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厚达860页的鸿篇巨著((美国货币史》无疑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史论著之一,也是货币主义政策的集中体现。该书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分别是闻名遐迩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和经济史学家。
本书作为《美国货币史》的一章,再现了1929-1933年的那场“大衰退”中的混乱、动荡和彻底无知的局面,以反潮流的姿态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人类的贪婪、恐惧和信息崩溃,更在于作为双刃剑的货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衰退(1929-1933)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63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厚达860页的鸿篇巨著((美国货币史》无疑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史论著之一,也是货币主义政策的集中体现。该书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分别是闻名遐迩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和经济史学家。 本书作为《美国货币史》的一章,再现了1929-1933年的那场“大衰退”中的混乱、动荡和彻底无知的局面,以反潮流的姿态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人类的贪婪、恐惧和信息崩溃,更在于作为双刃剑的货币。 内容推荐 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体系的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动荡时期。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来应对?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之一《美国货币史:1867-1960》的一章,本书深刻剖析了20世纪最惨烈的一次经济衰退,并对美联储当时失败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美联储完全可以阻止经济萧条的恶化,然而,它并未担负起管理货币体系,缓解银行业恐慌的职责,导致了大衰退的爆发。书中详实的历史数据和犀利透彻的分析,揭示了货币供应在经济调控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正确的政策会减少危机,否则,一次小衰退可以演化为大危机。目前,由美国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不朽巨作仍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目录 专家推荐夏业良 序言本·伯南克 新版序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 导言彼得·伯恩斯坦 前言 引子 第一章 货币、收入、物价、流通速度以及利率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 第一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0年10月 第二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1年3月 英国脱离金本位制,1931年9月 大规模公开市场回购的开始,1932年4月 1933年银行业恐慌 第二章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 第一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0年10月 第二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1年3月 英国脱离金本位制.1931年9月 大规模公开市场回购的开始,1932年4月 1933年银行业恐慌 第三章 银行业倒闭潮 银行倒闭的影响 银行业倒闭潮的起源 美联储的态度 第四章 大衰退之国际篇 第五章 货币政策的发展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 从股市崩盘到英国脱离金本位制,1929~1931年 英国脱离金本位制。1931年9月 1932年的公开市场买入计划 1933年银行业恐慌 第六章 其他可选政策 1930年1月至1930年10月底 1931年1月至1931年8月底 1931年9月至1932年1月底 可动用的黄金储备的问题 第七章 为什么货币政策如此无能? 评《美国货币史》 词汇表 主要资料来源 注释 试读章节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 第一条划分线落在1929年10月,也就是股市崩盘的时候。股价在1929年9月7日达到了最高点,标准普尔综合指数(当时的成分股只有90只)站上了254点的高位,之后4周的下跌显得井然有序,并未引起恐慌。实际上,10月4日股指下滑到228点后,又在10月lO日反弹到245点。然而,之后便一路下跌,到23日引发了恐慌情绪。24日,大量证券遭到抛售,成交量近1300万股。10月29日,股指跌到162点,日交易股票量近1650万股,而9月份时,日均交易量仅400万股多一点。股市崩盘反映在货币存量的剧烈波动上,货币存量波动则源于银行活期存款的剧烈波动,这主要反映了纽约市内的银行给证券经纪人和交易员贷款的猛增——因为其他银行的此类贷款急剧减少。多亏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通过公开市场买入为纽约市的各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准备金,这次调整进行得井然有序,尤其是此次崩盘对公众持有的通货并无影响,它的直接经济影响仅限于股市,而且并未让储户对银行失去信心。 随着股市崩盘,经济萧条也不断升级。从1929年8月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到股市崩盘的这两个月内,美国的生产力指数、批发物价指数以及个人收入指数折算成年率分别下降了20%、7.5%和5%。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这三项指标的降幅略微增大,分别达到27%、13.5%和17%。总的看来,到1930年10月,生产力下降了26%,物价下降了14%,个人收入下降了16%。货币存量的走势则从水平整理变为温和向下,在1929年10月前总体上升的利率也开始回落。即使大衰退在1930年年末或者1931年年初就结束了(如果没有其后的金融崩溃,那么此次大衰退确实可以就此结束),它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一。 毫无疑问,股市崩盘也是受导致经济严重紧缩的潜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同时,股市的崩盘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它改变了环境氛围,影响了商界人士以及普通公众的思维方式,在曾经对新纪元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播撒着动荡的种子。人们普遍认为,股市崩盘削弱了消费者和企业的消费或投资意愿,更确切地说,它削弱了他们花钱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意愿,不管利率、物价和收入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他们都更乐于留有更多的现金。这种对现金流的需求导致了资产负债表的重大变化,人们纷纷抛售股票,买入债券,或者干脆卖掉所有证券,而把现金牢牢抓在手里。 1929~1930年期间,在货币流通速度明显放缓、利率掉头向下的同时,确实有上述恐慌情绪在蔓延,但它们并非造成这种情绪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两个要素不过是经济衰退期中的普遍现象。我们看到,在经济紧缩期,货币流通速度通常会减慢,经济衰退得越厉害,货币流通速度越慢。比如,从1907年到1908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了10%;从1913年到1914年,该值下降了13%;从1920年到1921年,该值下降了15%——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1907年的银行挤兑恐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20年大宗交易市场崩溃与1929年股市崩盘的情形一样,都对货币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没有重大破坏性事件影响的比较温和的经济衰退期,比如1910~1911年、1923~1924年、1926~1927年,货币流通速度的降幅只有4%~5%。因此,在上述一些年份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幅下降至少部分是由于某些特殊事件的发生推动的,而不仅仅反映了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货币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说,股市崩盘实际上加剧了经济的衰退。确实,股市崩盘的时间与经济紧缩加剧的时间也恰好吻合,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说法。 且不谈收入下降的压力到底有多大,总之,股市崩盘导致的收入萎缩效应足以遏制人们的消费期望和意愿了。这种效应从货币流通的速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同时又因货币存量的变化而进一步强化。与接下来两年的经济崩溃相比较,1930年10月之前货币存量的下降似乎还算温和。但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其实降幅还是相当大的 P8-10 序言 一部阐释“大衰退”根本成因的经典之作 1963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厚达860页的鸿篇巨著((美国货币史》无疑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史论著之一,也是货币主义政策的集中体现。该书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分别是闻名遐迩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和经济史学家。 四十多年来,这部货币史专著已经对经济学家有关货币性质、货币制度、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影响,并且成为经济学领域中引用率最高的经典性文献之一。 在此之前,货币史所关注的主要方面是货币本身,认为货币数量是一种独立并且可控的力量,它对经济会产生强烈的影响。有些专业人士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只要失业作为一个现实难题而存在,中央银行的任务就是把利率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 然而,遵循这种政策将意味着只有为了投资才能使利率略微升高,而为了对付失业,就要把利率水平降低。虽然假定货币政策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的话,通债膨胀有可能引发更高的利率。失业率和成本行为(behavior of costs),尤其是工资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控制工会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是很重要的,货币政策最多是一个次优考虑。 通货膨胀的难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常出现,成为一个颠覆凯恩斯主义正统观念的主要因素,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试图说服经济学界大多数同行:货币是非常重要的!该书的基本方法是突出“自然实验”,有时货币存量因为某些与当前经济状态无关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把经济中相应的变化归属于货币的变化。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对于“大衰退”的阐释既有数量分析,也有文字表述。详尽的讨论占据了30%的篇幅,并且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形成对比参照,以至于后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把这一部分单独编制成册出版,名称为《大衰退1929~1933》(the Great Contraction原意义为“大紧缩”)。他们的观点是,“大衰退”状况本来是能够通过更好的货币政策而得到极大改善的。 如今只有极少数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才会拒绝货币政策的任何因果关系作用,虽然许多经济史学家会把“大衰退”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其他因素,而把糟糕的货币政策看作是仅发挥次要作用的因素。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对于“大衰退”的阐释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阐释方式是试图说服一代美国知识分子,只有社会主义(或者准社会主义)才能把美国经济从周期性的经济崩溃中拯救出来。如果“大衰退”能够通过货币当局(或者通过货币规则)的及时行动而得以避免的话,如同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所主张的那样,市场经济的运行就可以更加强大和富有生命力。 有人反对说,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并没有证明是货币的力量引发了“大衰退”,他们仅仅是比较详尽地把“大衰退”描述成好像是由货币的力量而引发的。从货币重要性的观点上说,“大衰退”仅仅是一个观察时期,虽然是特别具有揭示力的时期。本书还提供了额外的证据,比如说1937年要求准备金率翻番的案例,以及其他时段的观察例证,但是某一短时期本身无法证明任何结论。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如同医生一般,写下了对进入医院的濒危病人的详尽临床诊断。他们的观察是该病人所遭受的是细菌感染,而不是由其本身证明这一感染引发了病人的病情。事实上在其他地方和其他时期的医院里,也发现过具有相同症状的其他病人和其他感染症状。 这使得他们的论点变得更加强有力了。正是作为整体的这一证据,使得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两位医生开出这样的处方,即病人应当被注射抗生素(强力货币)。 已经有许多经济史学家指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是货币因素引发了“大衰退”,而不是股票市场的崩盘而引发的。事实上两位作者在有关这两个方面的阐述上是更加慎重的,并且设想了相当大程度的非货币紧缩或衰退。他们认为股票市场的崩盘一定在经济活动的衰退方面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股票市场的崩盘改变了商人和其他人对其经济前景的判断和信心,使得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 也许本书最令人误解的方面是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处理非货币因素的方式,他们的方法是假定某一“真实的”经济周期,而此周期是由货币因素推动的。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心目中“真实的”经济周期是由威斯利·米切尔、阿瑟·伯恩斯和国民经济研究局的其他学者们所描述的那一类周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两位作者在有关这一周期的起源方面所述甚少,虽然他们不时做出某些有关美国丰收和欧洲欠收同时出现的趋势的有趣观察。 如同大多数读者将会发现的那样,本书的成功之处还包括它的写作风格和方法。可以说本书是为那些聪明的经济学门外汉而写的,阅读本书不需要任何统计学的专门知识。本书虽然不乏权威之论,但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经想到他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并且竭力确保读者能够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涵义。 在近两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新一轮严重的美国经济衰退,并且有可能进而影响全球经济之际,我们面对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留给我们的理论与经验遗产,应当会触发更多审慎的思考和判断。显然,任何具有理性和正常判断力的读者,都不会赞同此次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将宣告自由放任政策和市场经济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更不会认为我们今后绝不会再采用任何信用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杠杆(包括目前已被广泛指责和诟病的金融衍生品工具)。 除非甘愿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经济状态,否则没有人会拒绝加速经济增长或社会发展的各种方法、工具或加速器,高速的增长和发展必然带来更高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表现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恐慌和保守姿态。 学习和重视过去的经验,探索未来的可能路径,正是经济理论研究者与经济活动实践者的共同方法和现实路径,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可能到来的“大衰退”,理性分析制度性缺陷或机制性缺陷与周期性衰退和结构性矛盾之间的关系,积极争取和迎接经济复苏和经济繁荣时期的早日到来。 夏业良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巧妙地用历史来解构了复杂的来龙去脉,识别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央行的银行家们需谨记,只有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从而避免经济危机,才能为世界谋求最大福祉。 ——本·伯南克,美联储主席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对大衰退这一梦靥的阐述和分析为今天的管理当局及其领导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确实,我们可能再也找不到比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更能启发我们理解当今的问题,并为其拟定解决方案的了。 ——彼得·伯恩斯坦,著名金融作家、经济学家 本书作为《美国货币史》的节选,以反潮流的姿态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人类的贪婪、恐惧和信息崩溃,更在于作为双刃剑的货币。金融危机首先是货币体系被滥用造成的,其次才是货币体系之外的因素。在大衰退爆发时,美联储才成立了16年,在次贷危机爆发时,联储的矗立已近百年。60多年前联储就曾被批评为“既无能更没有前途”,时至今日,应当把目光重新投注到货币主义的光辉了。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读史明鉴,遇乱不慌。我们并非第一次遭遇经济危机和衰退,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丧失理性,持续悲观,更不应当怨天尤人,轻率归因,忽略先贤哲人们的理论与经验教益。《大衰退》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数据、经验例证和清晰明快的理论分析。 ——夏业良,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