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全译本)/企鹅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马克·吐温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重要作品之一,深受全世界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小主人公哈克贝里·芬是个孤儿,无人管束,但心底善良,爱憎分明。他帮助黑奴吉姆逃往废奴区,一路上遇见了各式人等(如“打冤家”的南方家族,伪装成贵族的骗子,杀人越货的强盗等等),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获得了胜利。好朋友汤姆·莎耶的母亲要收他作义子,但他不愿接受所谓的“教养”,宁愿继续过无人管束的生活,于是又逃了出去……

内容推荐

小主人公哈克贝里·芬是个孤儿,无人管束,但心地善良,爱憎分明。他帮助黑奴吉姆逃往废奴区,一路上遇见了各式人等,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获得了胜利。好朋友汤姆·索亚的母亲要收他作义子,但他不愿接受所谓的“教养”,宁愿继续过无人管束的生活,于是又逃了出去。他们在途中结识了骗人的“公爵”和“皇帝”,卷入了两个家族的世仇争斗,又碰上了扯不清的遗产纠纷……两个骗子的计谋会得逞吗?黑奴吉姆会不会又被抓回去?

目录

英文版导读

译者序

第一章 摩西和“赶牛的人”

第二章 秘密的誓词

第三章 路劫阿拉伯人

第四章 毛球算灵卦

第五章 爸爸做新人

第六章 大战追命鬼

第七章 金蝉脱壳

第八章 饶了瓦岑小姐的吉姆

第九章 河上凶宅

第十章 玩蛇皮的结果

第十一章 他们追来了

第十二章 “干脆把他丢下吧”

第十三章 破船上的贼赃

第十四章 所罗门聪明吗?

第十五章 跟老吉姆开玩笑

第十六章 蛇皮再惹祸

第十七章 甘洁佛家收留了我

第十八章 海奈追帽子

第十九章 圣驾光临

第二十章 在剖克卫干的勾当

第二十一章 阿肯色的难关

第二十二章 乌合之众

第二十三章 帝王都是败类

第二十四章 皇帝假装牧师

第二十五章 伤心落泪,信口开河

第二十六章 赃款到了我的手

第二十七章 物归原主

第二十八章 骗人太不合算

第二十九章 风雨中逃脱

第三十章 救命有黄金

第三十一章 祷告岂能扯谎

第三十二章 改名换姓

第三十三章 悲惨的下场

第三十四章 让吉姆放心

第三十五章 阴谋诡计

第三十六章 尽力帮助吉姆

第三十七章 辟邪的大饼

第三十八章 “囚犯的一颗心,在这儿愁碎了”

第三十九章 汤姆写匿名信

第四十章 救人的连环妙计

第四十一章 “一定是鬼怪”

第四十二章 为什么不绞死吉姆

最后一章 就此停笔

马克·吐温年表

试读章节

你要是没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本小说,你就不会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家伙;不过,那并没有多大关系。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讲的大体上都是实话。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不过大体上他讲的都是实话。其实这也算不了什么。我从来没见过一句瞎话都不说的人,谁都会说上一两回,不过波蕾姨妈和那位寡妇,也许还有玛莉,却都是例外。波蕾姨妈——她是汤姆的姨妈——和玛莉,还有达格丝寡妇,都在那本书里谈过了——那本书大体上是真实的;当然,像我刚才所说的,有些地方是胡扯的。

那本书的结尾是这么回事:汤姆和我把强盗藏在洞里的钱找着了,我们就发了财。我们每人得了六千块钱——全是金洋。那么许多钱堆在一起,看上去实在吓人。后来法官莎彻替我们把钱拿去放利息,这下子我们一年到头、每天每人能得一块金洋,简直是叫人没法处置。达格丝寡妇收我做她的干儿子,说是要教我怎样做人;可是整天待在家里,实在叫人受不了,因为那个寡妇的举止动作,总是那么正经、那么规矩,简直可怕!所以到了我再也不能忍受的时候,我就溜之大吉了。我又穿上我从前那套破衣裳,钻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里,立刻觉得逍遥自在,心满意足。可是汤姆。索亚把我找着了,他说他打算组织一伙强盗;他说如果我先回到寡妇那里,做一个体面人的话,那么我也可以加入。于是我又回去了。

寡妇对我大哭了一场,管我叫做可怜的迷途羔羊,还用许多别的话骂我,但是她对我丝毫没有恶意。她又让我穿上新衣服,弄得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浑身一阵阵地直出汗,好像箍起来似的那么难受。接着那老一套又来了。寡妇一摇铃吃饭,你就得准时赶到,可是到了桌子跟前,又不能马上就吃,你得先等寡妇低下头去,对着饭菜抱怨几句,虽然饭菜并没有什么毛病——这就是说,什么毛病都没有,只不过每样菜都是分开做的。要是一桶杂七杂八的东西,那就不同了:那些东西混和起来,连汤带水掺在一块儿,那就更好吃了。

晚饭以后,她拿出她的书来,给我讲摩西和“赶牛的人”的故事;我急着要知道摩西是怎么回事。但是不久以后,从她的话里知道,摩西老早就死了,于是我就再也不管他的闲事了,因为我对死人根本不感兴趣。

不久以后,我想要抽烟,我要求寡妇答应我。可是她不肯。她说那是下流事,而且不干净,叫我千万不要再抽了。有些人的作风总是这样的。他们对于一件事情,虽然一窍不通,可是总要褒贬。你看,她老是摩西长、摩西短的,摩西又不是她的什么亲人;并且,一个已经死了的人,对谁也没有什么好处,可是我要做一件多少还有些好处的事,她却跟我没完没结地找麻烦。其实她自己也在闻鼻烟;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喽,因为那是她干的事。

她的妹妹瓦岑小姐,是个很瘦的老姑娘,戴着一副眼镜,不久以前才搬到她姐姐家里来住。她拿了一本拼音课本,跑过来跟我为难。她逼着我硬干了一个钟头左右,随后寡妇才叫她放松一点儿。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后来又待了一个钟头,真是叫人闷得要命,弄得我简直是坐立不安。瓦岑小姐老是说:“不要把脚翘在那上面,哈克贝里”;还有“不许那么吃吃地蹭,哈克贝里——好好地坐直了”。过了一会儿,又说:“别那么打呵欠、伸懒腰——你怎么不想学点儿规矩呀?”她又告诉我一大套地狱里的事,于是我说我恨不得就上那儿去。这一下可把她气坏了,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恶意。我一心想上别处去一下;只要能换换环境,我决不挑选地方。她说我刚才说的话,可恶到极点了。她说那种话她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她说她是准备好好地过活,为的是将来升天堂。哼,我可实在看不出跟她上一个地方去,究竟会有什么好处,所以我就下决心根本不做那种打算。但是我并没有那么说,因为说出来只能添麻烦,不会有好处。

她既然开了头,就不停地讲下去,把天堂上的情形对我说了一大套。她说,在那里一个人从早到晚什么事都不必做,只不过到处走走,弹弹琴,唱唱歌,就这样永远永远地过下去.所以我觉得那真是算不了什么。可是我从来也不那么说。我问她汤姆·索亚够不够资格到那儿去,她说他还差得远呢。我一听这话,非常高兴,因为我愿意老跟他在一块儿。

瓦岑小姐总是絮絮叨叨地挑我的毛病,真是又讨厌、又无聊。幸亏后来他们把那些黑人都叫进来做祷告,然后大家各自回房去睡觉。我拿着一支蜡烛,回到楼上我的屋里,把蜡烛放在桌上。然后我坐在窗前一把椅子上,打算想些什么开心的事,可是总办不到。我觉得非常孤单,恨不得死了才好。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树林里的叶子沙沙响,听起来十分凄惨;我听见一只猫头鹰因为有人死了,远远地在那儿嘿儿嘿儿地笑;还有一只夜鹰和一条野狗也在那儿嚎,一定是有人快要断气了。风细声细气地想要跟我谈天,可是我听不懂它说些什么,结果弄得我浑身直打冷战。紧跟着,在树林里老远的地方,我听见一种鬼叫的声音,那个鬼好像要把心事吐出来,可是又没法让人家听懂它的话,所以就不能安安静静地躺在坟墓里,只好夜里出来,哭哭啼啼地到处游荡。我心里非常沮丧,又害怕得要命,真盼望有个人来跟我做伴。忽然间,一只蜘蛛爬到我的肩膀上来,我连忙把它弹下去,它就掉在蜡烛上了。我还没来得及动弹,它已经烧成了一团。不必等别人告诉,我就知道这是个大大的不祥之兆,我准会碰上倒霉的事,所以我怕得直打哆嗦,几乎把衣服都抖落在地上。我站起身来,一连转了三转,每转一次就在胸前画一个十字。我又拿过一根线来,把我的头发捆起很细的一绺,为的是让妖魔鬼怪不敢靠前。不过我并没有多大把握。要是你拾到了一块马蹄铁,没有把它钉在门框上,反倒把它弄丢了,那么你尽管这样做,一定会消灾。但是,你弄死了一只蜘蛛,要想用这个法子避免倒霉,那我可从来没听说过。

我又坐下来,浑身直发抖。我就掏出烟斗来,抽上一袋烟,现在全家的人都睡着了,到处没有一点儿动静,所以寡妇决不会知道我在干些什么。又待了老半天,我听见镇上的钟,老远地当——当——当——敲了十二下——然后又静下来——比刚才还要静。紧跟着,我听见漆黑的树林子里传来了树枝子折断的声音——定是有什么东西在那儿动弹。我静静地坐着听。我马上就隐隐约约听见那边发出一声:“咪吆!咪吆!”这下子可好了!于是我也尽量轻轻地发出一声:“咪吆!咪吆!”我赶快吹灭蜡烛,爬出窗口,跳到草棚顶上,再溜到地下,摸进树林里去。一点儿也不错,汤姆·索亚又在这儿等着我呢。

P1-4

序言

1883年的夏末,在纽约州南部Elmira北面的卡里农庄内,马克·吐温终于完成了一部他已经“来来回回折腾了七年”的作品(见吐温给他的哥哥奥利翁的信)。在这个夏天里,马克·吐温自己说,写作简直就像平日里撒谎一般容易。每天一吃完早饭,他就直接去书房工作;在那里,他的想象力可以说是自由驰骋——“书稿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堆积起来”或是按照老习惯,散落在书桌的附近。就这样,在这个“安静得不能再安静的地方”,四十八岁的马克·吐温完成了在许多人看来是最伟大的美国小说,或者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的确,七年前的1876年7月,《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后不久,马克·吐温就已经开始写作“另外一本关于男孩子的书”了。其间,他为此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个月之内。这本被他称为哈克贝里·芬的自传的小说书稿就已经有了四百多页。但是,已在半途的马克·吐温觉得他已经写完部分的质量“不过尔尔”;于是,他考虑是否应该搁置甚至烧掉这些手稿。这样的情况——匆忙的开始和突然的中断——对于马克·吐温来说,是个常事。他曾经写到“只要一本书能自己流淌出来,我就做它忠实和专注的记录者;但是,如果这本书想让我的头脑来替它编造一切,我就会把它放在一边,因为那时我的脑子已经空空如也了”。可这一次的情况来得特别困难和严重。在此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里,他完全放弃了写作这本小说的努力,书稿停留在了小说的第16章;后来我们发现他一共花了七年的光阴——“断断续续地工作”——才最后完成了他在小说前16章里确定的主题。

1883年的夏天,马克·吐温并没有意识到他刚刚完成的小说的重要性。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马克·吐温把他的新作品说成“不过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姐妹篇而已”。无论那个夏天的写作给马克·吐温带来多大的快乐,他并没有看到这部源于他独特想象力作品的伟大意义。其实,在当时,几乎没有读者能真正体会到这个浮世绘般的,结构也不精练的小说背后蕴涵的力量。对于当时讲究体面的美国主流文化圈——让我们以位于麻省的康科德文学协会为例吧——《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显得“粗糙,粗野且没有任何优美之处,更适合贫民窟人们的阅读,而不能被有文化和教养的人接受”。简而言之,这本小说是“不折不扣的垃圾”。对于另一些稍友善的读者而言,《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似乎不过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篇而已,是又一部以四十或五十年前的密西西比河谷为背景的,以儿童为主题的浪漫故事。这一切,连同小说中美国西南部式的幽默叙事风格,看起来都是马克·吐温历来擅长的东西。当然,从表面上看,小说的故事的确极其简单: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儿,为了逃避酗酒的父亲和故乡圣彼得堡城的人们要把他改变成一个“文明人”的诸般努力而离家出走;此时碰巧他又遇见了吉姆,一个从瓦岑小姐家逃跑的黑奴。两人乘着一只木筏,沿着正值“六月涨水期”的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一千多英里,一直到阿肯色州的费尔普斯种植园,小说也在此结束。

直到20世纪,这部情节简单的小说之中的重要意义才为后人普遍接受。这个被密苏里州圣彼得堡城一个醉鬼父亲遗弃的小男孩儿的逃跑故事,在马克·吐温的手中,被写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美国经典。1913年,H.L.门肯称这部小说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这也成为后人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评价的基调。门肯特别强调马克·吐温的“美国性”,认为他是“我们国家文学与文化遗产之父;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艺术家,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十足纯粹的美国的血液”。在门肯之后的海明威对于这部小说也有类似的评论;他说道“所有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于一本被马克·吐温称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一切中最好的东西。美国的文学作品都根源于这部小说;之前没有比它更好的,之后也没有”。虽然他们的赞美言辞并不能告诉我们太多关于小说本身的东西,可是它们的确能够使读者明了后人评论这本小说时的基本立场。长久以来,《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已经成为了严肃文学评论的对象。即使评论家并非总是正面地看待这本小说,但是无论对其长处或弱点的讨论都基于对于这本小说伟大的地位及重要意义的共识。伯纳德·德沃托指出这本小说“具有的活力,深度和多元意涵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部美国小说;我们不知道还有没有能和它媲美的作品”。T.S.艾略特认为哈克贝里·芬“是小说中具有永恒象征性的人物,足可与尤利西斯、浮士德、堂吉诃德、唐璜、哈姆雷特和其他人类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学形象相提并论”。这就是今天文学批评解读这本小说时所具有的基本的评论框架。

……

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以美国的方式表达了一种自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困扰着欧洲人思想的观念——一种试图从客观的知识,从智性本身和文明社会中解放出来的愿望。《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属于这一个将现代文明的发展看成是与生活自身的创造性资源相互冲突的思想传统。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经历使他能够用一种出色的具体性来表述这个一直伴随着19世纪人类历史的困境。《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所阐明的是个体经验的价值和文明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点才使《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意义远远大于《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姐妹篇;而使它成为一部伟大的现代性的小说。

彼得·卡文尼(Peter Coveney)

毛亮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2: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