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功夫,李小龙的名字如雷贯耳。不论国人、洋人,均对其精妙绝伦的拳脚技艺赞不绝口,其无畏和不羁的精神气质至今令人荡气回肠,可叹斯人已去,截拳功夫已成绝响。孙禄堂不用力而力的出神入化,王芗斋举手抬足问的挥洒自如,赵道新摧枯拉朽般的刚烈劲,不由让人心往神驰,追怀不已!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功夫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作者 | 王广西 |
出版社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提到中国功夫,李小龙的名字如雷贯耳。不论国人、洋人,均对其精妙绝伦的拳脚技艺赞不绝口,其无畏和不羁的精神气质至今令人荡气回肠,可叹斯人已去,截拳功夫已成绝响。孙禄堂不用力而力的出神入化,王芗斋举手抬足问的挥洒自如,赵道新摧枯拉朽般的刚烈劲,不由让人心往神驰,追怀不已!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 内容推荐 中国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攻防搏击为表现形式,以丰富的套路、招式、功法为具体内容,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敢于胜利并善于胜利的性格特征。 中国武术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也是民族心理个性在健身自卫领域的合理反映。中国武术的哲学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呈现出三教合一的文化风貌,深蕴着天人合一的东方韵趣,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 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也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单结合,它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某种古老的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目录 壹/武术渊源 贰/武学之道 叁/武术流派 少林拳系 武当拳系 峨眉拳系 南拳拳系 太极拳系 形意拳系 八卦拳系 肆/兵器 短兵器 长兵器 暗器 伍/习武三阶段 陆/武术特点 (一)系统性 (二)有序性 (三)渐进性 (四)本德性 (五)观赏性 柒/武林与江湖 江湖琐谈 走镖 护院 江湖拳师 捌/武术与养生 武术的健身功能 练武不等于长寿 顺应自然乃长寿之本 玖/谈谈气功 历史上的四次大发展 挑战生理极限 拾/武术与文学影视 从《游侠列传》到《宝剑金钗》 新派武侠小说 武打影视 拾壹/历史与未来 历史上的两次大挑战 已经开始的第三次大挑战 发展趋势 拾贰/练武注意事项 附 中国武术重要流派简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武术讲究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固气壮丹;外练筋骨,手足矫健,历来被人们视为养生之道。武术的锻炼机体、祛病健身的功能是人们所公认的,它还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但是,是否练了武术就一定能够长寿?是否武功越高寿命就越长?这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身体强健与生命长在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之间虽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存在着相等的关系。许多事实证明,长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因素,不能仅以是否练武术或练气功来作为唯一的条件,当然也不能据此作出片面的判断。 武术的健身功能 练武术可以强健筋骨,这已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强健筋骨只是外在的表现,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锻炼方面。中国古代养生术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也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精”指元精,发于肾,为生命的根本所系,故又称“命门”(不是命门穴)。“气”指元气,来自先天,伏于肾阴。“神”即人的本性、真意,系精、气的外部显现。 精、气、神都是先天就具有的,与生俱来。人之后天,七情六欲纷至沓来,元精散遗,元气损耗,神不守舍,致使人百病丛生,精力劳损,神思疲虑,精神消沮,未老先衰,难尽天年。古代的道家养生术就重在以后天之气培先天之气,进而使精、气、神都能逐渐恢复到先天的状态,以达到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和谐。 《易筋经》说:“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所以,“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练武术,首先是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到培精、调气、正神的目的。一接触武术,首先是“手、眼、身、法、步”,而后才可能谈到“精、神、气、力、功”。 武术中的内功,是通过意念导引使真气周流全身,固于丹田,并使身内之气(后天之气)与身外之气(先天元气)交流,吐故纳新。古代养生术认为,后天之气为死气、浊气,先天元气为生气、清气。吐出死气,吸入生气。通过气的运动,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肌肉若一”的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 有人认为,练太极长拳能够增强肌体的内外协调,平衡阴阳,疏导气血,可以预防高血压,并对诸多慢性病有一定疗效。九宫八卦掌有修复细胞膜的功能,可增强肌体的抵抗力,有预防癌变的作用。太乙五行拳可增强脏腑功能,协调脏腑关系,并可降低血脂,宣肺强心,改善血液循环,可以预防冠心病。其实,不仅是上述诸拳种,所有的拳术,只要循序渐进,按照正确的方法坚持锻炼,都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如果再与行气结合起来,那就会对身体更有益处。 中国武术中还有不少保健功法,形意拳中就有“健身桩功”。这种桩功以“清虚其心,轻松其体”为原则,通过多种静止的姿式或柔缓的动作,使练功者情绪安静,意念集中,藉以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消除大脑皮层的紊乱和疲劳。同时随着中枢神经发出多种良性刺激信号和一系列的功法操练,活跃人体各系统的生理机能,增强和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从而起到内壮外强的医疗保健作用。形意健身桩功包括龙形功、虎形功、猿形功、熊形功、调养功等,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及慢性病患者。 一个真正内外双修、武技与武德均达到很高水平的武术家,总是能保持虚静的心理状态,不为富贵所动,不为荣辱所激,不奔走于权贵之门,不汲汲于人生得失,更不会轻易炫耀技艺,恃技傲人。在这样的武术家身上,武术的健身作用会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所以,武术健身首先是对精神的陶冶和净化。筋骨壮健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强壮,心理虚静,“自胜者强”,才是内在的、最重要的强壮,这是武术健身的真谛。 练武不等于长寿 道理是从无数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人们常见一些终生习武的老人,白发银髯,而精神矍烁,步履矫健,就得出了练武一定长寿的结论。的确,练武有健身祛病的作用,有利于延年益寿。但是,那些年逾百岁的老寿星中,又有几位是会武术的呢? 在武林高手中,年过九十的不乏其人,像太极门的杨禹庭(1887-1982),形意门的马梅虎(1805-1924)、刘万义(1820-1918),弹腿门的张占鳌(1817-1916)、王子平(1881-1973)等等,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可是,笔者在查阅一些近代武术名家的生卒年月后,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有些武术名家并非长寿,只是中寿,即使是练同一拳种的,寿命差别也很大。太极名家吴图南先生(1884-1989)享年达105岁,而同是太极拳大师的杨澄甫、李亦畲(1832-1892)、陈照奎(1928-1981)诸位先生享年仅五六十岁。当然,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同遗传因素、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均有关系,由诸多因素相互制约而决定,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练不练武术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长寿的唯一条件,而且练了武术也未必就一定长寿。 为什么练武术未必一定长寿?还要从练武的规律说起。初学武术,第一步是练好基本功,把拙力换成劲力。在这一阶段,不管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风霜雨雪,每天都要练功不懈,稍有不慎,很容易落下腰疼、关节疼诸病症。练形意拳的,如果落脚太重,容易落下腿脚伤症。这些病症在年轻力壮时因气血正旺,症状还不太明显。一旦年老体衰,则往往疾病缠身,备受折磨。武术中的某些功法,如踢桩功、铁头功、铁臂功等,初学者年轻气盛,急于求成,极易造成筋骨之伤,落下后遗症。所以,在练明劲的阶段,容易落下外伤。 到了练暗劲和化劲的阶段,主要是以内功为基础,阳刚之劲渐消。练内功时主要凭个人揣摩,意念导引,很难与同道切磋商量。一般的拳师授徒,多是教拳械套路,很少有给徒弟传授内功的。因此,不少习武者的内功常常是靠自己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在摸索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走弯路,出偏差。 在练习内功时,除了本人凝神敛气之外,还要求周围环境幽静清爽。如果在运气时突然受到意外惊吓,很容易使真气散乱,乃至窜乱经络,轻者影响练功,重者则可能引起神智混乱或部分肢体瘫痪,这就是所谓“走火入魔”。因此,在练暗劲和化劲时,如果练功方法不当或遇到意外,所落下的多为内伤。练周天功时,如果上气过猛过急,可能造成头晕,容易诱发高血压症。 武术家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争强好胜,喜欢同人比试。不少人艺成之后行走江湖,以武会友。所谓“以武会友”,就是凭武功广交朋友,在与同道会面时往往要较量武功,双方都要挣这个脸面,谁也不甘心落败,所以往往是全力以赴,视对手如死敌,伤人之事时有所闻。所以,一个成名的武术家,一生中不知要与人交手多少次。 一般的武术家都具有强烈的胜负意识。他们从初学武术时起,就牢牢树立了“以技胜人”的信念,在这种胜负意识的支配下,武术家常常保持着高度的临敌心态,似乎随时随地都准备同别人较量,所以随时随地都有一种戒备心,都要保持较佳的竞技状态,以备一旦有变,立即出手。这种时时保持着的临战心理使武术家们总是处在一种情绪比较紧张的状态中,而且数十年如一日,这无疑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对人的健康是很有害的,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也容易诱发癌症。 综上所述,由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武术家不一定就是长寿之人,练武也未必一定等于长寿。返观那些百岁老人,十个中倒有九个没有练过武术。他们多居住在山村,没有污染,空气清新。他们本人心胸开阔,与世无争,生活俭朴,少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又经常参加劳动,所以得尽天年。 P80-85 序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又一贡献。 中国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攻防搏击为表现形式,以丰富的套路、招式、功法为具体内容,在激烈的身体对抗(多数表现为假想对抗和模拟对抗)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敢于胜利并善于胜利的性格特征。 中国武术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也是民族心理个性在健身自卫领域的合理反映。中国武术的哲学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呈现出三教合一的文化风貌,深蕴着天人合一的东方韵趣,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 中国武术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它既不同于那种张扬自我、崇尚刚猛的欧美拳击,又不同于极具岛国文化特色的日本空手道,也不同于带有浓烈热带丛林气息的泰拳。中国武术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也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单结合,它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某种古老的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中国武术以技击为中心,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但它的练功原则却是始于养气,而终于中和守静之道。拳脚招法形之于外,柔静中和固之于内,外猛而内和,外动而内静,外放而内敛,并非一味逞强争胜,好勇斗狠。心如古井,止水无波,视人如草,无法为法,这才是武学境界的极致。 在中华民族的诸多文化形态中,武术是一个高度封闭的文化系统,除了汉魏时期(前202-公元265)传入的佛法,它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外来影响。武术又基本上来自社会下层,更多地反映出中国古代下层百姓的性格气质,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颇有点平民色彩。因此,武术应属于相当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与琴棋书画、诗文金石等所谓“雅文化”相比,它似乎显得坚硬而粗砺。中国武术以其山野草莽之气为深厚底蕴,始终保持着原始古朴的乡野风貌,富于刚健诡异之美,至今仍不失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一块净土。 青山巍巍,绿水长流。中国武术历经沧桑,千年不衰,至今仍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可谓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 后记 2008年5月20日清晨7时许,父亲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父亲学识渊博,兴趣广泛,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和中国武林文化研究,并对军事、体育等领域有极深的研究,出版了《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左宗棠》《功夫——中国武术文化》《中国兵》《中国拳》《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等专著。在生命的最后两年,父亲把全部心血投入到《中原文化大典·武术卷》的编著工作中。 父亲对清初著名学者颜元极为推崇。颜元既是理学大师,又精通技击,内功深厚,而且还熟悉兵法、医术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武全才。父亲的一生,显然是对颜元人生模式的不懈追求。 父亲自幼体弱,屡患大病,几次险些不治。后来在祖母鼓励下,父亲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练拳,至晚年已经进入炼神还虚这一习武的高级阶段。父亲年轻时,因鄙视一名门子弟自吹自擂,遂与之比试,一招将其击败。其师随即登门挑战,也被父亲一招击败,遂再无人挑战。回忆往事,父亲说自己当时太年轻气盛了,此后父亲再不曾与人交手。习武只是父亲的兴趣所在,用来强身健体而已。 20世纪90年代末,父亲在北京曾与日本太气拳协会会长久保勇人相遇。久保勇人的师父泽井健一是意拳大师王芗斋先生的弟子,在口本创立太气拳,被誉为曰本的拳圣。父亲首先表达了对泽井健一先生逝世的哀悼之意,久保勇人神情倨傲地用手势表示自己听不懂中文。父亲不再理会,与同行的朋友谈起武学和形意拳。很快,久保勇人用中文向父亲请教问题,态度非常恭敬,无疑他也为父亲广一博的学识所折服。 父亲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搜集中国武术流派的资料,几十年来已经掌握了一千多个武术流派的传承资料,迄今为止整理问世的仅有200多个。父亲曾表示要将其全部整理出版,然而这项工作还未完成,父亲就匆匆离去。这不仅是父亲人生的一大憾事,而且也是中国武林文化研究的一大损失。 此书原本是父亲应五洲传播出版社和高磊先生邀请所作,父亲当时还兴致勃勃,准备再好好写一本武术文化研究的著作。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命运会如此残酷,父亲只来得及和我谈了一些设想,便撒手而去。无奈之下我只好勉为其难,将父亲生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整理为此书。如果父亲还在,那么奉献给读者的应该是一本十分精彩的新作。 父亲的一身武艺,满腹经纶,俱化作一缕青烟,消逝在天地之间。每思及此,伤心欲绝,泪如雨下。 谨以此文,献给父亲。 愿父亲安息! 王萌 2008年8月8日下午于郑州家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