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销售144万辆,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第一1
2025年销售1336万辆,成为全球乘用车市场销量第一!
未来在全球建设50个左右的工厂!
是谁如此大的口气?是德国的奔驰?还是日本的本田?抑或是正在中国崛起的奇瑞?答案可能令人失望……
提出这一宏伟目标的是2007年上半年产销5万辆、增幅100%的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王传福以电池发家,纵横天下,自进入汽车业始,如一匹黑马令汽车界同仁刮目相看。
比亚迪——电动汽车业的先锋,给世界一个期盼和一个梦想。
比亚迪不仅仅是造梦,更多的实际行动已经证明,它越来越靠
近了梦想,它的汽车行驶速度将越来越快,它将给世界的人们带来
无限的惊喜。
“比亚迪”对大多数国内的汽车消费者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品牌。但是在电池行业,比亚迪是一个让全球所有竞争者尊重(或者还有些害怕)的对手。2003年,比亚迪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的方式,杀入了汽车业。和许多新进入汽车业的同行不同的是,比亚迪没有趁当时车市火爆的机会立刻推出新的车型,而是选择了默默的“培土”。2004年车市一片惨淡,导致不少抱着投机心态的新加入者纷纷退出汽车业,而就在这时,比亚迪却高调起来。在2004年底的广州车展上展出了比亚迪的第一款新车———F3。
作为国内成长最快,走自主品牌的比亚迪汽车,它将开创一个奇迹。比亚迪汽车的自主品牌,将更值得期待,从中国走向世界也并非没有可能。
中国市场之大,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制造中心和市场消费者集中的重要区域,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比亚迪不仅会主宰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且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未来将和北美、欧洲以及日本市场一样,还将主导多款产品甚至一个品牌的发展趋势。
从这个意义来说,开创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先河的比亚迪汽车,未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2006年北京车展上,以“实现梦想”为主题的比亚迪汽车吸引了众多车迷的目光。人们感兴趣的,不仅是畅销的F3轿车,更是“电池大王”的电动汽车。
“电池大王”——王传福,这位新生代电动汽车业的旗手,短短12年间,纵横电池业和汽车业,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摇身变成“电池大王”;之后,又创造了汽车业的传奇,成为“汽车之子”。
在两个领域里能享誉盛名,且能得到鲜花和掌声,王传福凭什么?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灵魂不屈。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这是王传福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他抓紧一切机遇,不断攀登着生命与事业的高峰。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平常不过的农民家庭。
18岁,王传福考入湖南长沙的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并顺利地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研究院期间,他更加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
“北京有研总院”事实上是一家集科研机构和公司性质的老国企,单位里论资排辈,作风呆板。但研究生毕业后留任公职的王传福,26岁时被破格提拔为301室的副主任,这得力于其在技术上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欲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这恰好与王传福研究的领域——二次充电电池密切相关,部院领导有意让他将“灰色的理论”变成“绿色的实践”,王传福被派到深圳担任总经理,从科研人员转型为企业家的生涯从此开始。
在这个吃大锅饭的企业里,王传福虽贵为总经理,却没有绝对权力控制和规划企业,企业发展方向、日常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人事安排……他总不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声音。
初到深圳的豪情壮志几乎被击得粉碎,站在深圳黄金海岸的暮色中,失望和痛苦的煎熬,像阵阵海浪在王传福心中此起彼伏:他分明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却无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几乎听到了成功的脚步声,自己却感觉到被束缚住了手脚……任自己拳打脚踢、腾挪闪躲就是无法解脱。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深圳,是一个时刻都有奇迹发生的地方。此时此刻,在王传福的身边,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在轰轰烈烈地下海;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在扬名立万……
王传福再也坐不住了,不在煎熬中灭亡,就一定在煎熬中爆发!
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且独到的王传福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自己创业。
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人看来太冒险。但王传福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
1995年2月,比亚迪在深圳市布吉镇成立。没有资金,没有厂房,更没有设备和原材料。王传福有的仅仅是“年轻而过剩的精力和创业的勇气”。
员工捉摸不透,以为王传福有大“靠山”,就悄悄问:“王总,中央有你的亲戚吧?”
王传福高举双手,说道:“这就是我的靠山!”
脱去外衣,挑砖头,抬钢筋,活脱脱一个打工仔。双手可以干粗活,双手却变不出一个子儿。 初出茅庐的王传福在资金问题上四处碰壁、举步维艰,他体会到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苦楚,他甚至要动摇再坚持下去的决心!在广州做投资的表哥看不下去了,给王传福投了250万元现金,入股比亚迪,王传福才有了“起火粮”。
当时,王传福把起家产品定位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遥控玩具等产品的镍铬工具电池。这些产品在欧美需求量极大,比亚迪的工具电池性能稳定,价格更低,极为畅销。这些利润是初创期的基础。
1993年,乃至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崛起和普及,一度成为“贵族产业”,一部普通的“大哥大”动辄上万元人民币,一只电池卖到数百元人民币。那时候,“大哥大”是奢侈品,充电电池更是高科技,能研究充电电池并能生产的人却不多,王传福恰恰是这方面的研究人员之一。
90年代,充电电池市场为日本企业所把持和垄断。三洋、索尼(新力)、东芝、松下等日本制造商占据了全球近90%的电池市场份额,他们可以在整个市场中呼风唤雨。
中国的厂家只是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手中买来电芯,再购入一些其他的元件,进行组装生产,利润微薄,能否生产电芯就成为超越这种低端环节的关键。也就是说,真正的价值在于电芯,真正的科技含量也在于电芯。
王传福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也最丰厚的电芯生产上。他的自信和优势来源于懂得技术,他说:“我太懂电池了,汽车我现在也很了解,厂里有谁比我还懂呢!”这就是“技术派”的自信。事实证实,王传福这一招是后发制人,后来者居上。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很多人创业失败,并不是因为其缺乏资金,而是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王传福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从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
知者无畏,技高则胆大。
在潜意识中,王传福还保留着工程师对技术的偏执,至今他仍对自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身份颇为在意。王传福说:“每个工艺的改造我都会亲自查看,包括每个项目的设计改造,都会一一过问,我还是个技术型的企业家。”
在精神思维当中,最重要的是自信和自尊。优良的自信心来源于你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的肯定,这样,无论碰到何种困难都会相信自己,坚持下去。一个人如果充满了自信,表明了他向往着未来,他会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卡耐基说过:“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我又赢了。”
1993年,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资讯中得知,日本宣布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中国电池企业的一个黄金机会,马上决定生产镍镉电池,从而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此后的几年中,王传福迅速抢占了全球镍镉电池市场近40%的份额,比亚迪于是取代了日本企业,成为镍镉电池界的“大哥大”。P2-5
2015年销售144万辆,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第一1
2025年销售1336万辆,成为全球乘用车市场销量第一!
未来在全球建设50个左右的工厂!
是谁如此大的口气?是德国的奔驰?还是日本的本田?抑或是正在中国崛起的奇瑞?答案可能令人失望……
提出这一宏伟目标的是2007年上半年产销5万辆、增幅100%的比亚迪总裁王传福。
王传福以电池发家,纵横天下,自进入汽车业始,如一匹黑马令汽车界同仁刮目相看。
2007年8月30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对20天前F6在深圳下线时提出的两个阶段性目标进行了详细解读,其中之言语令人赞羡。
夏治冰说:“我们习惯于超过100%的速度增长”,“我们不投资变速箱厂,我们准备把这个产业废掉”,“国外同行业老吓唬我们,说我们造不好这个车,我们不相信他们编的那套鬼话”,“我们搞汽车研发从来没想过请意大利设计师,我们就自己干”,“我们的工厂完全由自己建设,我们已经具备了‘生产工厂’的能力”,“我们要把F3打造成累计销售千万辆级的车型”……
其实,中国汽车行业从来就没有悲观过,也不乏精准的预言。七八年前,当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提出“造3万元汽车”的设想,并说“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扣个壳”的时候,很多人称他为“汽车疯子”。如今,3万元轿车早已成为老百姓的代步工具。
力帆董事长尹明善的“汽车论斤卖”、奥克斯的“汽车业也会出现国美、苏宁”,虽未实现,但对趋势的判断见仁见智。
此次,比亚迪放出“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豪言,业界关注有加,更多的人愿意相信,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一定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比亚迪成为世界第一的目标,是建立在电动汽车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基础上的。从长远看,这一豪言未必实现不了。假设汽车电池可以做得足够轻,容量又足够大,同时彻底解决回收污染问题,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确实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如此,传统汽车巨头多年积累下来的众多技术优势,也会消失殆尽。而作为当今全球镍氢、镍镉电池第一大生产企业,锂电池的第二大生产企业,比亚迪如果在电池技术上实现突破,确有机会鹤立鸡群,创造神奇。
当然,真正成为全球汽车销量冠军,绝不会像说话那么容易。虽然,用发展的眼光看,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完全有可能诞生在中国;虽然,从能源替代趋势以及汽车驱动技术发展方向上看,电动汽车也终将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
趋势是永恒的,流行只是短暂的。把目光投向汽车业的未来,“环保、节能”将成为主角,而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正沿着这永恒的主题“阔步前进”。
作者
2008年6月于深圳
“一路同驰骋”是比亚迪汽车人的信念,比亚迪汽车人正在无悔而执著地前行。
100年前,做汽车需要的是智慧。100年后,需要的则是勇气——对于年轻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尤其如此。
作为国内成长最快,走自主品牌的比亚迪汽车,它将开创一个奇迹。比亚迪汽车的自主品牌,将更值得期待,从中国走向世界也并非没有可能。
美国《汽车新闻》、《汽车工程》等杂志对目前每年生产的5000万辆左右汽车进行了统计分析,预测出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动汽车将进入实用阶段。
随着低价格、高能量和长寿命新型电池的研究发展以及人们对环保的强烈呼声,电动汽车的时代将会来临。
就整个21世纪而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汽油汽车、柴油汽车、燃气汽车、醇类汽车、电动汽车、氢气汽车以及其他多种能源汽车活跃的多级模式。
实际上,今天汽车能源由石油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尽管石油能源汽车在未来三四十年内仍会保持领先,但由于燃气汽车、醇类汽车以及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石油能源汽车很快将走下坡路。专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其下降速度将急剧增快。
21世纪中叶之后,上升势头最猛的非电动汽车莫属。
到21世纪末,汽油汽车和柴油汽车可能已经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燃气汽车也成了强弩之末,电动汽车势必稳取汽车世界的霸主宝座。
比亚迪——电动汽车业的先锋,给世界一个期盼和一个梦想。
比亚迪不仅仅是造梦,更多的实际行动已经证明,它越来越靠近了梦想,它的汽车行驶速度将越来越快,它将给世界的人们带来无限的惊喜。
中国市场之大,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制造中心和市场消费者集中的重要区域,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比亚迪不仅会主宰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且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未来将和北美、欧洲以及日本市场一样,还将主导多款产品甚至一个品牌的发展趋势。
从这个意义来说,开创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先河的比亚迪汽车,未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
2008年6月
于深圳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生命有一种硬度,你若有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一定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王传福谈人生
在比亚迪,人是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种战略打法的最终执行者。对工人,高压、高薪的结合可以对效率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对于知识结构高、价值观和自尊心都很强的工程师这一套是不管用的。只有通过建立文化认同感,让他们追随你的理念。
——王传福谈企业文化
现在,中国民营企业都是小蚂蚁,企业品牌化经营的思维不够,大家都在讲百年企业,百年企业不是老子传儿子、儿子传孙子,而是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延续。对于众多的热衷“中国制造”的OEM企业,是否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呢?
——王传福谈品牌经营
我跟投资人说了一句话,我下半辈子就做汽车了。
我觉得电力取代燃油,是汽车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2015年,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要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要做到世界第一。
——王传福谈比亚迪汽车
作为一个经商的安徽人,我也算是个“徽商”吧。
——王传福谈自己
中华民族的勤奋和吃苦耐劳,决定了我们必将成为世界第一。
——王传福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