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术哲学/经典通读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法)丹纳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是了解欧洲艺术发展历程、提高艺术修养的必读经典。

内容推荐

丹纳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方面有《拉封丹及其寓言》(1854)、《英国文学史》(1864一1869)、《评论集》、《评论续集》、《评论后集》(1858、1865、1894);在哲学方面有《19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1857)、《论智力》(1870);在历史方面有《现代法兰西的渊源》12卷(187l~1893);在艺术批评方面有《意大利游记》(1871—1893)及《艺术哲学》(1865一1869)。列在计划中而没有完成的作品有《论意志》及《现代法兰西的渊源》的其他各卷。

《艺术哲学》一书原系按讲课进程陆续印行,次序及标题也与定稿稍有出入:1865年先出《艺术哲学》(即今第一编),1866年续出《意大利的艺术哲学》(今第二编),1867年出《艺术中的理想》(今第五编),1868至1869续出《尼德兰的艺术哲学》和《希腊的艺术哲学》(今第三、四编)。

今天正式成书出版的《艺术哲学》一共分为五大编,即第一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第三编《尼德兰的绘画》,第四编《希腊的雕塑》,第五编《艺术中的理想》。全书洋洋洒洒三十余万言,分别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两方面来论述,其中第一编和第五编属于艺术理论,第二、第三、第四编属于艺术史。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丹纳理论功底的深厚,以及对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艺术历史的熟悉。因为本书的基础是讲义,所以丹纳为了不使本书枯燥无味,就尽可能搜集各种原始史料、小说、史书、文献、轶文,使得整部书文笔较为生动,充满鲜活的实例和生活元素。当然,这也同时带来了一些缺点,就是有时引用材料过于庞杂,没有选择性,因此使得全书有些地方显得太过臃肿。

丹纳的《艺术哲学》一书既是他的代表作,也集中反映了其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因此,要想考量其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根源,就要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说起。

丹纳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那时的欧洲正处于一个极度骄傲和膨胀的时期,这种骄傲和膨胀就体现为欧洲中心论,此观点在丹纳的著作中也可看得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人逐步从宗教思想禁锢的蒙昧状态中苏醒过来,特别是在18世纪末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迅速发展,影响到整个欧洲。欧洲在自然科学和民主制度的影响下,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物质也变得丰富无比,这让欧洲人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丹纳自然深受19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循。因此,丹纳的治学方法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同时,他还深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影响。孔德认为,理性已经渗入到自然科学的每个角落,很自然的也进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此,孔德第一次把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纳人到观察科学的范畴,把观察的方法引入人文社会科学。而丹纳深受其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实证主义文艺理论。他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两大理论:一、“种族、时代、环境”三元素说;二、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前者强调了三元素对文学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后者则强调了艺术批评的客观性。

具体而言,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孔德实证主义的影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丹纳的三要素理论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18世纪初,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就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政治文化不仅和居民的宗教、癖性、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等有关,而且同气候、地理条件及农、猎、牧等各种生活方式也有极大关系。斯达尔夫人承袭了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她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国》中进一步认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精神风貌。不仅如此,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也都不同程度地左右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斯达尔夫人的这种观点为丹纳的三元素说开辟了道路。除此之外,对丹纳影响较大的还有黑格尔。黑格尔虽然是从“绝对理念”出发研究美和艺术,但他关于环境、冲突、性格以及古希腊神话的分析,都给予时代、环境、民族等因素以极大的重视。可以说,丹纳是把盂德斯鸠的地理说、斯达尔夫人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黑格尔理念演化论和文化人类学的实证研究综合起来,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完整的学说。

我们从丹纳的三元素说可以看到民族特性对艺术家和作家的人生态度、理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持久性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环境、社会意识、时代精神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从三元素理论出发,详细论证了他的看法。因为种族的不同,造成日耳曼民族的艺术与拉丁民族的艺术不同,前者更浑朴,后者则更精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意大利绘画多表现理想的优美的人体,而尼德兰绘画多表现现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古希腊人能够创造出简单而静穆的伟大作品,而现代人只能创作出孤独、苦闷、挣扎的艺术。这些观点无疑极具启发性,当时很多的文艺研究主要从既有观念出发,或仅仅围绕作品情节、人物进行研究,经常把人物孤立于其所生活的环境,不能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角度去考察。因此,丹纳的三元素说无疑是开了一代风气之先,为以后的实证主义艺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丹纳还认为,艺术批评不是随意的、主观的,而是有着自己的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他提出来的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理解丹纳的三个尺度,需要首先理解他的“特征”概念。

在丹纳看来,一切事物的特征都是处于主要地位的,正是这种处于主要地位的特征,使得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因此,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家为此要删去那些遮掩到主要特征的东西,重点表现的是具有主要特征的东西。因而,艺术品的目的是要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这要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有计划地去改变的。在雕塑、绘画、诗歌三种模仿的艺术中,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可见,正是把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当作艺术本质的观念,导致丹纳提出了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三个尺度。

“特征重要的程度”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即其价值取决于那个特征的稳固程度与接近本质的程度。在丹纳看来,最稳固、最接近本质的东西,则是种族的特征,因为种族这一因素深刻而持久。所以,深刻而持久的特征对于作品的价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特征有益的程度”则是指艺术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作用。用丹纳的话说,就是艺术价值在于,别的方面都相等的话,表现有益的特征的作品必然高于表现有害的特征的作品。假如两部作品以同等的写作手法介绍两种同样规模的自然力量,表现一个英雄的作品就比表现一个懦夫的作品价值更高。

“效果集中的程度”是指艺术作品各个方面的元素通力合作去表现特征的程度。因为只有把元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时候,特征的形象才格外显著。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效果的集中主要表现在人物、情节、风格三者之间要保持平衡、和谐配置。

以上就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阐发的两大理论观点。从艺术研究与批评的角度来说,丹纳是从社会学角度探讨艺术作品及其属性的,因而必然要探讨有关社会因素对文艺创作和发展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此种研究方法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是一种注重从文学艺术外部进行研究的视角。因此,丹纳的社会学角度,特别是从这一角度对许多文艺现象所作的解释是十分可贵的。与他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注重从文学艺术的外部来研究,同时揭示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的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研究较为科学地说明了它们二者之问的关系。因此,丹纳做了很多实证性的研究,但他对精神现象的解释只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没有触及到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生活方面,因而使其文学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但他毕竟还是从这个角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

目录

编者的话

科学和美学的纠葛与共生

——《艺术哲学》导读

第一编 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

第一章 艺术品的本质

 一 艺术品研究的方法

 二 什么是艺术

 三 艺术的目的不在于绝对正确的模仿

 四 艺术不应该只模仿各个部分的关系

 五 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事物内在的主要特征

 六 艺术的各个部分为主要特征而改变

 七 艺术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艺术品的产生

 一 环境的重要作用

 二 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

 三 精神气候对艺术品的作用

 四 欧洲文化的四大高峰

 五 优秀而聪明的种族——古希腊人

 六 从古希腊城邦的瓦解到中世纪文化

 七 17世纪的法国与古典悲剧

 八 法国大革命后的现代社会文化

 九 艺术作品产生的规律

 十 新的精神状态与新的作品

第二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第一章 意大利绘画的特征

 一 意大利绘画的辉煌时代

 二 意大利画派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章 基本形势

 一 产生作品的种族——意大利人

 二 欣赏和制作第一流绘画的条件——精神修养

 三 第一流绘画产生的第二个条件——精神平衡

 四 第一流绘画产生的第三个条件——人体得以表现的环境

 五 伟大艺术的产生与环境一致

第三编 尼德兰的绘画

第一章 永久原因

 一 种族的对比——日耳曼族与拉丁族

 二 自然环境对民族的影响

 三 尼德兰绘画卓越的原因

第二章 历史时期

 一 14世纪的尼德兰绘画

 二 16世纪的尼德兰绘画

 三 西班牙所属的尼德兰时期的绘画

 四 荷兰时期的绘画

第四编 希腊的雕塑

第一章 种族

 一 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民族的影响

 二 古希腊人的聪明与早熟

 三 古希腊人对神的观念淡薄

 四 古希腊人欢乐和活泼的天性

 五 古希腊人是艺术家

第二章 时代

 一 古希腊人的简单生活

 二 古希腊人的思想和感情

 三 古希腊人的单纯

第三章 制度

 一 古希腊人的舞蹈教育

 二 古希腊人的体育

 三 古希腊人的宗教

第五编 艺术中的理想

第一章 理想的种类与等级

 一 艺术品特征的价值是什么

 二 艺术品的特征不同

 三 艺术品的目的在于突出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章 特征重要的程度

 一 何为艺术品的显著特征

 二 艺术品特征的重要次序

 三 艺术品的生命在于表现特征的重要程度

 四 稳定的特征

 五 艺术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所表现特征的重要程度

 六 艺术品的等级反映特征的等级

第三章 特征有益的程度

 一 特征有益程度的考察

 二 人的精神生活及表现精神生活的艺术品

 三 文学价值等级的每一级相当于道德价值的等级

 四 人的肉体及表现肉体的艺术

 五 人体艺术品的等级

 六 艺术品的地位

第四章 效果集中的程度

 一 特征移植到艺术品中的情况

 二 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文学

 三 文学作品的精彩程度取决于效果集中的程度

 四 人体艺术的各种要素

 五 艺术史上的各个阶段

 六 决定艺术品的优秀及其等级的原则

试读章节

八 法国大革命后的现代社会文化

17世纪的法国社会并不持久,因为政府是独裁的政府,国王把大量的好处送给宫廷中的贵族和亲信,引起了广大平民的不满。这些平民们已积聚了不少的财产,拥有了知识,且人数众多,因此,不满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势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经历了革命后长达十年的混乱之后,法国建立起了一个民主与平等的制度。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普通人通过考试便可担任公职。同时,工业机器的发明与风俗的日趋温和,极大地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让普通人享受到大量的娱乐和便利,同时统治的权威也在下降,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平等。总而言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苦难和压迫减轻了许多。

但是,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出现了。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野心和欲望的抬头。人们在得到安乐和幸福后,就认为得到这些都是应该的,得到的越多要求得也越多。同时,随着实验科学的发展,教育的日益普及,自由的思想越来越大胆。以前的信仰问题由传统和宗教来解决,可是现在,人们摆脱了传统和宗教,就靠着自己的才智在每条未知的路上去摸索,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学说,用这些学说告诉我们一个个新的主义,并向我们许诺,我们遵循了这些主义,便会获得美满的幸福。

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影响很大。在这样的时代,群众最感兴趣,最表同情的主角,就是那些苦闷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浮士德、维特等人,他们的感情永远得不到满足,有的只是莫名其妙的烦躁。导致他们苦闷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他们生活得太过于舒适了。因为现在的生活变得十分的舒适,人们经历的苦难很少,所以经不起任何的小灾小难,慢慢地变得娇生惯养,神经脆弱而敏感,不大能适应实际的生活。其实我们都知道,生活是要用辛苦与劳动去应对的;其次,他们是怀疑派。宗教信仰动摇了,新事物和新主义出现得过于频繁,这让年轻人很容易就失去方向。他们努力去寻找真理和幸福,但是却时时迷失方向,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他的欲望,没有节制的欲望让他变得更加烦躁,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病称为“世纪病”。

受到这种时代环境的影响,出现了谈玄说理、凄凉哀怨的诗歌,这样的诗歌在英国、法国和德国风靡一时。在绘画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形出现,绘画中追求骚动狂乱的风格、戏剧化的效果,同时还用混乱的思路打乱流派,破坏既有的技法,以期创作出新的绘画作品。

这样的时代环境还影响到音乐。因为音乐比其他别的艺术更适宜表现漂浮不定的思想和欲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近代的民主制度引起骚乱、不满和希望的时候,音乐普及到整个欧洲,与群众的需要一拍即合。

九 艺术作品产生的规律

通过以上的例证,我们可以总结出艺术品产生的规律了,这就是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以上我们总结了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古希腊时期是好战与蓄养奴隶的自由城邦;中世纪是蛮族的入侵,政治上的压迫,狂热的基督教信仰;17世纪是宫廷生活;19世纪是工业发达、学术昌盛的民主制度。这些时代都是人类经历过的时代。

这些不同的时代,会培养人的不同的需要、才能和感情。在古希腊时代,培养的是肉体的完美与机能的平衡;在中世纪,培养的是幻想过于活跃,漫无节制、极其敏锐的感觉;在17世纪,培养的是上流社会的礼法和贵族社会的尊严;到了近代,则培养一发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闷。

假如这些感情、需要、才能都表现于个人身上,并且表现得很好的话,那么就形成了那一个时代的中心人物,成为那个时代普通人钦佩和同情的典型:在古希腊,这个人是血统优良,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青年;在中世纪,则是出神入定的僧侣和多情的骑士;在17世纪是修养完美的侍臣;而在近代,就是不知满足和忧郁成性的浮士德和维特。

中心人物在艺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艺术家介绍给群众的就是这样一个中心人物,或者是集中在一个生动的形象上面,如绘画、雕塑、小说、史诗、戏剧等模仿艺术。当然,像在建筑和音乐这两门艺术中,并不创造人物,而只唤起情绪,将其诉之中心人物。因此,艺术家的全部工作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或者是表现中心人物,如绘画、雕塑、小说、史诗、戏剧等模仿艺术,例如古代雕像中的《梅莱阿格尔》和《尼奥勃及其子女》、拉辛悲剧中的阿伽门农和阿喀琉斯等都是表现中心人物的;或者是诉之于中心人物,如音乐和建筑等艺术,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大教堂中的玫瑰花窗等,都是向中心人物说话的。综上所述,“一切艺术都决定于中心人物”,因为一切艺术都只不过竭力表现或是讨好他。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可以得出一个艺术品产生的公式,可以将此公式表述如下:第一阶段,是这个时代的总的形势,如近代社会,总的形势就是工业革命的到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以及信仰的坍塌;第二阶段,不同时代的总的形势产生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特殊倾向与特殊才能,如近代社会的到来,导致了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满足的苦闷;第三阶段,不同的特殊倾向与特殊才能占了优势后产生了一个中心人物,如那种野心和苦闷造就了浮士德和维特这样的人物;第四阶段,艺术家用声音、形式、色彩和语言把中心人物变成形象,或者肯定中心人物的倾向和才能,如歌德创作出了浮士德和维特。

这四个阶段共同构成了一个体系,在此体系中,第一阶段带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带出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带出第四阶段,其中一个阶段略有变化就会引起以下各个阶段的相应的变化,同时表明以前的阶段也有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凭着这个体系向后推断或是向前追溯。因此,一切艺术品的产生过程都可以据此公式来判断。

P21-23

序言

将经典学术名著全新通俗化编译的《经典通读》丛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策划这样一套大型普及版学术丛书,源于一次常规的新编辑培训。其间有老编辑教育新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涉猎一定要广,多读书至关重要。大家很自然地谈起应该读什么书,于是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休谟、卢梭、黑格尔、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师的名字及其相关著作被提了出来。但接下来的即兴调查却让人大吃一惊!在座的新老编辑近三十人,无论从学历还是所从事的职业看,怎么也属于知识阶层的人,但通读过《政治学》、《战争论》、《相对论》的竟然没有;读过《人性论》、《法哲学原理》、《资本论》的仅有一人;读过《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国富论》的两人……大家突然惊奇地发现,对这些名家名著我们几乎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阅者寥寥,令人汗颜。

为什么从中学到大学都耳熟能详的这么多传世经典学术名著,我们居然都没有拿起来读一读,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于是我们就此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上面提到的这些经典学术名著,读者阅读率低得惊人。令人欣慰的是,同样的调查也表明,相当多的人都非常想读这些“人人皆知”但“人人皆未读过”的学术经典。之所以此前没有读过,与这些经典著作艰涩难懂或篇幅太长有很大关系。作为普通读者,大家只是想简单了解这些学术名著,并不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几千年上百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都成为挡在学术名著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是阻碍经典学术名著从“人人皆知”到“人人皆读”转变的关键!

要实现这种转变,让经典学术名著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重要。换言之,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典通读”。虽然现在我国的出版事业极其繁荣,然而多数学术经典名著至今却尚未有通俗普及本,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历史上,康德曾不得不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相对通俗的表述推广普及其《纯粹理性批判》;休谟更不得不作《人类理智研究》,乃至尝试亲自撰写《(人性论)摘要》,以补救其艰深的《人性论》出版时所遭到的冷遇。

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出二十部经典学术名著,组织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编译改写成全新的普及本,推出了这套《经典通读》丛书,希望使普通读者也能来共同领略经典名著的思想精髓,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充实、提升自我的目的。我们这里所谓的“通读”,就是想通过普及本的通俗化,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通读经典,而不至于让经典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或成为催眠的道具。

出于这个目的,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将一些大部头经典做了瘦身,力求这个版本能化繁为简,提炼出原著精华;另一方面也对一些文字量虽不多,但因时代久远或表述拗口的知名精短著作进行了大胆扩充,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又质朴流畅。同时在封面、版式设计上,我们也尝试改变传统学术著作的固有风格,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从而使普通读者能把握要旨,轻松、快速阅读。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有“替代”原著的作用,能满足大致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入门和辅助补充的作用。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编辑思想难度很大。目前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较多,也较为成功,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术名著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则比较少,像我们这样成规模重新编译改写的更是很少见到。  有些朋友质疑我们将经典通俗化的意义,认为原著难懂可以去看解读文章啊。我们以为,尽管有些经典名著可能不乏有解说性的文本,但这毕竟只是解说,而且还是解说者的“一家之言”,既无法让读者看到作品的原有概貌,也无法让读者领略到作品原有的内涵和韵味。所以,能够通俗展现经典学术著作的原汁原味必要且重要。

大师们的学术著作所表达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绝对都是超前的思想火花。所以对这些先进思想的表述,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达到通俗易懂、传播普及的程度。正是经过时间长河的积淀和考验,通过现代人自身的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诠释出来。《经典通读》丛书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进行推广普及,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人类思想的硕果,真正做到“以文化人”的出版境界。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能够使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客观地说,受限于能力和水平,这样的一个版本不当之处肯定不少。但鉴于我们美好的编辑初衷,勤奋刻苦的编写态度,请读者原谅我们的疏漏,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批评赐教。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