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樱花与岛国魂--日本人情绪省思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姜建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山樱花与岛国魂——日本人情绪省思》是一本揭示日本人心态之谜的散文集,书中对日本种种文化现象都作了有趣而颇具新意的解读。全书涉及日本人的生活、习俗和人生观,对于了解日本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和生存观念等,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例证。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从综合角度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情绪心态作思考的学术性散文。书中涉及日本人的生活、习俗和人生观,对于了解日本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和生存观念等,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例证。作者将日本人生活中的许多细节,结合学术界对日本文化的评价,融入言之有理的论述,可以帮助读者考察真实的日本人既不同于西方人又有别于其他东方民族的独特行为与思维方式,从而对日本文化的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目录

前言:春日眺望,群鸟嬉游,心最乐

一、落樱的美学

 (1)本土感觉

 (2)赏落樱更动情

 (3)自觉的无常观

 (4)不大喜也不大悲

 (5)用落樱美学对抗玫瑰哲学

二、看京都满眼泪

 (1)魂系京都

 (2)哲学小道

 (3)寺院神韵

 (4)街巷意趣

 (5)花木情调

 (6)景致气氛

 (7)梁思成的义举

三、湿气文化的智慧

 (1)风土与性格

 (2)镇守的森林

 (3)绿的文化

 (4)湿气无处不在

 (5)木造住房

 (6)木屐与和服

 (7)寿司和味噌

 (8)虫鸣和青苔

 (9)黏糊糊的日语

 (10)幽玄之美

 (11)简约的习俗

四、从阴翳之美到阴暗心理

 (1)以阴暗昏幽为美

 (2)漆器的魅力

 (3)幽寂的房间

 (4)发现阴翳之美

 (5)阴暗的心理

五、追求金钱银币的国家

 (1)经济成长的80年代

 (2)“购买美国”的狂潮

 (3)到处银钞乱舞

 (4)文化走上全盛期

 (5)90年代的经济衰退

 (6)惯于唱衰的岛国心态

六、咖啡、咖啡、苦涩的咖啡

 (1)实用的饮料

 (2)郑永庆的咖啡屋

 (3)咖啡的人文精神

 (4)喝咖啡的革新

 (5)乱神的咖啡

七、喝酒到微醉时最美

 (1)唤起新生命的神奇液体

 (2)柔烈相融的清酒

 (3)喝酒以微醉为美

 (4)聚会以微醉为乐

八、日本男人的销魂之地

 (1)撒娇的大男孩

 (2)东京的“星星”

 (3)文人到酒吧谈笑风生

 (4)银座女的标准像

 (5)黑暗中的霓虹灯

 (6)头脑简单的日本男人

 (7)寂寞的饮者

 (8)酒吧的世界

 (9)酒吧和市民生活的纠结

 (10)长夜里的漫漫心路

九、青春女子的神秘世界

 (1)解构美丽之谜

 (2)舞妓的技艺

 (3)艺妓的修炼

 (4)艺妓的文学

 (5)艺妓的情感

 (6)舞妓界的黑暗

十、从和服里挣脱出来的放荡

 (1)外遇最纯情吗

 (2)婚外情不是好玩的

 (3)社会对“不伦”的暧昧态度

 (4)榻榻米文化的演绎

 (5)离婚率与生存环境

十一、千年咏叹美丽园

 (1)《源氏物语》的千年咏叹

 (2)空蝉——一夜情之后冷拒二夜情

 (3)夕颜——开在乡土里的一枝花

 (4)末摘花——锦绣春衣袖招香

 (5)胧月夜——被强暴后的春心缭乱

 (6)六条妃子——聪明反被聪明误

 (7)明石姬——纯熟把握男人的心相

十二、浮世与春梦的双重变奏

 (1)日本的独特艺术浮世绘

 (2)浮世绘诞生于江户时代

 (3)菱川师宣发明了木版画

 (4)铃木春信发明了“锦绘”

 (5)喜多川歌磨创造了“大首绘”

 (6)“画狂老人”葛饰北齐

 (7)浮世绘的主题:物哀

十三、直径4.55米的神秘之圆

 (1)日本的“国技”大相扑

 (2)不分重量与级别

 (3)“夏威夷三兄弟”

 (4)蒙古大草原吹来的旋风

 (5)相扑手的异常生活

 (6)过眼云烟的辉煌

十四、天狗吞月亮的疯狂

 (1)日本人文化心理之谜

 (2)武士之极在于死

 (3)武士要为死而生

 (4)武士要勇敢地面对死亡

 (5)武士为了名誉不惜一死

 (6)武士必须带着忠诚之心去死

 (7)武士道的道德取向

 (8)“无形”的武士道

 (9)武士道精神的两重性

 (10)武士道的文化袈裟

十五、切腹的心绪

 (1)打开腹部的灵魂之窗

 (2)切腹的最初记载

 (3)《忠臣藏》的精神内涵

 (4)艺术化的壮绝美

 (5)政治化的权谋术

 (6)悲壮掩盖了善恶

十六、生者与死者的视线

 (1)人世与彼世

 (2)文学大师的归宿

 (3)与死者共生

 (4)任何活法都有存在价值

十七、飘落在樱园里的花瓣

 (1)意味深长的日式微笑

 (2)追求残缺美

 (3)耐心等待时机

 (4)从盆地看天下

 (5)简单设计的深度表现

 (6)随波逐流的均质社会

 (7)只信服胜利者

 (8)借力取胜的柔道思维

 (9)发人幽思的钟声

 (10)本能欲望与缠绵情感

 (11)乐于接受“奇技淫巧”

 (12)银幕上绝路逢生的形象

 (13)喜爱洁净的清明心

 (14)福泽谕吉选择了西方文明

 (15)互相欠债的人情网

 (16)对两类政治家的不同态度

 (17)“国民文学”的两个颠覆

 (18)东京的变异一代

 (19)厉害的掌权女人

 (20)最美的随笔《枕草子》

 (21)恋爱的极致是暗恋

 (22)“小人秉性”的表现

 (23)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24)欺凌之风盛行

 (25)富士山的人格特征

 (26)柔软的包袱文化

 (27)中国人与日本人之比较

 (28)白色象征美好

 (29)“喧哗两成败”的习惯

 (30)金阁寺的永生幻想

十八、用碎片串起来的记忆

 (1)百年前向西方的文化输出

 (2)耻与缩——给日本人画像

 (3)上野公园的墓地和铜像

 (4)流行歌曲中的回归故乡基调

 (5)自家人和为贵

 (6)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国民精神

 (7)忙里偷闲的情趣

 (8)为钱而狂的罪恶

 (9)涩泽荣一的赚钱“两手论”

 (10)弘扬中国文化的山水楼

试读章节

一、落樱的美学

(1)本土感觉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开不败的鲜花,落不尽的红叶。

对日本人而言,花开花落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心绪的转换。日本学者西山松之助写过《花——通向美的活动和日本文化》一书,里面就对花作了意象性的描述,诸如:盛开的花、观赏的花、迎客的花、送别的花、供品的花、悲伤的花、喜悦的花、夜之花、恶之花、花嫁、花婿、花道、花形等等。从花里看出优雅、恬静、色涩、风骚、情调,这是日本人才有的“花文化”。日本人的季节感首先就是表现在“花情”上。

而在令日本人陶醉的大自然里的千枝万花中,樱花则更具人格化的特征。看似其貌不惊,含蓄温雅的一枝樱花,竟能影响和左右一个民族的思绪和心向的,那也只有这个国家了。

若人问起大和心,满山樱花映朝晖。

江户时期的国学大师本居宣长,代表全体日本国民吟出了这两句诗。

日本有句谚语:

花为三月好,菖蒲五月艳。

这里的“花”已经是指樱花了。但在奈良时期(710—784)日本人赏花一般是指梅花而言。《万叶集》中咏梅歌有118首,咏樱歌只有42首。比如广濑旭庄的《梅花》诗:

悄悄独醒临碧津,花中渠是屈灵均。

静边乘夜飞幽魄,梦后闻香失美人。

何逊扬州二分月,林逋湖上一枝春。

此心如水休相妒,东帝枉教风雨频。

梅花被赋予了高洁的人格特征。此外,后人在评价《万叶集》总体精神倾向时,干脆用了“忠怨尤霹雳,诚感唯梅花’’的句子。当时盛唐之风悄然吹进贵族的庭院。梅花和唐诗,成了贵族品玩中国文化的一种时髦。730年正月,九州大宰府的大伴旅人的庭院中,举行了一场名为“梅花之宴”的酒筵。7位正客、主人和24位从客,每人咏颂一首梅花歌,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做序结集,可见其雅兴。

看来,作为外来植物的梅花,着实也让日本的宫廷贵族们风流了一阵,但这样的好景不是很长。或许梅花的傲霜斗雪的理性性格,不太适合郁郁葱葱,湿气颇重的岛国风土。或许梅花“犹有花枝俏,,的感性气质不太适合阴郁幽玄,古拙本色的岛国之民。贵族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樱花。身份不太高贵,性格不太倔强的山野樱花,或许更适合在这块土地里自然成长,或许更适合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平安时期(784—1192),樱花终于取代梅花的王位。《古今集》(905年)咏樱的数目远远超过了梅花。其中的名句有:“世间若无樱花艳,春心何处得长闲?”更有甚者,《古今集》编撰者之一的纪贯之,有一天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在采摘樱花,便一见生情,咏了和歌,交给那位女子的家人:

山樱烂漫霞氤氲,雾底霞间闻芳芬。

多情最是依稀见,任是一瞥也动人。 樱花与春心,樱花与生情。这不仅是贵族们审美情绪的变化,更是本土意识的觉醒。日本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感觉,终于发现了表述自己感觉的本土的东西。

写过《清贫的思想》的日本学者中野孝次在谈到樱花时这样写道:

每当我浮想起樱花,心中便会涌现一股忧郁的醉意,同时耳际似乎响起充满伤感的女声合唱:“春光明媚隅田川”,或听到“春夜楼台樱花宴”的歌声,此时此刻,我会感到无限悲伤。这或许就是本土感觉。这或许就是日本式的感觉。

(2)赏落樱更动情

成书于1 00多年前的《日本书纪》里有个不太引人注目的细节:天皇泛舟行乐,忽有一瓣樱花飘落酒杯里。天皇顿生花情,令人作诗。别小看这小小的细节,它实际上就为日后日本人赏樱定下了品位和基调。

多少年后,日本俳句大诗人松尾芭蕉有“京都有九万九千民众去看花”的名句。去看什么花呢?当然是去看樱花。庆长三年(1598年)的3月15日,难得有闲情逸趣的丰臣秀吉,领着丰臣秀赖,北政所等1300多名大名,在京都醍醐寺举办了盛大的“樱花宴”。这就是历史上以其豪奢华丽而著名的“醍醐花见”。这一“醍醐花见”,可以说开启了日本人每年一度赏樱观花的雅风和习俗。有日本学者称,这是“民众的日本文化的诞生”。中国清代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则写诗道:

朝曦看到夕阳斜,流水游龙斗宝车。

宴罢红云歌绛雪,东皇第一爱樱花。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日本人去看樱花呢?是看樱花盛开时的团团簇簇、轰轰烈烈、灼灼其华、幽幽其香吗?是,但好像又不全是。

每年的四月,日本人纷纷外出,浩浩荡荡,在成排的樱花树下席地而坐,或浅酌高谈,或开怀吟诗,或怅然凝视,或泰然自得。他们并不急于返回,而是耐心十足地等待着什么……

月亮升起来了。周围灯火摇曳,美色朦胧。一阵晚风吹来,一团团,一簇簇,落樱坠地,无声无息,缤缤纷纷,像漫舞的飞雪。头上,脸上,衣服上,甚至头颈里,酒杯里都是雪白一片。啊,落樱了。美丽的樱花,轰轰烈烈地盛开,又轰轰烈烈地凋谢了。这时,一种忧伤,一种莫名的忧伤,仿佛从樱花树的每个枝杈里渗透出来,在朦胧的月光下,给人一种悲凉,一种伤感,一种无常。

这就是落樱。日本人打着纸灯笼,望着夜空中漫天飞舞的花瓣,喃喃自语。P1-5

序言

在日本留学、工作、生活,得到的固然很多,但失去的也真不少。在我看来,最大的失去恐怕就是很难再有那种澄明的心境,在时有蛙鸣的夜深入静之际,或在窗外雪花飞舞的良辰美景之时,坐在灯下,认真地读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真的,这种心境似乎已经久违了。东京那白天的骚动喧闹,那夜晚的灯红酒绿,那世风中的人心不古,物欲横流,那为生存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智力和体力,都使人难以寂静下来读完一本哪怕是薄薄的小册子。

这就自然地想到人的趋乐问题。应该说,人性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入的本质显露的极点也就是人在玩乐尽性时。德国大诗人席勒说过,人就是游戏。你喜欢、热衷于什么样的游戏,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感觉,情绪,欲望,放纵,满足,刺激,这些看似表层感性显现的东西,恰恰是人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个验证。抽象,逻辑,推论,思维,这些看似深层理性的东西,恰恰又是对人的趋乐的一个反动。

这使我想起学术史上一个著名的话题。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有个非常狂妄的想法。他宣称任何形式系统的命题都可由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依循逻辑的规则推演出来。可惜他的这一构想好景不长。1931年,奥地利有个数学家歌德尔,他证明了在任何一个形式系统中,总存在由公理化既不能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伪的命题。这也就是说,总有一些真理是游离于逻辑之外的。哥德尔这一论证可了不得。它等于宣告:绝大多数的真理都是公理化的漏网之鱼。

与这一论证相应的,还有一个是英国哲学家罗素著名的“理发师的悖论”。这个悖论是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逻辑学的“拨乱反正”。这也就是说,逻辑学也有它的不尽常理的反逻辑之处。

现在看来,对希尔伯特狂想和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粉碎性打击正是人类的万幸。因为如果一切真理都能被公理化系统一网打尽,因为如果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能被逻辑化所穷尽,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的乏味,人性将是多么的干瘪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在庆幸之际,不禁感怀哥德的先知: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所以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也好;所以莫把金樽空对月也好;所以法国哲学家萨特所主张的因为你活着,故你必须对自己的活着负责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好,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一种关怀,都是对人的至高的感性存在物的高扬,都是对人的生活的一种首肯。

在这里,我想起了我读过的一本书。2005年11月,日本的一位数学家出版了薄薄的一本书o。版的时候编辑们还颇为紧张地等待市场的反应。想不到的是到2006年2月13日,只有3个月的时间,这本书就连续再版了14次。最终发行数达到了250万册。日本的新潮出版社出乎意料地出了一本畅销书,这本书的书名为《国家的品格》。作者是御茶水大学理学部数学教授藤原正彦。

这本书何以轰动?日本人想寻找什么?想述说什么?

作者认为,支配了世界400年的欧美市场原理主义,在今天终于露出了破绽。近代理性合理主义所引发的全球化运动,正把世界引向灾难。多少年来,日本跟随美国起舞,丢弃了认知自己的灵魂:“情绪和形的文明”,因此国家品格也就大幅跌落。现在对日本而言应该做的是:情绪重于理论,国语重于英语,武士道精神重于民主主义。这样才能重塑“国家的品格”。

那么,什么才是日本的“情绪和形的文明”呢?藤原正彦认为,日本对自然的感受性世界第一;日本的庭园师美的造化是世界第一;日本有表现自己美意识的茶道、花道、书道;日本有血液里都流淌着的宗教式的无常感;日本有对万物的“物哀”感受;日本有表现自然和心灵相通的独特的文学体裁——俳句;日本有世人难以理解的浓厚的乡愁感;日本有集神道教、佛教、儒教、禅学于一体的武士道精神,如此等等。作者最后的结论是:只有日本能够拯救日益显现破绽的世界。

作者的结论使我震惊!

因为日本没有一流的哲学家,没有一流的政治家,没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没有一流的投资家,甚至没有一流的企业家(尽管日本有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品牌)。日本能拯救世界吗?世界需要日本来拯救吗?用日本的“情绪”,用日本的“形”就能拯救世界吗?似乎有点惘然和牵强。但再细细一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是不是只有日本能够救世界?是不是这也是藤原正彦自身的一种“情绪”发酵?这里暂且不论。从转换问题的视角来看,进入到21世纪,因其生态变化、气候变暖等诸多非传统的因素,世界各国目前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而日本以其简素为其特征的文明体质,以其枯寂为其特征的人文精神,在再生型的循环社会里更能轻巧顺当的转型,这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国家竞争的角度看,日本在这方面已经捷足先登。数据统计显示,现在日本1美元GDP耗能仅有美国的37%,而以美元为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日本只有美欧的一半左右。无论是节能,还是减排,无论是现状,还是趋势,日本都牢牢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这正如有中国学者所言:

很明显,在日本所具有的特点中,有不少与转型的需要相符。

这样,日本不需要太多大规模的社会调整,也可以省下大量的机

会成本,使其未来的发展有着较强的后劲。近来,许多朋友都注

意到日本发展具有的这种方向性特征和低调、务实的作风。在中

国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日本这个邻居。

这也就是说,以西方理性为其精神的市场原理主义以及以牺牲能源和环境的工业主义,已经使世界充满了各种危机,人的生存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需要整合新的精神使其再生,人类需要挖掘古已有之的文明使其鲜活。而日本文明在体质上就是一种张扬感性,复苏人心的一种农耕文明,和公理化,逻辑化,真理化的工业文明没有太大的关联。所以日本人凡事都讲“初心”。从圣德太子到本居宣长,讲的就是初心。何谓“初心”?就是没有被污染过的最初始的状态。也就是婴儿期的最本真的状态。所以从中世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到近世松尾芭蕉的俳句趣味,讲的就是“空寂”和“闲寂”。这种文明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就是尽可能的贫寒,尽可能的简约。这种文明视豪华为一种负担,视辉煌为一种不安,视富有为一种烦恼。作家夏目漱石早在1914年写的小说《心》,就已经亮出了现代社会的问题焦点:现代人疲于奔命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最自我生活的构建经营,倒不如说是个人无意义感和致命的孤寂感的习惯性逃避。在《国家的品格》这本书的扉页上,藤原正彦引用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

简素才是智能的心脏,冗繁只不过是手和足的装饰品而已。

可惜的是,西方近400年的文明发展,违背了莎士比亚的简素哲学。倒是日本这个远东的岛国,回过头来聪明地捡起了被西方遗弃的莎翁哲学。

日本用几十年时间,虽然完成了西方工业化进程,但累得在喘息,胖得在消肿。或许花了代价,才体验到初始文明的弥足珍贵。藤原正彦作为一位数学家,照理说公理化、逻辑化是他智能的天赋,但他最终还是厌弃这种智能,也足以说明这个世界实在是处在一个理性未必就是合理,感性未必就是堕落的二重结构之中。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所谓“居相近,心相远”也好,所谓“遥远的近邻”也好,所谓“交往多而知心少”也好,所谓“友好容易理解难”也好,我们经常用语中的“这小日本——”就道出了人们对日本人的惊讶、愤恨、赞叹、羡慕、敬佩和无奈的复杂情感。多少年来,我们正是带着这么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日本人打交道。我们自以为了解了日本人和日本文化,其实不然。特别是作为一个“情绪”和“形”的日本,我们更是很少关注和研究。笔者在日本十多年,深深感到我们要研究“政治”的日本、“经济”的日本,但还要研究“文化”的日本,更要研究“情绪”的日本。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日本,但更要重视现在的日本、未来的日本。

咏叹世间的荣枯盛衰,哀愁人生的爱别离苦。日本人精神和情绪的底色,恐怕也在这里。诗人良宽有歌云:

春日眺望,

群鸟嬉游,

心最乐。

对良宽极有研究的歌人学者吉野秀雄说:这是一首音乐式的、宗教式的、感觉上宛如巴赫乐曲的歌。听这样的和歌而无动于衷的人,与良宽肯定是无缘的。

夜幕笼罩下,芭蕉提着灯,借着昏黄的光晕,穿过暗黑的庭

园,与许六相望而别。深川的芭蕉掩映在沉沉的夜色中,芭蕉和

许六的心田却是一片明亮。

这是中野孝次在《清贫的思想》一书中的一段描述。这恐怕也是芭蕉在心灵上所追求的“奥之细道”吧。

实际上,我们对良宽,对芭蕉的无动于衷,问题恐怕还不大。要紧的是如果对我们身边的这样一个国家和文明的存在,也抱无动于衷的态度的话,那肯定会产生问题的。

不读书,精神就会褪色;不思考,心智就会枯竭。虽然如本文开头所说,东京不是读书地。但是,不管怎么说,多少年来在国内养成的读书习惯,使我在东京的生活还是尽可能的延续了这种习惯。买了不少书,读了不少书。把读书的心得写下,把日本人的情绪写下,就成了这本书。本书所成的各篇文章,虽不属章节性的论述,也谈不上洞见,但也是从“情绪”的角度对日本人、日本文化以及日本历史中的种种现象作散漫而不乏新意的省思。这本书,不是日本国情的泛泛介绍,也不是旅日经历的皇皇总结。而是用一种把情绪的花瓣拾起来,把文明的碎片串起来的方法,感觉我们还没有感觉到的东西,发现我们还没有发现的东西,从而留给读者一个美感的阅读和快乐的省思。

最后,我录下一段夏目漱石在《草枕》中的一段话,作为前言的结束——

太讲究理智,容易与人产生摩擦;

太顺从情感,则会被情绪所左右;

太坚持己见,终将走入穷途末路。

总之,这世间并非万物宜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