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解梦溪笔谈(细品唐宋盛世文明白话全译图解本)/图解经典
分类
作者 (北宋)沈括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括的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内容之广博,义理之明晰,考据之精微、文辞之优美而广为流传。本书编者在生动翻译《梦溪笔谈》原文的基础上,为书中每一个科技知识点设计了细致易懂的示意图,添加了近600张精美图片,设置了妙趣横生的相关知识链接,突出了前人极少重视的人文内容。其晓畅的文字、精美的版式、丰富的图片为读者铺就了一条欣赏与品鉴唐宋盛世文明的康庄大道。

内容推荐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是一本集科技知识与人文内容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十几个方面,时间跨越千年而又重在唐宋,是古代影响最大、内容最广博、考据最精微、同时又最富有趣味性的笔记体巨著。

本书译自《梦溪笔谈》权威古本,内容全面生动,文字清新流畅。为了让阅读本书成为读者的享受,编者为诸多科技知识点增加了解析图,将古奥的文字与艰深的科技知识转化为了简明生动的画面,晓畅易懂,同时配置了近600幅精美古图与手绘图,设计了丰富的表格与相关链接,同时给每个独立的文段增加了贴切的标题,起到了与原著相得益彰的效果。无疑,本书将是你阅读、收藏、赠送几相宜的上佳选择。

目录

编者序:一部绝世独立的奇书

原序

本书内容导航

卷一 故事一

卷二 故事二

卷三 辩证一

卷四 辨证二

卷五 乐律一

卷六 乐律二

卷七 象数一

卷八 象数二

卷九 人事一

卷十 人事二

卷十一 官政一

卷十二 官政二

卷十三 权智

卷十四 艺文一

卷十五 艺文二

卷十六 艺文三

卷十七 书画

卷十八 技艺

卷十九 器用

卷二十 神奇

卷二十一 异事

卷二十二 谬误

卷二十三 讥谑

卷二十四 杂志一

卷二十五 杂志二

卷二十六 药议

补笔谈 卷一

 故事

 辨证

 乐律

补笔谈 卷二

 象数

 官政

 权智

 艺文

补笔谈 卷三

 异事

 杂志

 药议

续笔谈

附录(原文)

试读章节

召见之礼

唐朝规定,自宰相以下的官员,在初次任命时都没有宣召,即不能受到皇帝的召见之礼,惟独学士才有幸被宣召。这可能跟学士院位于禁中有关,若不经宦官宣召的人,都不能进入禁中,因而在学士院门外另设了双重门,也是因为它与禁中相通的缘故。另外,学士院的门朝北开设,是因为它位于浴堂的南面,以便于随时应召。现今学士初次被召见时,从东华门进入,在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双双从左承天门把他引到阎门,这也是沿用的唐代的旧制。唐代宣召学士从东门入,是因为当时的学士院位于皇宫的西部,所以从翰林院东门去赴召,不比当今的东华门。至于拉铃的旧制,也是由于学士院在禁中的缘故。即便是学士院的官吏,也只能等候在玉堂门外。由此可见,唐代禁中的管理制度是非常严密的。当今的学士院设在宫外,同其他官署一样,也设有铃素,却只是走以往旧制的形式罢了。

玉堂

宋代学士院的正厅叫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因而直到现在学士们只有在每月初一那天才被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过去规定,堂中设有视草台,每当学士们代皇帝起草诏书时,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现今不再这样了,只留下一座空台而已。在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灼过的痕迹。原来太宗曾夜里驾临玉堂,当时苏易简是学士,当夜他值班,已经睡下了又爬起来,匆忙间没有灯烛照明整理衣冠,宫女从窗格间伸入烛火为他照明,因此在窗框上留下了烧灼的痕迹。学士院至今不愿更换这扇窗子,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东、西头供奉官

东、西头供奉官,本来是唐代从官的名号。自唐高宗年号以后,皇上常居住在大明宫,在大明宫内另设从官,称为“东头供奉官”;由于西边正式皇宫的原有从官并不废除,所以称之为“西头供奉官”。

蛾眉班

唐代过去规定,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东西对立,称做“蛾眉班”(在唐代称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为供奉宫)。我朝初年的时候,供奉官都是在百官之前横列。而王溥由宰相改任太子太保时,一品班被排在供奉班的后面,于是朝廷才下令供奉班依旧东西对立。到了庆历年间,安国公担任中丞时,他认为东西班互相作揖的制度不合礼法,因此朝廷又下令供奉官横列。现在的供奉官在殿外初叙班时东西分立;百官上殿重新排好班次后,供奉官又改为横列;参拜皇帝完毕后,供奉官又重新东西分立;百官分班退出大殿后,供奉官才出殿。这种礼法参用了过去的规定。

关于服饰

唐朝在服饰上并没有明确的条令,只有约定俗成的惯例。如翰林学士在进见丞相时需穿便鞋,和中书省文书往来时使用平行文书,可以骑马进宫之类的,都是沿用的旧制。近年翰林学士进见丞相时,大多穿着官靴手拿竹笏。章悼(字子厚)任学士时,曾找机会讨论过恢复旧制,因此现在的旧制已被明文规定。

胡服

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北齐以来,完全采用胡人的服饰。窄袖口、绯绿、短衣、长筒皮靴、有蹀躞的腰带(蹀躞即腰带上垂挂的小带子),都是胡人的服饰。窄袖口便于骑马射箭,短衣、长靴便于在草地上行走。胡人喜欢茂盛的草地,经常在草丛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时都见到过这种情形,即使王庭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的王庭时,刚刚下过大雨,经过草丛时衣裤都湿了,而胡人一点都没被水沾湿。腰带上所垂挂的蹀躞,大概是要用来佩带弓、剑、手巾、算囊(装计算用具的袋子)、磨刀石一类的物品。后来中原的官服虽然去掉了蹀躞,但还保留了它的环。环与蹀躞连接如同系在牛马股后的革带,也就是如今皮带上的装饰扣版。天子的腰带上定以十三个环为标准。唐代武德、贞观年间还是这样,开元以后,虽然沿袭旧的习俗,但衣带已稍稍宽大些了,不过带身上依然有孔,带钩从孔中穿出。本朝在此基础上既有所沿袭,又有所改革,以使人的外表装饰看上去更加精美。

胡服与汉服比较

汉服是相对于少数民族的“胡服”而言,古代汉民族的典型服饰被称为汉服。二者从形式到功用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而汉服在不同朝代特色也不同。

幞头

幞头又叫四脚,是因为它有四条带子。其中两条带子系在脑后下垂着,另两条带子倒过来系在头顶,使帽子妥帖地戴在头顶,所以这两条带子也被称为“折上巾”。一般幞头脑后的两条带子是松软下垂的,后来被铁丝固定着支成硬脚;在唐朝的制度里,只有皇帝才能用硬脚。晚唐方镇擅自发令,开始越级使用硬脚。本朝的幞头分为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其中惟有直脚无论贵贱均能戴用。另外,唐朝人也称平民所戴头巾为四脚,其两脚系在脑后,两脚系在颔下,以便在劳动时不致脱落,在空闲时就把它们倒过来系在头顶。现在的人不再把带子系在颔下,脑后的两根带子也只用作摆设了。

堂帖

唐代中书省处理事务的公文被称为“堂帖”。我曾经也见过唐人的堂帖,由宰相签字画押,格式如同今天的堂阁子。

文书的讲究

我担任史馆的检讨时,枢密院下公文来询问宣及头子的起源。我查考唐代旧规定,.中书舍人负责的诏书、诰命都抄写两份:一份作为底本,一份用来宣读。这里“宣”作“拿出宣读”解释,而不是一种文书的名字。晚唐时枢密使从禁中领旨,出来后交付中书省,就称为“宣”。中书省收到后,把圣旨抄录在案,称为“宣底”。当今的史馆中还保留着后梁的宣底两卷,宣底如同今天的“圣语簿”。从后梁开始设置崇政院,专执禁中的密令。至后唐庄宗时,重设枢密使,委令郭崇韬、安重诲担任,开始分工负责政事。不经过中书省直接下达的皇命称为“宣”,相当于中书省的“敕”。小事就发“头子”,草拟“堂帖”。至今枢密院还采用宣及头子。我朝枢密院也使用劄子,只是中书省的劄子宰相画押签字在上,次相和参知政事依次画押签字在下;枢密院公文枢密使画押签字在下面,副使等官员依次画押签字在上,中书省劄子、枢密院劄子以此作为区别。头子只有在派遣驿马诸类事情上采用。

参拜之礼

百官集体去中书省拜见宰相,九卿以下的官员,就由中书省的司仪高喊一声“屈”,然后快步进入。宰相向他们作揖和进茶时,中书省的司仪都要高声传唱,这种礼仪称做“屈揖”。待制(此官位高于九卿)以上的官员拜见宰相,司仪就说“请某官”,而不用“屈揖”,临走时宰相还要向他们进茶。百官来拜谒时,宰相都要在坐席的南面横设他们的座位。宰相上朝时有座位,而京官以下的官员都要站立。皇上在后殿接见百官,待制以上的官员有自报姓名、行跪拜舞蹈等礼仪,其他官员则只参拜,无须自报姓名和舞蹈。在中书省简省官位高的官员的礼仪,是表示他们与宰相在职位上是相抗衡的。在皇帝跟前简省官位低的官员的礼仪,是为了降低礼仪的等级。P34-40

序言

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土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间巷之言,靡所不有。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以之为言,则甚卑,以予为无意于言可也。

译文

我辞官隐退,深居简出,和他人很少交往。回忆起平时与客人们的言谈,不时用笔记录下来,就像有人和我见面聊天一样,我就这样过着淡泊的生活,和我谈话的只有笔和砚而已,所以这本书就取名为《笔谈》。国家政事以及与皇宫官府有关的事情,我都不敢私自记录。至于那些为土大夫所褒贬的人与事,不仅仅是丑恶的没有记录,就是很好的也没有写进本书。本书所录,只是一些山野林间之事,纵情谈笑之语,都是不关系到他人利害的事,下至街谈巷议,无所不包。书中也有一些记录得自传闻,其中难免有缺漏谬误之处。要是把本书当作“立说”,内容又过于浅近,把我当成无意干著书立说也并无不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