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抓起话筒想告诉妻子紫苓彼得自杀的消息,却发现电话里有个留言,我揿下听留言的按钮,竟然是彼得熟悉的声音:“雨航,非常抱歉,我走了。谢谢你教孩子们学中文,好了,我想他们不再需要了,相信我们会再见的。”彼得的语气沉着冷静,很像他发号施令的调调。
短短几句话,令我惊诧不已。他的话一完,录音里准确地报出留言时间——昨天夜里十一点半。而昨晚我早早地梳洗睡下了,一个礼拜不停地奔走面试,一沾枕头便睡死过去了。
而彼得却在月光明亮的秋夜,给自己斟上威士忌,不加冰,从深夜十一点起,靠在客厅的沙发上,一面喝酒,一面不停地拨电话。他不直接与亲友交谈,而是打到公司,电话留言。他的话不多,给每个人的留言都像给我的那样简短扼要。
大约十二点半,他上楼走到主卧室,见妻子埃玛脸朝卧室的门侧身躺着,应该是等了他好久,太困了才睡着的。他又到儿子奥利弗的卧室,九岁的儿子沉浸在梦乡,他掩上房门,来到对面女儿们的卧房。七岁的路易丝和五岁的埃米莉睡在各自的小床上,他走过去亲吻了她们的额头,之后带上房门又下楼去了。
他到厨房拿了一个塑料袋,能装50磅垃圾的那种,又抓过一卷透明胶带,上楼后折回主卧室。他缓缓走到埃玛的床头,深情地凝视了片刻。突然,他将埃玛的头套进塑料袋,用胶带迅速封住袋口紧抓不放。埃玛的双手上下挥舞,身子激烈地扭动着,渐渐地,渐渐地,扭动慢下来,最后,埃玛终于一动不动了。
彼得松开手,摆正埃玛柔软的身体,用床单盖没。然后,他闪进奥利弗的房间,走到奥利弗床头,从儿子的头底下轻轻抽起枕头,亲吻了一下奥利弗的额头,用枕头猛地盖住儿子的小脸蛋,不一会儿,孩子便没动静了。
彼得抱着枕头又站到路易丝的床边,月光下,他看见路易丝的嘴角动了动,不由得身子一抖,连人带枕头扑到女儿头上。不知过了多久,他站起来,把路易丝抱到奥利弗的床上。
他再次来到女儿们的卧房,靠窗的小床完全浸润在月光里,埃米莉仿佛月光下的小天使。她的确是全家的小天使,因为她怕黑,埃玛每晚敞开帘子,把月光放进来跟埃米莉做伴。看见埃米莉睡得正香,彼得举起枕头的手僵在了半空,他头脑中浮现出几个月前的一幕。那天晚上,埃米莉撒娇赖在他和埃玛的床上,三个人玩累了便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埃米莉横在他和埃玛中间,三个人搭成一个H,这令他和埃玛忍俊不禁。
月光下,埃米莉睡容甜美,而彼得的内心万般挣扎,他吃力地放下枕头,瘫坐床头啜泣起来。只片刻的工夫,他返回厨房,在餐桌上写下长达五页的信,详细记述了杀人的过程。然后,他掏出手机打通家里的座机,留言:“我杀死了埃玛和孩子们……这起联邦诉讼给我和家庭带来的困窘……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其实,天堂离我们并不远……”
凌晨四点零一分,彼得把一切都安排好之后冲出了房门,驾着车漫无目的地行驶在冷清的街道上。忽然,他掉转车头朝展望公园开去,车拐得猛了点,车身有些倾斜。进入公园,彼得不顾一切地直奔小河,这是他经常带奥利弗来钓鱼的地方。他在河附近下了车,向河边走去。他爬越小土丘,拨开树丛,一根树枝钩住了他的裤袋,他用力一扯,撕出个小口子。到达河岸,他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身体迅速下沉,下沉……
可不一会儿,他的身体就不由自主地浮上水面。他无法淹死自己,只好爬上堤岸,跌跌撞撞回到车上,抓起留在车上的手机,再次拨通家里的电话,留言:“我没法沉入河底,不得不保持漂浮的姿势。”
六点三十分,他又开车回到了家里,上楼看了埃米莉,埃米莉依然在酣睡。他又到卧室换下湿衣裤,下楼用座机报警,说家中出了人命,希望警察快来。
不一会儿,一辆警车停在他家门口。两个警察拔出手枪一前一后推开虚掩的房门,他们猫着腰,背对背搜寻了客厅,只发现沙发前的茶几上有瓶喝剩的威士忌和一只杯子。他们又走进厨房,餐桌上留有彼得的信,信里提到洛克偷窃案,以及埃玛和孩子的死。两个警察对望一眼,其中一个拿起对讲机联络局里。正当他们准备上楼搜索时,抬头见埃米莉坐在二楼的楼梯口,手里抱着芭比娃娃,她睡眼惺忪,奶声奶气地对警察说:“啊,是警察啊!我爸爸不在,我叫不醒妈咪……奇怪呀,奥利弗和路易丝怎么睡在一个床上……”
两个警察快步上楼,一个抱起埃米莉,说:“不要担心,我们先下楼吃早餐去。”另一个开始搜索卧房。这时门外又来了一辆警车,新闻车、救护车接踵而至。邻居们被惊动了,有的撩开窗帘窥视,有的开门探头张望,有几个干脆站在自家房门口观望。
联邦调查员凯尔赛也到了,他从警察手里接过彼得的信,这时搜索二楼的警察满脸沉重,他跟凯尔赛嘀咕了几句,凯尔赛皱了皱眉,抱起埃米莉,一边往门外走一边对她说:“我们来玩游戏好吗?你喜欢跟谁玩?”埃米莉指了指隔壁穿着睡衣的谢莉,她经常跟谢莉四岁的女儿一起玩。凯尔赛把埃米莉交给了谢莉,叮嘱了几句,之后进了房间。
联邦调查局立刻发出通缉令,缉捕作案在逃的嫌疑犯彼得。凯尔赛向在现场的警察发话了:“彼得·李开的是一辆黑色宝马,车牌号是……”话音未落,一位警员就向他报告说总部接到一位女士的报警电话,说看见有人驾着黑色小车,在布鲁克林大桥上冲过电缆警戒线,加速冲向水泥护栏,顷刻间油箱爆炸,车起火了。
当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候,彼得的车已然烧成焦壳。经过警察的调查和法医的鉴定,证实车内的死者就是彼得。今天在彼得办公室门口看见的两个人,就是由凯尔赛带来调查这起案子的。
彼得家的不幸令我和紫苓寝食难安。半夜惊醒我们相拥在一起,以此证明还生活在真实中。三年来,在彼得的庇护下,我在公司如鱼得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彼得的提携,我就无法实现梦想,无法在华尔街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彼得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几天时常萦绕于脑际。
P5-8
这几年,“突发事件”这个词儿很流行。我细想,为什么称之为“突发”呢?就是说,这是一些人们没有预料到,也难以预料到,甚至不可能预料到的事情,而它却发生了,而且生死攸关地摆到了你我面前;我们不能回避,必须面对,否则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相对于这大千世界、茫茫宇宙,人类的认识能力还是贫乏的、薄弱的,谁也不能“洞观三世,明察秋毫”,只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能艰难地把认识向前推进一步。
也许是因为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突发事件”变得愈发频繁,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今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又把我们推到了风口浪尖,迫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绝情华尔街》就是在这样一个紧急而又紧张的时刻诞生的。借用金融界一个时尚的术语——杠杆,我想这部小说就担当起了一个杠杆的角色,它撬动起我们去探求和诠释金融海啸的欲求。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想到了恩格斯在给哈格奈斯的信中,对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一段重要评价,他说他从巴尔扎克所汇集的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中,“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的专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里强调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社会认知功能,包括对社会经济的认知功能。
20世纪30年代,茅盾的《子夜》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巴尔扎克的作品相似,它以对社会的深刻认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正是有了这样的参照,我更有理由也更有信心认定《绝情华尔街》具备的认知功能。我暂时还难以准确判断这种认识功能,在准确性、深刻性上究竟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但有一点我坚信不移,那就是它给广大读者开辟了认识这场金融海啸的思维空间,提供了认识这场金融海啸的独特视角和思路。
在翻开这部小说之前,我有点担心。作者之前出版过《闯荡北美》、《独闯华尔街》、《华尔街这些事》等作品,都是夹叙夹议的随笔集,都获得了成功,但小说不是随笔,更不是论说文,不能赤裸裸地论说。小说需要好看的故事、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场景,更需要人物有鲜明的性格和跌宕的命运。总之,小说认知功能的发挥需要一个独特的审美框架,两位作者能驾驭这样的审美框架吗?
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放心了。我深深感到,两位作者的努力建立在了一个十分坚实的基础之上,那就是自己的经历和命运。我绝不是说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据我对作者的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和他们的生平是不能画等号的,最多就是略有相似,但我仍要强调作者自己的经历和命运在艺术创造中的重要性。文学创作需要联想、想象,甚至是幻想,需要将现实的生活打成碎片,再延伸、整合、重构,而作家自己的经历和命运是所有这些创作元素的基础和出发点。
于是,我翻开作品,逐渐进入了一个有视有听、可感可想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我和雨航、紫苓、彼得、芸云、志高等人结识、交往,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开场是彼得之死,结尾又是芸云之伤,震撼之余,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种新的认识在我的心中升腾而起——金融海啸不是天灾是人祸,而这人祸之源便是贪婪。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境况,有各自不同的灾难和困惑,有各自不同的需要重新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性要在所有这些境况、灾难、困惑和问题中经受考验和诘问:是真是假?是善是恶?是美是丑?这恰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
《绝情华尔街》所“绝”之“情”当然不是那条街上的店面、房屋、设施,不是华尔街所从事的金融事业,而是关于人性的假、恶、丑。这是一部呼唤真、善、美的小说,值得一读,尤其在今天!
2009年4月30日
拿到陈思进先生和雪城小玲女士的新作《绝情华尔街》的书稿已经一段时间了,却未能及时遵陈思进先生所嘱写几句话。扯起原因来,却也和华尔街有关。由华尔街刮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我们这个与华尔街相隔万里、黄土高原上的杂志社也不能独善其身,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应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华尔街,此刻距离我们如此之近。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和想象中,华尔街也许就意味着一摞摞绿绿的美钞,道琼斯、纳斯达克上上下下不断变幻的数字和走势,交易大厅里神情紧张的交易员和满地散落的纸片,西装笔挺的职员,叼着雪茄的金融大鳄,当然还有不断爆出的一件件交易内幕和丑闻……总归似乎很难把它和我们的生活具体地联系起来。它是遥远的、神秘的、和情感无关的……
《绝情华尔街》带我们深入其中,给我们揭开了华尔街的另一面。直观地看,书名中有“情”,而且是“绝情”,又和华尔街放在一起,无疑已经具备了一本畅销商战小说的基本元素。而在更深的层面上,作者从一个曾经的留学生、在华尔街闯荡多年的金融机构高管的经历和视角,带我们开始了一次跌宕起伏的“旅程”,其中的体验是生动、丰富而严肃的。至于读后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还有待每一位读者朋友自己去解读。
十多年前曾风行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用这样一段话解读纽约: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十多年过去了,如同当年解读纽约一样,如何解读华尔街,如何解读我们这个纷繁芜杂、日新月异的时代和世界,同样是个难题。
2009年4月23日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在华尔街投行工作的中国人,从满怀希望到梦想破灭,最终绝望离开的经历。作者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来窥探华尔街内幕:大投行暗箱操作,给衍生产品裹上了美味的糖衣,目露凶光的金融大鳄嗜血成性,不断累积的罪恶最终引爆了金融海啸,把华尔街的遮着布撕得粉碎。小说也展示了华尔街小人物命悬一线的生存状态,羞愤自杀的投行高管、吸毒成瘾的天才工程师、惨遭报复的女主持人,他们的辛酸血泪映射出华尔街浮华背后的欲望与沉沦。
王雨航在华尔街第三大投行——洛克证券如鱼得水,似乎他那个睿智的头脑就是为华尔街而生的。绿卡、高薪、成就感、社会地位……华尔街赐给他一个真实的“美国梦”,然而,他亲见了上司被衍生产品逼死,红颜知己被黑势力无情摧残,他知道,也许这样的事情很快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不断更新换代的衍生产品是华尔街炙手可热的印钞机,金融大鳄籍此翻云覆雨,投行买办趁机中饱私囊。华尔街一派歌舞升平之下潜藏着摧枯拉朽的暗潮……
十五年的打拼,王雨航躲过了生死劫,看透了华尔街,他终于明白自己究竟情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