句老话,在时光疾驰的信息时代,似乎已有了迂缓的味道。然而,以鄙人愚顽之力涂成拙著,却实在熬耗了至少十载光阴。其间的酸甜苦辣,惟我自知。 说起来,也倒有趣。“浩劫”始临那年,我只是个毛孩子。偶然的一个机会,我与小伙伴儿鬼使神差地溜达到一个红卫兵司令部。初次见到了也许是“抄”来的溥仪那部《我的前半生》,立即被传奇般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尔后才知,那个地点距溥仪的住宅不过几箭之地。记得,当年我十四岁,那天是个零飘碎雪的傍晚。终于,我辗转借到了此书,躺在床上一气粗粗读毕,已是启明星高悬的破晓了。 溥仪的后半生究竟如何?我开始产生了兴趣,但仅仅是兴趣而已。直至又过了十来年后,由于一个偶然的契机,我才萌发了续写一部“后半生”的念头。 蓦然回首往日,才知,当时这个念头对于我一个二十多岁且涉世不深的青年人来说,不仅意味着要付出难以预料的多年心血,也将领略从未体验的世态炎凉。 应该说,此书撰写的缘起,源于人民出版社《人物》杂志两位女编辑的约稿。虽早在此之前,我和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已做了一些撰书的资料准备。尔后,吉林社科院《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负责人周雷先生来京组稿,成了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又一契机。 当经过一年左右的艰苦努力,我亲笔撰拟了百余页初稿和溥仪编年、寻访线索、写作提纲及溥仪病历摘抄等之后,所有手稿竟然被周雷先生派来的属下即东北一位历史专业工作者(时任记者)以约稿名义取走。此后,他居然在三个月内成书,独自署名发表。这使我和周雷先生以及所有晓知内情的世人顿时惊诧不已。 尔后,就在李淑贤让我和她一起四处申诉期间,李淑贤与那位专业工作者私下达成了妥协,而我则一直被蒙在了鼓里。由于这一场突然的变故,我手中字纸皆无……原想就此罢了。谁想,此人竟投书有关部门,反诬我根本不具备著书立说水平云云。这激怒了我。于是,我在反复思想斗争后开始了人生之旅的第一次“搏”。 从头开始,谈何容易?老父瘫倒在床,工作、学习繁忙……所幸,执拗的毅力属于我。节假日,也就是全部的业余时间里,我开始节衣缩食,重新搜集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拜访爱新觉罗家族,以及哪怕只是晓知溥仪生平一鳞半爪之人,在十来年业余时间里,我先后采访了三百多人,寻访并查找了上千万字的档案和有关历史资料。北至长春,南到云南,东至蓬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搜集了数以千万字的珍贵资料以及大量照片史料,其中包括一些珍贵的“孤本”。 这虽使我家徒四壁,花掉了本来就不多的积蓄,家庭经济陷入了窘境,却让我懂得了成功的不易,领悟了人生百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其间,许多人给我以鼓励和支持。自然,也曾遭受过不少白眼,不知多少次被人婉拒门外。那时,我只是一名初中一年级还未读完的普通工人。听到我采访的目的是要续补一部“后半生”时,不少人哂然而笑,那不信任的疑惑眼光,至今晃动面前。甚至有次在访问一位名人时,竟三次被拒推之门外……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小学课本上的话,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大海捞针似地寻访了溥仪特赦抵京后第一个谋面的人,乃至他溘然去世时最终一个守候在他身旁之人。我曾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深冬只身自费赴东北,夜阑迷路于大雪纷飞的路边,险些冻毙于冰雪之中;也曾多次骑车往返百余里去植物园采访,然后在工地上躺卧一会儿,整日只嚼两口面包;又曾在无处避雨的采访途中淋成了落汤鸡;还曾发着低烧走入本科历史系夜大学毕业考试的课堂……每每在这艰窘的时刻,我无不以这句座右铭自我鞭策。 也正是在渐渐认识撰写溥仪这个人物意义的同时,我也理解了奋斗的乐趣。时我未婚,而以全部业余精力倾注,并以此为恋,遂填《江神子》一首:“人生萍逢知何处。践此缘,难忖度。冥荚几故,怅东风相误。人道男儿痴情重,却巫山,云难驻。梦游沧海觅无路。纵南冠,思如注。驹光易逝,何问联蝉步。一笑平生堪回顾。江东日,渭北树。”如今,拙著问世十余载,自知水平有限,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来说,难免狗尾续貂。然而,倘蒙读者赏识或可传世,亦不枉我婚假期间仍奔走于冀鲁等地寻访的一片苦心,以及我一字字写下的数千页采访笔录…… 自一九八五年完成初稿至一九八九年六月首次出版,此书增删多次。所幸,不少热心的知情者提供了溥仪资料,尤其是董益三夫妇、金韫馨、孙博盛、刘保安等同志无私捧出了珍贵的文字佐证。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的执笔人文达先生审阅全书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群众出版社责任编辑王兰升等同志亦为之付出了艰辛,使拙著日臻成熟。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我对全书未作较大改动,仅对其中有关溥仪夫妻生活原本囿于历史条件的“过誉之辞”作了个别修订,原则是忠于史实,竭力接近真实。 这篇后记中,我不想回避曾发生过的那场轰动一时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著作权案。虽然,在这桩著作权官司中我在一审即成为胜诉者,且原告亦未上诉。用亲历此案审理全部过程的我国著名法学家郑成思先生的话说:“这是近年我国出现的大量版权纠纷中,败诉一方对一审判决不上诉(即对判决表示满意)的极罕见的一例。”(引自郑成思《(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版权纠纷》。载于一九九三年六月《中华儿女》杂志。)此案亦被写入了大学、中学教科书:但我不想就此多着笔墨,只愿将这桩著作权案的判决书如实附录于后,以此向厚爱我的读者作一交代矣。 《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出版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上百家中外媒体做过报道或评论,认为此书成功地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不少中外报刊连载或选载过此书。尤应指出,确有一些描写溥仪的书和影视作品,大量窃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等书的情节;一些网络数字图书馆也全文收录我的几部“末代皇帝系列”著作。这些都未经作者允许。一方面说明了我的书产生了影响和作用,另方面也说明了作家被侵权的事屡屡发生。许多读者都认为我应站出来维护著作权益。我也打算下一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种种侵权行为。另方面也请读者将某些电影、电视剧及书籍的内容对比我的几部书的独有情节。我想,社会和读者是最好的裁判。 当《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出版后,我又陆续撰写了《末代太监秘闻孙耀庭传》、《末代皇帝立嗣纪实》、《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末代皇弟溥杰传》等书。其中,《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不仅在国内至少再版六次以上,且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还先后与《末代太监孙耀庭传》等书译成日文版(一年内再版七次),成了风靡日本的畅销书。近年来,我的另外两部书《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末代皇弟溥杰传》也分别在国内和海外出版,不仅较为畅销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细细忖思,除了溥仪我未谋面而从其妻李淑贤处获知部分第一手资料外,我撰写的其他几部书中的传主,如老太监孙耀庭、溥仪的侄子毓岳、皇弟溥杰先生、末代国舅爷润麒(此书正修改)等人都是我交往多年并熟悉的忘年之交。我手中有他们的大量录音、录相或第一手史料。然,限于作者水平,这几部书在史料搜集、文学功力和人物刻画上难免有所缺憾,但存史求真,这确是我撰书的信条,也大概是受到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借此与各界朋友和广大读者共勉。 后记就此打住,并不完全。应感谢一切曾帮助过我的人,但三百多人的名字无法一一列举。在此尤为鸣谢:溥杰、溥任、李淑贤、金欣如、郑广元、金蕊秀、郭布罗·润麒、金韫娴、赵琪番、王力民、金志坚、李玉琴、毓岳、毓蟾,以及宋希濂、李以勖、郑庭芨、杨伯涛、邱行湘、罗历戎、杜建时、刘保善、刘保安、金源、殷兆玉、武治平、赵中等同志。遗憾的是,他们其中一些同志已作古,但若无他们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当年此书的问世是不可能的。 尤其使我感激的是,已故溥杰先生曾亲自题写书名并与文达先生分别作序。中央档案馆、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国政协、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协助查阅了有关资料。此书的出版亦曾得到原水电部和华北电管局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公安部群众出版社的支持,并得到我母亲和全家的鼓励。妻子杨崇敏不仅偕我采访、切磋写作,而且先后誊写了上百万字的书稿,每每至夜半。正由于他们的鼎力相助,使此书终得付梓。 而今,此书暨“末代皇帝系列”(除《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一书在群众出版社出版外)这几部书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在此对有关同志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表示感谢。 谨以此书奉献给予我支持和力量的母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