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都江堰的历史功臣张沅父子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张良羽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举世闻名都江堰,悠悠二千三百年。河渠大书秦守惠,名园生色华阳篇。水旱从人润天府,陆海无双换新颜。功德流远垂青史,华夏瑰宝耀人间。

张沅辛勤奋斗近四十年,治理维护大修都江堰,其祖孙三代对都江堰都有着深深的治水情节,才造就了今天经久不衰,青春焕发都江堰。本书为您展现都江堰的历史功臣——张沅父子与都江堰的故事!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清末的故事、我的前辈与都江堰、都江堰的治水思想和父亲的水利工程,作者为张沅后代,他以追忆的形式讲述了其祖母、祖父、父亲、母亲,以及张氏兄弟与都江堰之间的故事,还详细地介绍了都江堰的工程技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图片资料。

目录

引言

概述

第一章 清末的故事

第二章 我的前辈与都江堰

 一、民国首次大修都江堰

 二、祖母的针线筐和祖母的“龙门阵”

 三、祖父的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

 四、都江堰堰工进课堂

 五、祖父的都江堰工程技术

1.祖父的“马槎工程”

2.祖父的“竹笼工程”

3.祖父的“干砌卵石工程”

4.祖父的“木桩工程”

5.祖父的“羊圈工程”

6.祖父的“河方工程”

 六、民国第二次大修都江堰

 七、1933年叠溪大地震

 八、祖父重建都江堰

 九、母亲受聘来成都

 十、父亲的大学和父亲的老师

 十一、母亲遗稿摘录

 十二、张氏兄弟设计制造的水车

 十三、张沅父子在1947年

 十四、祖父告别都江堰

 十五、寻根于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第三章 都江堰的治水思想和父亲的水利工程

 一、安宁河流域的“长藤结瓜”系列水利工程

 二、父亲病休重返都江堰

 三、父亲“文革”遭厄运

 四、父亲设计玉溪河渠首水利枢纽工程

 五、父亲张世龄在流水中永生

试读章节

当时我祖父十分明白,改变“金刚堤”的位置和“鱼嘴”的位置及分水角度已势在必行,用现代科学理论重新论证确定“鱼嘴”的位置和分水角度的使命已义不容辞地落到了自己的肩上。

祖父做了无数次水工试验,用笔和纸作了无数次计算,对“鱼嘴”上游河床弯道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水势流向的变化、河床弯道上表层和底层水流的方向、弯道上横向环流和水压力分布情况、铅垂在线流速分布情况、铅垂在线离心力分布情况、离心力与水压力综合情况、岷江流量、内江流量、旁侧溢洪道“平水槽”流量、泄洪道“飞沙堰”流量、第二道旁侧泄洪道“人字堤”流量、“飞沙堰”流量占内江流量的百分比、内江和“飞沙堰”的分流比和分沙比及“宝瓶口”流量,进行反复的分析。

同时祖父也考虑到:

岷江源出高山,洪水下泄时,夹带大量泥沙和推移物质,经过分水“鱼嘴”大部分排入外江。但每年还是有大约47%的悬移物质和26%的推移物质进入内江,而位于内“金刚堤”与“人字堤”之间的“飞沙堰”正是处理内江大量泥沙的又一个工程设施。

“鱼嘴”分水堤的位置和分水角度必须顺应“鱼嘴”上游天然弯曲河床在洪水时节产生的弯道环流水力作用,使内江多分水少进沙;同时又考虑水流进入内江后,在二王庙山脚下又遇一个由天然河床弯道形成的“二王庙顺水堤”,在河床动力学中的弯道环流水力作用下,主流沿左岸行,表层水直冲虎头岩后变成底流,转向直冲“飞沙堰”。因此“飞沙堰”的位置必须与“鱼嘴”配合定位,这样才能有效利用在“飞沙堰”前因“宝瓶口”的自动控制和“离堆”的自动壅水顶托下而形成的螺旋流,以便螺旋流搅动随水流进入内江的那部分由沙砾卵石形成的底沙,使之到此即被横向推移出“飞沙堰”,随大量的翻坝洪水排向岷江正流。所以须把“飞沙堰”设计筑成微弯的形状,与上游的内江河段形成微弯的河床,使水流挟带的泥沙在弯道环流作用下,从凸岸的飞沙堰顶上翻出,进入外江,内江水量愈大,“飞沙堰”分洪飞沙效果愈明显。其余淤积在“飞沙堰”前的内江凤栖窝下面一段河床中的沙石,可在每年岁修时的“深淘滩”中清除。

“飞沙堰”须“低作堰”,但不能筑得过高或过低,过高不利泄洪排沙,过低又会使“宝瓶口”进水量不够。“飞沙堰”的排沙效果,是因为在洪水时节所产生的弯道环流水力作用和“正面取水、侧面排沙”两种流态共同作用的结果。“飞沙堰”同“宝瓶口”的配合应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而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排沙排洪的效能也应越高。如岷江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飞沙堰”需泄出内江流量的75%以上。

鉴于上述考虑,祖父决定在这次大修中,把“飞沙堰”坝顶的高度设计为高出坝前河底两米,使“深淘滩”与“低作堰”两者相辅相成,让适量的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引进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的大片农田。为应对岷江上游洪水暴发,祖父还决定用他改进设计后的“竹笼”垒砌“飞沙堰”,在紧急情况下,当内江水量超过最大值时,由竹笼垒砌而成的“飞沙堰”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确保成都平原的安全。

为了达到“鱼嘴”与上游的“百丈堤”及下游的内、外“金刚堤”共同联合运行的最佳效果,即自动将岷江上游的水流按照丰水期“内四外六”、枯水期“外四内六”的比例分流引入灌区,祖父最终决定把“鱼嘴”随“金刚堤”建筑在索桥以上、原位置以下、岷江冲出山口自然形成的弯道环流江面上正处在水流中泓线左右偏转的一个临界点上,就在那里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以便在春耕用水季节,水流经“鱼嘴”上游的这段天然弯曲河床绕行,主流直冲内江而下,内江约进六成水量,外江约进四成水量,以利内江灌溉;夏秋洪水季节,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完全受控于弯曲河床制约,主流直冲而下,内、外江进水比例就自动颠倒过来,内江约进四成水量,外江约进六成水量,以利外江排洪。特别是洪水季节,当岷江主流经左岸的护岸堤“百丈堤”冲向右岸的护岸坝“马脚沱”后,又向左转朝内江冲击,这时正好顺应弯道水流“大水走直,小水走弯”的规律,内江处于正面取水的优势,而外江则处于侧面顺水排洪排沙的优势。P18-20

序言

一口气读完了美籍古琴艺术大师张良羽女士的新著《都江堰的历史功臣——张沅父子》一书的书稿,最大的感受就是先睹为快!快者,痛快也!此时此刻,至少有三快。

快之一:为张沅辛勤奋斗近四十年,治理维护大修都江堰的历史功绩所赞叹。

张子聪,字沅,1880年3月17日生于成都,1903年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1912年回国后,立即创办了以发展四川工业和科技为宗旨的“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并任所长,同时担任四川省水利知事。后来,该讲习所更名为“四川甲种工业学校”,发展成为现在的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曾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1915年4月,张沅作为简任技正(总工程师)被派驻灌县,经实地考察,绘制了都江堰流域第一张平面图。随即主持了民国初年第一次大修都江堰的工作。此后长期担任都江堰工程处处长。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发生了7.5级大地震,震后堰塞湖溃决的特大洪水彻底毁灭了都江堰。1935年,张沅担任了主持重修都江堰的历史任务。他采用现代科技和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固定了“鱼嘴”,奠定了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础。1936年成立四川省水利局,张沅出任第一任四川省水利局局长。此后不久,他又长期担任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其间多次大修都江堰,直到1947年,因年事已高卸任,到四川省建设厅工作。1949年3月,他作为省建设厅官员,验收了1948年度的都江堰岁修工程,这是他为都江堰所作的最后一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他被人民政府安排到四川省高级工业学校(其前身为四川甲种工业学校,1960年更名为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任教,担任土木工程科科长,主讲水利技术。1952年初,高校专业调整,土木工程科教师和三个班的学生一起被调整并入四川省交通学校。同年3月19日,张沅病故,享年72岁。

张沅为治理都江堰作出了历史贡献,不愧是都江堰的历史功臣,同时又为发展四川的工业和科技教育作出了贡献。

他为人正直,不计名利,体恤民众,舍己为人。

张良羽女士在书中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张沅的生平事迹,重现了当时治理都江堰的历史画面。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情节和感人肺腑的故事,更加使人赞叹。

快之二:为张沅祖孙三代对都江堰深深的治水情节所感动。

张沅之子张世龄,1916年2月27日生于成都。20世纪30年代就跟随父亲为治理都江堰出力。1942年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回到都江堰工作,为都江堰的岁修和扩灌工程作出了贡献。

1950年初,张世龄被人民政府派往雅安任西康省水利局总工程师兼计划科科长,设计并参加了50年代初期西康省安宁河流域一带的“长藤结瓜”系列水利工程。1953年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水利工作会议。1958年后到四川省农田水利局、四川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工作。后作为技术骨干、老工程师设计了玉溪河进水口引水工程,参加了玉溪河大型引水工程的建设达十年之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利事业贡献了一生,直至1979年11月1日病逝,享年63岁。

张世龄的妻子何德恩女士,上世纪30年代曾为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做秘书工作。由于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含辛茹苦几十年,心怀水利几十年。内清外秀的她被誉为“水花”,他们把自己的儿子取名“良竹”,意思是优质的竹子可编成治水用的竹笼,希望儿子日后能为治理都江堰服务。对都江堰水利钟情如此!

他们对水利事业的敬业精神和深厚感情,又传给了张良羽女士。张良羽是张世龄、何德恩之女,张沅、曾筠兰之孙女。虽然致力于研究中国古琴艺术和西方音乐理论,身在美国,但始终情系祖国,情系都江堰,情系四川水利,情系祖辈业绩。她不远万里,回到祖国,誓成此书,以彰祖辈功德,以谢水利同人,实在令人感动。

快之三:为都江堰经久不衰,青春焕发所鼓舞。

都江堰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努力,经久不衰,特别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扩建改造,更加青春焕发。现在它已经成为灌溉37县(市)1026万亩农田,向40个大中城市供水,集灌溉、防洪、供水、发电、养殖、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特大型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青城山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伟大的中国人!伟大的都江堰!都江堰是祖国的瑰宝,是四川的骄傲,是水利人的骄傲,是世界的财富,怎不令人鼓舞。

读完全书,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绵绵三代,祖作孙述。立功立业,上善若水。立德立言,其行必远。水阔天长,后来居上。为民造福,永世不忘。于是即兴赋诗二首以寄怀。

(一)

举世闻名都江堰,悠悠二千三百年。

河渠大书秦守惠,名园生色华阳篇。

水旱从人润天府,陆海无双换新颜。

功德流远垂青史,华夏瑰宝耀人间。

(二)

从来治蜀重治水,前赴后继多先贤。

赞绪遗则添掌故,历史功臣有张沅。

鞠躬尽瘁四十载,情注都江化云烟。

张门才女成著述,文章无愧任君看。

张良羽女士视我为同道,谦恭以求序。以上文字,遵其雅嘱,感其至诚,是为序。

四川省水利厅何斌

2008年3月20日于成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