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主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考察”的最终成果。该书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为中心点,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批判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详细阐述了近代文化演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渊源联系。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传统文化观、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批判继承”法等。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为中心点,利用丰富史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批判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详细阐述了近代文化演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渊源联系。
本书视角宽广,不仅填补了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的某些空缺,也对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导言/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传统文化观/30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文化观/30
一、人类不可逾越的基础/31
二、扬弃而不是抛弃/3l
第二节 列宁的传统文化观/33
一、批判历史虚无主义/34
二、“两种民族文化”的划分/36
第二章 近代文化的演变与中国共产党的传统起源/38
第一节 近代传统的内部演变及思想逻辑/39
一、经世思想的凸显/40
二、思想汇通的趋势/41
三、启蒙哲学的形成/42
四、中国本土的政治理想主义在近代的滥觞/43
第二节 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嬗蜕与集结/44
一、传统文化的根基/45
二、从传统学社到共产主义小组/48
第三节 近代传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初始特点/51
一、泛道德主义色彩/52
二、阳明心学对主观能动性的张扬/54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传统文化/5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历史继承性/58
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历史继承性/59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脉/62
三、理论创造者的学养特色/66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中学渊源/70
一、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70
二、“中国化”思潮的起源及流变/73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97
四、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新阶段/110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民族文化根源/114
一、中西文化的融合/115
二、民族化的中学根基/118
三、风格转换与特质创新/120
四、并非“引儒入马”/123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传统文化/127
一、建设先进文化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127
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131
三、优秀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135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与传统文化/141
第一节 动力与阻力:农村革命中的传统文化/141
一、农村社会权力与革命新秩序的建立/142
二、农村社会文化与新思潮的传播/145
三、农民与中国近代文化运动/148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153
一、从文化运动到农民运动/154
二、传统文化与新思潮的困厄/159
三、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与中国农民的造反精神/164
第三节 宗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6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环境/169
二、土地革命与传统经济生活/173
三、基层革命政权与农村社会权力结构/177
四、宗法意识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182
第四节 从抗拒到融合:心理层面的结合/186
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抗拒/187
二、农民心理: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191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批判继承”法/194
第一节 20世纪四十年代新儒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195
一、新儒学运动缘起的学脉源流和历史机缘/195
二、两种文化观的根本分歧/199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20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改造/210
一、新中国意识形态的变革/211
二、对传统民间文艺的革命性改造/216
三、依法保护历史文物和古迹/222
第三节 “批判继承”与“抽象继承”的对立/227
一、从学术讨论到政治批判的“升级”/227
二、“抽象继承法”的方法论意义/231
三、“批判继承”不能简单等同于阶级分析/235
第四节 “厚今薄古”论/239
一、“厚今薄古”论的提出/239
二、“厚今薄古”论的理论迷失/242
三、“厚今薄古”论造成学术研究的失范/248
第六章 “古为今用”的误区/254
第一节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儒法斗争/255
一、对法家学派的扭曲理解/255
二、传统文化研究迎合政治斗争的需要/26l
三、毛泽东对法家的独特理解/266
四、“批儒评法”运动与封建思想的复活/273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对“孔孟之道”的批判/276
一、对孔孟思想的批判/277
二、批孔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287
三、政治运动与经济波动的内在联系/292
第三节 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作用/30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关系/313
第一节 弘扬传统和谐思想/313
一、两种不同的和谐文化/314
二、和合文化不等于和谐文化/319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322
第二节 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327
一、中华民族绵延传承的文化根基/327
二、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329
三、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家园的建设者/331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33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渊源/334
一、中国共产党与古代文化的渊源关系/334
二、中国共产党与近代文化的渊源关系/33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深化/338
一、多层面的结合/339
二、批判与继承的双重使命/342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传统根源/346
一、时代潮流与文化使命/346
二、民族化与中国传统/350
三、农民传统与马克思主义/355
四、传统转型与文化进步/358
大事记/362
参考文献/431
后记/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