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古今,横万里。寻梦于文明之巅,叹瑰宝之风华,感秘史之迷离,惊发掘之旷古,思谜案之悬疑。放眼中外,幽深的清宫中隐逸的过往系人心弦,古国、宝藏消匿的影踪引人追寻,一座座古墓掩埋了无数红尘秘事,每一件国宝书写一段传奇。桩桩悬案留给后世诸多未解之谜,一次次考古发现不断揭开惊世谜局。
探索发现系列,宛如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万花筒。真实再现大千世界的神奇瞬间,精彩诠释人类文明的隐秘片段。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令人目眩神迷,欲罢不能。10卷本200万字的鸿篇巨制,辅以2000幅珍贵的图片,打造出一席华美的文化盛宴。
大江东去,淘不尽惊心动魄的往事如昨;青山依旧,遮不住黯然销魂的国宝如故。带着岁月的沧桑、穿越历史的烟尘,这些国之瑰宝向我们款款走来。每一件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价值,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瑰丽动人的故事。其实,每一件国宝,都拥有一份独特而非凡的魅力。有时候,它像一个行走江湖的大侠,带着些许的孤傲与神秘;有时候,它像一位独立月光下的少女,浑身弥漫着朦胧与忧郁的气息。它是远古的回音,它是历史的足迹,它是岁月的烟尘,它是时光的影子,它是无数人梦中不朽的传奇……
如今,这只传奇的“铜老虎”收藏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郊)中。尽管它只有一个拳头大小,游人们甚至需要透过放大镜进行观赏,但是它那生动传神的造型、精妙绝伦的错金王艺以及悠久传奇的历史仍然让人感叹不已。它从遥远的战国时代一路走来,经历了漫长的2500余年的历程,在它的身上不知道记载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如今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回味着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虎符与兵权
虎符,也叫兵符,是古代兵权的象征,也是调遣军队所使用的凭证。由于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常有“飞虎军”、“虎将军”等称呼,所以人们就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上面刻有说明的文字,作为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因为虎符用于军事行动,需要保持谨慎严密,所以大多做得比较小巧,以便于隐藏。目前出土的虎符的长度大多不到10厘米。
虎符是由左右两半组成,一般右半边存于朝廷,左半边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虎符素来都是专符专用,一个地方有一个专门的虎符,不能混用,也不能一符多用,这样就能够充分保证君主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权。要调动军队时,君主将右半边交给使者,使者拿右半边虎符与带兵将帅手中的左半边扣合,左右配合完整就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才有权调动军队。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材质、刻铭方式等也有很多变化。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青铜制成,上面刻有铭文,以说明用兵的地区、范围、权限等。最初,虎符上的铭文位于符的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比如前面提到的“杜虎符”,出土时虽然只有左边一半,但它上面的铭文无论是文字还是表意都非常完整,由此可以推断,虎符右半边的文字与此相同。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之前,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即虎符的铭文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读。198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在虎符的脊背处有铭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
后来,兵符的形状有所变化,不再是老虎的形状。隋朝吋兵符改为麟符,也就是做成麒麟的形状。唐朝则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时则用虎头牌,后世则慢慢演变为普通的铜牌了。威风凛凛的虎符慢慢在历史的烟尘中消失了踪迹,成为传说中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东西。
信陵君窃符救赵
虎符是兵权的象征和调动军队的有效凭证,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在战争中出奇制胜,军事家们围绕着虎符各施计谋,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史记》中记载的“窃符救赵”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战国时期,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先是打败了赵国的长平军,又出兵包围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平原君(赵惠文王的弟弟)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她多次送信给魏王和信陵君,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大军去援救赵国,但是因为害怕秦国报复,却让晋鄙率领军队在邺城安营扎寨,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着观望双方的态度。
魏军按兵不动,信陵君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当时有一个隐士侯嬴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他向信陵君献计说:“调遣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现在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能够有机会进出魏王的卧室,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三年前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她一直想找人为父报仇,但都没能如愿,最后是您派门客帮她报了仇。如姬非常感激您,只要有机会报答您,她赴汤蹈火都在所不辞。只要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就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可谓一举两得啊!”
信陵君听从了他的计策,去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想方设法偷到了魏王的兵符,并把它交给了信陵君。信陵君带着壮士朱亥来到邺城后,拿出虎符,假传魏王的命令,命晋鄙领兵救赵。久经沙场的晋鄙合上兵符,仍然半信半疑,想违抗命令。这时,朱亥举起手中的大铁锤,一锤打死了晋鄙。信陵君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立刻挑选了8万精兵,进攻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保全了赵国。在这个流传几千年的故事当中,小小的虎符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后,获得了极大成功。
P16-17
岁月交迭,世纪更替。千百万年以来,在人类足迹所至的每个角落,曾有许多帝国王朝交替着兴衰与沉浮——
从盛产汗血宝马的大宛到黄沙掩埋下的精绝,从再现惊世美女的楼兰到梵音唱晚的高昌,从一闪即逝的亚历山大帝国到遍地黄金的库什王国,从倾心战事的斯巴达到几乎毁灭埃及的赫梯……曾几何时,这些业已消逝的古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它们却也耐不住那个百年的寂寞,似乎注定了要在某个时刻掀开尘封已久的神秘面纱,向人们一展它那绝世容颜。
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是凭空臆造还是确有其事?辉耀一时的庙宇城市吴哥窟为何会掩藏在森森丛林之中?大西洲文明的代表城市亚特兰蒂斯怎会在海底沉睡千年?一场飓风掀开的18级台阶真的能彻底揭开玛雅帝国的消逝之谜?浩浩神州,昆仑山下美玉流碎,青藏高原上残垣挺立,巴蜀大地上青铜纵目人再现现,彩云之南大理茶花瓢香……
盛起与败落、辉煌与悲怆、诞生与消逝伴随着这些历史长河中的古国命运。
岁月流转间,当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在世界发展史上的历史使命完满终结时,它们也给世人留下了足以评说千古的历史遗迹与灿烂文明,向世人诉说着前尘往事、古国沧桑……
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说:“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仍然存在着,它并没有死去。”——古国文明注定会博得后人关注与追寻,注定会成为世界共有的文明财富,注定会渗透并浸染着每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本书引领读者沿着一些偶尔露出的蛛丝马迹,探求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国文明,追踪考古遗址、遍考史书古籍,加以互相印证,真实再现古今中外36个消逝的古国,勾勒出它们发展的踪迹,将它们曾经的辉煌与没落一一展示,还古国以清白,还历史以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