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托丰瞻详实的原档、史料、亲历述闻等资料,对民国时期政府倡修《清史稿》的全部过程进行梳理,并以起例发凡、史料搜集、史例商榷、撰者变动等各个项目分别编汇相关文献,具有宝贵的文献和借鉴价值。
卷一
讨论体例第一1
搜罗史料第二3
史馆大库 军机处档案 方略馆 东华门内内阁大库 各部
档案及各省督抚署档案 内务府档案 内阁存国子监之章奏
京报 采访书籍 各省图书馆书目
附 军机处设置沿革考 国史馆《儒林著述书目》序
卷二
模仿《明史》第三13
附 《清史稿》、《明、史》与于氏等拟目比较表 《清史稿》纪
志表撰人详考表
综核提要第四28
附 夏闰枝与张孟劬书
卷三
撰述流弊第五32
附 改纂清史“艺文志”说帖
撰人变迁第六38
卷四
画一条例第七48
附 清史列传书法画一条例 清史“循吏”编辑大意 拟清
史“忠义传”办法说帖 清史本纪书例
时势迫促第八56
附 重编清史“艺文志”经部说明
卷五
窜改更正第九60
《清史稿》关内本与关外本 正本职名 伪本职名 伪本《校
刻记》 正本“艺文志”序 伪本“艺文志”序 抽换张勋康有
为传 “儒林传”改正 其他抽改者
附故宫委员公函 跋《清史稿》抽换残篇
同名重传第十75
《清史稿》传目同姓名考 同姓名 藩部同名
丛录一“史例商榷”共八卷
卷六
于式枚等拟开馆办法九条8l
搜档册 采书籍 仿《明史》 勤采访 办长编 三品以下
臣工仍用阮元传例 采事实须注出处 附考异 增删《明
史》例 拟目
卷七
梁启超清史商例第一书92
纪例第一表例第二 志例第三 传例第四
于式枚修史商例按语105
卷八
吴廷燮上清史商例114
本纪商例 诸表商例 诸志商例 诸传商例 修史待商要义
卷九
金兆蕃拟修清史略例128
金兆蕃上清史馆长第一书134
金兆蕃上清史馆长第二书135
卷十
夏孙桐上清史馆长论清史稿现尚不宜付刊书138
附 与袁洁珊书
吴士鉴陈纂修体例140
卷十一
袁嘉谷、陈敬第陈清史凡例商榷155
本纪宜商榷者三 志宜商榷者三 表宜商榷者二 列传宜商
榷者四
朱钟琪拟修清史目例165
本纪表志传
袁励辈、王桐龄上纂修清史管见书169
本纪 志 表 列传
卷十二
张宗祥陈纂修清史办法177
附 史目榷 清史目拟
卷十三
朱希祖拟清史宜先修志表后纪传议195
刘树屏陈述“邦交志”意见书203
卢彤条陈徵集书籍及分类纂办法207
调查之事项 编纂之事项 刊印之事项
丛录二“清史评论”共五卷
卷十四
张尔田《清史稿》纂修之经过212
附 清史馆馆员名录 与夏闰枝论史稿结束情形书 史馆满
洲三君传
卷十五
傅振伦《清史稿》评论上225
书之内容与序例抵牾者 断限参差不一 叙事之方法不明
无时间观念 不奉民国正朔 违反史家详近略远之原则 重
复者 烦冗者 漏略者 全书除“时宪志”外均无图象 采
摭不广 难于徵信 曲笔之失 尚存直笔之例 书法之善者
生人入传之失 无史识之陋 标题之失 称谓之失 称谓歧
出之例 编次之得失 列传铨配之当否 论赞之得体 无载
记之体 序传未善 互见之得失 遗误疏略者 印刷之误
卷十六
傅振伦《清史稿》评论下253
序 目录 本纪 志 表 列传 传论一 传论二
卷十七
范希曾评《清史稿》“艺文志”277
蠡舟评朱师辙《清史稿》“艺文志”290
吴承仕《清史稿》“礼志”丧服章书后293
卷十八
孟森《清史稿》应否禁锢之商榷298
附 关内外两本异同录 故宫博物院呈请严禁《清史稿》发
行文
容庚《清史稿》解禁议318
容庚为检校《清史稿》者进一解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