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现代人,有谁曾静静地坐在戏院里,领略昆曲软糯的声腔、曼妙的身段?《牡丹亭》、《西厢记》、《救风尘》,也许这些戏名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有谁细细领略过它们的浪漫与传奇?“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元杂剧的魅力哪一点比唐诗、宋词逊色?古典美女安意如,带你畅读古典文化的美丽与哀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观音 |
分类 | |
作者 | 安意如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忙碌的现代人,有谁曾静静地坐在戏院里,领略昆曲软糯的声腔、曼妙的身段?《牡丹亭》、《西厢记》、《救风尘》,也许这些戏名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有谁细细领略过它们的浪漫与传奇?“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元杂剧的魅力哪一点比唐诗、宋词逊色?古典美女安意如,带你畅读古典文化的美丽与哀愁。 内容推荐 在古典诗词的美丽意境里,安意如以轻盈优雅的姿态横空出世。“人生若只如初见”虽好,然而我们多想让她优雅的身影再次出现,多想再次沉醉在她美丽的文字里。安意如终于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她再次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梦境里。这次,她选择的是元杂剧——昆曲的前身;这次,她字斟句酌,如琢如磨,拈断缕缕心绪。 目录 自序 石褪玉露 《西厢记》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汉宫秋》 《雷峰塔》 《赵氏孤儿》 《救风尘》 《倩女离魂》 《琵琶记》和《荆钗记》 写在后面的话 试读章节 游园那天早晨,春光分外殷勤。杜丽娘醒来后一如往常神情慵散。据丫鬟春香回忆,那天早晨,她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只是显得有些忧闷。这一切,也许和窗外熏和的天气有关。 “那样的天气,看上去就是懒洋洋的。”春香说。她经过走廊时,还特意住脚,伸手向外探了探,空中漂浮着一些游丝一样的东西。她抓了一把,发现手里什么也没有。“连太阳闻起来,都有香气。” 她满足地深了一口气,朝小姐的房间走去。 “小姐。”——她看见小姐杜丽娘,默默地坐在那里,花样绣线被抛在了一边。春香机敏地收拾起已快要熄灭的香,没有多问。 杜丽娘走了出去,倚在栏杆上。春香好像听见她自言自语:“一切都只是个梦而已。” 窗外春色,耳边莺啼更添了心上莫名感伤,她叹息着:“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她的处境和心境竟和书页间的美人不谋而合:“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对于生活,她早有不满却又习以为常。思想的空间再大,现实的空间却依然很小。能做的努力,就更少。 内心单纯明净的杜丽娘,在惊梦之前。麻木安心的做着顺民,她吐出一丝丝的苦闷,渐渐郁结成了一个茧——那迫使她反抗的动力,还在途中,没有抵达。 独立小院的杜丽娘叹息着,只觉得春色恼人,不知打哪来的忧闷。她刚做了一个梦,那该是一个让人心存眷恋,甚至有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梦,也许是个面目模糊的男人,像一阵春风拂过桃花,她未及欢欣,他已遽然无踪。 梦短的几乎无痕,才叫她不禁暗自埋怨起窗前的莺啼将她惊醒。醒过来后,她只记得隐约的情节和清晰的感觉。心里像有一尾鱼在游来游去,但她怎么也捉不住。这让她很惆然,很烦闷。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危险的暗示,来日她一样会被惊起,独立深院。 只是下次。下一次的幽怀就没有这么好排遣了。 她一径发闷,眼前庭院深深,春意沉沉。她只觉得心事层层,却还没有开出来,只管饱饱地紧紧地压在心头。 生活如此单调乏味呵。无非刺绣,纺织,缝纫等女红,再来是读几卷诗书,和春香闲话几句,两个不出二门的小丫头能有什么时鲜的话题,能架得住天天腻在一起?春香又不喜读书,她纵有满腹诗情也无知音倾谈。 父母用心择选了一位饱学的老秀才做她的老师,期望把她教导的更知书达理,循规蹈矩。事与愿违。殊不知,杜丽娘的觉醒恰是从父母决定为她延师开塾开始的。 老先生才情枯涩,为人迂腐。刚开始讲《关雎》,可以讲到让人昏昏欲睡,然而就像一个微小的机会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际遇。一个平庸的男子,照样可以触发一个才女的情思。杜丽娘恰是从陈最良身上照见自己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她读了很多书,写的一手好字,有不错的诗文功底,不俗的品味,而她的老师只知照本宣科。终身在贫寒中挣扎的男子,读书只为谋生,连砚台有眼为佳也不懂。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很出色,和别人很不一样时,她的孤独感就出现了!她开始有她的苦闷——怀才不遇。这,竟然和远方她未来的恋人惊人的一致。 此时她倚栏远望,所望之处恰是来日柳梦梅自岭南来时要经过的梅关。这又是一个神秘地暗示,然而此时,人不能知。 与自觉长大,开始多愁善感的杜丽娘比,春香只是个爱玩的小丫头,她念念于游园的约定。不失时机地提醒她,我们该去游园了。 经过提示,杜丽娘终于想起来前几天说起的游园一事。她自然要回房精心打扮一番才肯出门。 有了寄托,她心情转好。“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看见外面响晴的天,空中漂浮着小虫辛勤吐出的游丝,夹杂在飞花乱絮,飘来这小院中,她突然觉得没那么寂寞。那游丝般,握不住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毕竟是悠悠地来到眼前了。 丽娘愈发用心地打扮起来。吩咐春香“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看见镜中的自己,陌生的自己娇艳可人。她忽然间害羞起来,好像被镜子窥出了端倪。 为了掩饰自己情丝荡漾,她假意嗔怪这该死的镜子,害得我把头发都弄歪了呢! 梳妆完毕,她又开始踌躇:“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到底去不去?这是个问题。顾影自怜时,她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自得,更有失落,爹娘老把我关在屋里,什么时候才有人能发现我的美呢?可是当她真正要踏出门时,她又开始犹豫不决。 面对春香撺掇型的赞美,杜丽娘道出了深藏的傲然: “你道翠生生出落得裙衬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你赞我穿着绛红色的裙衫多么艳丽光彩,戴着宝石鋃嵌的花簪多么光彩夺目,你可知道我不止是喜欢这些漂亮的饰物,爱美是我天性使然。我的容颜如这春光一样曼妙姣好,又谁懂得欣赏呢? 恭谨温良的女孩自呈心迹:“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一句话道破天机。她原不只是温吞水似的大家闺秀,她天生长一颗妖娆的心,是喜欢和爱情较劲的小妖精。P24-27 序言 这一年,是迷茫、挫折、欣悦的交集。 当我开始准备写戏的时候,我一开始想写的是京剧。 那些怎么也不会老去的旋律,它们让我心醉神驰。我企图把我所感知的美和人共品赏,它们是我年少至今的珍藏。如同小女孩的私物,在合适的时候,总想拿出来同人分享。即使它很有可能不值一哂。 但我逐渐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不是一个表演艺术家,我不能站在舞台上用身段和唱腔来完美地呈现一个故事。而仅仅通过文字的描述去形容京剧’的美妙又是不够的,很容易就干涩乏味,空空荡荡。事实和描述之间的巨大鸿沟,很可能使原本忧伤动人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 有一些美是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的,而有一些美,是自有形态的,它们是稳固直至封闭的,不能被转化。你必须耐心接触,进入,深入,再深入。直到你整个人与它有了心领神会的交合。这种感觉是旁人无法替代的。 这是我所遇到的第一个挫折。 后来,我试图通过表演者的角度来探索京剧之美。谭鑫培,余叔岩,马连良,梅兰芳,程砚秋,光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的风仪,也足以让我抛下一切,甘心回到往昔,同他们一起生活在那个起伏跌宕、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知道向往终是虚妄。那年代已飞离我而去,那些人一去不回,百般相思亦是枉然。 章诒和不会知道,我是多么感伤于她的《伶人往事》,哀痛马连良的死去,他遽然的离世让我怦然心碎——联想到故去的外公。因为外公的缘故,我对清矍的老人总有割舍不断的好感,何况他是马连良。 写京剧要写角儿。戏曲其实是残酷的,离了角儿就离了魂。写角儿势必要有机会对人有持续深入的了解,如同观察一株植物如何从萌芽走到落叶归根,用心分辨根、茎、枝、叶、花,究竟有何特别。而我,显然缺少这样的机缘。了解一个人绝不仅仅是通过一些影像文字的肤浅描述。那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终是来自别人,归于别人的记忆。 我看齐如山回忆录里写的那样亲和恬淡。往昔静水流深,真叫我心向往之。齐先生是民国名士,近代戏曲研究的第一人,他总结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聊戏曲时必提的八字真言。 他回忆当时去看梅兰芳演《汾河湾》,以他的眼光苛刻,并不觉得梅有多出众,然而梅当时具有的观众缘已足够叫他吃惊。一场戏听下来,他觉得梅兰芳功底很好,是个可造之材。他觉得梅对柳迎春这个人物的心理揣摩不够确切,在表演上尚有可改进之处,一时兴起写信给梅,提了几条建议,再去看时,梅已经依照他的指教一一改了过来,这让他觉得梅很受教——由此与他建立深交,直至帮助梅成为真正的大家。 这样的事,他说起来是家常闲话,于他而言确实是家常。言者清淡,听来有味。而我们总是不自觉就正襟危坐,以追慕前贤之心去品评谈论。过于谄媚,刻意地表白自己,恨不能扑过去耳鬓厮磨。试图将每一件平常小事都说成独一无二的轶事,掘地三尺,在每一点旧事的碎屑里搜索华丽的残影。 这是一件多么徒劳的事情。 如果说,章诒和还有机会捕捉到绝世名伶退场时的衣香,晚生如我,真的只能在长安街上那个很没有戏味的戏院里拣几场还可以入耳的戏来听了。而且,心凉的是,身边往往没有几个人。 这是我的遗憾,也是我更大的挫折。 最终我只有回到故事身边。我发现,它一直在我身边,如同忠贞的情人。一路见我迷茫,见我反复,它依然耐心守候。直到我醒悟,离弃了那些妄念,它们依然与我相依为命。 真是命中注定啊! 我重新进入到我所熟悉的故事里面,一如重新与之相爱。这一次我不再粗暴轻率地对待它,而是用对待情人的温存忍耐。我们重新接纳对方,如进入情人的身体那般情意深长。我要它和我都放开,将感觉坦露,每一处褶皱轻抚,再微小的细节亦被关注。 我不再急切地去表白什么,那样会使我像一个唠叨的妇人。不再刻意地追求宏大叙事,避免了惺惺作态。我试着去描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再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贸然站在时代的角度作出价值判断。我开始用心去揣摩剧中人的生活,剧中人的思维,分析他们际遇变化的原因——体察每一次轻小细微的抖颤。那是命运在发生变动。 我的讲述有时仍不可避免地偏离,滑向自我沉溺,这是一个感性写作者的致命缺点——为了标榜感受的独特性,夸张个人感受。我的价值判断也会急不可耐地从幕后跳出来,打断原本刻意维持的冷静叙事。 但我深信。这本书会是不同的。与我自己以往的不同,与别人的也不同。 体会杂剧是另一种情味。当你习惯了唐诗宋词的优雅缠绵之后,你几乎会自觉地抵制这个世俗化的产物。它很难符合高雅清淡的口味,显得直白低俗,不耐咀嚼,有时还充满了龌龊和猥琐。 它不像诗词歌赋那样懂得撩拨,欲近还远,善解人意,它太不懂掩饰,直至会搞坏你的胃口。可是当你进入了之后,你会发现它的孤寒由来有因。杂剧本身是一个寂寞的产物。是一群有志难伸,或者在我看来是活该一辈子不得志的读书人排遣寂寞、消遣社会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用力太过,流露出些许尖酸刻薄的个人情绪。 随时摆出一副跟人死磕的蛮狠,很可能就悲壮地落了空。你呼天抢地,人家根本不搭理你。 我写这样一本书的缘由之一来自一件小事。有回我随意地问身边的人,你们知道苏三吗?在座的人无一例外的不知道,知道的,也只是知道有一首流行歌曲叫《苏三说》,恰巧,那个R&B风格的歌星正是他喜欢的。 若你以为这是80后才有的问题那就错了。我接触的人多半是70后、60后的,他们同样一无所知。由此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集体空缺,整体空白。所以我相信,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特定群体的问题。 大家都有文化上的疏缺,不可能人人都是百科全书。但是,当一种文化疏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就有必要警惕,需要引起重视了。有什么比了解自身传统更重要的呢? 苏三是京剧《玉堂春》的女主角。而京剧的经典剧目多半来源于昆曲,昆曲又源自于杂剧。一个被奉为高雅典范的东西来自于一个流于艳俗近乎色情的东西,这也是很有趣的。 读杂剧,有时读到心生抵触。可能它里面的粗暴自私正是你我不敢直认的弱点,有意回避的阴暗。 你肯给它耐心,它回报你惊喜,世事多是这样相互和好。如是,我慢慢摒弃了对它的轻慢。在粗糙俗气中看出它精致雅气的底子来。我选择的几个故事,都是能够真正打动我的,它们在我心中存留了很多年。有的曲折离奇,一气呵成。有的文辞典雅,使人过目难忘。有的悲辛彻骨,叫人难以释怀。 用氤氲的方式去舒展它们,使之在心底复活。我不断地在想,如果我是当时的作者,我的思想是能超越他,还是不及他?我能写到这样的程度吗?我会如何去表述这份情感,处理这个人物?剧中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这样的举动,这样的念想?那些时而深情时而幼稚的话,那些匪夷所思的念头,到底是作者刻意雕琢,还是人物真情流露不由自主的结果? 元曲有时腻腻于儿女私情、男欢女爱,文人在其间有意张扬才华,互相挤兑,游戏文字,插科打诨,但更多的是个人真情的流露,道破世情。渐渐地,我看见石褪玉露的惊喜。 可以肯定的是,在我的文字中,没有带时代偏见的字眼。古人追求功名,今人追求财富;古人三妻四妾停妻再娶,今人床友众多,夫妻双向出轨。试问谁比谁纯洁?凭什么说人家是在宣扬封建礼教和迷信?站在当时人的角度,他就该这么写,他这么写已经很大胆很先锋很“身体”了。我们不能以数百年后的思想来统一观点,试图净化数百年前人的脑子。这是多么可笑、野蛮、武断的做法。 事实上,在深读时,我常常讶异于不同时代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相似,人们好像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言传的默契,无法解释的固执和坚持。心灵意识的更替相较于社会变革、朝代更迭,无疑是缓慢乃至静止的。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根深蒂固的东西依然根深蒂固。 你以为你英勇果断地离弃了,很可能只是换了个方向绕回来。人总是一面向前,一面退后。 有人说,世道再变,人心不变,这是它们的关系。在变中写不变,亦在不变中写变,那需要何等的目光清澈又要加上狠辣毒! 深觉有理。以为记,以为念。 后记 写这篇《后记》时,那场被罗格誉为无与伦比的体育赛事刚好结束。盛大落幕。 从一场狂欢中抽身,你是否感觉到这最后一夜的悲凉渐渐浮出水面,凝聚成一把匕首抵住了你的心?无论表面多繁华多热闹,都无法掩饰散场时无力落脚的疲软,心中的空虚。一如再次被宣告无家可归,无处可去。我们对奥运的热情其实来源于对自身的焦虑。我们需要荣耀,需要不断被证明。 目光再拉得远些,审视这一百年。近百年来,国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焦虑,焦虑源自身份认同的危机,危机让我们总想去证明什么。这个全球性的体育赛事,在合适的时间,给了我们合适的机会。大家身不由己地去投入去表现。 身边的人,津津乐道于资本、商业模式、全球化、创意、崛起、民主、精英。人们被这些煽动性极强的词汇弄得兴致勃勃,梦想远大。当人们的心绪越来越不安稳,身处的社会也就越来越紧绷,到处充斥着紧张、振奋、不安、焦虑的情绪。 当我们毅然把自己的根从故土中拔起,交给路过的风,我们就失去了根本的营养维系。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局促与惶恐就促使我们更急切地要去与广大的世界对接,寻找新的土壤。 可是,亲爱的,外边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记忆一夜之间铲平,我们真实地感到不安。徘徊在记忆的荒原上,故乡正从心底淡化,从视线中远离。人人本质上都是孤儿。 当我身边的人潮水一样涌向国外,去读书求学,相信那里的环境和文化存在崭新的转机,是未来生活的希望。哪怕——是去转一圈镀个铜,回来也好冒充是金,然后自命不凡。 在某些方面我显得松散,不思进取,不合时宜,思想更近于那些逐渐沉寂的老人。关于自身,我亦只坚信这个国家是我的精神永固之地,必须终身不离不弃。 我知道,我们的传统里有很多令人不悦的东西,到现在仍难以改变。或者可以说,不被改变。 真正了解传统的人不会迷恋传统,感慨今不胜昔。因为无论怎么样感人肺腑的抒情,我们都不可能回到古代,复制前人的生活,不可能像流行的幼稚浅薄穿越小说那样,根据自己的喜好挑拣时代挑拣身份去生活。时代总是不理个人意志决意向前。 事实上,我坚信的是,从传统中获取力量并赋予意义仍是我们精神补给的资源,是我们在新时代前进的力量。传统中国拥有一种罕见的文化包容性,这使得它虽然灾劫重重、千疮百孔,最终仍能神奇地自我愈合。鲜卑,蒙古,满族,种族文化的差异最终在它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一一归附。它的创造力无疑令人惊叹,但它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妥协、麻木同样叫人失语。 这个民族坚韧和无法摧毁的强悍,单纯而深刻。它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使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即使侵略者也为之叹服。 今日的中国,文化上的包容性依然存在,或者更显著。可悲的是,它的独特性却在渐渐消失。我们在丧失自我的同时,正在无限量地被同化。尤为可怕的是,在传统被日渐摧毁的同时,我们并没有找到新的传统来替代。坚决亲手摧毁自己的根,以为就此获得新生,却不料连根上的新芽也一齐摧毁了。 我们显得如此有机会走出延续百年的精神困境,却又紧接着陷入了新的困境中。 过尽千帆皆不是。身份认同的焦虑从清末国门被大炮军舰洞开的那一刻开始,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救治。一代代的中国人经过艰辛尝试和挫折终于承认,我们是中国人,不可能脱胎换骨变成别人。 现在存在着的危机,也是改变的契机。人容易迷恋过去,也容易耽于现在。事实上过去和现在之间一直紧紧咬合,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有很多自以为是的正确判断,往往局限一个时间的断层内。 我厌恶过分热情的推崇,过分尖刻的批判。这其中,充斥着野蛮、轻率、武断、不负责任、自以为是,以及人为界定的不纯动机。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表现在提供有力的思想,而非悲观的嘲讽、无力的批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见“中国元素”这个字眼就会让我全身不适。它显得那么肤浅零碎,不求甚解,像一堆鸡肋。什么是中国文化,谁又在代表着中国文化?这是一个滑稽无聊的问题。事实上谁真的能代表中国文化,谁又能将自己彻底隔绝于中国文化?为何一定要努力排出个座次来?我们不是在水泊梁山,文化的干将怎么算也不止一百零八个。传统文化就一定超越了今天的文化吗,今天的文化就注定不会成为将来传统的一部分吗? 一首《东风破》,一句《青花瓷》的流行,一个讲坛的兴盛,几本诗词解读随笔的畅销,我们就高呼“国学归来”。注意力的暂时转移,不代表身心的投入。 人们总是一边自卑,一边自满——那么贪得无厌,又那么容易满足。中国功夫打入好莱坞的荧屏会让我们振奋,锦缎旗袍龙凤云纹成为大牌儿晚礼服设计的新亮点,也让我们眼前一亮。但这些都如浮云遮眼,转瞬即逝。显而易见的元素总是容易把握,人们容易忽略的是它存在的根源。 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绝不该是让自己的文化成为流行和点缀,也不是狂妄自大地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而是自信的文化认同和开放博大的包容心态。我们需要的是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和面向世界的眼光,只有这样才有活力持续。中国人真正能够拿出来与世界分享与认同的是内心世界的丰饶和深广,而不是文化皮毛的炫耀。 我越来越厌恶把所有无聊的争执都上升到文化层面,好像非此不足以显示深刻。其实这样恰恰自暴其短,是浅薄浮躁的表现。 我从未以批判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文化,诗词或是戏曲。我不具备深刻的洞察力,也根本上不喜欢这么做。不停地批评和奚落不是治疗衰落的方法。何况,我们首先得分辨出它是不是真的在衰落,是衰落还是必然的老去,抑或是新生? 批判是某种意义上的解构,本质是更为深入、严肃的理解,即使它的手法是无厘头、后现代的。而我所观察到的一些人、许多人,他们连知尚未做到,谈何了解深入? 嘲讽令人解气却难以为继。当批评什么时,先不要笼统地下结论。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关注所议论的内容本身。 我试图从世俗的故事中寻找被埋没的、更洁净纯真的文化和道德,它们是属于这个民族至为根本的东西。 我一直在想,中国人到底是怎样一群人?是什么帮助这个民族,渡过一次又一次近乎灭顶的灾厄,破除一个又一个在劫难逃的魔咒,缓慢而坚毅地前行? 将痛楚,隐藏在伤感优雅的叙述里,让故事像花一样无拘无束地开放。我期许透过一个个故事,在时间中与时俱进。在贪婪、残忍、凶蛮、世俗的外表之下,寻找到充满关爱、奉献、坚贞、宽容的人性光芒。 我透过故事,看到读书人精神上所受的屈辱和自身的小肚鸡肠。这点上他们和最小气最世俗的妇人毫无区别。他们力图通过虚构故事来疏导被压抑的情绪,寻找内心的平衡,表达自己的不满,以此抵抗社会给予的压力,消除身份认同的不安和窘迫。 于是你看,在现实中怀才不遇、牢骚满腹的读书人,摇身一变,时来运转,美人投怀送抱,夺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象的美满,恰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艰窘和精神的枯萎贫瘠。 当一个男人真正获得认可、获得实现理想的机会时,他应该知道要抬起头来,把手张开,伸向天下,伸向更多需要救助关怀的人。绝非掉转身来,与自己的翁婆秋后算账,把娶到女子、光耀门楣,作为扬眉吐气证明自己能力的手段。 文人们在戏曲中展现的高尚和龌龊并存的能力,也着实令我兴奋。他们总是一会儿上半身,一会儿下半身,一边自以为是,一边怯于人言,一面被现实阉割,一面在自我幻中雄起——完美但毫不牵强地转换角色。 我甚至恶毒地觉得,失落、被弃才是文人的宿命,只有失落感才能激发他们伟大不朽的灵感。丰腴的生活只能使他们腐坏。 我更希望能借由戏曲,了解一个由儒释道法等多元文化构成的中国文化是如何不完美却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进而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人性格的形成。这些高贵又卑劣,使人赞叹又厌恶的品质,它们一如既往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体内,由生即死,生生不息。 中国古代文人潜意识里的想法和他们真实的心态,平民百姓真实的感情波动,都使我好奇。他们因何而喜,因何而忧?我需要的是一个接近真实想法的想法,而不仅仅是看他们眠花宿柳,听风入松,表现生活的潇洒和飘逸。 中国人如此拘谨严肃,又如此大胆不羁,无人不可以调侃,无事不可以笑谈。在戏里,他们一边继续宣扬着正统的不可侵犯的思想,一边把已经称王称帝、成贤成圣的人拽下神坛拿来调侃,编出一个又一个煞有介事的故事。 我发现对一个社会做出清晰的价值判断越来越难。所以我越来越模糊,在所有貌似文化的讨论中缄言,乃至于逃避,羞于承认是文化人。所有的一本正经,只让我联想到四个字——道貌岸然。 有时候我会怀疑我是不是老了,以我这样的年纪,发出这样的感喟为时太早,太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但是真实的感觉就是如此。 被裹挟在一个高速发展、看似青春焕发的社会中,身边的人和事日新月异,一日三春,自身反而像是静止了,我潜身在文字里,随时准备老去。 但我知道,还有一种明媚躲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见犹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