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编著的《图说中国历代骑兵》选用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并结合简洁流畅的文字,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历代骑兵。全书共14章,文字约6万,图片600多幅,融知识性、史料性、可读性于一体,展现了中国家马的起源、车兵车战、先秦骑兵、汉骑兵、三国两晋南北朝骑兵、隋唐骑兵、宋朝骑兵、辽金西夏骑兵、蒙元骑兵、明朝骑兵、清朝骑兵、民国骑兵、解放军骑兵、不骑马的骑兵,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军事历史的很好的军事图文读物,适合广大读者的军事阅读需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说中国历代骑兵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张凯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凯编著的《图说中国历代骑兵》选用了大量的精美图片,并结合简洁流畅的文字,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历代骑兵。全书共14章,文字约6万,图片600多幅,融知识性、史料性、可读性于一体,展现了中国家马的起源、车兵车战、先秦骑兵、汉骑兵、三国两晋南北朝骑兵、隋唐骑兵、宋朝骑兵、辽金西夏骑兵、蒙元骑兵、明朝骑兵、清朝骑兵、民国骑兵、解放军骑兵、不骑马的骑兵,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军事历史的很好的军事图文读物,适合广大读者的军事阅读需求。 内容推荐 《图说中国历代骑兵》:如果说什么是古代战争中最引人入胜、最富传奇的现象,十有八九会有人选择风驰电掣、尘幕铁流的骑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骑兵无疑在冷兵器时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处于支配地位。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会战中,几乎都可以看到骑兵的身影,甚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骑兵出现在各条战线上。直到坦克作为骑兵的接替者登上战争舞台之前,骑兵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位置。骑兵之奇,无疑在“骑”。那种乘马进行沙场角逐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骑兵的风采却会永远铭刻在历史画卷与人们心中。 张凯编著的《图说中国历代骑兵》选用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并配以简洁流畅的文字,对中国历代骑兵进行了图文并茂地呈现,是一部融知识性、史料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图文读物。 目录 第1章 中国家马的起源 第2章 车兵车战 第3章 先秦骑兵 第4章 汉骑兵 第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骑兵 第6章 隋唐骑兵 第7章 宋朝骑兵 第8章 辽金西夏骑兵 第9章 蒙元骑兵 第10章 明朝骑兵 第11章 清朝骑兵 第12章 民国骑兵 第13章 解放军骑兵 附章 不骑马的骑兵 试读章节 第2章 车兵车战 无论世界任何文明的发展史,马匹应用于战争都是从战车开始的。马匹出现相对较晚的中国也不例外。战车即古代用于作战的车辆,适于在平原上冲击追逐,行军时可运载粮饷、军需,扎营时可用于防卫。我国使用战车作战始于商代。20世纪50年代初,才在殷墟开始成功地剥剔出商代马车的残迹,并陆续获得了几辆保存基本完好的车子。木车的结构基本相同,横向长方形车舆,单辕,双轮,长毂,辕端置衡,以轭驾马,常在、辖、轭等处有青铜饰件。车舆宽约130—142厘米,车舆高约45—50厘米,车轴长约290—310厘米,车轮直径约122—150厘米。 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学界关注并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论点有西来说与中国独立起源说两种。过去主张中国马车来源于西方的主要是西方的汉学家,他们根据对西方马车起源及对西方马车形态发展的认识,认为中国马车的出现是接受了来自中亚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影响。一般认为,车子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中亚的车子在发展为双轮车之前有一段很长的四轮车传统。在伊拉克乌鲁克遗址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中叶车子的象形文字,其出现年代不晚于公元前3500年,至今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1500年之后,实物双轮马车的发现显著增加,并且可以见到双轮车取代四轮车的趋势。除了1972年在契里阿滨斯克地区的发现外,在亚美尼亚的鲁查申发掘的9号及11号墓中,各出土一辆保存极为完好的马车,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250±100年,校正后为公元前1500年左右。从形态上看,两车完全一样,车舆都是长方形的,装在2米长的车轴上,固定在车轴两端的车轮直径约1米,轮辋由2块木料鞣制而成。每轮有28根内接于车毂、外接在轮辋的车辐。简言之,这些不过稍稍晚于公元前15世纪的鲁查申马车,代表了一种已经得到充分发展了的车型。 中西亚地区车子的发展经过了一段由笨重到轻巧的过程。到公元前15世纪左右,轻、快的带辐车成为车子形态的主流。研究认为,双轮带辐马车能够流行的原因是,这种马车在某一社会结构中扮演一种独特的角色(成为一种财富、地位的象征),当时人们对动物的驯化,以及这种以弯曲木头建构、以双马牵引的双轮带辐马车成为战争中最有力的工具。而西亚于公元前2000年开始逐渐具备这些条件,最后,被周边其他文化(如中国、印度)接受。 目前主要在安阳殷墟发掘出商代的马车,除一例外,都是车前驾两马。这表明商代前期马车并不发达,当时乘车、田猎用车和战车没有明显区别,也就是还没有制作出专为作战使用的战车,处于一车多用的初起阶段。在已发现的马车中,约有1/3的车上或近旁出土有兵器。这些兵器已形成较固定的组合,包括进攻性兵器中的格斗兵器——戈,远射兵器——弓矢,以及卫体兵器——兽首小刀,只是并未见在马车处出现矛的例子。 铜矛看来被殷人重视的时间较迟,至少在武丁时仍是如此,这应是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虽然随葬有大量兵器,但缺乏铜矛的原因。另外,据目前所知,殷矛的长度也只1.4米左右,这与周时车战用矛已达3.5—4.3米相比,仍然不足以进行错毂格斗。而且从商代马车上及附近发现的兵器中缺乏矛的踪影,可以判断,殷人并不注重将这种格斗兵器用来装备车上的战士。至于青铜钺,当时主要是权威的象征,并非一般实战格斗兵器。 由上可见,商代马车还不发达,缺乏适于作战的专用车辆,也未形成适于车战的成组合的兵器,军队以步兵为主力。到西周春秋时期,对战车结构作了进一步改进:加大了车辕的曲度,抬高了辕端,从而减轻了服马压力,提高了车速;加宽了车体,宽度一般为1.5米左右,有利于作战人员更灵活地在车内自由挥动兵器作战;在軎、辕、轭等关键部位上大量使用铜制铸件加固或装饰,使车体更牢固,更耐用。这类车被称为“金车”、“攻车”或“戎车”。车战所需的精湛技艺,唯有财大气粗的贵族有机会到学校学习。 P7-10 序言 马是上天赐给人类的最佳战斗伙伴,力气大、速度快,而且温顺忠主,长背天生适合坐骑。当马匹开始和战士结合,一个强悍的战争机器——骑兵诞生了。骑兵一般是指陆军当中以骑乘动物作为移动手段且在动物背上战斗的兵种。所以,不是所有使用马匹的兵种都称为骑兵,如有的兵种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骑兵行动轻捷,受地形、气象影响较小,在冷兵器时期是最重要的作战兵种之一。中外战争史上常见以少量骑兵牵制大量步兵的战例。 人类学会骑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在古埃及文明后期,就有许多战士骑在马上用各种兵器攻击对手,但直到铁器时代,骑兵在战争中仍不普及,无论是冲击任务或者作为射击平台,大都由战车完成。此时,马对战争的主要贡献是牵引战车。战车的主要缺点在于较高的成本和对平坦地面的要求,因此,其地位逐渐衰落。但是,军队在战争中仍更多地选择战车而不是骑兵,直到希腊时期,骑兵仍然没有被作为主战兵种而受到重视。 今天人们一口象中骑马作战的骑兵,多是在18世纪后期出现的新形态骑兵。在拿破仑时代,骑兵转变成一种优秀的精英部队,并与传统步兵联合成一体,部署在战场上担任主力部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甚至在整个19世纪的中后期,骑兵更加广泛地应用在战场上。但到了连发的来福枪取代了早期单发的火枪后,骑兵在面对步兵时,逐渐显得毫无招架余地。1899年到1902年间的南非战争,则是骑兵担任战争主力的告别秀。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军队摩托化、机械化的发展,骑兵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继1960年美国军队与世界各国陆续撤销骑兵这一建制后,骑兵开始在战争舞台上渐渐消失了。骑兵已成为一个兵种的标本,而骑兵部队也开始成为一种神秘与传奇的象征。在当代,许多国家的军队只保留了少量骑兵,主要用于执行巡逻、警戒和运输等任务。有的国家把乘骆驼和大象的部队也称为骑兵。美军还把搭乘战斗侦察车辆或乘直升机实施侦察任务的部队称为装甲骑兵或空中骑兵,但与传统骑兵有霄壤之别。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春秋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数量的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步兵与车兵并重,并出现了少量骑兵与步兵、车兵混编,但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及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作为独立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骑兵的极盛时期是元朝,骑兵主要装备有弓箭、马刀、标枪、战斧等。民国时期,骑兵最多时达20多个师。我军骑兵自1928年4月建立第一支骑兵分队起到解放战争后期发展至12个骑兵师,最多时达到10万。1985年我军由摩托化和机械化取代了骡马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消失,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2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种乘马进行沙场角逐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骑兵的风采却会永远铭刻在历史画卷与人们心中。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完成这样一部著作,离不开诸多帮助。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查阅和引用了大量图文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就像茫茫沙砾中散落的金粒,需要大量时间精力收集整理,但这也不啻是一个难得的学习过程。在这里,真诚地向这些资料的著作者们表示谢意。由于许多资料被多次转载使用,已经无法确知原创者,故而也就没有注明。本书出版后,请著作者与编者联系,编者将会依据有关规定保障您的合法权益。另外,由衷地感谢解放军出版社领导的支持和编辑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本书不可能面世。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