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国际海洋法的性质及其渊源和发展;领海和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相邻或相向国家间海洋区域划界;公海;岛屿制度;闭海或半闭海;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自由等内容。
本书观点明晰,论据充分,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近年来出版的海洋法书中最好的一部,可作为相关大专院校的一部教材参考书,也可作为研究国际海洋法的工具书。
绪论
第一章 海洋概述
第一节 世界大洋
第二节 大洋和海的区别
第三节 21世纪是开发海洋的新世纪
第二章 国际海洋法的性质及其渊源和发展
第一节 国际海洋法的性质
第二节 国际海洋法的对象与内容
第三节 国际海洋法的渊源与历史发展
第三章 领海和毗连区
第一节 领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领海的定义
第三节 领海的宽度
第四节 领海宽度的基线
第五节 内水、河口、海湾
第六节 领海的航行制度
第七节 毗连区
第四章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第一节 海峡问题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海峡伺题的国际实践
第三节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关于海峡问题的审议
第四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规定
第五章 群岛国
第一节 群岛和群岛国问题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群岛问题的案例和国家实践
第三节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审议群岛问题和关于群岛问题的规定
第四节 群岛国制度的国际实践
第六章 专属经济区
第一节 渔业管辖区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200海里海洋区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海底委员会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审议专属经济区问题
第四节 专属经济区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国家立法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或专属渔区
第六节 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之后公海渔业制度的发展
第七章 大陆架
第一节 大陆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海底委员会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有关大陆架问题的审议
第三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大陆架问题的规定
第四节 200海里以外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工作
第八章 相邻或相向国家间海洋区域划界
第一节 划界问题的早期历史发展
第二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区域划界的规定及其审议过程
第三节 关于海洋区域划界的国际实践
第九章 公海
第一节 公海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关于公海法律制度的斗争
第三节 公海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 岛屿制度
第一节 岛屿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关于岛屿制度的争议
第三节 岛屿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
第十一章 闭海或半闭海
第一节 闭海或半闭海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闭海或半闭海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审议闭海或半闭海的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自由
第一节 内陆国出人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自由问题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海底委员会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审议内陆国问题
第十三章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制度和管理机构
第一节 国际海底资源远景
第二节 国际海底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审议国际海底问题
第四节 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工作进展
第五节 国际海底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十四章 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第一节 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
第二节 海洋环境管理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海底委员会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审议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问题的过程
第四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的主要规定
第十五章 海洋科学研究
第一节 海洋科学研究的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海底委员会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关于审议海洋科研问题的斗争
第三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十六章 争端的解决
第一节 “争端解决”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海底委员会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有关解决争端问题的审议
第三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解决争端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十七章 中国与海洋法
第一节 中国在海洋法方面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中国参加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第三节 中国参加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
第四节 中国在《公约》生效前后的活动
第五节 中国与相邻或相向国家间解决划界争端
第六节 中国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二八七条(程序选择和二九八条(任择性例外)的声明
附录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统计表(截至到2008年2月1日)
附录2 《公约》生效时和世界各国对海洋区域立法表(截至199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