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楼梦的职场人生
分类
作者 张志鹏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观红楼梦电视热播,看大观园职场风云!

国内第一部透视红楼梦职场人生的力作,跟红楼梦人物学习职场生存一书,跟金陵十二钗提升人生品位!

《红楼梦的职场人生》的作者张志鹏先生,用自己的思维、智慧和感悟载着我们乘《红楼梦》以游心。

内容推荐

在生活琐事的纠缠之下,在对生命的感悟之中,在对人性的思索之上,似乎都能在大观园中找到可供参照的坐标系,这是一股渗透古今的力量,这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这也是《红楼梦》待释、待辨的状态。

《红楼梦的职场人生》的作者张志鹏先生,在“懂”的层面,用自己的思维、智慧和感悟载着我们乘《红楼梦》以游心。

张先生这部《红楼梦的职场人生》,是他在工作之余辛勤笔耕、精心解读的成果。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他用文字去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尝试。他用了十年,穿越时空去倾听了一回雪芹的呐喊。

目录

透视大观园中的职场人生——代序

前言

第一部分: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情情):半杯剩水审黛玉

薛宝钗(冷情):伫雪抱柴冠群芳

贾元春(宫情):榴花开处芳满园

贾探春(敏情):除弊兴利贵有节

史湘云(憨情):憨到适处自风流

妙玉(度情):妙趣横生品妙玉

贾迎春(懦情):木头行二懦无双

贾惜春(绝情):冷颜冷语冷惜春

王熙凤(英情):左右逢源释灵活

超长粉袖舞麻辣

八面玲珑构和谐

巧姐(恩情):人生际遇说巧姐

李纨(槁情):修齐治平话李纨

秦可卿(情可轻):风情治情毁孽情

第二部分:金陵十二钗——副册

甄英莲(情伤):呆女学诗潜暗香

平儿(情和):治乱之间显身手

薛宝琴(情壮):文化天使薛宝琴

尤三姐(情豪):血样罗裙为谁裁

尤二姐(情悔):花碎桃揉红满地

尤氏(情外):浑浑噩噩真尤氏

邢岫烟(情妥):空谷幽兰独自芳

李纹(情美)李绮(情怡):待辨待考絮绮纹

喜鸾(情喜)四姐儿(情稚):喜鸾失节致濒穷

傅秋芳(情稳):疑花魅影傅秋芳

第三部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晴雯(情灵):多元耦合促天亡

袭人(情切):花气袭人知骤暖

鸳鸯(情拒):烈性鸳鸯婉拒婚

小红(情醒):万绿丛中一点红

金钏(‘情烈):天真烂漫会有时

紫鹃(情慧):直言正行慧紫鹃

莺儿(情络):巧手灵心冠争衡

麝月(情守):伶牙俐齿慑群魔

司棋(情勇):敢僧敢爱真司棋

玉钏(情怨):山寨姨娘白玉钏

茜雪(情谅):枫露清茶逐茜雪

柳五儿(情失):三灾八难柳五儿

第四部分:红楼梦人物谈——非钗

刘姥姥(大巧若拙):大巧若拙刘姥姥

乌进孝(睿智敏言):睿智敏言乌进孝

贾芸(三商并举):三商并举议贾芸

薛姨妈(是非难断):是非难断薛姨妈

后记

附:《红楼梦》四大家族主要人物关系简图

试读章节

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她是贾敏与姑苏才子林如海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自红楼传世以来,黛玉的美貌和丽质、才情和诗章、迷离和空灵……引来众多红学大师和红迷朋友倾情写尽诗文数万。有太多的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泪,有太多的人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但笔者认为,黛玉的悲剧命运,更多的是一种因性格而生成的主观感受,其人生际遇却不乏幸运幸福之处。

遇神瑛、化女体、准还泪,未临人间已三幸。人们常用“三生有幸”来形容极为难得的好机遇。林黛玉“脱胎”于离恨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她的前生出奇地走运,竟然实现了“一生三幸”:一是有幸遇到神瑛。三生石畔纤纤细草,数目何止千万,唯独这一棵能够得到神瑛侍者眷顾,每日精心施以甘露,“始得久延岁月”。二是有幸幻化人形。在仙界,这棵原本普通的绛珠仙草受天地精华,得雨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三是有幸下凡还泪。既受雨露之恩,于是打算随神瑛侍者下凡游历人间,“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德。警幻仙子深感其情,欣然“准奏”。

正是因为前生有了这样的三幸奇缘,黛玉的美丽才会如此不同凡响。用凤姐儿的话说就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尤其在宝玉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风范和神韵更是无人可比,于是便有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样的痴想。

有推断、有自语、有旁证,青梅竹马四五年。由于整部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宝黛二人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踪迹已然全失,但这一事实在通篇中还是有所闪现。首查推断。据青年诗人芦哲峰先生推断(详见《醉爱红楼》),林黛玉是6岁进的贾府(第3回),这时宝玉是7岁。宝钗比黛玉大两岁,到宝钗13岁进京时(第4回),黛玉应该是11岁。由此可知,在宝钗到来之前,“二玉”在一起已经有四五年的光景了。这段时间里,两人间的亲密友爱,“也较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再听自语。第28回,宝玉叹道:“嗳!当初姑娘来了,哪不是我陪着玩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收拾得干干净净收着。一个桌子上吃饭,一个床儿上睡觉……我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三取旁证。第27回,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便站住低头暗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于是赶忙抽身回来。第74回抄检大观园时,“特别工作组”在黛玉的丫鬟紫娟房中搜检出好多男人的饰物,凤姐儿解释说:“宝玉和她们从小就在一处混了几年,这自然是宝玉的旧东西……”

综合以上三点,宝黛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应该是确信无疑了。在宝钗到来之前,她与宝玉同息同坐的童年,应该在彼此的内心丰藏了无限的回忆和快乐!

玉生香、品书香、葬花香,少年斟情心相印。宝黛爱情世称“千古绝唱”。在同这位怡红公子恋爱的过程中,黛玉同宝玉一道,同建共享了一段“香魂萦绕,柔情密布,花榭纷飞”的蜜意欢歌。静日玉生香。这是宝黛爱情的温馨序曲。第19回,宝玉来到黛玉房间,与她对面共枕歪躺在床上;黛玉亲自动手擦净宝玉脸上的红胭脂;宝玉闻见黛玉袖中发出的幽香,一把拉过来要看个究竟;为阻止黛玉关于“冷香…‘金玉”的挖苦,宝玉孩子般伸手痒挠黛玉,逼得她连说“好哥哥,我可不敢了”。再后来,宝玉像个天才的童话家,用黛玉的名字杜撰出扬州黛山林子洞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在“玉生香”里,黛玉一连叫了几次“好哥哥”。这时的宝黛朦朦胧胧地、莫名其妙又极其强烈地喜欢对方,像吸铁石一样互相吸引,“其情在有无之间,亦黛玉一生中最为欢畅无愁之时……”幽会品书香,这是宝黛爱情的曼妙华章。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黛玉担着花锄走过来,追问宝玉“慌的藏之不迭,到底在看什么书”。宝玉瞒混不过,只得以实相告。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馀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里还默默记诵”。宝玉引用书中词句试探,直弄得黛玉“不觉带腮连耳的通红了”,并声称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宝玉着了急,“好妹妹”“驮大碑”的大通告饶,直到黛玉“扑哧”一声笑了。这时的宝黛情深意浓、日渐升温的热恋,通过一部共读的《西厢记》,达到了进一步的相知相融!飞燕葬花香,这是宝黛爱情的灵犀情愫。第27回,黛玉临晚探问宝玉未得入门,于是因误会而伤情,又赶上第二天祭饯花神,因此就有了那首自悲自怜的《葬花吟》。对于惯将生活诗化的黛玉而言,诗魂总是时刻相随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前述美丽的“单方误会”,才使她有幸斩获了这首唯美的传世悲辞。此外,宝玉听到黛玉的悲吟,完全源自一种神秘的心灵感应。身处异地的宝玉,是在没有任何外来信息的情况下,与黛玉不约而同前去葬花的。更深层次上,当宝玉在山坡上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词句时,“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他与黛玉人未谋面,却用行动对词句进行了注解。除了真心厮守的默契恋人,这种“通神”的心有灵犀绝难再现。

如果说,宝黛的恋情在“静日玉生香”时尚需肌体的接触,在“幽会品书香”时还要《西厢记》做媒介,那么,到了“飞燕泣残红”时,则完全拥有了贴心恋人间那种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应。P3-5

序言

经典的意义在于它能穿越时空“活”在当下,《红楼梦》的意义在于它传递的信息朴实而温暖。在生活琐事的纠缠之下,在对生命的感悟之中,在对人性的思索之上,你似乎都能在大观园中找到可供参照的坐标系,这是一股渗透古今的力量,这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这也是《红楼梦》待释、待辨的状态。如果一个人能在《红楼梦》中寻找到关乎自己对生命、生活、生存的诠释,能在《红楼梦》中看到当下的社会样态,能在《红楼梦》中笑谈古今而不离现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读懂了《红楼梦》。

《红楼梦的职场人生》的作者张志鹏先生,正是在“懂”的层面,用自己的思维、智慧和感悟载着我们乘《红楼梦》以游心。

张先生生活在美丽的沿海滨城——昌黎。那里有九代帝王登临的巍峨碣石,有红色正浓、流芳千古的大钊故居。此外,美丽浪漫的碧海金沙、十里诱人的葡萄长廊、充满厚重人文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昌黎文化,加之多年的行政职场打拼,所有这一切,都为张先生的思想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之源。

张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思想在阅读与交流中生成和进发,却在写作中得以梳理和深化。他是这样说的,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这样做。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张先生总是喜欢将自己的职场经验、人生体味,以及读书心得、交流感悟等撰笔成文,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并填入自己的博客。累积下来,除却40余万字的工作文章之外,他的个人著述又超过了50万字。

问及最喜欢的书籍,张先生首推《红楼梦》。他说:“《红楼梦》无异于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在她鲜活灵动的情感背后,深层目标直指政治风云和职场万象。我相信,国人对原著文本的释读,应该是一项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

诚如所言,在影响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积淀的古典四大名著中,比之于《三国》《水浒》的将相忠勇、战场厮杀,比之于《西游记》的虔诚执著、鬼怪灵异,《红楼梦》作为一部家族生活的全息图,其内藏的领导艺术、政治智慧、职场经验和生存法则,无疑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因而对现代人、现代社会、现代文化更具一种超强的切入能力。

事实上,尽管《红楼梦》全书时时处处避讳“政治”,曹公声言自己不过是写了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善微才”,和记述了几段风月情愁。但实际上,整部红楼无疑是时时处处在写“政治”。曹公用“女人”写“男人”,用女性代替男性,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官场权斗。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斗争和职场变数正是《红楼梦》的主题色。时至今日,这些权斗智慧仍然以潜规则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制约着我们事业的高度。对此,张先生从目睹到正视,从正视到挖掘,从挖掘到阐述,精心散记,工作之余辛勤笔耕近十载,终于有了这部《红楼梦的职场人生》。

实事求是地说,我是怀着“猎奇——体悟——感激”这样一份渐次递变的心情,仔细品读完全书的每篇文字的。我确信,对职场生存智慧的正面展述,以及失败教训的探人提炼,是张先生通过此书奉送给广大读者的一份珍贵礼物。

例如,《半杯剩水审黛玉》一篇中,张先生没有停留在对黛玉天仙气质和非凡诗才的描绘上,也绝不重蹈对宝黛悲欢恋情评是论非的覆辙,而是大胆站位在一个全新的行政视角,对她的“悲剧性格导致悲剧命运”这一事实进行了深刻入微的倾情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对“仅有的一缕阳光”这一资源的绝妙调用,明确告知读者:日常生活中,面对剩下的半杯水,悲观者会慨叹“可惜只剩半杯”,乐观者却欣喜“幸好还有半杯”。客观条件无法改变,或悲或喜,“心境使之然也”。大到干事创业,小到规划人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立刻会发现——其实固有的资源已经足够!

再如,在对尤氏三姐妹的分析中,张先生明确定位了三姐儿的“只识人不识己”,二姐儿的“不识人不识己”,尤氏的“错识人错识己”,进而生发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内心感慨。此外,鸳鸯“烈性”背后的“温婉”,湘云“憨”字掩映下的风流,袭人“温良恭顺”之中的成功“三谏”,小红乖巧之外的高位谋身,宝琴因富含文化底蕴而铸就的超然完美,等等,分别从陛情和策略、思路与方法等方面,为我们细画了职场生存与斗争的实用技术。金钏的天真、司棋的莽行、茜雪的无辜、五儿的多难,各色人物齐聚一堂,张先生通过采撷她们的真实故事,深刻而鲜活地为我们揭示了导致职场失败个中原因。凡此种种,无一不引起我强烈的心灵共鸣。

行文至此,作为一位欣赏张志鹏并喜欢本书的朋友,我还想就这部新作的部分特色做一些简要说明。概言之,《红楼梦的职场人生》具备以下四个鲜明特色:

行政的视角,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色。“一部《红楼梦》就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句话似乎都被用成了俗套。但在“俗套”之下,谁又去细细琢磨过说这句话的角度呢?把《红楼梦》当成解读封建社会的引子,实质就是站在了行政的角度。但用行政的视角去审视《红楼梦。》,并非跳人书海,旁征博引,寻求历史的真实,而是要把这种形式升华成一种精神和解读经典的方法。《红楼梦的职场人生》之所以能吸引我,就是因为它有独到的行政视角。更可贵的是,这种“行政视角”不是停留在红楼时代,而是能适用于当下。例如张先生谈到“探春理家”,除了写到她开源节流、兴利除弊外,更重要的是他看准了探春实施一切措施的前提一稳定。张先生说:“探春理政与行权的可贵之处,恰是从节奏和力度上成功掌控了稳定。”对于当下而言,没有稳定,改革与发展皆无从谈起。我一直坚信经典是“活”在当下的,如何能“活”,就要看你如何将经典化成智慧应用于现实。从书中看来,张先生确是用“活”了经典。

全面的集聚,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在原著的浓墨重彩人物身上捕捉亮点,在微许陪衬角色身上特别着力拓出全新的视角,全书系统地、全面地、突破性地描画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36位丽人,这在以往的论著中是绝无仅有的。至手为什么会在红楼正钗、副钗、又副等36位丽人之外,又认真写进刘姥姥、乌进孝、贾芸儿和薛姨妈这四位‘‘非钗”人物,张先生的想法是,在他们身上,同样闪耀着职场与商场的深层智慧,记录着人生固有的成败与得失。张先生坦言,另外一个称不上“理由”的理由是,早些年精心写就的“非钗”四篇,与36位丽人篇加在一起,刚好是40篇,而于张先生的内心,正是要将这40篇文字一并续集,写给读者,也写给自己的不惑之年!

隔离的方法,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色。全书没有繁琐的考据,也没有理论式的长篇演说,张先生总是善于从繁杂的红楼人物网中选出一个适宜的节点,进而在每篇文章中只写出与其紧密相关的人物,其余一概不提。在此基础上,他运用淡雅而洗练的文字,紧紧抓住红楼人物的一个转身、一张笑脸、一句言论,便可以作为分析的角度。这无疑能使读者免受Ae关系的苦扰,集中精力关注事件本身。这种瞬间定焦的切入方式,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机智果敢,同时又让读者耳目一新。而这样的处理方法,也为初人红学的朋友搭建了一座通往红学殿堂的坚实引桥。人物品评最怕的就是偏执一端,但是往往又容易走人“一厢情愿”式的解读。关于《红楼梦的职场人生》,虽然作者只是选用人物的某些片段具体分析,但是“客观”二字却贯穿始终。例如,对于尤氏,她在大众读者的心中,是一个没有口齿、没有才学之人,宁国府也因为她无能整治而变得一团乱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张先生的笔下我却发现了她的才干,发现了她沉默背后的痛苦,以及“无药可救”的根源。

简洁的架构,这是本书的第四个特色。职业习惯的关系,在全书的行文结构上,全部采用了现代行政公文的通用模式,书中的文章,评述每一个人物都独立成篇,这并没有什么奇特,但是在文章的架构上却通用了“行政公文模式”,即:每篇文章开头有一小段引子,正文中的每一个段落都用一句“提纲挈领”式的语言开头,文章的最后一段必是总结性的陈述。所以当读者翻看此书时,顺便浏览一页便可以在瞬间找到主线,少去了埋头苦读的辛苦,多了一份休闲式的惬意。但这种行政公文式的表达用于文艺阐释、人物评论会不会落人俗套和呆板呢?张先生用了一招——“古今嫁接”法,便轻轻松松地规避了政治言语带来的刻板,而溶入了艺术的柔美。例如,在《多元耦合促天亡》篇中,张先生写道:“(绣春囊事件)成了对王夫人‘执政能力’的一场综合考验,于是,在‘特别工作组’成立后的第三天,王夫人亲临大观园。”诸如此类,他用当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官方”语言来叙述大观园中的“政治风波”,每每切入得精准而又妙趣横生。甚至,如果你是一位职场新人,本书的许多文章都可参作公文写作的范本。

总之,张先生这部《红楼梦的职场人生》,是他在工作之余辛勤笔耕、精心解读的成果。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他用文字去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尝试。他用了十年,穿越时空去倾听了一回雪芹的呐喊。正如张先生自己所言:“或导读,或资政,或学习,或闲品,权当引玉抛砖。”孰不知,这自谦的表达正是中国传统文人们追求的一种学术境界。

于四川大学

2010年8月12日

后记

当真要说出在这部《红楼梦的职场人生》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其实总会有一对看似相互矛盾的词语萦绕在我的心头——简单和复杂。说到简单,就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一本书,并将其付梓。书中的全部文稿,原本都是我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在阅读《红楼梦》及与其相关或不相关的书籍时随笔散记下的片言只语。说到复杂,就是这部书的写作,从2000年的第一篇“宝钗”开始,到2010年最后一篇“紫鹃”结束,其间的时间跨度竞达十年,其成书也恰好伴我从“三十而立”逐步迈近了“不惑之年”。此外,在写作动力上,我自己只占到了一小部分,家人及同学、远方挚友,以及众多关心我的领导、同事的支持和鼓励,确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节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韩剧红酒乒乓

说到本书的写作,我不得不事先“絮”述一下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和感觉。真正促成我将这部百万言巨著首次读完的,是1972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的一段简短对话。毛泽东曾不无感慨地夸赞说,中国有两大文明,其中物质文明的代表是长城,而精神文明的代表就是半部《红楼梦》。一代伟人对红楼有着如此之高的评价,于是,我就这样半是好奇半是闲品地读下来。对我而言,读《红楼梦》的感觉——

就像看韩剧,原本就是“融入胜过情节”。一般人眼中,《大长今》《浪漫满屋》,这些电视剧的一个通病就是镜头推进过于缓慢。但年迈的母亲总是对这类韩剧赞不绝口,她说:“看着看着不经意地就睡着了,等你一觉醒来,大长今的一顿饭还没有吃完,所以看下去总是比较省心。.日子可不就是这样过来的!”仔细体味母亲的话,的确不无道理。很多时候,除去国家元首、业界巨人等少数精英外,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子,其实就是这样想文化积淀的感动,充满了对一如既往关心我的领导、同事的感激。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他们,我’的这部书稿很可能会因苍白和单薄而羞于问世。

此外,我还要对我的众多师姐师妹、师兄师弟们道一声感谢——感谢雁锋师弟在工作之余加班加点,精心设计了的图书封面!在我看来,这个集现代与时尚于一身的图书封面,足以将全书的文字内涵转化为较强的视觉冲击。感谢师姐秀川。师兄玉柱、同窗秀荣对稿件的精心审读,以及井萍、梁波、雅俊、艳杰、小玉、董坤等众位师妹师弟对全部书稿的认真校对!正是由于大家的悉心指正和精心校核,才使得我这部拙著能够以一种相对精炼整洁的容颜面对读者。在我看来,这种严谨的审校,不仅是大家对我的支持与厚爱,同时也是对与有缘翻阅这部书稿的读者的一种内心尊重!

时近止笔,我仍然不知道一本书的《后记》到底应该写些什么。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我就是要怀着一份真诚的感动!一种真实的感激、一腔真切的感怀,来完成这个专属于我的《后记》!

最后,真诚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喜欢这部小书,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提出富含思想的批评与建议!。

(Email:xtfneeq360@126.com QQ:342688050)

张志鹏

于2010年4月2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