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中国兵略的精华,是在各种环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的法宝。三十六计不仅适应于军事,也广泛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三十六计中,每六条计策为一套,其中胜战计、攻战计和并战计是处于优势情况下使用的对策;敌战计、混战计和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情况下使用的对策。三十六计变化万端、诙诡奇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十六计/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佚名 |
出版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十六计是中国兵略的精华,是在各种环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的法宝。三十六计不仅适应于军事,也广泛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三十六计中,每六条计策为一套,其中胜战计、攻战计和并战计是处于优势情况下使用的对策;敌战计、混战计和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情况下使用的对策。三十六计变化万端、诙诡奇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内容推荐 《三十六计》一书,约成书于明、清之交,而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散在而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是我国流传较为久远,普及面较为广泛的兵法通俗读物。它集历代兵家“韬略”“诡道”之大成,素有兵法和谋略奇书之称。书中的不少计名、用语为人们耳热能详,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它不仅可以用于军事,对于启迪人们的心智亦功不可没。 目录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试读章节 第一计 瞒天过海 【释义】 比喻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 【原文】 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简注】 自认为已经防范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并不与公开的形式相矛盾。有时候,所谓的“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 【计名探源】 故事发生在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三十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这一天,大部队来到海边,唐太宗举目远望,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禁发愁起来,很担心如何才能渡过大海。 作战总指挥张士贵看到这种情景,就连忙和各位大臣商议对策,有位名叫薛仁贵的部将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以征伐辽东,我有一个好的计策,一定能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 数日后,当地一位乡绅请求见驾,声称愿为征辽将士提供军粮,唐太宗听后很高兴,便率百官随其来到海边,进入一间用彩色帷幕包裹起来的屋子,室内陈设富丽堂皇。太宗一时兴起,与众将饮酒进食,好不热闹。一 过了一会,风声四起,波浪声巨大,颠簸异常厉害,桌子上的酒菜洒了一地。唐太宗吃惊不小,让身边的大臣掀开帷幔,不看则已,一看更是震惊:满目都是一片苍茫的大海,这哪里是在什么屋里做客啊,分明是在大海之上航行。这时,张士贵赶紧上前请罪:“陛下正随大军航行于大海之上,前往辽东。” 原来,所谓的乡绅,是薛仁贵乔装扮演的,“瞒天过海”之计正是他想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是指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哄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平安地渡过大海。 【古代战例】 高颖计陷京口 话说南北朝时期,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已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宽阔的长江天堑,如何进攻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呢?老臣高颖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颖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队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进军。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看见这个阵势,江南陈朝将领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哪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好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的小船。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第二年春天,贺若弼仔细观察陈军的阵势和情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一声令下,突然挥师渡江。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由于陈军疏于戒备,猝不及防,哪里还有还击之力?隋军一举攻占了京口,随后又乘胜进军陈国都城建康,最后灭了陈国。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他夸赞高颖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 张守圭智破契丹军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任命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以平定契丹之乱。 契丹的大将可突干几次攻打幽州,没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 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头正猛,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安抚部队,并叫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 王悔受到可突干的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将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 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后,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他还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久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强大,可突干肯定是失败的,他如果脱离可突干,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的。李过折听了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 探得消息后,张守圭立即亲自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队。唐军火速冲人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P2-6 序言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流传下来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遗产。《三十六计》就是一部浓缩了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的兵书,是一本“谋略”大全。 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如何理解和掌握这部闪耀智慧光芒的兵书精髓,将自己培养成聪慧、成熟的善用计谋的“孙子”和“诸葛亮”式的人物,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本《三十六计》旁征博引了古今众多的经典战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每一计的来源和运用。 《三十六计》的原书,至今无准确年代和著者可以考证,成书时间大约在明清以后。全书引用《易经》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卦;并按照战争中的实际运用分为六套,依次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一套中各包含六条计谋,总共三十六计。其名称,有些来自历史典故,如“暗度陈仓”、“瞒天过海”等;有些来自真实的战争案例,如“欲擒故纵”、“走为上”等;更多的则来自在民间流传已久的成语,如“顺手牵羊”、“打草惊蛇”、“无中哇有”、“抛砖引玉”等。 为了便于青少年朋友理解,本书中每一计都附有本意解释、原文出处、简注以及计名的来源故事,言简意赅,浅显易懂;每一计都以白话文的形式,介绍了许多与计谋相对应的古代战例,生动形象,涵盖广泛。 另外,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为了让三十六计更有借鉴意义,增加了“古计今用”的内容。书中深入浅出地例举了每一计在现代的军事、商战、体育甚至为人处世哲学等方面运用的生动实例,非常有针对性。通过一个个或惊心动魄或意义深远或出奇制胜的计谋故事,让青少年朋友在掩卷沉思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思想的启蒙,激发出精彩的创新思维与应对策略 陈学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