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白益民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很少有中国人知道,丰田、东芝、索尼、松下、三洋、NEC都是三井财团体系的重要成员,在他们看似激烈竞争的背后,却有着更多的共谋。从基础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到能源矿产,三井财团已经在中国展开了令人震惊的精妙布局,中国企业已经被三井层层“捆绑”。

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准军事化财团体制始终是日本经济的脊梁,而不被中国人所知,到了该研究日本的时候了!一位深入三井财团12年,高喊“向日本学习”而“让日本畏悸”的中国人,揭开鲜为人知的内幕,并宣称“日本不再有秘密!”

内容推荐

《三井帝国在行动》这部书,把日本当作一面镜子,用“三井”、“综合商社”、“财团”这三个概念作为一条主线,将众多热点事件、中日企业竞争与合作、重点产业分析等以案例的形式联系起来。这部书将告诉读者,丰田集团并非是丰田家族一手创建和经营起来的公司,背后另有其人,他的名字叫“三井”。

除了丰田汽车外,书中提到的东芝、索尼、松下、三洋、NEC等也都是三井财团的成员企业或重要关联企业,这的确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此外,三井住友银行、商船三井、三井造船、石川岛播磨、新日铁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也都归于三井财团这个大家庭,他们在书中的故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本书不仅仅揭开了这些三井财团企业的身世之谜,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们之间互相配合在中国众多产业上的隐秘布局和扩张战略,以及他们拓展市场和控制商权的手段,从而展现三井财团在钢铁、汽车、信息产业、石油、核电、高速铁路等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上开辟出的一个又一个战场。

对于很多坚持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来说,《三井帝国在行动》这本书的推出,进一步展现了“商战”的波诡云谲。在中国和全球市场上,面对一个比丰田集团还要大数十倍的三井财团这样一个“大帝国”,我们的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迫不急待要研究的课题,涉及到了经济体制的层面。

目录

《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节 启动中国攻略

第二节 向全方位和纵深发展

第三节 占据上游制高点

第四节 高明的玩家

第五节 梳理中国钢铁产业链

第六节 大东亚钢铁“共荣圈”

第七节 谁来主导中国钢铁联盟?

第二章 踏上四通八达的跳板

第一节 “慷慨”的帮助

第二节 搏弈、竞合、抛弃

第三节 鸠占鹊巢,借壳生蛋

第四节 大中国工程

第五节 活跃在全球居民周围

第六节 失去的十年

第三章 种下一棵“摇钱树”

第一节 重复“引进-再引进”的老路

第二节 种下一棵棵树苗

第三节 不由自主的“龙头”

第四节 暗中的统合

第五节 日本领头“雁行模式”

第六节 政府担当怎样的角色

第四章 隐藏的垄断与共谋

第一节 挥起专利大棒

第二节 竞争背后的垄断

第三节 红光PK蓝光

第四节 相煎何太急

第五节 内容为王的铁律

第六节 中国需要怎样的产经体制

第五章 大产业链上的棋局

第一节 3G产业的幕后推手

第二节 咄咄逼人的实力

第三节 目标中国,以退为进

第四节 布局中蕴含的野心

第五节 整合资源再发力

第六节 韩国带来的启示

第七节 中国缺失“综合性企业”

第六章 无敌的商人道

第一节 影子丰田在中国

第二节 丰田汽车商社

第三节 产业配套体系

第四节 决胜流通领域

第五节 价值综合者

第六节 像商人一样思考

第七章 商场如战场

第一节 巨亏背后有玄机

第二节 “3对1”的庄家赌局

第三节 事后现身的操盘手

第四节 遏守咽喉,卡住物流

第五节 情报力与战略视野

第六节 学费不能白交

第八章 “商人幕府”的真经

第一节 政治挂帅显神通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攻势

第三节 进军中国“大提速”

第四节 陨落的“中华之星”

第五节 韩国为什么能?

第六节 呼唤“中国产业军团”

第九章 谁在觊觎“核按钮”

第一节 悄然的渗透

第二节 从“三峡”到“2008奥运会”

第三节 抢占中国核电市场

第四节 “一鱼多吃”的手法

第五节 资源争夺引发“核大战”

第六节 日本是怎么赢的?

第十章 财团就是力量

第一节 对抗列强的坚定意志

第二节 合纵连横,网状生存

第三节 忠诚的经理人队伍

第四节 争夺全球“商权”

第五节 金融战败的教训

第六节 新的丰收季节

第七节 从内看是社会主义

后记

试读章节

谁在分食涨价的美餐

正如前面提到的,巴西的铁矿石生产企业与三井物产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自1971年开始,三井物产开始投资巴西第二大铁矿生产企业Mineracoes Brasileiras Reunidas公司(简称:MBR)。1997年开始,三井物产拥有巴西CMM40%的股权,而CMM公司拥有MBR公司84.8%的股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井物产拥有巴西(CVRD的母公司)Valepar公司18.24%的股权。

就在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协议的第二天,即2005年2月23日这天,新日铁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在谈判中也锁定了71.5%的矿石价格涨幅。事实上,三井物产在澳大投资经营铁矿山已经有很多年。1965年,三井物产投资澳大利亚的罗布河(Robe River)铁矿山,1967年继续投资澳大利亚的纽曼(Newman)铁矿山。目前,位于西澳大利亚纽曼西北112公里处的西安吉拉斯(West Angelas)铁矿山和潘纳旺尼卡(Pannawonica)的罗布河矿山由力拓公司、三井物产、新日铁、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共同拥有和开采。

随着全球钢铁需求扩大,铁矿石的争夺日益激烈,三井物产、新日铁、住友金属工业三家公司计划确保自己专有的矿山权益,在与力拓公司联合运营的罗布河矿山开发新的矿区。权益分配率方面,力拓为53%、三井物产为33%、新日铁为10.5%、住友金属为3.5%,包括现有矿区在内,合计产量2010年达到每年3200万吨,总产量的约四分之一由新日铁获得,一半将出售给中国的钢铁厂商。

2005年4月13日,以上海宝钢为代表的16家钢铁企业又不得不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达成矿石年度合同价格71.5%涨幅的协议。此时,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三井物产、伊藤忠三家共同拥有距离黑德兰港(Port Hedland)以南353公里的Mining Area C铁矿、纽曼以东15公里的BHP-OB23/25铁矿、纽曼西北90公里处的BHP-Yandi铁矿、黑德兰港以东175公里处的高兹沃斯(Goldsworthy)铁矿,以及位于纽曼的瓦列拜克(Whaleback)铁矿。

三井物产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的关系非同一般,双方在更多领域存在紧密的合作。例如,2006年11月,必和必拓向三井物产出售了其在纳米比亚油气田15%的利益。出售交易完成后,必和必拓持有勘测区75%的利益,三井大西洋能源公司(Mitsui Atlantic Energy BV)持有15%的利益,南非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PetroSA持有10%的利益。此宗交易也标志着日本公司首次参与纳米比亚的勘测许可。

通过宝钢这样一个庞大的建设项目,三井财团把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巴西三地的事业连结在一起。作为国际铁矿石的最大“买家”,中国为铁矿石生产商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同时也体尝到了铁矿石价格上涨的痛苦。受71.5%涨价幅度的影响,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多付出了300亿元的进口成本;与此同时,国际铁矿石巨头从中国捞到了30亿至40亿美元不等的利润大单。

就在上海宝钢代表中国钢铁企业接受71.5%铁矿石涨价后的一个月,三井物产社长枪田松莹、专务执行役员多田博于2005年5月20日率领40余名干部来宝钢进行为期一天的干部交流,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谢企华、总经理徐乐江参加了交流会。交流会上,宝钢向三井物产汇报了《宝钢的一体化改革和钢铁发展规划》,双方总结回顾了上届干部交流会以来合作的进展情况。此时,上海宝钢与三井物产在总经理会议、干部互派、情报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已经是非同一般。“首发定价权”是馅饼,还是陷阱?

与中国不同,几乎100%依赖进口铁矿的日本在2005年71.5%的涨价中几乎毫发无损,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拥有海外大量的铁矿石资源。虽然涨价也使日本的钢铁企业利润受损,但上游铁矿石的利润却可以弥补钢铁企业的损失。

2006年5月15日,巴西淡水河谷与欧洲第二大钢铁公司德国蒂森-克虏伯达成协议,铁矿石粉矿价格在2005财年上涨71.5%的基础上再上涨19.0%;高炉球团矿价格下降3%。这是世界钢铁业从4月1日开始的2006年度第一个铁矿石价格协议。蒂森-克虏伯球团矿用量比例较大,铁精粉涨价的损失可以在球团矿的降价中得到弥补,平均成本实际只上升不到10%。尽管这个“面粉涨价,馒头降价”的一揽子价格协议确实充满戏剧性,但是这个协议的产生毕竟从外围打开了与中国铁矿石谈判的缺口。

在这次巴西淡水河谷与德国蒂森-克虏伯旷日持久的铁矿石谈判中,印度最大私营铁矿石出口商Sesa Goa公司表示,该公司将把供应给日本客户的铁矿石价格上调19%,从而积极策应巴西淡水河谷的价格谈判。其实,三井物产拥有印度Sesa Goa公司51%的股份。印度Sesa Goa目前年产矿石量大约900万吨,其市场多元化,覆盖日本主要的钢铁厂及欧洲大的钢厂。中国大陆主要客户是宝钢、马钢、重钢、昆钢、南钢。

2006年12月21日,宝钢在谈判的开始阶段就急忙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2007年度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上达成了一致,接受上涨9.5%,首度取得所谓的“定价权”。此前的两年,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谈判,接受了71.5%的价格涨幅,获得2005年铁矿石首发定价权;德国蒂森-克虏伯达又接受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19%的涨幅,而获得了2006年首发定价权。新日铁和蒂森克虏伯达都曾因为能从首发定价权中得到好处,更愿意在价格谈判中妥协。

铁矿石连涨了三年之后,也是在中国产业界对宝钢获得2007年度铁矿石的首发定价权大加赞赏之际,三井财团已然悄悄改变了策略。中国钢铁企业产能巨增,同时对于海外铁矿石的海运需求也高速增长。三井财团的利益点恰恰就在于“帮助”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了对于钢铁产业链(以铁矿石为源头、以物流为纽带)的控制能力。于是,铁矿石连续3年涨价还未落幕,2007年的海运价格就开始翻番。

矿石未平,海运又起

2007年9月5日,作为国际海运价格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已经到达8090点,创历史新高,但在2003年底之前,BDI还没有突破过2400点。而当日的巴西、澳大利亚至中国平均铁矿石海运费也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巴西图巴朗港至北仑港、宝山港平均铁矿石海运费为68.563美元/吨,比2006年全年平均运费上涨148.15%;澳大利亚西澳港至北仑、宝山港平均铁矿石海运费为26.123美元/吨,比2006年全年平均运费上涨120.01%。

海运费的大幅提高,再次让中国钢铁企业陷入夹缝中,日本企业却很平静。日本钢铁企业多数与船运公司签订了长期协议,能拿到更便宜的海运价格。日本钢铁行业和海运行业的重要企业,甚至造船企业,都是互相交叉持股利益共同体,同属共同的财团成员,即使涨价也是钱从左手移到右手,对整体利益没多大影响。而且,日本有很完善的海运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能通过对运输价格的期货买卖锁定涨价风险,甚至操纵特定领域的运价。

不仅如此,海运费的大幅提升还为三井财团的商船三井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为其扩充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5月30日,日本最大营运商商船三井宣布,该公司计划建造43艘铁矿石运输船,以满足预期中铁矿石运输长期增长的需要。这一大规模的投资将加强商船三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好望角型新船经营者的地位,使该公司至2010年从事铁矿石和炼焦煤运输的船队达110艘好望角型船和30艘巴拿马型船。

商船三井(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为商船三井的全资附属子公司,总部设于上海,在中国有27个分公司/代表处,分布在沿海各重要口岸及城市。2002年,商船三井(中国)有限公司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中国事务战略委员会和秘书处,专门研究、制定和实施在中国拓展业务的战略。商船三井作为全球最大的矿石运输企业,对中国和全球的海运市场了如指掌,显然有足够的能力对海运市场的价格施加影响。

在2003-2008年铁矿石和海运费价格大涨中,日本作为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始终胸有成竹。这是因为,三井物产和商船三井等财团企业相互配合,始终把持着铁矿石资源和物流,又渗透到钢铁产业和贸易的个各环节,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都能化解价格波动的风险。另外,新日铁等日本钢铁企业凭借高端技术、高端产品优势还可以将资源价格上涨传递到全球市场上。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掌握主导权比争取定价权更为重要,没有产业主导权根本谈不上定价权。

2008年1月23日,国内各大网站转载了《商务周刊》的一篇题为《隐者三井》的文章,其中提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李飞教授的看法。他说:“三井物产的优势之一主要体现在它对商品价格的控制力度上,三井物产力求价格稳定,部分情况下甚至可以控制商品价格走势,从而挟制下游企业。”该文还评论说:“三井财团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股份投资聚集大量连带企业,这种持股方式尽管不能完全控制对方,但也使得三井物产可以参与到更多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在信息和网络上的优势来影响对方。”

P20-23

序言

三井的角色

三井物产(Mitsui)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商社,而且又是先驱者,有着悠久的历史。19灾年,三井物产排名世界500强第一,在其后的10年间也都基本排名500强前10位。2003年以后,三井物产将能源部门等重要产业机构独立核算,并且在全球设立独立法人公司,使得自己在《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中的位置迅速下降,其真正的实力和活动被隐藏起来,不为外界所注意。

事实上,三井物产不是制造厂家,它最大的财产是人,其价值无法简单用西方式的财务报表来衡量。作为综合商杜,三井物产并不直接拥有生产设备,整个企业活动所依赖的资本就是“人”。1979年,八寻俊郎就任三井物产社长,积极推进“RDS运动”,其主旨是把三井物产的经营原点恢复到“人”,比起纵向组织来,更加重视横向组织的力量,消除官僚主义,使公司重新成为能动的、充满活力的、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组织,“人的三井”由此得名。

不少中国企业都在梦想跻身世界500强的行列中,然而,三井物产对500强排名从来都不屑一顾。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母体已经培育出众多世界级的企业,三井财团体系內的500强企业更是有一大把,其中就有丰田、东芝、索尼、三井住友银行、商船三井、三井造船、石川岛播磨重工、三越百货等知名企业。三井物产向来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中国人对它知之甚少。三井物产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似乎是个全球性的谜。

历史沿革

三井家起源于平安时代(794-1192)的关白(辅佐天皇的丞相)藤原道长,其后代离开京都,定居于近江国(今滋贺县)“三井寺”地区,开始以“三井”为姓。据《三井帝国启示录》考证,“三井寺”得名于中国浙江天台山(位于温州、台州和宁波地区)的“三井潭”,而日本近江国的居民被认为是中国汉代最后一个皇帝刘协(181-234年)的后裔。近江国是日本出产商人的地方,这些商人在唐宋时期就与中国浙江商人密切交往,如出一家。

17世纪中叶,正是中国明朝后期的徽商从鼎盛走向衰落之时,三井家的后人三井高俊举家从近江国迁往伊势国的松板,放弃武士地位,成为酿酒商人。1673年,三井高俊的四子三井高利开设名为“三井越后屋”的吴服店(今三越百货)。之后,三井高利又在京都、江户(东京)、大阪、长崎等地开设名为“两替屋”的钱庄,从事兑换、放款等金融业务,即为现在三井住友银行的起源。三井高平继承家业后,在长崎开设吴服店的分店,宝永年间(1704-1711年)开始与外国交易,此为“三井物产”的远祖。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以太谷、祁县、平遥等晋中商人为代表的山西商业票号,曾“富甲华夏”,“汇通天下”,闻名于中华大地。然而,晋商最终随着突如其来的战乱在清朝末年时衰败了。此时,三井家族为倒幕势力提供巨额资金,是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的功臣,成为“政商三井”。由此,三井家族与明治政府发展出了一种互相支撑、互相利用的互惠关系,推动日本的经济与社会变革。1876年,三井家族开设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银行“三井银行”,并成立了当时规模为日本第一的“三井物产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当局认为日本的财阀是军国主义的根基,将包括三井、三菱、安田等在内的几大家族财阀解体,三井物产这家综合商社也被分割成170家小公司。1952年,由于政策上的缓和,加上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商社培植措施,原三井物产系统的公司不断合并,于1959年完成合并后又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综合商社。此时,原三井财阀的众多企业重新聚拢起来,形成新的三井财团体系。

2001年4月2日,三井财团的樱花银行(原名三井银行)与住友财团的住友银行正式合并为三井住友银行。值得一提的是,住友商事是住友财团的综合商社,经营规模紧随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之后。中国人熟知的NEC(日本电气)、松下、三洋这3家企业是住友财团的成员或重要关联企业。2002年12月,三井住友银行通过股份转移方式设立三井住友金融控股公司,标志着三井-住友大财团体系的进一步统合。

……

三井物产首先通过投资持股其他物流企业进一步扩张分销配送网络。在中国,三井物产持有香港保昌控股有限公司25%的股份,而香港保昌控股是亚洲地区主要的物流企业,在内地共有14个分支机构。此外,三井物产在新兴市场加快构筑高效的物流体系。在俄罗斯,三井物产持有东洋运输公司30%股份;在巴西,三井物产与巴西顶尖物流提供商IJbraGroup合作提供仓储服务;在印度,三井物产投资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在中东,三井物产将在迪拜的JebelAli自由贸易区内进行物流基础建设投资。

随着电子商务(EC)的发展,三井物产也积极是建构EC市场,并强化承包整个物流、货款支付、保险、审查等相关业务。三井物产的“E-SOKO”、三井物产与伊藤忠商事合资的“达康存货网络公司(Dot.com)”是最典型的EC市场的具体事例。此外,以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三菱商事这三家公司为中心所设立的“物流连结日本(LogiLinkJapan)”,包罗求货、求车、求库等信息系统。

事实上,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无论涉足哪一个产业,三井物产几乎都遵循着这样一套“行动逻辑”——在一个由100多家子公司和上千家股权管理企业组成的全球交易网络和信息情报网络中,三井物产以金融资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的高效形式渗透到产业的上下游链条中。最终,三井物产通过强大的贸易能力和物流网络建设能力,将上下游资源流动起来,从而为整个财团创造高额的交易利润,并掌握商业机会的“制高点”。

作者

后记

日本,这个蕞尔岛国,忽然从默默无闻的历史舞台幕后,在19世纪的下半叶,窜上了台面,并且成为亚洲唯一的世界性强国。更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从战败国的灰烬中,重建、复原、振兴、一跃为经济强权,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之一。日本,这头曾经的军事巨兽,令它的邻国惨遭躁躏;也让横行百余年的西方各国吃尽苦头。美国占领军尚未撤出,胜利的狂欢情绪尚未消失,日本俨然已经变为一头经济巨兽。

1980年7月,美国NBC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一个名为“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的电视专题片。画面镜头显示:日本的汽车工厂日夜加班,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而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停工的车间处处可见,街头到处是失业的工人,一片萧条景象。NBC电视台主持人说:“什么是殖民地?殖民地的定义是输出原料,输入工业成品。”在这个定义下,美国似乎已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了。这是危言耸听吗?

随后,美国学者沃格尔(Ezra F.vogcl)出版了《日本第一》这样一本研究专著,从一般的美国市民、学者到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乃至五角大楼的军人都争相阅读。美国社会上下形成了危机感,而美国企业界也认真研究和借鉴了日本经营管理中的有益元素,不断增加与日本企业竞争对抗的能力。如今,美国借助金融实力控制着宏观经济领域,日本则一改当年锋芒毕露的气势,扮成一个“失去10年”的虚弱巨人,暗中把持着微观经济的命脉。

日本“装穷”为哪般

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告诉人们,太强和太弱一样,都会是不安全的。太强了,就会造成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成为其他国家的敌人。而太弱当然也是不行的,容易被其他国家欺负,失去安全。强大要有一个度,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失去安全。上世纪80年代,雄起于世界的日本经济十分张扬显赫,四处扩张,日本威胁论甚嚣尘上,结果是四面楚歌,招徕了一片喊打声。

1989年,在美国国会传阅着一份《日本对美国经济侵略》的文件,言词激烈地指出:“美国正面临着两种世界战争,即与苏联的军事斗争和与日本的经济、技术斗争。”该文件还认为,美国拥有核武器,有足够的能力阻止苏联的进攻,但却没有相当于核武器的经济手段足以阻止日本的经济、技术侵略。如果让日本乘胜前进,而美国又逐渐丧失与苏联抗争的能力,那么最后美国将全面沦为日本的经济殖民地。

与此相呼应,美国新闻出版界发起了“鞭打日本”的攻势。美国著名罪案小说家迈克尔·克赖顿在新著通俗小说《日升》里,直言不讳地把美国的许多经济问题都归咎于日本财团的阴谋。在《影响力的代理》(1990年)一书中,作者帕林·乔特认为,东京付钱买通了有影响的美国人,试图在政治上有效地支配美国。在《即将与日本发生战争》(1991年)一书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冷战后美国的头号敌人就是日本。

西方一些战略家开始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是像一次、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在陆上、海上进行血与火的拼杀,军事实力的强盛在作战中起决定作用,未来的战争,是信息战、科技战、教育战、经济战,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整体较量。美国的杰克·安德森和戴尔·尼阿塔在《华盛顿邮报》刊文鲜明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是一场经济战。”而在这场表面稳定而内在剧烈的持久的经济战中,美国正走向失败,其主要对手是日本。

为此,美国政府从国家利益的俄略高度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1989年,美国以不公正贸易为由正式向日本提出了“超级301条款”,对日进行制裁。同时,美国认为,它的商品不能打人日本市场还与日本的经济结构(指财团体制)有关。1989年5月,布什总统指示与日本交涉有关经济结构问题。1989年9月,日美结构协议谈判开始举行。美国提出了200项以上的改善结构障碍的条款,从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批评开始,涉及到日本的经济政策、企业行为、商业习惯,甚至于日本的产业文化;最后归结到打击和“改造日本”的目的。

1990年10月,在美国罗切斯特工科大学(RIT)举行了击溃日本经济的研讨会。此后,克林顿总统于1993年1月上任后不久就设置了国家经济会议(NEC),接着又设立了国家情报会议(NIC)。国家情报会议既是白宫的机构,也是中情局的下属机构。接着,克林顿总统对国家情报会议的负责人约瑟夫·奈说,要将中情局的活动目标从对付俄罗斯转向日本的财界和政界,还要求《日本第一》的作者沃格尔与约瑟夫·奈一起工作。

经过一番被美国打击的痛苦体验后,日本一改其咄咄逼人的强大气势,借泡沫经济破裂后的短暂颓势,将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始终无法从颓势中走出、失去了10年美好光阴的虚弱巨人。世人面对这一光景,无不为日本的夕阳西沉而感慨万分。整个世界一改过去对日本戒备和警惕的心态,转而用同情或嘲笑的目光关注和打量起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经济巨人了。日本以牺牲今天为代价,赢得了明天发展的空间。

……

日本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突出特征就是,以综合商社为核心对国民经济进行细致的微观经济管理,而非像美国那样依靠基金实施粗放型的宏观经济管理。总结一下就是:综合商社是商贸公司,第二银行,准军事体,次级政府,幕后外交,战略智囊,情报中心,风险堤坝,投资媒介,经贸大学等。总之,综合商社不仅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纽带,而且是日本寓军于民体制的核心,是民间与政府对接的桥梁。

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三井物产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似乎是个全球性的迷。三井物产中国副总代表魏杰是这样介绍的:“问我们做什么,不如问我们不做什么。我们不做毒品、不做武器弹药这些违犯法律的事,但是其他的只要有机会我们都可以做。”

——摘自《环球财经》2006年8月期/梁志坚

三井财团体系内的500强企业有一大把,财团所属的成员企业就有丰田、东芝、索尼等全球行业翘楚。在世界范围内,三井投资、参股的企业几乎无所不在,但是在三井关联企业的身上基本看不到三井的名称,三井就如一艘潜艇——它就潜伏在你身边,但你却感受不到它。

——摘自《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7年5月期/萧三匝

上世纪50年代末,原三井财阀直系、旁系公司以企业集团的新形式集结而恢复成为大财团。三井财团的经理会成员公司及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共达150多家。而三井物产则在1995年世界500强排名第二,并且连续5年以上进入世界500强前三名。

——摘自《董事会》2007年3月期/袁璐

无论是农作物、矿产资源还是消费品,无论是原材料、中间件亦或是终端商品,在所有的生产、贸易和物流环节,三井都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将自己的下属公司以及关联企业推到台前,不断地扩大着市场、资源和疆土,谋求着利润最大化,而自己则隐藏起来,像极了“影子帝国”里的王者。

——摘自《商务周刊》2008年1月期/袁瑛 王晓君

难怪人们常说,商社从拉面到火箭、从卫星到鸡蛋都做。甚至更有比卫星大的宇宙,比鸡蛋小的芯片和肉眼根本看不见的生物工程。那么,“综合商社”到底是什么?综合商社,是日本独有的企业形态。从三菱商事和三井物产这两家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可以发现,“综合”就是这类独特企业的金字招牌。

——摘自《中外管理》2007年4月期/王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