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青铜器鉴定实例/中国古代文玩鉴定实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贾文忠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代青铜器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礼制品,延续近两千多年,品种丰富,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极高的艺术性,一直是人们刻意收藏的艺术品类。青铜器的鉴定有其特殊的规律性,所涉及的知识类多面广,常人难于把握。借鉴专家辨别三代青铜器真伪的心得、经验和教刻,是一种迅速提高自己“眼力”的好方法,本书便是为此而写。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集众家所长,众人智慧的劳动结晶,其编著的目的在于普及和推广青铜器的鉴别知识,提高广大文玩收藏爱好者的鉴定水平,使得流落民间的国宝得以更好的保存的同时,免于遭受收藏热潮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形成期

 二、鼎盛期

 三、转变时期

第二章 青铜器发展史及各时期主要特征

 第一节 夏代青铜器

  一、夏代青铜器概况

  二、夏代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三、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与特征

 第二节 商代青铜器

  一、商代青铜器概况

  二、商代早期青铜器概况

   (一) 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二)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纹饰与特征

  三、商代中期青铜器概况

   (一) 商代中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二) 商代中期青铜器的纹饰与特征

  四、商代晚期青铜器概况

   (一)殷墟一期青铜器

   (二)殷墟二期青铜器

   (三)殷墟三期青铜器

   (四)殷墟四期青铜器

  五、商代青铜器的鉴定

 第三节 西周时期青铜器

  一、西周青铜器概况

  二、西周早期青铜器概况

   (一)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二)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纹饰与特征

  三、西周中期青铜器概况

   (一)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二)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纹饰与特征

  四、西周晚期青铜器概况

   (一)西周晚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二)西周晚期青铜器的纹饰与特征

  五、西周青铜器的铭文特征

  六、西周青铜器的鉴定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概况

二、春秋时期青铜器概况

 (一)春秋早期青铜器

 (二)春秋中期青铜器

 (三)春秋晚期青铜器

三、战国时期青铜器概况

 (一)战国早期青铜器

 (二)战国中晚期青铜器

四、诸侯各国青铜器概况

(一)晋国

(二)齐国

(三)鲁国

(四)燕国

(五)中山国

(六)秦国

(七)楚国

(八)吴越

(九)北方民族青铜器

 第五节 秦汉时期青铜器

一、秦汉时期青铜器概况

二、秦汉时期青铜器

 (一)秦代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二)汉代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三)汉代的铭文特征

 第六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概况

二、三国两晋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三、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第七节 隋唐五代时期青铜器

一、隋唐时期青铜器概况

二、隋唐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三、隋唐时期铜镜的高度发展

 第八节 宋元明清时期青铜器

一、宋元明清时期的铜器概况

二、宋元明清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第三章 青铜器的铸造与辨伪

 一、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一)块范法

 1.制模

 2.制范

 5.浇铸

 4.修整

(二)失蜡法

 二、青铜器的仿古与伪造

 三、青铜器的辨伪

1.铸造辨伪

2.器形辨伪

3.铭文辨伪

4.纹饰辨伪

5.材质辨伪

6.声味辨伪

第四章 青铜器纹饰的风格与种类

 一、青铜器纹饰的时代风格

 二、青铜器纹饰的种类

(一)几何纹

 弦纹

 横条纹

 直条纹

 斜条纹

 圈带纹

 云雷纹

 百乳雷纹

 曲折雷纹

 勾连雷纹

 三角雷纹

 菱形雷纹

 网纹

 目纹

 重环纹

 环带纹

 涡纹

 绳纹

 瓦纹

 鳞纹

(二)动物纹

 饕餮纹

 夔纹

 龙纹

 爬行龙纹

 长冠龙纹

 卷体龙纹

 交体龙纹

 双体龙纹

 双头龙纹

 蟠螭纹

 蟠虺纹

 凤鸟纹

 长喙鸟纹

 鸱枭纹

 鸟纹

 牛纹

 象纹

 虎纹

 龟纹

 蛇纹

 鱼纹

 鹿纹

 雁纹

 兔纹

 蟾蜍纹

 蝉纹

 蜗身兽纹

 贝纹

(三)走兽纹

 鸟兽合体纹

 蕉叶纹

 羽翅纹

 兽体卷曲纹

 兽目交连纹

(四)人物纹

 宴乐狞猎攻战纹

 人面纹

 宴饮画像

 弋射画像

 采桑画像

 狞猎画像

 徒兵搏斗画像

 攻城画像

 水战画像

 建筑画像

 人物画像

第五章 青铜器鉴定实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青铜是红铜、锡和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器的冶铸和使用是我国悠久古国文明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页。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在我国的商、西周、春秋三个历史时期,由于青铜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被史学家们称之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究竟是怎样被发现和应用的呢?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陶器的烧铸技术为冶炼青铜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大约在6000—7000年前,就是古代历史传说里的炎帝时期,炎帝又称烈山氏,是放火烧山林的意思,又称神农氏。新石器时代的末期,火的应用技术已被人们所掌握。此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分工,磨制石器盛行,陶器被广泛烧造。由于生产需要各种石器工具,有的部落就专门挖掘、搜寻、制作石器用的石料,用以交换粮食、麻布以及牲畜等。在此过程中釆石就开始发展了。采石需要挖掘石山,有些石土混合的石块很容易用木棍之类的工具挖掘出来。如果石块比较大,就要架起火来把它烧裂,这样一些含有铜和铅、锡、锌等共生的矿石混合在一起,经过温度并不太高的柴火燃烧之后,矿石熔化了,冷却后就凝结成青铜的饼块。开始时可能是无意中的发现,但随后就懂得这些青铜饼块是可以再熔化,再凝结,就这样逐渐积累了用火来冶炼青铜的经验面成为一项技术,在尚未脱离铜石并用时代,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就由此诞生了。

中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属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很多工具和镜、指环等装饰品,有的是红铜,有的是青铜,工艺多为锤锻而成。在较晚一些时候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青铜工具、兵器、装饰品等。这些铜器说明我们的先民们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了铜的材质和特性,并且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其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夏铸九鼎”的传说,大概是打开我国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兵器、酒器和乐器,是典型的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器多为第三期,约为夏代晚期。从出土的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青铜器来看,夏早期的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而二里头出土的部分铜器器壁薄而均匀,其工艺水平已脱离了最原始的形态。青铜器伴随着早期国家形式的出现而成为王权的象征。传说中的夏之九鼎历商至周,每逢朝野更替,九鼎便移归新主。“问鼎九州”就是此段历史的写照。

自盘庚迁殷之后,商代国力强盛,特别在武丁时期达到顶峰。为达到其至高无上的神权统治的目的,需要大量繁缛的祭祀活动,由此,青铜器作为王权象征和重要的祭祀工具,在这些祭祀活动的过程中确立了其至尊的地位,从而使青铜器在铸造工艺和水平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我国青铜文化最繁荣的鼎盛时期。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西周以后,繁缛复杂的祭祀、军事、飨宴、相见等一系列礼制制度逐步完善形成,并成为当时王权贵族严格、规范的等级制度,即“周礼”。由于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的标准和规范的作用,又逐步形成了“藏礼于器”的制度。因而,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青铜器成为了“明贵贱、别等级”的重要标志,所以个人占有青铜器的多寡就是地位高低、身份贵贱的象征。  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经历了十五个世纪。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

转变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用于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的礼、乐、兵器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镜,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煅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鸳,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卯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鬻容器与夏商铜鬻,爵、翠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有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几何纹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作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

……

P12-15

序言

亘古中华,文明渊远。

自新石器时代起,当中华文明犹如一轮红日蓬勃而出,便以其举世瞩目的光芒照亮了神州大地。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在数十个新旧朝野更替的时空内,历史与情感、道德与善恶、智慧与良知凝聚成为我国难以数计的民族精魂,也浓缩了我国崎岖漫长的社会发展轨迹,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各种遗存一古代文玩。

古代文玩,简称古玩,亦称古董或骨董,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经过科考验证的文物和各种古代遗存的统称。我国的好古之风缘起较早,始现于六朝、隋唐时期文人对文房用具的品质优劣考究,由此沿袭成风。宋代渐趋普遍,明代中期收藏之风蔚然兴盛。皇室宫廷的帝王、达官显贵以及大贾巨商也争相附庸风尚,多方搜集民间珍玩,藉以增饰其儒雅形象,并相继以此为豪,也极大的推动了文玩收藏之风,刺激了明清工艺品制作的发展。古玩的称谓由来已久。最早称之为骨董,其“骨”即所谓“过去之精华”,“董”就有是深藏之意,即深藏的过去精华。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应是唐代开元年问张萱的((疑耀》,其书日“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明代董其昌《骨董十三说》称:“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由此,骨董一词便沿用至清初,直至乾隆始称“古玩”。古代文玩包括有很多种类,内涵复杂,质地各异,其概念以不同地域、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同,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均有不同。解放后,国家统一将古玩称之为文物,并由文物局分为12大类别。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大到各种摩崖石刻,建筑古迹,仰观感叹;小到玺印古钱,方寸之间,置于掌中把玩。在归类的同时,也将文物和文玩区别开来。所以准确的讲,文物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物质,是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环境的可靠物证,是文物部门或相关机构经过科学鉴定确认,具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人类珍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也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当然,至今尚未出土的或出土尚未经过确认,且已在市场流通的亦属此列。由于文物特定的属性和经济价值,古玩市场便有文物和大批的文物仿制品、甚至臆造的赝品同时出现,交易者的身份更为复杂,有建筑工地上民工,有自称是“农民”的盗墓者,有闪烁其词的文物贩子,还有造假专业户,其交易物品亦可谓鱼龙混杂,真假莫辨。当今所称之为“古玩”者,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其中就包括文物和一些出自民间的,未经科考部门正式认定的历史遗存,以及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各种赝品、伪品和工艺品。

时值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的今日,我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令世界瞩目。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生活的质量也随之拓宽和丰富,艺术收藏也成为在近几年急剧升温、日愈火爆的一门投资行业。

艺术收藏是一门学问。中国的古玩文物种类繁多,按材质分有石器、玉器、瓷器、陶器、金银器、青铜器、漆器、瓦当、竹木牙雕等等,按功能分有生活用具、农具、武器、车马器、度量衡器、礼器、货币、玺印、服饰等等,这些器物从启蒙到成熟、再到鼎盛时期,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和时代特征,它们既相互影响,又自成体系,大大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

民间收藏是古代文玩收藏重要的组成部分。收藏热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古玩鉴定、收藏浓厚的兴趣,大家开始对身边的各种家什重视起来,不论大小,材质、造型,人们总是怀着一颗揣测的心理审视着这些“老古董”,一方面人们希望知道这些“老古董”确切的身份,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太多的人知道“家有宝藏”,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正是这种心理,凸现了人们对收藏、鉴定的知识有了迫切的需求。目前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各出版社、杂志社等各国家相关部门单位也在对民间古玩藏品的鉴别做一些积极的推广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各种识宝、鉴宝知识的传播,让人们懂得如何发现身边的宝物、懂得收

藏什么,怎样识宝、怎样鉴别真伪,怎样收藏、如何正确投资这一行业,在收藏的过程中怎样避免经济受损,怎样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等等。

图书历来是传播知识、答疑解惑的最好老师。目前,对民间相关各种古玩文物收藏、鉴定的图书、刊物从各类大型系列丛书到街边盗版的小册子已非常丰富。但大多收藏鉴定类书刊内容多以“赏”为主,“鉴”为辅,有的过于简单,仅有图片和器物名称,流于形式;有的专业性太强,存在片面性,难以普及;有的行文晦涩,结构复杂,让人看完之后难明究里,不知所云;有的过于“经典、豪华”,定价过高,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束之高阁,少人问津。

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各种文化差异和贫富差异是必然的。我们不能以专家学者的眼光辨别是非,更不能以富商巨贾的财力衡量自己,但对于热衷于收藏、没有经过专业知识训练的读者来说,直观、具体、通俗实用的经验传播、简单明了的分解式图文对照说明就是答疑解惑最好的方法。鉴于此,本套鉴定系列丛书就应时而生。

本套丛书以古玩材质的不同共分为《中国青铜器鉴定实例》、《中国古代玉器鉴定实例》、《中国古代瓷器鉴定实例》、《中国明清家具鉴定实例》四册,为数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倾心协力之作,编写体例新颖独特,观点视角准确,行文通俗易懂,不失为如同专家在侧的一套古玩鉴定教材。当然,我们希望付诸太多努力和辛勤诞生的这套丛书,能博得读者的认可,能为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有所帮助,我们将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同时,我们也会虚怀若谷,恳切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拾遗补漏,纠正谬误,以期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诚如是,则幸矣。

本书编委会

2007年10月1日

后记

《中国青铜器鉴定实例》是一本集众家所长,众人智慧的劳动结晶,其编著的目的在于普及和推广青铜器的鉴别知识,提高广大文玩收藏爱好者的鉴定水平,使得流落民间的国宝得以更好的保存的同时,免于遭受收藏热潮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历时三年之久的辛劳之后,这本《中国青铜器鉴定实例》将要付梓印刷了,我们如释重负,终于可以以愉悦、轻松的心态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当中来了!

在这三年来的工作中,这套丛书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和讨论开始,从资料搜集到文字整理、从版式设计到录入编排、从藏品征集到实物拍摄、从数次打印到最后的审校,迷茫、艰辛、努力、失望、徘徊、肯定、喜悦可以说贯穿了整个编排过程,伴随着大家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也成功地化解了诸多工作中各个环节的难题和疑问,也凝聚了太多人的辛劳与汗水,其中的苦与乐确实难以言表。

对于这本书的问世,我们应该感谢的人和事有很多,但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这篇《后记》,它的设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集体和个人情感得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是我们能够继之而来,对那些为本书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藏品的提供者再次表示感谢。

这套丛书选题的灵感来源于我的一位好友冯浩亮,他是一位质朴的农家汉子,待人诚恳;他是一位精明的古玩商,经他转手的青铜器、瓷器、玉器往往升值很快;他又是一位鉴定大师,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总也免不了许多求助“掌眼”的打扰;他精于思考,常常为国宝流失海外但又无力留存而感慨,牢骚满腹。是他为本套丛书搭建了架构雏形,还为本书提供了不少藏品和实战鉴定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构想,可谓大功者。借此,连同为本书提供藏品的周伟、李雪、陈进武、康健、王小武等人也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尽管这套丛书涉及的类别相对较少,单项规模也不是很大,但都是目前古玩市场上经营的大项,也是最容易“走眼”的类别,考虑到读者和古玩收藏爱好者的实际需要,所以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投人了较多的人力和时间,以期尽可能的实现本书简洁、清晰、便利、实用、学有所依,学有所用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同样也要感谢为此做出大量工作的编委成员,尤其是山东省菏泽市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吕凤涛先生,在查阅资料和勘正史料方面的工作中提供了很大帮助,他的加盟为本书的顺利出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更需要说明的是,限于学识浅薄和编写时间过于仓促,这本书的结构和版式经过了数次的修改,以致现在即将付印之际,仍难免会遗有不少舛误,不当之处,恳祈读者和专家指正。

郭斌

2007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