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养生是个大题目,它涉及宗教、哲学、历史、医学、心理学、体育、建筑、音乐、艺术等众多学科和领域。
本书以养生先养心入手,通过探索佛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来揭示佛家养生的理念、方法、特点,以期广大读者能从中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启示。读者可从中领悟到佛家养生的宏博智慧,体味佛家养生文化,是当代人修心养生的必备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家养生/识佛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濮文起//陈耳东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家养生是个大题目,它涉及宗教、哲学、历史、医学、心理学、体育、建筑、音乐、艺术等众多学科和领域。 本书以养生先养心入手,通过探索佛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来揭示佛家养生的理念、方法、特点,以期广大读者能从中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启示。读者可从中领悟到佛家养生的宏博智慧,体味佛家养生文化,是当代人修心养生的必备读物。 内容推荐 佛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一座内容丰赡的思想宝库,思辨性极强,对养生、生活的准则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更具独特的见解和精彩论述。佛家养生吸取了中国古代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加以发展,与佛家的修炼结合起来,从戒、定、慧三方面积淀修身养心之法,强调心气舒畅、神情安泰、身心健康,从而获得静虑解脱的大智慧。 本书从衣食住行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佛教的养生故事,以此说明佛家“养生先养心”的理念与实践,及其所蕴含的有益当代人类身心健康的丰厚智慧。 目录 引言:佛是“大医王” 养生先养心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 ◆无际大师的心药方 ◆品味八苦 ◆参透无常 ◆长养慈心 ◆人生胜境平常心 借假修真,人身难得——佛家医疗保健 ◆佛家健康的形仪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 ◆医病“三禅” ◆佛家保健——预防疾病的卫生制度 洁心先洁口 沐浴澡身更洁心——佛家洗浴 佛范垂世——有益长寿的佛家生活 ◆一团和气的处众态度——六和敬 ◆劈柴扫地都是修行 ◆远离酒色 ◆动静结合有规律的修行生活 ◆出家无家胜有家 神安道胜——衣 口慈心悲——饮食 ◆佛家素食的由来 ◆福寿螺的启示 ◆向佛家学吃素 ◆调和五味,顺应四时 ◆佛家忌食 ◆佛家节食 按时进食 视食如药——防止贪食 ◆粥有十益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 身居净土——居住 ◆选地建寺的标准——宜修宜居 ◆营造人间净土 ◆居住安危之论 佛在心中,路在脚下——出行 ◆游方参学为悟道 ◆广结善缘——出行有法度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 身心双修——佛家武禅健身 ◆助禅健身——少林拳的起源 ◆护教护法强身——少林武术的形成 ◆禅拳合一 ◆习武健身以慈悲心为大 却病延寿,无心而得——佛家坐禅 ◆坐禅前的准备——忏悔得安乐 ◆调和五事 结跏趺坐——坐禅调身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 不沉不浮——坐禅调心 ◆止观双修 ◆禅定的层次和境界 ◆善禅却病,恶禅害身 结语 试读章节 ◆参透无常 一天,佛陀问身边的一个弟子:“你知道人的生死有多长时间吗?”这个弟子想了想回答道:“有几天时间吧。”佛陀遗憾地说:“你不知道啊。”然后,又就这个问题问第二个弟子,第二个弟子回答说:“有一顿饭的时间吧。”佛陀听了仍遗憾地说:“你也不知道。”最后,又就同样问题问第三个弟子,这个弟子回答说:“人的生死就在呼吸间。”佛陀喜悦地说:“很好,你回答对了。”这是《四十二章经》记载的一个故事,它形象地阐释了人生无常的道理。 其实,不仅仅是人的生命无常,世间的万事万物,凡是可以言说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随着缘生而生,随着缘灭而灭。佛家把“无常”分为两种,即一期无常和念念无常。所谓一期无常,是指万事万物的迁流变化到最后还归于坏灭的过程。正如人的生命流转现象一样,有生老病死、生住异灭四个变化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又是念念无常,刹那间生,刹那间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这就是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在佛家的记时中,刹那是个极短极短的瞬间。佛经中说,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 佛经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婆婆,只有一个儿子,还短命而死,老婆婆悲痛欲绝。埋葬儿子以后,老婆婆就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不思饮食,常常坐在儿子坟地上喃喃自语:“我只有一个儿子,还离我而去……”佛陀很同情她,走向前关切地问她为什么老是待在坟地里,老婆婆说:“我只有这一个养老的儿子,如今离我而去,我也不想活了。”佛陀就想点化她走出人生的迷境:“你想让你的儿子活过来吗?”老婆婆立刻转悲为喜:“愿意,愿意。”“如果你能从没有失去亲人之痛的人家讨来香火,我就能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老婆婆立刻离开坟地,到城里人家去讨香火。几天以后,老婆婆失望地来见佛陀:“我去过数十家,不曾有一家没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佛陀说:“你儿子因因缘而生,又因因缘而死,就如同住店的旅客一样,行走无常,你就不要悲伤了。”在佛陀的开示下,老婆婆一下子明白了人生无常的道理。 然而,世间却有人看不透人生无常的道理,不知道养心去欲,而是心力交瘁,执迷不悟。 从前,有个大富翁,他一生贪婪吝啬,虽然集聚了可观的财富,但是既不懂修身又不懂修心。他一连娶了四位夫人,其中,最宠爱的是四夫人,他与她终日形影不离,恨不得化为一体;其次,是三夫人,三夫人也有很大魅力,能使大富翁相见时欢喜,别离时忧愁;再次,是二夫人,当初在穷困的时候,两人相爱,但到了富贵时,大富翁就渐渐淡忘了她;最不为大富翁在意的是原配夫人,大夫人操持家务,如同奴婢,可大富翁熟视无睹,从来没有对她表示过关爱。有一天,大富翁患了不治之病;临终之前,他恋恋不舍地向最心爱的四夫人说道:“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愿和你分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死了会孤单寂寞的,你陪我一道死好吗?”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陪你死?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为什么不叫三夫人陪你去?”“唉!”富翁叹了一口气,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他照着对四夫人讲过的要求,向三夫人提出。三夫人一听,吓得全身发抖,连忙道:“这怎么可能?我的年纪这么轻,你去世了,我还可再改嫁他人!你叫二夫人陪你去死吧。”“唉!”富翁只得又叹了一口气,摆摆手,叫三夫人退去。 三夫人走后,大富翁让人把二夫人叫来,说他一个人死去太不甘心,希望二夫人能够陪他一同死。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我怎么能陪你死呢?四夫人和三夫人什么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顾家跟你去死呀!为了夫妻的感情,你死后,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唉!”大富翁又是一声无可奈何的感叹。 最后,大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平时最不关心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对大夫人说道:“大夫人!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淡了,现在我要死去,在阴曹地府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陪我一道死吗?”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郑重地回答道:“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怎么还好活着,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好了。” “你,你……你愿意陪我死?”大富翁很意外地问大夫人,随后又后悔莫及地说道:“唉!过去,我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像忘了你似的。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看得比我的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可是,她们现在竟忘恩负义,那么狠心地和我分离,不肯陪我死,没想到从没得到过关心的你,反倒愿意永远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为什么不早些对你好呢?”大富翁说完,和大夫人一起拥抱着死去了。 这是佛经中一段很精彩、富有寓意的故事,故事中最受宠爱的四夫人,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不管我们怎样挚爱自己的身体,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轻,但美丽、年轻不会长存;声言改嫁的三夫人,指的是喜得忧散的财富,当人到了死去的时候,再多的财富也不能带走;要照顾家庭的二夫人,指的是那些穷困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当人去世时,顶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而从未被重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生时,不知道修持,只知道贪欲索求;死时,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身外之物,都是无常。 参透无常,一切看空,这就是说佛家的空观,它能生智慧、破妄执、去贪欲,让人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把握生命的本质。因为此刻生,才可能下刻亡,所以要珍惜每一个当下,过一个完美潇洒的人生。 P20-24 序言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意思是说保养、养护生命。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肌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少忧无虑,内心平和安详,而长寿又是衡量养生的一个重要尺度。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方法也越来越多。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却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甚至出现各种怪异的生理、心理疾病,因而人们便将目光投向佛家僧人,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养生的启示。 僧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远离“尘世”,以修行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青灯黄卷,生活清苦,常被现实中的人们称为苦行僧。可就是这一特殊的人群,相对于喧嚣的世俗,却能保持内心的安详,获得了长寿。 从历史记载来看,自古以来,高僧大德多长寿。以净土宗祖师为例,从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到近代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在有具体生卒记载的十二位高僧中,70岁以上的有七位,80岁以上的有四位,寿登90以上的有两位。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净土高僧可谓超长寿老人。其中,净土宗第八祖云栖莲池大师寿高93岁。据史料记载,云栖莲池大师自主持道场以来,不曾妄用一钱,凡有香俸盈余,都施散给其他寺院和尚。他平生施衣药,救贫病,常行不怠;终身布衣,一顶麻布蚊帐用了几十年;年老时,还自己洗衣,清洗溺器,从不让侍者代劳。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也是如此,平时衣食住用等,不仅简单,甚至粗劣。对于饮食,他仅求充饥,不求适口;衣服仅求御寒,摒弃华丽;日常洒扫洗涤,事事躬亲;受请外出讲法,虽然为其备有轿子,方便出行,但他却不肯坐,认为坐了会折福。 佛教《大毗婆娑论》提到长寿的条件时说:“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匪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由此等故,寿不中夭。”意思是说,如想长寿,要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出行选择适当的时间,考虑路程和目的地;断除不正当的淫欲;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过熟,还要仔细审查适宜不适宜进食;有病要看医生,按医嘱服药、护理身体;避开灾害、凶险;远离有危险的戏乐活动。 佛家养生的独特之处,就是佛门僧侣一直有意无意地实践着不离修行的养生之道。其养生的行为方法,都被视作修行;修行之中,又蕴藏着深刻的养生内涵。可以这样说,佛家不存在脱离修行的养生,离开修行,追求所谓的养生便是妄执,就会误入歧途,其结果往往是害生。 佛家诸多的养生方法,最初只是作为修行的助缘出现的。比如饮茶,起初只是为了解除僧众坐禅的困倦,驱除睡魔和疲劳,以利修行。后来,僧众们在饮茶的同时,发现了茶的养生保健作用,同时体悟到茶禅相通之理——茶禅一味,饮茶才融入佛家修行生活之中,成为一种助禅益生的饮食习惯。再如佛家武术,其产生也是出于健身助禅的目的。早期僧人在与世隔绝、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坐禅修行,久坐容易疲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身体虚弱,有时还难免遭受野兽伤身,于是作为健身防身的佛家武术便产生了。后来高僧大德又把武术和修行结合在一起,发展成解脱生死之道的佛家武禅。 佛家认为,四大皆空,人的身体也是假有,反对过分维护身体,可佛家修行中,处处蕴含养生的大道。佛家不追求居处的华美、舒适,寺院周围环境优美静谧,空气清新,避开喧嚣的闹市,利于清心静修,深得居住养生之理。 从修行制度上讲,佛家出于不杀生的宗教理念,实行夏冬安居静修,禁止外出,却有效地规避了酷夏寒冬,既增长了道业,也养护了身体。坐禅是佛家僧侣的一种主要的修持,佛家坐禅必须做到五事调和,即调食、调睡、调身、调息和调心。这些要求,都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 从修行方式上讲,佛家以静修为主,可就是在修行中,佛家引入了运动的方式,诸如佛家功课中的绕佛、礼佛、经行,坐禅过程中的行香、跑香都类似于体育锻炼。佛家不把养生求得长寿作为目的,却包含了人生的大养,可谓无养而大养。 与众多的养生理论相比较,佛家养生以调心养心见长。在佛家看来,众生皆病,这种病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人的心病——贪嗔痴三毒。三毒缠绕人们一生,让人们身心不宁,烦恼丛生。三毒烦恼也和人们的肌体健康息息相关,佛医把三毒烦恼视作人们肌体发生疾病的内缘。全部的佛法以及僧众的修行制度、日常生活,都贯穿着祛三毒、养慈悲这个宗旨。因此,世有“佛是大医王,佛法是药方,佛僧是看护”之说,称扬的就是佛家以调心养心见长的人生智慧。 本书以养生先养心入手,通过探索佛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来揭示佛家养生的理念、方法、特点,以期广大读者能从中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启示。 后记 本书几经修改,终于脱稿了,不由得生发几多感慨。当初,只是出于对佛教文化的兴趣,才承接了《佛家养生》这个题目。一旦深入写作,才深切体会到佛教文化的幽深精微,才确实感受到自己功底的低微。以至于举笔失意,常陷于捉襟见肘,局促不安之中。身心俱受磨炼,犹如坐腊,才知道什么叫苦行僧。坐腊之际,有时竞产生了不为“养生”而害生的怪异想法。然而,就在懈怠之时,眼前忽地一亮,仿佛两扇厚重的大门闪出一缝之隙。衣食所安、名闻利养,都是养生之物,切莫执著于此,为养而害养。是啊,佛法中存有涵养生命的大道,蕴含着有益人生的智慧,可人心却被“无明愚痴”所蒙蔽。人生来就“五欲执盛”,贪求自以为养护自身的一切,结果适得其反,以至于害生的烦恼丛生。“放下”,即得“解脱”、“自在”之大养。于是,欣欣然,自感“吾得养生焉”。可刹那间,“无明”退隐,心智清醒,方知自己不过是门外汉而已,只不过从佛门闪开的一缝之隙窥视到庄严的佛身、佛顶之上发出的一束耀眼慧光。 佛家养生是个大题目,它涉及宗教、哲学、历史、医学、心理学、体育、建筑、音乐、艺术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对我这个门外汉而言,只有边学边参边悟,实难写透佛家博大精深、蕴含无养而大养的人生智慧,只不过浮光掠影,充其量作为探索佛家养生道路上一颗小小的碎石,为后来者铺路垫脚而已。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担心曲解佛理,贻误读者,一颗大惭愧心时刻跳动在胸中,因而尽量多用形象直观的故事、物质形态说明佛家的养生之道,广泛采用中国古代医学、养生著作,诸如《黄帝内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中的有关论述,作为佛家养生之道的佐证。为了便于说明涉及的佛家的修行、生活、制度,还采用了一些小说、诗词中的素材,诸如《水浒传》、《红楼梦》、《天龙八部》等等。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佛家养生反映的是僧人这一特定人群的养生之道,他们有着独特的客观环境和信仰诉求,其养生之道可作为观照、借鉴,不可照搬照抄地仿效。养生如同饮水,冷暖自知,务必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养。 “识佛”丛书主编之一的濮文起先生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对人生觉悟很深的仁者。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他的指导、督促、鼓励,从确定提纲到最后修改定稿,都使笔者受益匪浅;陈耳东先生、丁大同先生、张培锋先生等也参与了丛书的写作讨论,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天津人民出版社陈益民总编辑、韩玉霞主任、李晶责任编辑、魏伟美术编辑都为本书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特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程刚编著的《佛教入门》,张映勤著《佛道文化通览》,郭鹏著《中国佛教简史》,罗照辉、江亦丽著《东方佛教文化》,王征著《古代寺院生活探秘》,贾延利、杜步云编的《历代房室养生选译》,许晓光著《旅游与宗教》,王长青、郑忠孝编著的《少林武术精华》,丁继华等著的《中国传统养生珍典》,漆浩、董晔、周荣等著的《儒·道·释三家论养生保健》,马道宗编著的《佛家养生秘诀》,陈耳东等编著的《佛教文化的关键词》等著作,以及学术杂志刊登的相关论文资料。如果该书的出版能够在最低层面上发挥“饶益众生,利乐有情”作用的话,那么,我想他们一定会和我一样同得“法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忱。 陈德军 丙戌冬于津门 书评(媒体评论) “云霞幻灭寻常事,禅定真如是钵是。”要了解佛家文化,体悟佛家境界,宜识其物象,知其根本。“识佛”,不妨从佛家造像、礼仪、法器、饮食、慈悲、云游、养生开始。 ——南开大学教授 佛学专家 孙昌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