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深圳读本(感动一座城市的文字2010版)
分类
作者 姜威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30年前,一群内地移民来到偏僻、落后的南海渔村,承载着为民族未来开路的崇高责任,追寻改天换地的梦想;30年后,他们的城市成为这个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他们的文明成为这个国家最有影响力的文明之一。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个奇迹?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本书是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一个小小缩影,从中可以看到特区诞生的艰难:神圣职责的召唤、开边拓荒的悲壮、精神殿堂的璀璨……

内容推荐

本书作为感动一座城市的文字,立足于文学的言说,事实上很多篇章也曾影响过当代中国文坛。翻阅这本厚厚的“深圳读本”,就像走了一段长长的路。从文学技巧来考量,尽管其中许多篇章都还不甚成熟,但更多的,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抹不掉的名字,像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马立诚的《“蛇口风波”始末》……它们的存在,指南针一样铭刻出这座城市的文化方向,并将在未来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像灯塔一样,不灭地指引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航程。

目录

散文卷

 黄裳 深圳

 季羡林 深圳掠影

 粱湘 请把我埋在梧桐山

 徐敬亚 历史将收割一切——《中国现代诗群体大观1986~1988》前言

 邓康延 寻找我们的传奇

 梁晓声 有野心的深圳人

 聂雄前 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关于深圳的文化突围

 王小妮 倾听与诉说

 余秋雨 大空间中的深圳文化

 易中天 没有方言的城市

 袁庚 人民要有知情权

 陈俊年 深圳初夜

 王绍培 深圳城市空间的文化解读

 胡经之 人生难得此回搏

 任正非 华为的冬天

 安石榴 在一座城市之中搬迁自己

 艺衡 四月,我们看海去

 谢宏 身份确认与文化认同

 闾丘露薇 深圳的日子成就了我

 刘申宁 遥忆深圳古籍书店

 王石 生命在高处

 王京生 “你永远不可能和这座城市分离

 品位大男人走过深圳的岁月

 秦锦屏 阅读红树林

 黄扬略 鹏城赋

 塞壬 2004,务虚者的水贝

 欧阳杏蓬 深圳:一条大路上的海阔天空

 胡晓梅 夜空不寂寞

 蓝艺 我要去海边,我要闯深圳

 谢有顺 在深圳听南腔北调

 都映 深圳的雨

 文匠 南方,我的深圳

诗歌卷

 徐敬亚 这一次我能游过去

 陈寅 序曲如何开始

 客人 限选必修

 胡冈 本世纪不治之症

 文雪 新居

 公刘 北京鸭

 洛夫 雨想说的

 郭洪义 我在城里耕作

 关飞 无望的故事

 赖房千 夜泊——题一幅照片

 黄海 带走一把红土

 罗巴 铁皮屋顶

 李晃 台湾海峡——遥致余光中

 海上 一百年的十字路口

 王小妮 等巴士的人们

 丁当 莲花二村从不下雪

 潘漠子 诗人的深圳生活

 安石榴 蜻蜒飞过城市上空(外一首)

 田地 南方,北方

 刘虹 早晨

 谷雪儿 在很远的地方想念深圳

 谢湘南 零点的搬运工(外一首)

 郑小琼 深圳,深圳——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作

 王顺健 小狗的痛流进高速公路

 大草 白菜顶着雪

 太阿 CBD豪宅社区遭遇蛙声一阵

 李明亮 这是凌晨五点整的深圳

 程鹏 出租

 李智强 地铁

 王宏国 十年不止

 从容 感恩

 孙夜 寻找

 张尔 青铜器

 旧海棠 上弦月

 一回 你是哪里人

 何鸣 过年(外一首)

 范红梅 深圳,从沙埔头到梅林一村

 刘永新 十七楼

 阿翔 外省书

 余文浩 述怀

 桥 那个打满补丁的人

 莱耳 夏天就快过去了,我心怀歉疚

 李晓水 房子

 深圳红孩 父与子

 航月 爱你,跟爱情无关——写给深圳

 吾同树 消失

 李尚朝 在深秋,共南山

 张青松 泥头车呼啸而过的早晨

 湘南无雪 深圳,一只奔跑的羊

 吕宗林 南漂的兄弟

 王垄 深圳的语法

歌词卷

 蒋开儒 春天的故事

 蒋开儒 走进新时代

 唐跃生 永远的小平

 何沐阳 夜空不寂寞

 何沐阳 城市客栈

 李海鹰 我不想说

 唐磊 丁香花

 陈楚生 有没有人告诉你

 王晓岭 深圳情

 田地 爱在远山

 陈亚凯 我生在一九七八

 邓康延 云在青天书在手

 李维福 走向复兴

小说·报告文学卷

 刘西鸿 你不可改变我

 廖虹雷 老街

 薛忆沩 出租车司机

 王十月 出租屋里磨刀声

 曾楚桥 幸福咒

 吴君 亲爱的深圳

 马立诚 “蛇口风波”始末

 陈锡添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编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从广州开往深圳的火车上是装了空调设备的。季节刚过了谷雨,在北国、在江南还是乍暖还寒的时分,这里却已经是盛夏了。坐在阴凉的车厢里望着窗外的田野、农舍,满眼是绿,一切都覆盖在金黄色的骄阳之下。在人家屋角篱边、水溪山脚的高地上,时时出现单株或成丛的树,几乎接连不断。树身都矮而茁壮,各戴着一顶浓密如伞的树冠,有的枝头还缀满了白色的碎花。入粤以来时时可以看见榕树,它那带着南国的丰足与慵倦的巨大躯干,落地生根的习性曾经引起过诗人苏轼的惊叹。我自信已经非常熟悉,可以不必踌躇就能辨识了。可是眼前出现的这些树呢?似乎有点像,可是比起榕树来它们却更挺拔而秀特、壮健而整饬,何况有的还开着细白微黄的花。同座的朋友看出了我的专注与迟疑,就带着几分骄傲为我解释,“看,这就是荔枝。”

荔枝,我是知道的。从书本上,从书卷中,从诗句里。我也吃过。吃过新鲜的,也吃过制成罐头的荔枝,这使我明白了杨贵妃那么喜爱它的因由。在这一点上,她的欣赏鉴定倒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亲眼看到生长了这神奇果品的母树,这还是第一次。我的惊喜更远远超过了在洞庭东山第一次看到成片的枇杷林。

苏轼还唱出过两句几乎谁都知道也不会忘记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里“不辞”有的本子作“不妨”,虽然只是版本的细微不同,也可以从中体会出诗人细微感情活动的差异。东坡真是一位快乐的诗人,就是在那样不幸的处境中还能随处发现生活中的美丽。从“不辞”到“不妨”,可以看出他不再是勉强的,而是有点心甘情愿地在这“万里蛮荒”地方作久居之计了。在北宋,这地方确是远离中原的荒徼,但不论如何边远,它依旧是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之中,又是那么美丽、丰足。诗人的心思是与今天相通的,似乎也只有在今天人们才更容易透彻地理解诗人的胸怀。

东坡惠州诗中曾好几次说到荔枝,尽情地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摹、赞颂。“海山仙人降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十白是迄今最能写出荔枝神理的诗句。他又写下了长诗《荔枝叹》,从荔枝想到了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加给人民群众的无穷灾难。从荔枝想到了列为贡品的名茶、奇花。终于喊出了“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他赞美为人民带来欢乐的“尤物”,又诅咒为人民带来苦难的“尤物”,这里表现的不是诗人的矛盾,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铁路两侧连绵不断的荔枝树,就这样一直把我们送到了深圳。

走下深圳车站,停车场上是一片大太阳。

车站也许本来并不小,可是现在显得很小。到处是土、车辆。一阵阵土灰是给开过的汽车卷起的,形成了一阵阵混浊的旋风。太阳光好像把空气里的水分全吸尽了,只剩下弥漫着的汽油味,周围零乱地散布着木板、铁皮临时搭成的小房子,供应着饮料和杂货。等车时我们在太阳底下站了并不太久,可是感觉上却很长,四面察看也找不到一小块可以躲进去的阴凉。

好像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种场面。我喜欢这一切,喧闹、繁忙、杂沓、灰土、汽油味,这一切充满了生机的人间味。

我想,这也许就是小时候从电影里看到的那种美国西部小城镇的场景。

这是一种奇异的联想,那些描写美国中西部早期开发故事的电影,照例有牛仔、警长、强盗、美人种种角色出现,演出着几乎是千篇一律斗殴、枪杀的爱情故事,很有点近似我们的武侠小说。过去了许多年,故事早都忘了,只剩下一些零碎片段背景的印象。还有,就是那氛围。而这正是我所喜欢、怀念着的东西。

一离开车站,眼前就展开了更为扩大而真实的画面,也进一步落实了那点迷茫、朦胧、似乎是被唤醒了的喜悦与激动,一切都—下子变得明确了。在这里人们用双手紧张而忙碌地安排着未来美好的生活,而且是用了那样的速度,在这地方现在和未来的距离好像比很多地方都更小。这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激动的。

平坦、宽展的路面几乎一半还是裸露的,没有披上柏油外衣。工人们在路上挑土、运料,使用的还是古老的扁担粪箕;可是就在那路侧,十几层的楼房耸立起来了。它们也是裸露的,只是一连串钢骨水泥的框架,没有一点装饰打扮。这样的高层建筑是整条街地兴建着的。有耸入云霄的吊装机的钢架,有五颜六色、各种型号的推土机、铲车和起重机械,大小卡车就在裸露不平的路上穿梭般来去,扬起了更高的阵阵烟尘。

深圳并不大,车子转了没有几个弯,只花了三五分钟就来到了住处。可是就在这块两平方公里的地方(后来知道这就是“罗湖小区”)几乎不留空隙地建造着高楼。到处都是一路上所见的忙碌施工景象。在这里,只有18层以上的才能算高层建筑。计划兴建的198幢高楼现在施工的就有近40幢,这中间就有48层150米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工人们平均六七天完成一层结构。更快的如湖心大厦是5天,翠竹楼只用3天半。他们采用的是滑模施工的新工艺。

住处一安置好,我就跑到屋顶平台上去看风景。4月半的太阳有一种透明的金黄色,从高处可以看到远山和天空中的云彩。这种澄明、鲜丽的彩云,好像除了昆明以外我还不曾在别处见过,只差不能那样快速地变换着颜色。身边近处是一块老城区,这就是宝安县的旧地。后来我们曾在这里走过,县人民政府的一些机构依旧设立在这里。人民法院门口照样放着两条黑漆长凳。整条街上无论是机关还是店铺,都还保留着旧日的风习,保留着一个古老的广东小县城的格调。可是围绕着这古老城区,一大群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了。有的还只是空落落的骨架,有的则已完工。现代化的、高耸的、像孩子堆的积木似的高层建筑的群落包围了古老的城区。这真是一种壮观的风景。高楼脚下有临时建起的各种工棚,身边是各种型号的起重塔吊,它伸出了长长的手臂,稳重安详地将大小水泥构件提高、放下,从远处几乎听不到任何噪声。傍晚了,塔吊还在工作。吃了晚饭回来再看,塔吊依旧在默默地工作。天黑下来了,塔吊高处亮起了红色、绿色的灯,在深圳的夜空里缀满了炫目的星光,恍如迪斯科舞池的天幕。只是这里没有疯狂、急促的音乐,一切都是静静的,但建筑工人们依旧在默默地紧张地工作。夜已经深了。

在袖珍的《中国地图册》里,广东省《广州附近》附图中,在大鹏湾的嘴边,可以找到“沙头角”这个不起眼的地名。但在这一带,总共也只标出了两个地名,另一个是“宝安”,也就是如今的深圳。

沙头角是一个小小的沿海渔村。深圳河经过这里入海,注入大鹏湾。从深圳乘车来,要经过梧桐山。山上有盘山公路,公路两侧是布满山峦的松杉,葱葱郁郁,增添了山中的幽邃。除了行驶着来往的车辆,这里几乎是没有人迹的。车子攀上了山巅,眼前的视野顿时开阔了。极目望去,远处是一片碧色的海,与绿得带些沉黑的山相映衬,让人不禁眼睛一亮。这是很美丽的风景。从山头望海,与海滨所见感觉是不同的,并没有浩瀚、平衍、雄奇之类的感受。大鹏湾里的海,就像安置在书桌上的一只别致的注满清水的笔洗。圈口边缘处有异样的纹饰,细看时才发现这儿有一排小小的建筑物,这就是沙头角的一条街o

1898年,清政府在一项卖国条约中把从九龙到深圳河南的土地“租”给了英国,在划定新界时,沙头角的一条街被割成两半,取名“中英街”。这地方颇有点神秘,谁都有兴趣来看一看。一条街两侧居住的是黄帝子孙,但却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

汽车下山时沿着峡谷前行。在公路一侧三五十米的地方就是“分界线”,这是用高矮两重铁丝网组成的,不时还可以见到些碉堡。“十年动乱”中在这里搞过所谓“政治边防”,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人们口头听到一些有关的故事,不过从说故事人的口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已经丧失了一点必要的兴致,意思仿佛说,“事情已经过去,就不必再让它在心里占领不必要的位置了。”就在公路一侧,在山崖平地处有大树生长的地方左近,可以看到新盖起的一座座小洋房,有人就索性称之为“别墅”。这倒是有点夸张的。房子小巧玲珑,多半是双层的小楼,材料是砖木水泥,装饰带着明显的广东地方色彩,有点洋气但不多,还少少沾点俗气,质量也说不上是怎样高级。没有时间下去参观,可是听说,这种普通农民的住宅,里面装备了高级的家具,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音响组合……人们述说这一切时,显得平平常常,并不以为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处。我相信这也确是普遍现象。

也许这就是人们称沙头角为“特区里的‘特区’”的原因。同样,人们为什么对十年前的“政治边防”带来的一些真正奇奇怪怪的事件丧失了兴趣,也可以从这种变化中得到解释。这两年,人们不是走出去,而是搬来定居了。这一切变化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出现的。

P2-5

序言

深圳的崛起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奇迹。30年前,一群内地移民来到偏僻、落后的南海渔村,承载着为民族未来开路的崇高责任,追寻改天换地的梦想;30年后,他们的城市成为这个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他们的文明成为这个国家最有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个奇迹?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这本书是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一个小小缩影,从中可以看到特区诞生的艰难:神圣职责的召唤、开边拓荒的悲壮、精神殿堂的璀璨……站在今天,眺望历史的彼岸,往事如烟。在新鲜生活盎然生长的节拍中,我们仍然能真切感受到那些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字,正以其特有的张力,无时无刻不在激荡着我们的身心——这些见证并召唤了社会每一次巨变的文字,这些浓缩了数百万打工青年命运的激情故事,这些在我们情感困惑、心灵无依时突然触动了我们心扉的诗篇……它们述说了本真的时代性情,描绘了本真的社会况味,也温暖了无数深圳人乃至全国人民的心。

感动一座城市的文字,也是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深圳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深圳在国人心目中代表着一个“新开始的生活”。我现在有意识地避免用“新时期”这个概念,它已经很陈旧了,而“新开始的生活”这个词,和过去停滞的、封闭的生活完全不同。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给大家的正是这样一个形象。深圳l,它总是以一种非常新鲜、充满活力,始终在“行动”当中、在行走之中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形象吸引了全国诗人、作家和学者的目光。他们为它驻足,为它写下文字,为它魂牵梦萦,称它是“梦想中的家园”。

30年来,无数人用文字来表达对这个城市的敬意。在他们的笔墨之中,留下了一种对深圳非常诗意的回想。他们通过深圳抒发自己对“新开始的生活”的感激之情。他们对深圳的向往,实际上是向往这种新的生活,以及新生活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的魅力。在他们的文字之中,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时代——改革开放滚滚洪流冲击下的时代,甚至是一个国家开拓新生活的心灵史。

深圳经济特区迎来30岁的生日。30载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对于深圳,却意义非凡。这30年,筚路蓝缕, 路走来,成就与辉煌、激情与悲壮,是每一位深圳人不能忘怀的珍贵记忆。这30年来,深圳在这些文字的“长城”中,构筑出一种全新的人文精神传统。而《深圳读本——感动一座城市的文字》中收录的文章,正是这种精神传统的具体细微的体现。作为描写深圳经济特区30年伟大历程的文学作品精选集,本书以感动人、鼓舞人、激励人为选文标准,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承启光荣与梦想的明天。

本书作为感动一座城市的文字,立足于文学的言说,事实上很多篇章也曾影响过当代中国文坛。即以散文卷中的一篇为例,就是徐敬亚为《中国现代诗群体大观1986~1988》所作的前言《历史将收割一切》。今天的人们并不知道,这短短的一篇文字,却是深圳在当代新诗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还记得1986年,徐敬亚在深圳向诗歌界发出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的邀请函,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国当代诗歌难寻出路的情况下,'86诗展曾是当年中国诗歌唯一的火山喷发口。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当代诗歌的创新发展方面,也曾是叱咤风云的旗手。20多年过去了,当文学逐渐边缘化、诗歌迅速走向个人化,深圳再一次担任了扛起这面旗帜的重任,召集并组织“诗歌人间”大型诗歌朗诵会,让诗歌回到读者身边,关注社会、关注人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诗歌在深圳得到一次遥远的呼应。文字的轨迹,勾勒出的是人文精神的一脉相承。这种精神,正是造就深圳奇迹的内在力量。

这种文化的沿袭,让人不免感慨:人们只有了解前人走过的路,听到那些创造蓬勃、复杂、多元和人道的文化的人们发出的声音,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们的时代。阅读书中的精彩演讲、犀利政论、难忘歌词和经典诗歌,不仅可以让今天的深圳人理顺深圳社会30年变迁的生态肌理,还是这座城市文化“寻根”的一次旅程。而这本书中包含的一切也是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份特别的礼物。

翻阅这本厚厚的“深圳读本”,就像走了一段长长的路。从文学技巧来考量,尽管其中许多篇章都还不甚成熟,但更多的,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抹不掉的名字,像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马立诚的《“蛇口风波”始末》……它们的存在,指南针一样铭刻出这座城市的文化方向,并将在未来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像灯塔一样,不灭地指引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航程。

后记

从选家中来,到读者中去;复从读者中来,再到读者中去。话说得像绕口令,却实实在在是本书的亲身经历。《深圳读本》问世甫一年就修订再版,作为编者,不能不把“读者万岁”四字反复振臂呼之。

来自读者的反馈很多,归纳后得两大高见:

一是在深圳经济特区而立之际编印《深圳读本》一书,有必要,有意义,也有意思。一路走来,回眸顾盼,无论是走得顺的抑或摔过跟斗的,无不发自内心地承认,这是一段流金岁月,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大时代。然则这样一个文学选本,证明着我们一起走过春天、走过四季、也走过自己。《深圳读本》的首倡者所推动的是类似《光荣与梦想》那样的功业,其意义或有过之。

二是本书主编在贯彻首倡者意图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这又可分两方面来说。一是长篇节选的失败。这其实也是入选的长篇节选的作者早就有过的意见。比如陆天明先生应编者要求动手节选时,就曾表达过此举近乎残害自己亲骨肉的意思。现在看来这个意见非常正确。长篇小说或长篇报告文学本身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截取一段,连筋挂骨,牵肠挂肚,怎么感觉都是很痛的,甚至痛到不知所云。学生课本节选长篇,是因为它可以完全偏重写作技术而忽略整体情节,而文学选本则不宜节选。因此本次再版就将长篇节选悉数删去,代以体格健全的其他篇什。二是主编的视野不够开阔。比如有不少读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华文摘》转载了很多关于深圳的有震撼力的作品;90年代中后期,胡洪侠主编的《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曾经刊载大量传诵一时的好文章;21世纪以来,互联网上又涌现不可胜记的关于深圳的美文;而初版《深圳读本》却远远涉猎不够。

对于这些意见,本主编汗颜之余照单全收,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因此,初版中选入的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节选,虽则它们都是感动了深圳的文字,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由于上述原因,此次再版亦只有忍痛割爱,尽管有遗珠之憾,也只有等以后另结集出版,以飧读者。

另外一些作者尤其是深圳本土作者的很多阅读深圳、为深圳所感动的好文好字,虽然也同样地为这座城市的广大读者所喜爱,但由于本书的篇幅所限,这次再版仍未能一一选用。

本书自出版以来,在读者特别是深圳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今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趁时修订再版本书,作为对特区成立30年的总结和献礼。另外为尽量增加本书文化内涵,追求内容与形式更完美的统一,再版时对开本、封面和版式均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

最后,关于必须感谢的人和事,在初版后记中已经表达,兹不赘述。唯本书再版仍有严峻的时间要求,海天出版社又经历一次“深圳速度”的考验,对于他们的敬业精神,自应表示不止一丝的敬意。

姜威

2010年8月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56:15