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就进入外企,成为令人艳羡的高级白领是否意味着职业路将一帆风顺?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转行向着自己的兴趣奋斗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放弃大城市的户口,去遥远的中等城市发展,让所有人不解的决定,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安排?大学进行社会实践,赚点生活费的同时还应该怎样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准备?人际关系亮红灯,职场菜鸟如何以全部的信心和勇气有谋略地应对?在那些没有掌声和安慰的日子里,那些职场“白骨精”也曾经无数次跌倒、经历疼痛、迷茫、欲哭无泪、浮躁、被刁难、不被理解,等等,您可在本书中读到他们的真实经历……
本书收录了二十多个职场故事,写给即将步入社会和愿意静心思考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青年朋友们。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作者讲述给大家的亲身经历,读来不仅会让我们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而且会引起读者对职业准备、职业规划、职场浮沉、职场心态调整等诸多问题的思考。看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或许正是本书的可贵之处。
第一辑 跨入职场前——实践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入职做准备
让众人吃惊的职业选择
“走自己的路”——不容易也不简单——程碧波
在拐弯处含泪微笔——秋扬
在大学实践中探索自己的路——乐水
十年实现职业梦想
写给正在读书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程是东
没有成为励志文学作品中的主角——潜龙
第二辑 跨入职场的第一步——方向感比职位更重要
两次月薪减半的跳槽经历
以退为进实现职业理想——凌凌
一切皆在用心——彩云翔
喜欢坚持积累
在感兴趣的职业里收获成功——陈泰伟
第三辑 职场艰难时刻——虽然苦涩,却是一种磨炼
我在美国经历的一次人情在练达——蓝天骏
忆当年的创新迷局——王钰
一个人去了吕梁山区采访——海格
找寻比别人多一点点的优势——杜莹
第四辑 面对意外——首先从分析自己开始
我的公式解散了——小崔
人生低谷中的面试奇遇
唯有自己立起来才能渡过难关——至盈
第五辑 远离浮躁——职场中小事不小
永远不要低估自己——高齐
如果那时能够远离浮躁——安心
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小宇
初入职场时的三件糗事——张晨光
第六辑 三十而惑——站在人生半路的思考与回忆
放弃如花般美丽——庞婧
七年之痒
三十功名尘与土——子木
第一人领导小房——海格
追寻平淡还是辉煌的生活
写给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人——杜莹
后记
坦白地说,我的毕业经历很平常、很普通,没有伯乐识千里马的龙门一跃,当然也不至于千回百转九死一生的曲折坎坷。如同这个世界的大部分构成一样,我像千百万毕业大军中的每一个平凡一员一样,在自己的小小天地中经受着苦闷、彷徨、失意、困惑。但如果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经历会给现在的你们带来一些小小的慰藉和鼓舞,也会是我的另一种幸福。
对我而言,2001年的毕业不像结束,而像是一次更为严格的新课程的开始。人生似乎永远不会像我们学校大路两旁的白杨树一样,枝干笔直,绝不旁逸斜出。似乎从2000年的毕业实习开始,我们就已经嗅到了硝烟的味道。投递简历、试音、试镜,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在系里的黄楼聚集。开始的时候很是不平,总感觉自己像是集市的商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到后来已经处乱不惊,每个人几乎都着装整洁、话语得体,应对如同车轮战般的一轮又一轮的面试。
记得有一回开动员大会,我们班的一位哲人很是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尖锐分析了我们的形势是“狼多肉少”,老师更是极不客气地威胁我们要积极规划人生,否则未上岗先下岗。在这样的舆论强压和心理恐慌之下,很多坚持不住的最终选择了转行、出国、考研或嫁为人妇,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剩下的就继续奋战在广播电视事业的台前幕后。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同样跻身在这条狭小的通道上,与各路人马摩拳擦掌,你推我搡,期待最后的奇迹。
实习的第一站是一个几乎中国人都知道的地方。事实上,因为它太高、太大、太有知名度,所以我从未真正想过要留在那个地方。清楚地记得进去之后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扒词”(抱歉我至今都不知道它的学名)。这个工作可以说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要听力稍好、中国字基本熟识就都可以完成,不过是无数次地按下暂停键,再把听到的声音转换为文字记录而已。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一进入办公室之后的半小时马上就可以进入工作状态,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种鼓励。为了完成工作,我在电视前一坐就是四个小时,中午饭时间我很坚决地放弃了自己的口粮,一鼓作气完成了任务。当得到第一声表扬的时候,那种欣喜真的无以言表,我甚至天真地认为,以后的工作就可以一路飘红。恍然间,美好的未来就在向我招手。
可是,当我满怀希望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实习中时,却发现,我所能参与的似乎永远是这种与专业毫不沾边的工作。印象中最复杂的工作便是当了节目的外联。用114查询了无数的电话号码,然后逐一展开攻势,只有在这时我才小用了一下自己苦学四年的基本功,甜美、清晰、亲切感、对象感极强地展开了一番又一番听筒播音。尽管我曾经无数次强烈要求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但直到离开,我的全部成绩也不过就是很积极地联系了几家如饺子厂、菜市场、超市之类为百姓服务的活动场所,另加无数次认真观摩主持人进棚录像的经历,外带几次大小例会(含年终总结会一次),除此之外,我不到两个月的实习工作几乎乏善可陈。时隔多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同事面对我的时候总会保持一种礼貌性的亲切和微笑,因为在这样一个根本不属于我的地方,我终究会像曾经来过他们中间的许多实习生一样,作为一个过客,轻轻地来正如我轻轻地走,终将不带走一片云彩。
终于,在一次温馨的谈话之后,我向节目制片人提出,学校来人通知,一个市级台向我发出邀请,希望可以去实习,顺便参与他们的新年直播报道。没有任何的麻烦,就这样,那年新年的前两天,我带着一个硕大的黑色帆布箱去到S城。在我之前,我的前辈们几乎无人问津这个小小的市级台,台领导自然极度重视我,一路热情接待,甚至副台长亲自接站,刚下火车就被我的行李吓了一跳,转而笑了:“不错,把家都搬来了,好呀,希望你在S城安家。”结果,真是因为我们备受重视,引起了不少人的危机与不满,其中的复杂与斗争可以一笔略去,总之台长的美好愿望最终落空,我和同行的所有同学全部选择了离去。
两度沉浮之后,我开始认真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毕业分配,说是双向选择,可最后的结局就如同专业课上老师对我们吐字发声要求的枣核型,最好的国家媒体和最差的三四级小台总是人丁稀落,而如我这般大部分的平庸之辈只能裹挟在一波又一波的毕业大军里,努力接近着最为理想的目标。至于自己的方向,没有显赫的家世、傲世的成绩,加之温和的性格,只能选择一个中流的机构安放我有些狼狈和不安的青春。P11-13
青春岁月,每个人都是极好的诗人,充满了浪漫、激情,以及急于表达的各种想法。在那个年龄里,也伴随着冲动和不安,面临着人生又一次广阔的开始。我们的惊喜裹挟着焦虑,燃烧着自己。看到那些年轻朋友的故事,让我既熟悉又陌生,假如人生再给我一次青春的机会,我会怎样选择?诚实地说,无法想象,一是那时候没有心计,即使有,也是那么稚嫩,让成人世界一眼看穿;二是将自己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去工作,去恋爱,完全没有中年后的淡定。青春,于我们都只有一次,所以珍贵,所以错不起。
其实,所有面对这个世界的生存技巧,都不是最究竟的智慧。在年轻的时候学会思考,学会观察自己,这才是终身受益的学习。有了这样的基础,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选择的时候才会清晰而坚定,而不是把一切交给别人,比如那些职场专家,比如父母,比如书店里琳琅满目的精英故事。这样说,是想提醒你,就连这本书也是过来人送给你的别人的故事。你的故事,只有你能写,并永远散发着你独一无二的青春光彩。
我不了解当下的每个年轻人,但我明白人生的痛苦和快乐都来自一个同样的地方——我们自我的心。青春时期的心,更加敏感,所以容易脆弱。把困难食之如甘的人,少之又少,谁能先做这样的少数人,谁就是未来自己的主人,自由而幸福!
和昆
2009年2月
说起这本书的缘起,是要追溯到很多年前。但是真正的行动,倒是因为电视连续剧《奋斗》,其时我刚刚开始休产假在家待产,无聊无趣,不能跑跑跳跳,也没有兴趣翻看准备完备的婴儿用品,更不想反复考虑孩子怎样、生孩子痛不痛来增加焦虑情绪折磨自己。于是看电视,断断续续地看着《奋斗》,我这个70后居然也开始热血沸腾,恨自己一直以来想得多、做得少的性格,想要奋斗的愿望让我这个即将生产、荷尔蒙分泌不同常人的孕妇热血沸腾。
电视剧播完了,我不想继续在电视前消磨时间,事实上,多看电视对孩子也不好。我开始思考我的梦想,为什么曾经那么清晰的梦想都变得那么遥远,是生活太现实,还是自己不坚定?于是懊悔以前逛商场流逝的时光,于是惭愧居然不如80后的主人公那么潇洒、那么执著。
在夜深人静、小宝宝在肚子里拳打脚踢让我无法入睡的夜晚,我干脆打开灯,拿起本和笔,开始想我曾经流逝的梦想,并试图找寻容易实现的一个。于是我想到了写书,正好看了一些有感触的书,觉得写些情真意切的东西至少能够感动自己,给自己略显苍白的生活增添点色彩,也可以给年老后增加些回忆的线索。于是开始动笔写,居然,发现一篇下来,已经很不满意。或者说,有了主题性的写作反倒不如随性而起的文章可读性强。或许自己的积累尚且不够,这样的东西,放在笔记本里也就罢了,如果写给读者,没人会喜欢,于是再次思考,于是想到了同行者。或许我有欣赏别人优点的习惯,同时也有些可亲可信又很有才华的作者朋友,我想应该让他们也写东西,这样大家的东西具有多样性和故事性,才有人想看啊。
首先联系的,是我资深的出版前辈常淑茶老师,我把自己搜集到的背景资料以及我的想法都告诉她。她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也很客观地提出了难度:第一,题材不好写,作者愿不愿写都是个问题;其次,作者多的话,体例难以统一,建议我自己采访写。事实上我当时的客观情况也不太容易采访写作,我在以家为圆心,半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活动,并且左右不离人。同时我看到类似的书,发现如果功底不是很深的话,一个人写下来的书,在我读到第三章时就觉得有些厌倦。于是我开始坚定我的想法,和朋友联系的稿。
在得到朋友们的鼓励后我开始不断实践,并且因为收到好稿子而感觉到兴奋和快乐,甚至比照别人的好稿子来重写我的稿件。其实如果不是这么多作者朋友的参与,我敢肯定我中途没准会放弃。我是害怕辜负别人胜过辜负自己的人,也害怕放弃了没法面对热情支持我的朋友们。
在此特别感谢常淑茶老师的认可和帮助,使得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感谢我的挚友赵婷婷、王飞龙、刘辉、郑红革、颜凌、宋宇、谢波涛、陈蓓等,感谢高齐专门为本书画的置于文后的插图。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他们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努力。
我收到稿子时经常感慨:真不容易啊!这么熟悉的朋友,如果不是这篇文章,我都不知道他曾经这么难!他这么优秀地克服了那么多困难!当然,我也时常生出自豪感,如果不是我这个才华一般的人,这么多优秀人的故事怎么会讲述出来。
而我最终找到这本书的策划胡伟卷女士——最终的出版者,感觉更是愉快。我们俩相似的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使得后边的工作虽然复杂、繁冗,但是却配合愉快。我想这或许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有时候忙碌的编书生活让我对自己的女儿小然心生愧疚,但是更多的是我在照顾孩子辛苦且有些乏味的生活中看到了精神生活的曙光,梦想似乎是一盏或明或暗的灯,不断照亮我的内心。梦想是有力量的!
后边的事情更是顺利:我欣赏的优雅而知性的和晶女士答应作序,母校北京大学的导师、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等推荐,等等。历时近一年的组稿、编稿以及出版后续工作完成,得以和大家见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凝聚了太多人心血的东西,它到最后已经不仅仅是我的梦想了,是包括所有作者、策划、编辑,以及推荐、做序等人的梦想,我们所希望的,是有人受到鼓励、安慰,是有更多的人从困难中站起来,从自卑和迷茫中奋起,我在期待中又一次感觉到热血沸腾。这次,我的梦想是期待着读者的喜欢和反馈,以及参与进来。
这个时代,喧嚣而繁华,对叛逆的、被流行文化影响深刻又不愿被说教的孩子来说,看看前人的故事,靠聪明的自己或许可以悟到更多。现在80、90后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也许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从小衣食无忧,只需面对学业,以考上大学,光宗耀祖为目标,加之教育体制的问题,上大学之后的孩子以为按部就班,从此就可以生活无忧了,事实上,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时,市场经济的冲击让很多毕业生一厢情愿的想法泡了汤。他们被冲到了风口浪尖,不得不面对从未曾预料到的困难,这些难题对他们来说,没有准备,未曾体会,难能应对。
在遇到困难,痛苦,不被理解时,请不要愤世嫉俗,也别自怨自艾,天不会塌下来。有些经历不可缺省,有些疼痛感古今一样。我们已不缺乏来自父母和各方的关爱,爱他们、爱自己、爱自己的经历,也爱即将到来的疼,我们准备好了,让疼痛带来的伤害变到最小,职业化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人不痛过,前人有过,后人还会有。
或许,故事的真实性是本书的亮点。积极的人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别怕挫折,别怕疼痛,当风轻云淡之时,我们忽然醒悟,生活本身就是丰富的经历组成的,酸甜苦辣各种感觉组合成了我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不要被疼痛感打趴下即可。爬起来,阳光依然灿烂,绿叶依然湿润,充满勃勃生机,风雨过后空气更清新,没准还能看到美丽的彩虹。这也许就是生活吧。对于青年人来说,大胆去实践,去爱,去经历,去体会,就是财富。
出版社希望我们把这个讲述普通人故事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因此我们也需要更多有才华的人献计献策,书写稿件,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衷心期待您的参与。
我的邮箱是:qingchunbpt@126.com,欢迎来邮件交流。
杜莹
多年以前成龙有一首歌,其中一句让我感动:“你不是我怎知我痛?”。同样的,本书中的年轻人也在讲述一种痛——初入职场时的茫然无措,初试身手时的无从把握。没错,这也是一种痛,一种生长痛,但所有的讲述,难得的,不是抱怨,是体验。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许静年轻人初闯职场,受伤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受伤后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所看到的全是现实的灰墙,就此埋怨沉沦;有的人则用一只眼睛看现实的灰墙,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一步一步接近梦想。
——北方民族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副教授 王永和
If you couldn't be the First,you have to be unique.(成功大凡有二种:“一”或“独特”。由于这世上能真正被冠以“第一”的并不多,绝大多数的成功是以“独特”取胜的。做独特的自己,这就是我们应有的人生定位。)
——Richie Lu(美国汇知品牌策划研究中心首席顾问 陆亦琦博士)
亲爱的各位朋友,众所周知,青年时代是每个人培养习惯,希望和信念的一段美好的时光.《青春不怕疼》是本难得的好书,它会激励你不断地追求梦想,勇敢前行,活出你的精彩人生!人生中有苦有乐,有喜有悲,但只要你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确奋斗的目标,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北京启轮顾问咨询公司董事兼总经理 张红
职场、成功、奋斗、努力——在这些看上去最现实不过的主题后面,这本小书写的其实是每个年轻人的梦想。太多的人经历过梦想在现实面前被碰撞得粉碎的时刻,然后一点一点学会现实地活着。其实,只有少数真正能够坚持自己梦想的人才能最终——不但成功,而且幸福。所以,读读这本小书吧,在职场的迷途之中,请坚持自己的梦想,只是同时也要记得,梦想本身,便是能屈能伸的。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涂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