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构思巧妙,幽默风趣,往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十分耐人寻味。无怪乎作家、艺术家爱用它。它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开朗乐观与独特的幽默感。表现了群众语言艺术的创造天才。
本书收集、辑录和整理了各地的歇后语,希望能保存一点中国固有的风俗民情,将中国人的幽默尽可能记载保存下来,以供后人的参考,并为现代人紧张忙碌的生活加入一点调料,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增添无限的趣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歇后语集萃(经典知识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楚风//夏雨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构思巧妙,幽默风趣,往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十分耐人寻味。无怪乎作家、艺术家爱用它。它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开朗乐观与独特的幽默感。表现了群众语言艺术的创造天才。 本书收集、辑录和整理了各地的歇后语,希望能保存一点中国固有的风俗民情,将中国人的幽默尽可能记载保存下来,以供后人的参考,并为现代人紧张忙碌的生活加入一点调料,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增添无限的趣味。 内容推荐 歇后语不但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言谈之中而且出现在故事、歌谣里,在一些民间集会中,歇后语还被画成漫画,出现在“走马灯”、“风灯”、谜语、笑话等民间文艺活动之中。它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有时也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语言游戏。正因如此,歇后语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繁衍,敏锐地反映着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录 前言 笔画索引 一、谐音类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以上 二、喻事类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一 九画 十画一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 三、喻物类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以上 四、故事类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以上 试读章节 三十晚上烧袼褙——没指(纸)儿啦 三十晚上,熬菜汤——没有(肉) 三十年开花,三十年结果——老哥哥(果果)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 三十年的蚂蚱——老油(蚰)子 三九天——动(冻)手动(冻)脚 三九天生的孩子——愣(冷)娃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三九天光脑袋——大动(冻)脑筋、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三个铜元买脯腿——无批(皮) 三升米粑粑——难处(杵) 三分钱的豆腐脑——现成(盛) 三尺长的梯子——答(搭)不上言(檐) 三日不涨潮——死讲(港)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里的芥菜——起了心(芯) 三月里的菜苔——不论(嫩) 三月的杨柳——分外亲(青) 三月的鸭蛋——尽闲(咸) 三仙姑讲道情——尽是闲(仙)话 三节棍上天——诽谤(飞棒) 三百斤的乌龟——赛阔(壳) 三百斤黄鱼晒白鲞——呆想(鲞)头 三年不种花——道(稻)地 三合面沾起了面起子——发笑(酵)了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三两银子放帐——事(息)少 三条腿的蛤蟆——假馋(蟾) 三间房屋不开门——怪物(屋) 三斧头砍不入的脸——太后(厚) 三钿买个摇铜鼓——不懂不懂(扑通扑通) 三堂会审——要饭(犯) 三朝的牛痘——溜(瘤)起来了 干咸菜拌豆腐——有言(盐)在先 干柴碰上火——一下子哄(烘)起来 上鸡窝摔跟斗——笨(奔)蛋 上炕拿铲子——作死(斫屎)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下巴下面放铳——吓酥(须)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下雨天往家里跑——轮(淋)不到你头上 下雨不带伞——轮(淋)到你啦 下雨打雷——想(响)到云里去了 下雨放风筝——实(湿)骨子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丈夫扇扇子——凄(妻)凉 丈母娘留外甥——死辣(拉)活辣(拉) 万岁爷卖包子——御驾亲征(蒸) 万岁爷掉到井里——谁敢劳(捞)你的大驾 《千字文》缝褂子——内外皆湿(诗) 千年的古庙——没声(僧) 千里扛猪食槽子——为(喂)的就是你 飞机上扔报纸——空头(投)理论 飞机上吊红灯——大大有名(明) 飞机上吃饭——高参(餐)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飞机上放大炮——响(想)头不低 飞机上放广播——响(想)得远 飞机上放鱼钩——高调(钓)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怪高 飞机上插柳枝——高知(枝) 飞机上挂口袋——装疯(风) 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飞机上挂邮筒——高兴(信) 飞机炸茅坑——激起公愤(粪) 飞机撒网——无限(线)上纲 土中蛐蟮——一肚子疑(泥) 土地爷死儿子——绝妙(庙) 土地爷吃窝窝头——承担不起大贡(供)献 土地爷头上长草——慌(荒)了神啦 土地爷过日子——混贡(供)献 土地爷的拐棍——神处(杵)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进监狱——倦(圈)神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爷喊城隍——神乎(呼)其神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地老爷卖房子——盛(神)不住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杏儿——是个苦孩(核)子 土里埋金——有内才(财) 土豆变地瓜——白数(薯)了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土做的人——实(石)心眼 大门上挂笤把——臊(扫)脸 大门口插秧——门道(稻)不少 大门板改棺材——屈才(材) 大门里种南瓜——难(南)上加难(南) 大车拉煎饼——贪(摊)多了 大车拉馒头——争(蒸)多了 大车割韭菜——搁(割)多了 大水冲了河坝——没提(堤) 大水冲了菩萨——流(留)神 大水淹到屋脊上——漂亮(梁) 大公鸡对着麦克风叫——名(鸣)声更高 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 大公鸡歪嘴啼——邪教(斜叫) 大风刮羊圈——飞扬(羊)跋扈(户) 大风刮碌碡——往长(场)里看 大白鹅的脖子——经常(颈长) 大头猫作揖——老腐败(虎拜) 大年初一不点灯——对蜡(啦) 大年初一吃窝头——不想(香) 大老爷下轿——不(步)行 大老爷的惊木堂——官气(器) 大虫打架——苦(虎)斗 大麦去了两层皮——成人(仁)了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大肚婆娘走钢丝——铤(挺)而(儿)走险 大枣儿切糕——-没逗(豆) 大河里淌下卧单来——刘备(流被) 大姑娘不识篦子——认梳(输)了 大姑娘买假发——没变(辫) 大姑娘的嫁衣——心(新)腹(服) 大姑娘梳头——不必(篦) 大姑娘梳歪桃——随便(辫) 大轴里头套小轴——话(画)里有话(画) 大树上挂电灯——四方有名(明) P6-9 序言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它一般都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段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段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在一定的场合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段,“歇”去后半段,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以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低下层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民间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标明这是宋时的民间谚语。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专著还述及其他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语言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度词”、“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将它们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这里限于篇幅,不作——论述。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选人的歇后语,大都是在我国民间长期流行的、“比——解”结构形式较为突出的一般歇后语。而像“君子之交谈如”(省略了“水”字),“醉翁之意不在”(省略了“酒”字),“下马威”(省略了“风”字),“牛头马”(省略了“面”字),“城隍老”(省略了“爷”字),“黎山老”(省略了“母”字)之类,概不入选。一些新出现的歇后语,也只选了流传较广、使用较多的一部分。 本书所选歇后语,约l万多条,均分别归类。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翻检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人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现将四类歇后语简说如下,供查阅时参考。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胛——不负责任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人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人谐音类。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跛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例如: 秃子头上拍苍蝇——有一个打一个 城隍娘娘害喜——怀的是鬼胎 前例借用秃子头上光亮,目标容易看清设比,后一例则是借用了民间关于鬼神的说法。像这类歇后语流传到现在,只剩下字面的意思,不应看作是对生理缺陷者的嘲弄,也不能算作宣传迷信。当然,我们使用歇后语应该有所选择,某些歇后语有它的参考价值,但并不一定有普遍使用价值,切忌滥用。何况,歇后语中还有些糟粕,如描绘低级庸俗趣味的,表现不堪入目的丑恶形象的,这类歇后语多着重其趣味性,但没什么大价值。 歇后语既有全国共同流行的,也有方言地区的,不仅在汉语中大量使用,而且在少数民族口头语言中也有许多反映民族特点的歇后语。由于歇后语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加之使用的素材不一样,往往几个歇后语中,只有比喻部分不同,而说明部分却相同,如“悬崖上翻跟斗——凶多吉少”、“洞庭湖上踩钢丝——凶多吉少”等,就属此类。但也有同一比喻,而得出不同的说明,如“没砣的秤——分不出斤两”、“没砣的秤——到哪都要翘尾巴”等。此外,有的谐音类歇后语,如用标准的普通话读,谐音部分的字音显得不太相近,但用方言去读,则完全相同,如“白银子掷人——人(银)打人”中的 “人”和“银”字,用普通话讲是有差异的,但用山东、东北等地方言讲却基本相同。通过这些歇后语,我们还可以对各方言地区的语音特点和语言风格有所了解。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构思巧妙,幽默风趣,往往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十分耐人寻味。无怪乎作家、艺术家爱用它。它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开朗乐观与独特的幽默感,表现了群众语言艺术的创造天才。它不但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言谈之中而且出现在故事、歌谣里,在一些民间集会中,歇后语还被画成漫画,出现在“走马灯”、“风灯”、谜语、笑话等民间文艺活动之中。它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有时也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语言游戏。正因如此,歇后语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繁衍,敏锐地反映着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像“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这都是现代新事物的反映。 我们花了多年时间收集、辑录和整理各地的歇后语,并加以分类编篡而成此书,希望能保存一点中国固有的风俗民情,将中国人的幽默尽可能记载保存下来,以供后人的参考,并为现代人紧张忙碌的生活加入一点调料,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增添无限的趣味。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